市場取向改革論文
時間:2022-02-12 02:00:00
導語:市場取向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階段市場機制逐漸增強
改革目標不夠明確
第一階段(1978年至1991年)是探索發展階段。改革的主線是探索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其核心是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引入市場機制,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多方面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提出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決定首先啟動農村改革。從此,中國經濟進入改革開放時代。十二大在傳統的計劃經濟理論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提出要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正確劃分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各自的范圍和界限,把實行對外開放作為我國堅定不移的戰略方針。十二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并進一步提出要縮小指令性計劃的范圍,擴大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的范圍,開始啟動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十三大使市場取向的改革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計劃和市場的作用范圍都是覆蓋全社會的,要實行“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使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更加明晰。
伴隨著理論的深化和思想的解放,改革實踐也日趨深入。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廢除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搞活了農村經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城市進行了包括企業體制、計劃、物資、勞動工資、金融、商貿、物價、財稅等多方面的改革,其重點是國有企業從擴權讓利到兩權分離和承包經營的機制轉變,其關鍵是價格體制從調放結合、雙軌制到市場定價的過渡。與之相應,計劃體制方面指令性計劃大幅度縮小,指導性計劃成為主要形式,市場機制的作用逐步增強;財稅體制進行了財政包干、利改稅和健全稅制的改革;金融體制方面建立了中央銀行體制,發展了專業銀行等多種金融機構,積極培育金融市場,配合股份制試點開始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立滬、申兩個證券交易所。對外開放方面,從設置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到開放沿海經濟帶,并積極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開放格局不斷擴大。總的看,這一階段的改革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還不夠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正式確立。
第二階段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體制性障礙尚未突破
第二階段(1992年至2000年)是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改革的主線就是探索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其核心是如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契機,在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上的認識上有了新的重大突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不同社會制度基本特征的思想束縛,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五大支柱”,即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適應國情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黨的十五大對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要全面認識公有經濟的含義,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明確提出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分配制度上提出要把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十五屆四中全會是對十五大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原則規定的具體化,進一步明確了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指導方針,提出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具體方針,首次提出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把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作為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的核心,要求積極探索國有資產管理的有效形式等。
由于目標明確,這一階段改革實踐的重要特點是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注重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從1994年開始,財政、稅收、金融、外貿、外匯、計劃、投資、價格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相繼取得重大突破。如財稅體制改革包干制,實行分稅制;金融體制初步實現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分離,實施人民幣匯率并軌。從1998年開始,不失時機地推進了國有企業的改革與脫困工作,進行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市場體系包括商品市場和各類生產要素市場的建設均取得重大進展,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基本確立起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對政府機構進行重大改革。對外開放從沿海、沿邊、沿江擴展到內陸,基本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以加入世貿組織為標志,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總體看,經過這一階段的改革實踐,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明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仍然是初步的、不完善的,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開始凸現,一些體制性的障礙尚未突破。
第三階段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階段(2001年至2020年)是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黨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出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任務。這次三中全會的《決定》,就是落實十六大的任務,就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的明確部署。
這次《決定》在重大理論觀點、方針政策和體制架構方面有許多創新。其中,在改革理論上有兩個突出的亮點。一個是關于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的論斷,另一個是提出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決定》提出,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我國從上一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公司制發展迅速。有關資料顯示,到2001年底,除個體戶外,90%以上的新建企業為股份制企業,70%以上的老企業改為股份制企業。改革實踐表明,從放權讓利的國有企業改革——推進股份制和發展非公經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成為國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表明我國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找到了一個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形式和途徑。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首先是國有企業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因為產權清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首要特征。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也是要解決產權清晰問題,使國有企業出資人到位。集體企業改革,也要以明晰產權為重點。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更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根本前提。因此,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是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
當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要觸及一些深層次體制性障礙,利益關系也面臨重大調整,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把《決定》的各項重大部署落到實處,才能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重大任務,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 上一篇:城鄉一體化進程分析論文
- 下一篇:扶貧開發中人本思想試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