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市場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9:3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花卉市場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利率——匯率傳導機制匯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場化
1利率對匯率影響的總體論評
從本質上說,利率是本幣資金的價格,匯率是以本幣表示的外幣價格,本幣幣值是二者變化的共同基礎,這就決定了匯率與利率之間的高度關聯性。
利率平價模型
S=r-r*(1)
靈活價格貨幣模型
S'=(m-m*)-a(y-y*)+b(r-r*)(2)
粘性價格貨幣模型
S=(m-m*)-a(y-y*)-λ(r-r*)+(λ+b)π*(3)
此三方程是西方匯率理論中有關匯率與利率相關關系的重要結論。方程(1)表明了遠期匯率變動率決定于兩地利差,方程(2)表明了均衡匯率分別取決于本國和外國的均衡貨幣存量、實際國民收入和利率水平三組變量,與兩地利差成正相關,方程(3)表明了即期匯率與兩地利差成負相關。
2利率——匯率傳導機制基本理論
2.1利率變動對匯率影響的兩個模型
在金融開放條件下,人們關注到匯率對利率的變動越來越敏感,但往往忽略了導致利率變動的經濟原因。而這些原因的不同將會導致利率對匯率作用方面產生不同的結果。
2.1.1Dornbusch模型
假設前提:購買力平價在長期內成立。
理論模型:關于匯率、利率和物價的長期均衡方程為:Eo=Po+ζ1·rd+ζ2·y-u
式中,Eo表示可持續國際收支下的長期均衡匯率的自然對數,Po為通貨膨脹率,rd代表內利水平,y是實際國民收入的自然對數,ζ1、ζ2為常數,u為偏離系數。
該模型表明,如果一國經濟結構沒有實質性變化,當本幣名義利率上升,意味著中央銀行正在采用調節利率的手段來克服通貨膨脹差異,這時的利率上升將與更高的通貨膨脹預期相聯系,會使國內對貨幣需求降低。人們在增加支出的情況下減少貨幣余額,于是價格隨之上升,由于購買力平價成立,因此本幣貶值,即本國利率和本幣匯率呈逆向運動。
2.1.2利率平價理論模型
如果投資者是風險中性的,國際資本流動將使本、外幣資產的收益率在一價定律的作用下趨于一致,故國內外利差應該等于本幣匯率的預期變動率,據此可得無抵補的利率平價理論公式:
I=I*+Eρ
其中,I和I*分別表示國內外利率水平,Eρ表示預期的匯率遠期變動率。當外國利率和預期匯率沒有變動時,本國利率和本幣即期匯率同向變化,即本國利率提高,本幣升值。但當本幣升值到一定幅度,預期匯率改變,貶值預期產生,人們開始出售遠期本幣,當遠期本幣供過于求時,本幣遠期貼水。
這兩個模型為我們揭示了利率變動所引起的匯率變動的不同結果,即當利率的變動是由通貨膨脹引起時,本國利率提高會導致本幣匯率的下跌;而當人們沒有通貨膨脹預期的情況下本國利率提高時,本幣匯率立即上升。
2.2利率——匯率傳導機制的構成
利率對匯率的傳導機制是指利率政策對匯率的作用過程。它的構成要素包括兩個領域,即金融領域和實物領域;兩個市場,即國內和國外金融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等;多個變量,即利率對匯率產生影響的過程處于多個宏觀變量之下,如通貨膨脹率、貨幣供給增長率、投資和消費增長率等;多位主體,即指利率對匯率的影響要牽涉到一國中央銀行、國內和國外的投資主體、消費主體和投機主體等;多種渠道,即利率對匯率發生作用的渠道不是單一的,是通過各種宏觀經濟變量的多重傳導完成的。
2.3利率——匯率傳導機制的基礎
利率——匯率傳導機制發生有效作用需要宏觀和微觀經濟基礎。宏觀經濟基礎主要包括:利率的調整充分市場化,利率變化能夠通過、影響貨幣供求引起經濟總量的變化,投資和消費等經濟變量對利率變化反映靈敏;存在發達的外匯市場,匯率水平主要由外匯供求狀況決定;國際資本可以自由流動。微觀經濟基礎包括微觀經濟主體必須對利率、匯率和通貨膨脹率等信號反應靈敏,可以根據市場信號迅速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根據這些條件滿足程度的不同,在不同的市場化程度、開放度和匯率制度下,利率——匯率的傳導機制會有所不同。因此,利率變動對匯率的影響,要受到一國具體市場化程度、開放度和所選擇的匯率等條件的影響,在不同的條件和時期下具有不同的表現。
2.4利率——匯率傳導機制的途徑
利率變動對匯率的影響有直接和間接兩個渠道。利率變動對匯率傳導的直接渠道表現為國際套利資本的流動導致匯率下降或上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當本國利率水平相對高于外國利率水平時,為獲得更高的收益,短期資本將流入本國,市場對高利率國家的貨幣產生較大的需求,導致本國外匯市場上本幣供不應求,本幣即期匯率上升,外匯匯率下降;反之,本國利率水平較低,則資本流出,本幣匯率呈反方向變化。
利率變動對匯率傳導的間接渠道表現為利率通過改變國內總供給與總需求影響匯率水平。以一國利率較高為例,在投資收益不變的條件下,政府采用高利率的政策,增加了投資成本,使投資需求下降,導致本國貨幣供應量減少,通貨膨脹率下降,增強了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有利于出口;同時投資需求下降,總需求也相應減少,使經常項目外匯支出減少。在外匯供給的不變情況下,外匯供大于求,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匯率上升。
在利率對匯率傳導中,無論是直接或間接渠道預期因素都是不容忽視的。一國利率的調整,會帶來居民對本國貨幣預期的變化,從而對匯率發生影響。預期因素通常與其他因素共同發生作用,有時可以產生數倍放大的效應。
總之,一國貨幣利率上升,通過短期套利資本的流動,將引起即期匯率升值,遠期匯率貶值。反之亦然。
