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時間:2022-08-02 09:54:30
導語:花卉產業結構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青州市花卉產業實地調查,分析了青州市花卉產業的發展狀況及其前景,闡述了青州花卉產業經濟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青州花卉產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青州市;花卉產業;經濟結構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均收入的高速增長,花卉這種被人們普遍喜愛的特殊產品也完成了由奢侈性消費到日常性消費的轉變,花卉產業也成為了我國最具活力、綠色的產業之一,被稱為“朝陽產業”和“黃金產業”。青州市作為全省花卉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在國家經濟轉型期花卉產業的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在新形勢下如何保持青州市花卉產業穩步健康發展已成為政府花卉產業管理機構重要的研究課題。如何進一步加強政府花卉管理部門對花卉產業的宏觀指導,如何幫助花卉企業在新形勢下突破自身發展的瓶頸,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并引導企業進一步轉型升級,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隨著國家宏觀經濟發展調整,花卉產業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發生較大變化,花卉生產和消費方向開始向現代銷售模式轉變。青州市花卉產業立足集群發展,不斷豐富、拓展“東方花都、青州花卉”品牌內涵,花卉產業有了長足發展。
一、青州市花卉產業現狀
目前青州市花卉生產總面積12.9萬畝,年產值76.5億元。花卉企業約200家左右,其中,大中型規模以上企業70余家,花卉專業合作社不斷壯大,目前已有66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1家,省級花卉合作社2家,縣級合作社63家。綠圣蘭業、青州花卉集團相繼成為2015年度“山東省林業產業龍頭企業”。
1.在產業科技發展和新品種研發方面
目前,青州市建有山東省竹芋育種研發中心等10家科研機構、山東省蝴蝶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3家花卉聯盟組織。種苗研發連年實現新突破,相繼研發出“青州仙子蘭”“花藝雙輝”“青州雪峰”“云門素”“云門香”“海岱韻”“青州金鳳”“青州銀鳳”8個花卉新品種,實現了山東省蘭科花卉育種的突破。綠圣蘭業、奧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實現了由生產型向種苗研發型的轉型,年產花卉種苗1000萬株。青州市花卉產業集團與漳州新鎮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海峽種苗研發中心項目落戶青州(國際)花卉創業園。
2.在花卉產業鏈條延伸方面
花卉深加工取得突破,花卉產業集團開發出鐵皮石斛鮮條、鮮汁、石斛粉及鐵皮楓斗等系列產品。2015年,與云南老字號“吉慶祥”合作,利用玫瑰、菊花等花卉,開發出青州府鮮花餅。另外青州市政府大力發展花卉旅游,探索推進花卉旅游與產業園區、花卉旅游與每年一度的花博會結合,花卉與旅游初見成效。
3.在花卉電商工作方面
推動實施“互聯網+花卉”青州模式,目前已發展到328家。在電商平臺建設方面,主要推進兩大電商平臺建設:一方面,與成都花木交易所合作建成中國青州盆花交易結算中心,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盆花類交易電子結算平臺。2015年花博會期間,盆花卉交易結算中心正式掛牌運營。為進一步利用好結算中心平臺,又專門成立了“找花網”,主要是針對“B2B”(企業對企業)線上交易。另一方面,與建設銀行合作,建設銀行善融商務青州花卉館。善融商務青州花卉館主要是B2B和B2C客戶操作模式。青州花卉館是建行系統全國第7個入駐的特色產業電商平臺,目前已有68家花卉企業,自2015年10月份正式運營以來,實現線上交易額近3000萬元。
4.在產業平臺建設方面
抓好花卉信息平臺工作。青州市花卉管理部門專門成立信息與流通科,探索推進青州市的花卉統計調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建設工作,同時推進國家花卉信息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市花管理部門還負責中國花卉協會名花網站群5個子網站的信息編制、管理和網站維護工作,利用網站群做好花卉信息工作。配合有關單位做好花卉市場建設工作。2011年以來,先后建成50萬平方米花卉交易市場,進一步穩固了青州花卉在國內花卉界的形象和地位,為花卉電商的發展奠定市場基礎。另外積極抓好花卉物流平臺建設。在全省率先突破花卉專業物流平臺建設,解決花卉物流最后1公里的問題。投資300萬元,注冊山東萬紅花卉物流有限公司作為山東第一家花卉專業物流公司,并投入運營。投資3060萬元籌建青州花都物流有限公司。目前青州花都物流有限公司已完成注冊、與合作企業的合作意向簽訂等工作,待公司辦公地點確定后迅速展開裝修、機房安裝等工作。
二、目前青州市花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花卉品種差異性不明顯,品種結構不合理
目前青州市的花卉品種盆栽花木多,觀賞綠化苗木少;多年生花木多,鮮切花品種數量少;應季花卉多,反季節花卉少。尤其在全國有影響的主導性暢銷拳頭產品數量不多,缺乏生產拳頭花卉產品的大中型龍頭骨干企業,目前青州市花卉企業整體專業化生產水平還比較低,科技創新意識淡薄,引進和研發新品種的能力不足。
2.花卉信息平臺建設仍有不足
