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銀行信貸市場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3 09:54:00
導語:歐盟銀行信貸市場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本文運用協整檢驗方法就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行計量分析,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結果表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有關政策具有積極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歐洲經濟一體化取得的巨大進展,集中體現在歐洲單一市場的建立和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建設進程上。由于銀行業在歐盟金融市場以及整個經濟中的關鍵地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在這兩個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國內外有關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經驗檢驗。本文運用經濟計量分析的協整檢驗方法,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實際進程進行經驗檢驗。
一、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標志是1986年歐共體通過的《單一歐洲法案》的提出。在這份法案中,歐共體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在這個市場內,實現產品、人員、服務和資本的完全流動。在《單一歐洲法案》框架下,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成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重點,而且隨著德洛爾報告的和《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實施,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又成為推動歐洲向經濟貨幣聯盟邁進的關鍵動力。
《單一歐洲法案》只是明確了歐共體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方向性目標,具體的政策表現為歐共體理事會的指導性意見”。
早在1977年,歐共體委員會就了《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其核心條款是允許外國銀行在符合東道國法規的前提下設立分支機構。它事實上打開了成員國銀行在共同體其他成員國設立分支機構的大門,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義。但是,由于各國的立法差異并沒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號銀行指導意見》并沒有導致任何重大的跨國銀行活動。真正標志著歐洲銀行業和金融服務業走向單一市場的是1989年歐共體理事會的《第二號銀行指導意見》(Directive89/646/EEC),經過修訂,1993年各成員國將其轉化為本國的法律加以正式實施。這份立法涉及歐洲銀行業金融服務和跨國活動的各個方面,具有十分廣泛的內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監管規則下的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根據這兩項原則,任何一個成員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只要在本國獲得了營業許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員國開設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納國的許可,其業務也只受母國監管機構的監督,而不受東道國的監督和管制。單一許可原則和母國控制原則對銀行業跨國經營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銀行不再需要為了申請在國外開立分支機構的資格而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其經營活動也只由本國的監管機構監督,這樣就避免了成員國之間由于監管規則不同造成的麻煩。另外,這兩項原則也為歐盟各國提供了一個監管框架,這個框架有助于降低對歐盟各國之間進行協調的成本,并減少歐盟各國的監管負擔,同時也限制了潛在的各國監管者的偏見。1986—1992年間,歐共體理事會還制定了8個附加的指導意見,分別對銀行業監管、資本金要求、償債能力標準、洗錢活動、信貸風險、年報的要求和銀行并購重組各個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定。