3我國目前的匯率與利率政策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沒有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利率和匯率均由國家統一制定集中管理,分割而治,相關度較低。在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后,人民幣匯率“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它與利率和國際資本流動之間的相關性逐漸顯現。在2005年7月21日之前,我國匯率形成機制還沒有完全市場化,人民幣匯率主要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是決定人民幣匯率的基礎,但還有一部分外匯供求關系無法在外匯市場上實現。可以說那時的人民幣匯率最主要的變化,還停留在商品市場層次上,利率變化對匯率的影響是通過商品市場實現的,利率平價在中國無法起作用,利率政策對匯率的影響十分有限。一個有力的例子便是,1994~1997年間,人民幣利率遠遠高于國際市場上的美元利率,根據利率平價理論,在此期間人民幣應貶值,但與之相反,4年間人民幣名義匯率微升了1.8%。
從2004年12月29日的利率上調達到的效果來看,利率變化對匯率的作用更多的是通過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及對投資者心理預期的影響來間接實現的。由于資本項目外匯管理和金融市場欠發達,人民幣的利率與匯率無法通過市場機制建立直接的必然聯系,雖然利率的變動可以通過貿易和境內外資金流動影響外匯匯率,進而影響到國際收支,再進而影響國內貨幣供給和國內宏觀經濟形勢。但是目前,我國資本項目收支仍受到嚴格管制,外匯市場又是一個封閉型外匯頭寸市場,僅限于銀行間外匯交易,而且國內貨幣市場不發達、它與外匯市場的直接聯系也尚未建立。還有制度性因素的限制,以及微觀經濟主體對利率政策變化的反應滯后,使得利率對匯率的傳導機制的作用采取其他方式表現出來,或者其作用的過程出現一定時間的時滯。因此,利率只能通過影響國內經濟的迂回方式來影響匯率。
利率的變動和匯率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自由浮動之間在一定程度上互起作用,隨著市場開放力度的加大,這種作用越來越高。中國加入WTO以后,國內經濟對外貿依存度極大提高,人民幣向自由兌換和資本向自由流動方向不斷邁進。此次匯率制度改革更是將匯率的政府管制進一步降到最低限度,更多的交給國際資本市場的流動和供求關系來決定。利率的變動會影響國內資本的流動,在開放經濟下,各國間貨幣流動程度將越來越高,本幣在外匯市場的供求也受到國內市場對其供求的影響,那么利率這種貨幣政策工具對匯率變動的影響便越來越大,而不論是通過直接的套匯渠道,還是間接的通過影響國內供求渠道,利率——匯率傳導機制肯定會更加有效的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產生作用,由于利率和匯率的相關性進一步加強,利率政策的制定會越來越多地考慮到市場因素以及和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的配合協調。
因此,在這種形勢下,隨著匯率形成機制的調整,利率制度的改革凸顯其必要性。利率改革是我國目前金融改革的核心,市場化利率體系的建立是金融改革的最終目標之一。貨幣當局有必要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中,充分認識到利率在平衡國際收支中的作用,在出臺相關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到利率市場化對匯率水平的影響,以確保利率—匯率傳導機制的正常運行。
篇2
成本會計上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成本會計技術手段與方法不斷更新,會計電算化已經或正在取代手工記賬,而且在企業建立內部網(Internet)情況下,實時報告成為可能。二是成本會計的應用范圍不斷拓展,傳統上對成本控制并不關注的行業如醫院、計算機生產廠商、航空公司等都對成本控制投入了越來越多的精力。實際上,不論是銀行、快餐連鎖店、專業組織還是政府機關,成本控制已變得不可或缺。
成本會計的變化源于企業制造環境的變化以及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創新。而后兩者又起因于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1、大多數產品供過了求,造成市場競爭日趨激烈;2、產品需求多樣化,顧客對產品質量也日益苛求;3、國際間分工合作日趨密切,競爭也趨于殘酷激烈;4、新技術、新工藝的創新蔚然成風。以上外部環境的變化既要求企業的制造環境有別于往昔,也要求對管理理論與方法進行創新。
一、新制造環境對成本會計的沖擊
新制造環境具體包括:
1、彈性制造系統(FMS):是指使用機器人及電腦控制的材料處置系統,來結合各種獨立的電腦程式機器工具進行生產,它有益于產品制造程序的彈性化。使用FMS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從事多樣化產品的生產,解決對產品多樣化、精致化的需求。
2、電腦輔助設計(CAD)、電腦輔助工程(CAE)及電腦輔助制造(CAM)系統。電腦輔助系統,不但提高了電腦的功能,并且為廠商提供了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使用電腦輔助系統可減少人工成本、節省時間并提高工作效率。
3、制造資源規劃(MRPⅡ):是指制造業所采用的電腦管理信息系統。目前流行的材料需求規劃(MRPI)是MRPⅡ的前身。MRPⅡ有助于管理當局進行及時、有效的投資與生產經營決策。
4、電腦整合制造系統(CIM):是指以電腦為核心,結合FMS、CAD、CAE、CAM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統,以形成自動化的制造程序,實現工廠無人化管理。
面對企業新制造環境的沖擊,傳統的成本會計技術與方法如果繼續使用,將造成:
(1)產品成本計算不正確。因為在新制造環境下,機器人和電腦輔助生產系統在某些工作上已經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從傳統制造環境下的20%—40%降到了現在的不足5%。但制造費用劇增并多樣化,其分攤標準如果只用人工小時已難于正確反映各種產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產生及功能行為。傳統成本會計,將預算與實際業績編成差異報告,即將實際發生的成本與標準成本相比較。在新制造環境下,這一控制系統將產生反功能的行為。例如,為獲得有利的效率差異,可能導致企業片面追求大量生產,造成存貨的增加。另外,為獲得有利價格差異,采購部門可能購買低質量的原材料,或進行大宗采購,造成質量問題或材料
庫存積壓等等。