目前青州市花卉產業已進入新形勢下新常態,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實現了產業發展和消費轉移的順利轉型。但從全國來看青州市花卉產業總量仍然相對較小,全國盆栽中心地位不牢固,產業大格局沒有形成,缺少在全國極具影響力的信息大平臺、交易大市場。
3.一二三產業沒有融合發展
目前青州市還僅是花卉生產中心,停留在種植環節重復生產、“跟風式”一擁而上的方式沒有根本改變。這幾年雖然品種增多、數量增加,但仍沒有質的飛躍,缺乏有影響力的暢銷拳頭產品,現狀不容樂觀。目前全市花卉產業仍處于產業鏈底端,利潤不高,產業鏈條亟需延伸。從花卉市場流通體系來看,市場開拓不夠,銷售渠道不暢,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花卉企業在市場中單打獨斗,沒有形成系統化專業化的現代營銷體系。二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周邊配套設施、服務行業、專業物流亟待完善。
4.信息化手段不足,缺乏電商專業人才
青州市大部分花卉企業缺乏完善的信息體系,信息收集、反饋滯后。花卉電商雖已起步,但由于缺乏信息推廣技術和網售專業人員,電商仍停留在被動銷售方式上,缺少信息、電商集群發展區,市場競爭能力弱。技術力量薄弱,缺少專業技術人員,種苗研發、產品開發受限。花卉電商雖已起步,但由于缺乏信息推廣技術和網售專業人員,電商仍停留在被動銷售方式上,缺少信息、電商集群發展區。
5.花卉企業專業人才缺乏,標準化專業化程度較低、創新能力不足
全市目前有花卉從業人員約11萬人,但花卉經營、栽培等專業技術人員偏少,不到總人數百分之三,花卉企業現代管理人才更是嚴重饋乏,導致從業人員的思想狀況、知識水平與青州市花卉產業的快速發展極不相稱。目前青州市花卉企業數量雖多,但規模小,標準化專業化程度較低,企業拳頭產品少,創新能力不足,缺少具有行業話語權、定標權、導向權的排頭兵。沒有大的龍頭企業帶動,企業發展慢,對花卉產業拉動力弱。
三、對青州市花卉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1.解放思想,拉長花卉產業鏈條,推動花卉企業盡快轉型升級
全力突破由點到面的發展,從政策上扶持壯大花卉重點企業和龍頭企業,引導企業向花卉種苗研發生產、花卉園藝資材加工、花卉溫室設備加工、花卉產品深加工、花卉專業物流等方向轉型。倡導企業“走出去”,發揮自身優勢,到外地發展花卉生產基地和花卉資材生產基地,開發利用外地資源優勢,打響“青州花卉”品牌。花卉企業要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資金、人才投入,在保持現有優勢品種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鮮切花、反季節花卉、稀有花卉等高效益品種,推動花卉企業轉型升級。
2.全面招商,引進大型花卉龍頭企業
市花卉管理部門要積極引導花卉企業努力實現一二三產業互動,錯位發展。著力引進培育發展一批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面向國內外招引大的物流公司、技術咨詢、科技研發、中介服務等公司。充分發揮花卉業務資源優勢,引進花卉鏈條企業。
3.形成合力,加快花卉專業園區建設
以青州國際花卉創業園、花卉公園、花卉高科技博覽園等花卉專業園區為核心的專業園區建設。重點引進研發、服務項目和花卉產品深加工企業,形成配套體系健全的農業發展和休閑度假區。完善區域規劃,促進花卉與旅游結合,精心設計開發花卉旅游線路,努力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加強宣傳引導,做好以中國青州花卉苗木交易中心為核心的花卉物流園區建設,推進花卉市場整合工作。
4.加大扶持,推進企業規模擴張發展轉型
全力扶持本地花卉企業做大做強,盡快形成一批示范性強、發展后勁大,對全市花卉產業發展有強勁帶動的“排頭兵”。立足產業“微笑曲線”兩端,幫助企業推進花卉種苗研發、新品種馴化推廣,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堅持人才戰略、科技興花,整體提高花卉管理人員、專業人才素質。
5.充分發揮政府花卉產業管理部門的職能,促進花卉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近年來青州市花卉產業發展較為迅速,花企的數量有了大幅增加,這里面不乏“跟風式”盲目而上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生產,這很容易形成產品結構的不合理和花企之間產品價格的惡性競爭。在國家經濟轉型時期,政府花卉產業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花卉企業的宏觀指導,發揮引領和調控作用,統籌規劃全市整個花卉產業集群的安排,加大對花卉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引領企業注重產品創新和經營體制創新,通過創新實現高收益,避免花卉企業之間出現低成本、低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實現青州市花卉產業在國家經濟轉型時期的良性、有序和健康發展。
作者:孫偉 賈秀平 單位:青州市花卉高科技博覽園管理委員會 青州市林業局
參考文獻:
[1]李玉敏,高志民.論中國花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J].世界林業研究,2001,(3).
[2]朱積余.國內外花卉產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廣西林業科學,1999,(1):l-9.
[3]朱留華.世界花卉產業概況及發展趨勢[J].世界農業,2003,(7):26-28.
[4]魏守華.花卉產業現狀分析及發展思路[J].農業技術經濟,2002,(5).
- 上一篇: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 下一篇:我國企業經濟管理論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