歐共體理事會的這些指導意見系統地闡述了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立法要求,然后各成員國將這些要求轉化成本國的具體立法加以落實。因此,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不僅依賴于各項指導意見的有效性,而且也和各成員國的具體實施狀況密切相關。芝摩曼(Zimmerman,1995)考察了所有單一市場指導意見在各成員國的實施狀況,得出的結論是在1991年末至1994年4月間,已經被成員國采用的指導意見占全部指導意見的百分比已經從58%上升到89%。對于《第二號銀行指導意見》,截至1994年4月,12個歐洲聯盟的成員國中有11個已經根據指導意見的要求進行了國內立法,惟一的例外是西班牙。
總體而言,在歐共體一系列的指導意見之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法律框架已經建立起來,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法律一體化比市場的實際一體化先行一步。
二、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經驗檢驗
(一)假設和數據
首先,經驗檢驗主要是針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同時也涉及貨幣市場,因為銀行信貸市場利率是以貨幣市場利率作為基礎的,銀行信貸市場和貨幣市場的關系很密切。
其次,檢驗的指標是利率,也就是以利率(金融市場上的價格)作為衡量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指標。根據利率平價理論,完全一體化的市場應該遵循單一價格原則,換言之,就是在完全一體化的金融市場上,所有相同金融資產都具有相同的價格。由此,利率可以作為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衡量標準。在實際情況中,由于風險的不同,文化對銀行與客戶關系的影響不同,貨幣政策條件不同,以及各國銀行為解決信息不完全而采取的策略性行為不同,一體化的銀行信貸市場內利率并不一定都實現均等化。因此,我們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檢驗不是以嚴格的價格均等化作為標準,而是使用協整的概念。協整分析認為,隨著銀行信貸市場日益一體化,區域內銀行的定價行為將會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換言之,一體化地區內成員國的利率將表現出趨同的關系。而從具體分析的角度說,在一體化的金融市場內,利率(非穩定時間序列)在短期內可以分離變動,但是在長期,市場力量將迫使它們恢復到一個均衡的關系。
這里,我們關注的是名義利率而不是實際利率,這是出于下面幾方面因素的考慮。第一,在金融市場上,名義利率能夠比實際利率更好地反映國際套利過程。借款者用以進行比較、評判的是經過匯率預期調整的名義利率而不是實際利率,相應地,那些不通過直接投資方式進行跨國業務活動的銀行一般也只是對經過匯率預期調整的名義利率感興趣。上述兩者構成了國際套利過程的主要參與者,因此在國際套利過程中名義利率比實際利率更重要。第二,用實際利率進行衡量本身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方面,實際利率以各國的貨幣分別表示,其差異無法比較,同時,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對跨國實際利率進行比較,因此對于單個投資者或借款者來說,實際利率差異并不能夠提供獲利機會。另一方面,由于平均實際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購買力平價,而各國的購買力平價在長期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偏離,也就是說各國平均實際利率在長期是基本相等的。這樣,使用實際利率進行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檢驗具有潛在的誤導性——無論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是否發生,實際利率本身的差異就很小。因此,我們選擇名義利率而不是實際利率作為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檢驗指標。
我們的研究范圍包括歐洲聯盟的六個核心國:法國、德國、英國、荷蘭、比利時和意大利。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占歐盟GDP總額的80%以上,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歐洲聯盟的總體。同時,為了比較地區性和全球性的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我們把分析擴展到美國和日本。
我們將使用從1985年開始的月度利率對銀行貸款利率和利差進行協整檢驗。對于銀行貸款利率,選用各國的基準利率表示;為了計算利差,選用貨幣市場利率作為存款利率的近似表示。銀行貸款利率和貨幣市場利率的數據都可以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出版的《國際金融統計》(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中得到,兩者都從1985年1月開始。利差有兩種形式:一是由貸款利率減去貨幣市場利率得到的絕對利差;二是由貸款利率除以貨幣市場利率得到的相對利差。
(二)模型的分析框架
