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根本精神

時間:2022-11-08 02:57:00

導語:中國文化根本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文化根本精神

美國人類文化學家本尼迪克特在她的《文化模式》一書中提出一個著名的論點:“文化是人格的無限擴展?!蔽幕毺貍€性、文化體系之特殊價值素質,構成了通常意義上的“文化精神”。它隱含在人的心靈里,在歷史進程中形成并發揮著作用,其所具有的心靈姿式和生命律動,只能以符號的形式表現出來,將自己的影像投射到具體的物質形式上。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

天人合一精神。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不同態度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中國文化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中國哲人把人看作是最為天下貴者,但又主張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雖然也把人與自然看作對立的兩方面,但總的傾向是不主張將兩者割裂,而習慣于融會貫通地加以把握,尋求一種自然的和諧,即“天人合一”(視天道與人道這二者為一體)精神。它不但充分闡明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主體與客體之間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的認識,還表達了他們對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與客體的客觀規律之間的辯證關系的思考。這種思想長期實踐的結果,就是自然界與人的統一,即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去過度改造自然,同時人對于自然又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為我所用。在當今時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一直以來被公認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的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也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就是一種反對神(包括神的世界、神的權威、神的力量等等)而提倡屬于人的東西的思潮。提倡重視現世人生的意義、高度評價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稱頌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中國文化宣揚的道德的人本主義,認為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價值,蘊涵著完善自我的能力。這種思想與近代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理論不謀而合,都充分肯定了人進取向善的天性。人本主義思想在儒家學說中得到了最明顯的體現。在儒家看來,自我的完善并不具有排他性質,相反,根據人道的原則,個體在實現自我的同時,也應當尊重他人自我實現的意愿。即人是社會性的,人的自我實現離不開對他人的尊重與幫助。人本思想的確立,有助于人們合理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強人的主體意識,并使人們能更有力地抵制外來宗教神學的入侵。

剛健有為的文化精神。中華民族積極人生態度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就是剛健有為的思想,它指導著人們合理地處理天人關系和各種人際關系,一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激勵著中華民族。剛健有為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化的代表《尚書》和《詩經》中。自古以來,中國的哲人都極力提倡有為、勇于進取,重視“剛”的品德,強調人有要堅定性、責任感和奮斗精神。堅持獨立人格的思想是剛健自強思想的又一重要表現。孟子“舍生而取義”的豪言表現了他堅持獨立的人格和氣節。這種不畏強暴、不受誘惑、頂天立地的獨立的人格精神,成為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

貴和尚中精神?!百F和諧,尚中道”,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作為中華文明的精髓,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貴和尚中,就是追求所謂的“和合精神”,即在沖突中追求融合,吸收各種優質成分,“和合”成為新結構、新事物、新生命、新思維,“和合”成宇宙萬象?!昂秃暇瘛钡陌l源可以追溯到宋明時期,比如宋明“理學中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說”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和合”性。

中國人崇尚貴和尚中思想,珍惜和諧局面的穩定,重視社會的發展。貴和尚中精神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五點:

第一,差異與和生。天地萬事萬物都是“和合者”,是通過“和”或“合”的方式融合生成的,所謂的“不存在”與“存在”都是通過“和合”轉換的。異質元素或多元要素之間相互沖突,在沖突中的各元素以“和”和“合”的方式轉換,生成新生命、新事物。因而“和合”是新生命、新事物產生的必經方式。

第二,存相與式能。宇宙中的存在稱之為“相”,因此存在的方式即存相方式。式能是指存相方式的種種潛能,存相所涵蘊的潛能方式或潛能結構。潛能結構與方式在種種沖突中選擇一種式能,轉換或變得和諧有序,以實現“和合”。

第三,沖突與融合。宇宙中的一切都包含著差異,在沖突的過程中實現的融合,化生出了新的結構方式。因此融合是以沖突為前提的,而沖突的理勢必定是融合。經過沖突、融合形成的新“和合”體,發展和提升了原有的差異和沖突,體現了沖突與融合的價值。生活中差異和沖突無處不在,甚至可以說生活即是沖突,有沖突就有融合,通過沖突和融合形成的“和合”體,就是生活體。