針對傳統成本會計不適應新制造環境的局面,美國會計學者提出了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Casting,ABC),ABC法在美、日和西歐諸國的企業,尤其是競爭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術企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ABC法就是把為生產一種產品所發生的所有作業,如質量檢驗、機器維修和顧客服務等分配到產品成本中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這種方法較傳統成本計算方法更為精細,成本數據更加準確。ABC法將制造費用按作業別歸集到不同的成本庫中,然后分別成本庫采用各自的分配標準來分配制造費用。在作業成本法的基礎上,ABC法又發展為作業基礎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簡單地說,ABM就是以ABC法為基礎,利用作業成本信息,幫助管理人員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資源的作業。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夠促使管理人員重新設計整個價值鏈上的作業活動以節省企業資源。
二、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創新對成本會計的影響
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管理理論與方法也在不斷創新,大大促進了成本會計學科的發展并豐富了其內容。其中對成本會計系統有影響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適時制(JustInTimeSystem,JIT)。是一種嚴格的需求帶動生產制度,要求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各環節緊密協調配合,原材料、零部隊、產成品保質、保量并適時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銷售)環節;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產品及產成品等各類存貸保持在最低水平,盡可能實現“零存貨”,以降低存貨成本。在存貨水平很低的情況下,會計人員為簡化存貨計價,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當產品完工或銷售時,倒過頭來計算在產品、產成品等生產成本。因為在采用JIT的企業,從收到原材料列產品制成所耗用的時間大幅縮短,而且期末存貨量也變得很小,使得傳統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詳細記錄各類存貸的必要性受到懷疑。由成本—效益原則,對少量的存貨做詳盡精確的追溯,無疑得不償失。這樣倒推成本法便應運而生。
2、全面質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TQM是本世紀60年代從傳統質量管理發展起來的,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環境的變化,TQM已經發展成為一種企業競爭的戰略武器,一種由顧客的需要和期望驅動的、持續的改進產品質量的管理哲學。TQM的目標就是公司在生產的各個環節追求產品“零缺陷”,并由顧客最終界定質量。TQM對計量和報告員工業績的會計來講,就是產生了質量會計這一新學科。但由于提高質量所產生的收益難以計量,質量會計發展的重點就放在質量成本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上。一般認為質量成本由5大類構成:(1)預防成本;(2)檢驗成本;(3)內部失敗成本;(4)外部失敗成本;(5)外部質量保證成本。另外。在TQM情況下,會計人員績效衡量標準包括了產品的可靠度、服務的及時性等促使管理人員努力提高產品質量的非貨幣性指標。
3、戰略管理(StrategicManagement)所謂戰略管理,就是著眼于對企業發展有長期性、根本性影響的問題進行決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確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標。戰略管理思想對成本會計系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戰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atManagement)的提出。戰略成本管理就是運用成本數據和信息,來發展及確認能促進公司競爭優勢的最優戰略。戰略成本管理所包括的范圍,目前還沒有定論,一般包括3個方面:(1)價值鏈分析;(2)市場定位;(3)成本動因分析。每一方面都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
4、基準管理(Benchmarkingmanagement)和持續改進(ContinuousImprovement)。管理方法的新趨勢就是基準與持續改進的結合。所謂基準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內部最優的業績標準來衡量自身的生產活動;持續改進意味著管理人員不是一次性地確定基準,而是持續不斷改進提高的過程。日本豐田公司是貫徹基準管理與持續改進的典型。基準和持續改進被稱為“永無終點”的比賽。基準管理與持續改進對成本會計系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管理人員和會計師們認識到降低成本要向本行業最好的公司學習,以同質產品的最低成本作為基準,了解自身與最優者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進而實行企業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以增強競爭力。