1.協整檢驗的一般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如果兩個時間序列yt、Xt各自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定義為I(1)序列,而且兩個序列的某個線性組合是平穩的或I(0),那么稱時間序列Yt、Xt是協整的,或者說兩者具有協整性。協整意味著兩個時間序列變量之間存在某種長期的均衡關系,一個時間序列變量的變化總是伴隨著另一個時間序列變量的變化,兩者不會分離太遠。
對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協整檢驗基本上是遵循恩格爾和格蘭杰(EngleandGranger,1987)建立起來的方法,按兩個步驟展開。首先,證明時間序列存在單位根;然后,估計協整向量。
協整檢驗的條件是待檢驗的時間序列是一階單整序列,定義為I(1)。為了確定貸款利率時間序列和利差序列是I(1),我們需要進行單位根檢驗。為此,我們要構建關于利率和利差的時間序列和一階差分序列的回歸方程,然后分別進行t檢驗和F檢驗。兩個回歸方程都包括一個緊跟在利率的滯后差分項之后的趨勢變量:
零假設表示時間序列服從隨機游走,即非平穩。對于t檢驗,零假設是Ho:b=0;對于F檢驗,零假設是H0:b=d=0。如果計算出的‘統計量或F統計量的值小于臨界值,那么我們不能拒絕零假設,也就是說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
一旦確定了貸款利率和利差的時間序列是I(1)序列,我們就可以從杜賓一沃森(Durbin-Watson,DW)統計量開始進行協整檢驗。杜賓一沃森統計量從協整回歸中得到,協整回歸使用單個國家的利率或利差yt作為因變量,歐洲聯盟其余國家的平均利率和平均利差作為自變量xt:
當由方程(3)的回歸中計算出DW值比臨界值大時,拒絕非協整的零假設,即兩個時間序列存在協整性。正如恩格爾和格蘭杰指出的,杜賓一沃森檢驗只是作為證明存在協整性的一個近似指標,它需要更詳細精確的其他檢驗加以補充,有代表性的是迪基一富勒(Dickey—Fuller,DF)檢驗和增廣迪基一富勒(AugmentedDickey—Fuller,ADF)檢驗。迪基一富勒檢驗基于協整回歸方程的殘差構建模型:
這里,估計參數的t統計量表明了兩個時間序列變量的協整性。具體地說,按照絕對值進行比較,當t統計量大于臨界值時,拒絕非協整的零假設,說明兩個時間序列變量存在協整關系。另外,根據以下的回歸方程可以進行增廣迪基一富勒(ADF)檢驗:
這里,按照絕對值進行比較,當估計參數的t統計量大于臨界值時,拒絕非協整的零假設,即兩個時間序列變量具有協整性。
2.存在結構性突變的協整檢驗
凱普雷(Caporaleetal.,1996)認為,對于趨同之前和之后的時間序列變量間的長期關系,協整是一個強有力的檢驗,但是對趨同過程中的時間序列變量則不然,也就是說,在趨同發生的時期內,時間序列變量經常表現出非協整性。換言之,非協整性能夠反映時間序列變量的一種趨同進程,這一結論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是時間序列存在結構性突變,這種結構性因素常常是由外部作用引起的,而不是時間序列本身變化規律的結果。如果歐洲聯盟促進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立法和政策措施(主要是《單一市場法案》和《第二號銀行指導意見》)有效,那么歐洲聯盟成員國之間的利率差異應該存在下降趨勢,或者說利率的時間序列顯示出結構性突變,歐洲聯盟各成員國之間的貸款利率出現趨同。根據上述觀點,如果存在結構性突變,那么樣本將要劃分為突變前和突變后兩個時期,然后分別對這兩個時期進行協整檢驗。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這種方法進行的協整檢驗,缺少協整性正好意味著存在趨同進程。
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第二號銀行指導意見》通過影響銀行定價行為和競爭狀況,從而對金融市場結構形成沖擊,貸款利率就可能顯示出結構性突變。因此,我們要對存在結構性突變的時間序列分別進行協整檢驗。《第二號銀行指導意見》于1989年通過,到1993年9月歐盟各個成員國將其轉化為本國的具體法律加以落實,因此大致可以認為結構性突變發生在1990—1993年9月這段時期內。如果考慮90年代初期金融市場也經受多方面嚴峻的外部突發性沖擊,如兩德統一、歐洲貨幣體系危機等,將突變性時期確定在1990—1993年這段時期內是恰當的。基于這種考慮,我們把整個樣本期分為兩個不同的子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1985年1月到1990年12月,代表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和措施沒有實際實施的階段,可稱為前一體化時期;第二個時期是從1993年9月到1997年12月,代表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有關政策措施開始實施后的階段,可稱為后一體化時期。1990年12月到1993年9月之間的這段時期被排除在外,以充分保證兩個子時期相互獨立,同時也力求減少90年代初外部沖擊對歐盟金融市場產生的影響。
這樣,我們就對上一部分的檢驗程序加以修正,具體按如下步驟進行:第一步,對從1985年1月到1997年12月的整個樣本期,根據方程(3)進行協整回歸,得出DW、DF、ADF的各個值。但是,在存在結構性突變的條件下,這些檢驗的實際意義有所減弱。第二步,進行結構性突變條件下的協整檢驗,把整個樣本期分為兩個子樣本,然后分別應用方程(5)對每一個子樣本進行協整檢驗。
(三)模型檢驗結果
1.貸款利率和利差的趨勢:描述性統計分析
為了說明歐洲和全球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程度,我們將對歐洲聯盟六個核心成員國以及日本、美國的貸款利率和利差進行分析。
