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安全因素發展瓶頸

時間:2022-08-04 11:08:00

導語:中國糧食安全因素發展瓶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糧食安全因素發展瓶頸

美國學者布朗所寫的《誰來養活中國》一文引發了國內外對中國糧食平安問題的關注。當前要挾中國糧食平安的主要要素有:

一、人口的快速增長。

執行計劃生育的根本國策使中國進入了世界低生育率國度行列,但我們的人口基數太大。2017年,估計人口數量將達15億,相當于1900年的世界人口總和。這意味著今后十幾年,中國每年將給世界增加800萬-1000萬人口。假如依照如今的糧食單產產量4000公斤/公頃來計算的話,則每年僅養活新增人口就需求增加80-100萬公頃的土地。這還沒有思索到人們糧食消費構造晉級的需求。

二、耕地的減少。

首先是耕空中積的減少。中國耕空中積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呈現凈減的趨向,而且這種趨向在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經濟快速開展態勢中被強化。在過去20年里,中國耕地以年均20萬公頃的速度遞加,相當于每年減少了500萬人口糧。2007年9月中旬到2007年年底,疆土資源部特地部署了全疆土地執法的百日行動,結果發現違法違規侵占土地的數量驚人:清算出來的違法違規的案件宗數是32000件,觸及土地數百萬畝。在被侵占的土地中,大量農業用地被開發成了小產權房。截止到2006年,耕空中積假如再損失1.5%,18億畝耕地的紅線就將失守。而這18億畝耕地保證了中國85%的糧食供應。一旦這一底線被打破,國內糧食不能自給自足,那么中國也將在糧食問題上面臨受制于人的風險。

其次是耕地質量的退化。由于所減少的耕地絕大局部是城鎮鄉村周邊產出才能較高的良田好地,即便經過“占一補一”的方式在耕地數量上能堅持“均衡”,整體質量程度也在不時弱化。另一方面,耕地質量的退化也表如今水土流失、污染和鹽堿化、沙化、土壤營養的失調及物理外形的惡化方面,耕地質量的降落對糧食產量增加構成要挾。

三、水資源短缺。

中國水資源首先在自然散布上就呈現出極端不均衡的狀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域耕空中積占36%,水資源卻占81%;淮河以北地域耕空中積占64%,而水資源僅占19%。北方農區水資源短缺最甚的要數黃河流域。而降水量最少的是黃河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域,年蒸發量為2000毫米,旱作農區的灌溉農業開展將遭到限制。

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先天缺乏,僅為世界人均的1/4左右。近年來,人均水資源量從2001年的2112.5立方米/人降落到2005年的2097.8立方米/人,而用水總量從2001年的5567.4億立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5572.6億立方米。如今對水資源的需求已超越了河流和蓄水層所能維持的持續開采量。

四、消費構造的晉級。

隨著中國經濟的開展以及人們膳食構造的改善,最突出的就是由直接消費谷物轉向間接消費谷物,即消費更多的肉、蛋、奶和糧食加工產品。而消費更多的畜禽產品則意味著更多的糧食(通常2公斤糧食才干產出1公斤雞肉,4公斤糧食才干產出1公斤豬肉)。加上酒類的消費,中國的糧食消費(包括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必然會大幅度攀升。此外,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糧食需求量也將大幅增加。據預算,城市人口每增加1%,全國工業用糧增加1.81%,飼料用糧增加1.02%,城市化程度的進步必將帶動糧食消費量的增加。

事實上,中國一些沿海地域的糧食消費程度曾經接近以至到達世界發達國度的程度。

五、糧食政策未達預期目的。

中國先后出臺的穩定糧食種植面積、保證糧食產量,以到達糧食平安目的的重要政策主要有兩項:其一是糧食維護價政策,其二是糧食直補政策。這兩項政策都在一定水平上維護了糧農的積極性,增加了糧食產量,但是從經濟角度剖析,政策并未到達預期目的:

首先,糧食種植面積并未增加。當前,中國農民收入依然較低,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140元,遠遠低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3786元,同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3倍。而糧食種植的比擬收益低于經濟作物,農民為進步收入,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調減糧食種植面積是其必然的選擇。固然糧食維護價政策和直補政策對糧農停止了一定的補貼,但是由于補貼金額和經濟作物的收益相比有較大的差額,所以農民并不會因這兩項政策的出臺而大量增加糧食種植面積。

其次,政策本錢較大,降低了政策效益。中央出臺的糧食維護價政策,本是為了維護糧農的收益,但是客觀上形成了國有糧食企業的壟斷位置。國有糧食企業停止壓級壓價收買或回絕收買,嚴重地損傷了糧農利益,糧農因而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糧食直補政策是將補貼資金直接補入農戶,但是由于農戶數量宏大,且糧食種植面積核對、資金入戶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因而政策執行本錢急劇增加在所難免。有些中央政府為減少政策執行本錢,直接按人均分,或按戶均耕空中積均分,使糧食補貼未真正補貼糧食消費,且額度較小(每畝10元左右),難以增加糧食消費積極性。

六、新型耗糧工業的開展。

近年來,中國的玉米種植地域紛紛建起大大小小的乙醇廠。依據國家發改委2006年12月的統計數字,2005年,工業加工耗費的玉米多達2300萬噸,占當年中國玉米產量的16.5%。玉米加工業的過快開展,招致玉米需求量上升和飼料供求關系緊張,結果形成了玉米短缺。

2006年12月底,中國政府叫停了一切在建項目,規定今后一切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立必須經國家有關部門審批。

中國的糧食安全,關乎百姓生活,關乎社會安定,關乎長治久安,因此,我們要時刻提高警惕,未雨綢繆,做好糧食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