5、限制理論(TheotyofCongtraints,TOC)。根據TOC,每個公司至少有一個瓶頸制約著它的發展,否則無論公司定下什么目標都會實現(如,利潤最大化)。企業限制因素通常可分為資源、市場、政策、原材料和后勤5類。限制理論把企業看成一系列鏈狀相連的過程,如果薄弱的聯結處得到了加強,那么整個鏈也就得到了加強,但是如果加強了其它的聯結處,整個鏈就不會得到加強。限制理論對成本會計系統的影響是,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認識到,在有些情況下,不能一味強調降低成本和費用,要有逆向思維,要在企業的薄弱環節加大投入量,“為了省錢而花錢”。如果企業待解決的瓶頸是更新設備,引進新型設備會發生一筆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設備使用期間,因設備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產出加上設備維修費用降低的綜合效益,可能抵補支出而有余,就總體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這也是“成本—效益”原則的另一種詮釋。
6、目標管理(ObjectiveManagement)。按目標進行管理,要求一個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應當確定總的奮斗目標,如利潤總額、資全利潤率等,并據以指導、組織、動員員工為完成企業總目標而努力。圍繞這個總目標,企業各部門、各環節乃至每個人都應當制訂自己的奮斗目標,如銷售量目標、成本目標、技術目標等,并制定實現目標的措施,以保證總目標的完成。實行目標管理可以提高企業管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目標管理對成本會計系統的影響就是目標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我國的目標戰術管理,已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以上6種管理理論與方法我國都已不同程度地應用。但總體來說,我國的企業管理還比較落后,各種管理理論與方法落實到成本會計系統上,除目標成本、質量成本還差強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戰略成本管理等幾乎無人問津。成本會計系統作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一部分,根深才能葉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會計才能得以革新與發展。
三、我們的對策
面對現代成本會計的發展趨勢,即作業成本法與作業基礎管理的興起,戰略成本管理方興未艾,以及目標成本的推廣應用等等,我國的成本會計工作如何順應國際國內市場環境以及企業生產環境的變化,結合國情,引進、吸收、消化各種新的管理理論與方法,并總結我國自己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深思。筆者認為,我們應采取的對策是:
1、加強成本理論的研究,提高我國成本會計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理論研究者必須沖破傳統會計觀的束縛,解放思想,勇于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課題;應本著創新精神、務實態度和嚴謹作風,深入企業調查研究,同實際工作者密切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廣泛開展案例分析,從理論高度提煉成功經驗,同時,理論研究應針對我國成本會計實際問題致力于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此基礎上,講究實效,建立成本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成本理論研究對成本會計實踐的指導作用。
2、成本會計工作者應更新觀念,樹立成本效益(CostBenefit)、成本回避(CostAvoidance)思想。充分發揮成本會計的職能作用
長期以來,我們在評價企業成本工作績效時,往往把成本升降作為唯一標準。這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因為成本只表現一定時期內所發生的各種勞動耗費,至于這種耗費效益如何,卻不是產品成本指標本身所能反映出來的。所以,成本工作績效考核應通過投入與產出關系進行評價:一是產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產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長慢于產出增長為好,四是投入減少快于產出減少為好,五是投入下降,產出上升為好。在實踐中片面強調降低成本,勢必挫傷企業為未來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來高昂但卻必要的費用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企業技術革新和產品更新換代。過去由于我們未能正確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導致有些企業在競爭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戰略,而忽視采用差異化戰略。因為企業投產新型差異化產品,從短期看往往開支較大,但實際上這些新型差異化產品可以擴大市場占有率,從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為未來增效而正視樹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業競爭戰略的制定。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發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潛力向預防性方向發展。我國傳統降低成本的方法,從范圍上看局限于生產領域;從內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從時效上看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經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成本回避將降低成本視野重點轉移到產品開發、設計階段以及采購、制造、銷售和使用階段;從內容上著,擴大到整個產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產者成本(開發設計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營銷成本)和消費者成本(使用成本、維護保養成本、廢棄處置成本);從時效上看要求防患于未然,進行事前成本控制。總之,成本回避立足于早期回避可以避免發生的成本。我國成本會計的改革應構思成本回避的具體方法,并力求在實踐中應用。