統計數據表明,整個樣本期內,歐盟各成員國的貨幣市場平均利率水平存在不小的差異,最低的是德國(5.89%),最高的是意大利(11.66%);各成員國的貸款利率也并不相等,最低的是德國和荷蘭,它們的平均貸款利率大約是8.2%,意大利則高達12.86%。
如果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能夠導致金融資產價格均等化的理論假定成立,那么我們將發現各成員國的名義利率會減少到一體化之前利率最低的國家的利率水平。統計數據表明,與前一體化時期相比,后一體化時期的貸款利率明顯下降。但是,這種情形并不是歐洲特有的,因為美國和日本的利率也表現出同樣的下降趨勢,也就是說利率的下降更可能是一種全球性的趨勢,而不是由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政策的獨特后果。另外,在后一體化時期,各國的利率看起來更加接近,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利率普遍下降而導致利率之間的差距變小。而且,統計數據也不能夠說明利率實現了均等化,畢竟在意大利和荷蘭兩個國家之間,貨幣市場利率的差距達到4.97個百分點,銀行貸款利率的差距也有4.28個百分點。
對利差的分析表明,除了比利時和意大利之外的所有國家,與前一體化時期相比,后一體化時期的絕對利差普遍減少。但是這本身不足以說明歐盟金融市場實現了一體化,因為利差下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國名義利率的下降。而且,對相對利差的分析表明,在這一時期內利差實際上是增加而不是減少。在前一體化時期,相對利差的變化范圍是從比利時的1.64的高點到英國的1.10低點;而在后一體化時期,這一變化范圍是從比利時的1.87到意大利的1.15。利率的降低可以很大程度地解釋這種變化。銀行貸款利率可以表示為貨幣市場利率加上一個附加額,而相對利差又可定義為銀行貸款利率除以貨幣市場利率,因此,當貨幣市場利率下降時,相對利差將會增加。但是,統計數據表明,在后一體化時期,除了比利時以外的所有其他被分析的歐盟成員國的相對利差都更加緊密地朝德國的利差水平靠攏。總體而言,描述性統計量并不能有力地說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只是在較小程度上指出了不同國家利差更加接近。
2.利率和利差的單位根檢驗
首先,我們給出協整檢驗第一步的結果,也就是確定待檢驗的時間序列是否是一階單整的,即時間序列是否I(1)序列。為此,我們分別對利率時間序列及其一階差分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對所有的利率(包括貨幣市場利率和銀行貸款利率),我們都不能夠拒絕有單位根的零假設,也就是說所有的利率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進一步地,我們能夠拒絕利率的一階差分序列的零假設,也就是說,利率的一階差分序列是I(0)序列。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所有的利率時間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即I(1)序列,我們可以對利率的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檢驗。同樣地,利差的單位根檢驗的結果也表明,絕大部分國家的利差時間序列都是I(1)序列,而僅有幾個國家(意大利、荷蘭和英國)的檢驗值表明利差序列是I(0)序列。這里的利差是由貸款利率除以貨幣市場利率而得到的相對利差。
3.銀行信貸市場以及貨幣市場的協整檢驗
(1)利率的協整分析
經過經驗分析發現,除了法國、比利時,歐盟其他國家的貨幣市場利率普遍表現出缺少協整性。在現實情況下,對歐盟貨幣市場利率起基準作用的并不是歐盟的平均貨幣市場利率,而是德國的貨幣市場利率。因此,我們對歐盟各國貨幣市場利率和德國貨幣市場利率之間的關系進行協整檢驗,得到的結果見表1。
說明:(1)歐盟各國的貨幣市場利率序列相對于德國貨幣市場利率序列進行回歸。(2)DW給出了的德賓一沃森統計量的檢驗值,100個觀測值的相應的臨界值是:0.511(1%),0.386(5%),0.322(10%)。當DW值大于臨界值時,拒絕非協整的零假設,表明存在協整性。(3)DF給出了簡單DF回歸的φ的統計量,其相應的100個觀測值的臨界值是:4.07(1%),3.37(5%),3.03(10%)。根據絕對值比較,估計參數的t統計量大于臨界值時,拒絕非協整的零假設,表明存在協整性。(4)*數據代表存在協整性的結果。
我們可以看出德國貨幣市場利率和比利時、荷蘭、英國三國的貨幣市場利率在兩個子時期都是協整的,在前一體化時期協整性表現得更加強烈。法國和意大利有更低的檢驗統計量,表明它們的貨幣市場利率和德國的貨幣市場利率之間的非協整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后一體化時期的檢驗統計量的值都比前一體化時期更低,也就是說協整性在后一體化時期顯得更加微弱,這一結果符合凱普勒(Caporale,etal.,1996)的觀點,即趨同進程中,能夠檢驗到的協整性會減少,換言之,缺少協整性可以被解釋為趨同進程的結果。總體而言,歐盟各國的貨幣市場利率和德國的貨幣市場利率之間表現出較明顯的協整性和趨同現象。
貨幣市場利率通過固定匯率聯系在一起,從而貨幣市場利率之間的協整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轉換成銀行貸款利率之間的協整性,但是這種轉換關系并不是很明確。從表1中可以看出,就比利時而言,在前一體化時期其貨幣市場利率是協整的,同期銀行貸款利率也是協整的;但是對荷蘭而言,貨幣市場利率的協整性并沒有導致銀行貸款利率的協整性。因此,我們得出結論,即貨幣市場利率的趨同是銀行貸款利率之間出現協整性的必要但絕不是充分的條件。