第四,汰劣與擇優?!昂秃稀边^程所包含的沖突與融合是異質元素之間的沖突與融合。沖突以汰劣為原則,融合以擇優為原則,沖突和融合構成的新“和合”體就是通過汰劣與擇優構成新事物或新結構。“和合”過程中通過歷時態和共時態的沖突定位出異質元素的優質成分,它們互相吸收,融合成新事物或新結構,即新“和合”體,實現擇優。若在“和合”過程中通過歷時態和共時態的沖突定位出非優質要素,則重新分解成新的元素,與此同時,吸收另一些元素而“和合”成另一種全新的結構方式,并相對穩定地存在于時空中,這就是淘汰。“和合”汰劣擇優就是一個為了符合真切、達到最大程度的和諧而不斷地“和合”過程。

第五,煩惱與和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是最貼切答案,說明沒有人能不經歷負面的情緒體驗。人之所以會有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因為人的精神受壓造成的。人生來就有各種“需要”,除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還有各個層面的精神需要,以獲心情的寧靜、和樂。若這種“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心靈就不和不樂,便會煩惱、不安、困惑、痛苦、恐懼等等。要協調、緩解人的負面情緒體驗,要凈化心靈,要陶冶情操,只有通過“和合”才能實現。人和則天和,人樂則天樂,天人和樂是最令人向往的“和合”心靈境界。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統攝性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是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共存共榮的凝聚劑和內聚力,它超越地域、階級、種族、時代的界限,將中華民族凝聚成堅定的一體。中華一體、國家一統的民族文化心理使中華民族無數次經受住了外敵的入侵、無數次化解了內亂。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萬眾一心地抵制外侮;之所以能夠在“中華一體”的民族認同基礎上,不計前嫌,化治內亂,與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形成的,把國家、鄰里的和諧統一看作是天經地義的文化傳統不無關聯。

精神激勵功能。對于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還有著強烈的精神激勵功能。

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的精神將天人相應的世界觀、君民相維的政治觀、上下相依的倫理觀融為一體,倡導人們取大義,以集體利益為重,強調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中華民族貴和持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對維護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定有積極意義。學習它,有助于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有助于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有助于實現祖國統一。

中國文化自成一種“敬鬼神而遠之”的重人生、講入世的人文傳統,人被推尊到很高地位。所謂“人為萬物之靈”、“人與天地參”,將人與天地等量齊觀,這使中國避免陷入歐洲中世紀那樣的宗教迷狂,而發展出一種平實的經驗理性。當然,中國文化系統的“重人”意識,并非尊重個人價值和個人的自由發展,而是將個體融入群體,強調人對宗教和國家的義務,構成一種宗法集體主義的人學。這種以人為本的觀念激勵著人們主動去發現和實現人身價值。而中國文化中“民為邦本”的思想,啟發領導干部為人民服務;人人平等的思想,強調維護勞動人民的物質利益。

中國文化中剛健自強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求是務實。在建設現代化的今天,這種精神仍鼓舞人們不畏艱難曲折,朝著理想境界邁進。

整合創新功能。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中國文化的生成和發展經歷了多次沖突和融合,通過對異質文化的整合和創新,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博大精深,色彩斑斕。歷史上,中國文化也曾面臨危機和挑戰,曾經歷多次文化沖突,但最后,中國文化都成了文化融合的核心,中國文化一再使征服者被征服,一再征服、融合異質文化,既保持自己的傳統,又吸納異域精華。

中國文化的認同力和適應力都很強大?!罢J同”使中國文化具有內聚力,保持自身傳統;“適應”使中國文化順應時勢變遷,不斷調節發展軌跡,并吸納異質文化的精華,使中華文化洋溢著生生不已的活力,充滿著自強不息的精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精神風貌的體現,是世界上自成系統、獨具特色的文化,給我們以無比的自豪、自信和自尊。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質,對其中積極健康的要素進行吸收和改造,并積極將之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