現代成本會計的7個主要職能是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決策是成本會計的重要環節,在成本會計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同成本會計其他職能是密切聯系的,成本預測是成本決策的前提,成本決策是成本計劃的依據,成本控制是實現成本決策既定目標的保證,成本核算是成本決策預期目標是否實現的最后檢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實現成本決策目標的有效手段。毋庸置疑,現代成本會計職能歸根到底是一種行為職能。在行為科學逐漸受到重視的今日,企業應把激勵貫徹始終,其核心是創造一種適當的激勵環境,充分調動每個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群策群力,發揮成本會計職能作用,共同致力于整體目標的實現。
3、推進成本會計電算化
利用以計算機技術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為現代成本會計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企業成本會計工作以電子計算機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饋速度,增強了業務處理能力,對于及時、準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和核算,有效地實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實現成本會計電算化是當務之急,是實行新的成本會計方法的技術前提。但是,當前會計電算化應用中還存在以下的問題:一是簡單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階段,只能進行事后反映,無法進行科學決策、預測和事中控制。一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中。采購、營銷、人事、財會等子系統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機聯系的整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三是會計信息系統提供的一般只是財務會計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需求的信息。因此,為了推動會計電算化深入發展,必須加快會計電算化從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將會計信息系統有機地融入企業整個管理信息系統,通過電算化的應用,為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4、學習外國一切先進的經驗和方法,博采眾長,為我所用
西方成本會計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生機勃勃的學科。特別是隨著適時制、戰略管理、基準管理、限制理論、行為科學、運籌學、系統工程和電子計算機等各種科學技術成就在成本會計中的廣泛應用,形成了新型的著重管理的經營型成本會計。例如適合我國當前多數企業實際需要的標準成本會計,責任成本會計、目標成本計算、質量成本會計、成本決策、成本預測和近十幾年孕育的適時制與倒推成本法、作業成本法與作業管理、成本企劃、產品生命周期成本會計以及戰略成本管理等。對此,我們應結合國情和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認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進,有些方法應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數具備條件的企業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總之,為了完善發展我國的成本會計,借鑒西方成本會計理論與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這種學習要有創新,而創新只能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從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成本會計體系。
5、總結完善和推廣我國行之有效的成本會計方法
我國企業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成本會計經驗,如編制成本計劃階段的項目測算法,成本指標歸口分級管理,包括班組經濟核算在內的廠內經濟核算制,實際上都是強調“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積極性、創造性,至今仍不失為現代成本會計的有效方法、邯鋼“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經驗,以及濰坊亞星集團有限公司實行的“購銷比價管理”,把企業管理成本的重點從以內部生產為中心,延伸到對銷全過程的控制。這些都是值得總結和學習的。總之,近十幾年來我國企業管理成本新鮮經驗層出不窮,為發展成本管理、豐富成本會計內容作出了很大貢獻,值得會計學術界深入學習,認真總結,將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加以總結完善。
- 上一篇:藝術品信托論文
- 下一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