(2)利差的協整分析
這一部分我們進行利差的協整分析。利差的協整性反映了能夠將市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確立一種長期均衡關系的套利力量。這種力量可能來自于貨幣市場一體化,銀行零售定價行為的趨同,以及信貸市場的套利過程,我們不追究這種套利過程背后的驅動力量,因為協整分析考慮的僅僅是長期均衡化的進程是否存在。
說明:(1)歐盟各國的利差相對于歐盟平均利差進行回歸,對每一國的檢驗,歐盟平均利差中都已排除了該國的利差;美國和日本的利差相對于歐盟平均利差(包括所有的歐盟6國)進行回歸。(2)DW給出了德賓—沃森統計量的檢驗值,100個觀測值相應的臨界值是:0.511(1%),0.386(5%),0.322(10%)。當DW值大于臨界值時,拒絕零假設,意味著存在協整性。(3)ADF(k)給出了增廣迪基—富勒回歸的估計參數的t統計量,括號中的k給出了增廣迪基—富勒回歸的滯后項數,因此k=0代表簡單的迪基—富勒回歸。100個觀測值的迪基—富勒回歸的相應臨界值為:4.07(1%),3.37(5%),3.03(10%),100個觀測值的增廣迪基-富勒回歸的相應臨界值為:3.77(1%),3.17(5%),2.84(10%)。(4)表中*數據代表不存在協整性的結果。
表2給出了整個樣本期的利差協整檢驗結果,從中可以看出歐盟各國的利差序列較為普遍地表現出明顯的協整性。但是,將樣本分為前一體化時期和后一體化時期之后,檢驗結果會表現出許多結構性變化。一般地,在第一個子時期,檢驗結果總體上表明存在協整性,惟一的例外是法國,只是部分地表現出協整性。在后一體化時期,我們發現協整性減弱。根據ADF統計量,在后一體化時期中能夠確定存在協整性的只有英國。
4.地區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和全球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
最后,我們從地區對比的角度分析協整檢驗的結果。具體地說,就是將歐盟6國作為一個整體,對比美國和日本研究其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主要目的是明確目前的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進程在多大程度上是歐盟地區一體化政策的結果,或者只是金融市場全球化的一個結果。而根據前面部分的協整檢驗的結果(表1、2),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無論是貨幣市場利率還是貸款利率,歐盟和美國、日本都不存在協整性,利差也是如此。這說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主要是地區性現象,也就是說,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進程主要是歐盟政策推動的結果。上述結果的一個隱含結論是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水平遠遠超過全球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水平,從全球的角度看這可能會導致某種程度的歧視性福利損失:由于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客戶可能會偏向于選擇一體化區域內的歐洲銀行,而不選擇成本最小、價格較低的區域外銀行。為了減少或避免這種損失,全球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應加速發展,并最終趕上地區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進程。在某種意義上,WTO框架下金融服務貿易多邊協議的達成為全球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
三、簡要結論
根據上文的協整檢驗,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簡要結論:第一,歐盟各國貨幣市場利率表現出較好的協整性,說明歐盟貨幣市場的一體化程度較高;第二,歐盟各國銀行貸款利率的協整性較差,說明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程度較低,存在較明顯的市場分割;第三,無論是貨幣市場利率、銀行貸款利率,還是利差,后一體化時期的協整性都明顯弱于前一體化時期的協整性,根據凱普勒的有關觀點,這意味著后一體化時期存在著利率的趨同,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確實發揮了作用;第四,根據地區間的對比檢驗,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主要是一種地區性現象,而不是全球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結果,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歐盟銀行信貸市場一體化的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
- 上一篇:世界經濟蕭條論文
- 下一篇:城鄉婦女就業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