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必然趨勢經驗類型和整合原則
時間:2022-05-01 11:49:00
導語:剖析必然趨勢經驗類型和整合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人類歷史上知識發展的整合趨勢,其次提出知識整合應該從宗教修證經驗和現代性經驗兩類經驗出發,最后探討了知識整合的八大原則。
我們正置身于全球化的元可阻攔的巨大潮流之中。這一潮流將我們推到人類所有知識河系的的交匯點上,我們正在“承受”中西古今知識的巨大“供給”和“滋養”,也在“忍受”其沖突帶來的巨大“無序”和“陣痛”。這就要求我們從人類的歷史經驗和今天的實踐出發,整合人類各大傳統的知識體系,重建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分類,構筑人類新時代的、新的文明形態上的知識巨系統。對于這巨系統,我們名之為“整合知識學”。
一
對于人類的知識史進行觀察就會發現,協調、會通、整合、統一是人類知識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終極的層面來看,這一趨勢的原因在于客觀世界本身的統一性,故人類對它的認知成果——知識也應具備統一性。但從實際的歷史過程來看,由于不同認知主體(個體、家庭、社團、政黨、民族、宗教等)僅是對客觀世界某個層面、某個局部、某個視角上的認識,且達到的認知結果還往往受到歷史時代、地域習俗、認知能力、語言符號等多方面的限制而常常表現得極為微小、狹窄、淺薄、偏頗,因此,整合這些相對的有限認知成為巨大的復雜知識系統、從而可能更接近世界的本來面貌就成為人類知識史發展的必然任務。而這也是人類文明水平不斷提高、對于必然王國的理解不斷加深拓廣、各類知識不斷相遇且不斷被處理其間關系的必然結果。
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知識的整合趨勢既表現在同一民族創造的多種知識的體系化上,也表現在不同民族創造的同類知識的巨大沖突和整合上。這兩個方面的例子甚多。前者的一個例子是中國傳統文明對于自己典籍的整理。中國先人曾發現了大量的各種門類的知識并著錄于典籍,對于這些典籍進行初步的編排和輯錄就是整理這些知識的基礎步驟。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目錄學,國人從古至今都極為重視這一學科的研究。姚名達先生曾考察了中國傳統目錄學的歷史,認為這一過程從夏、商時代已經開始,而最值得注意的集大成者當然是清代《四庫全書》中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的整理方案。這種典籍的整理既是知識整合的組成部分也是其基礎條件,為其他學科、其他視角上的整合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后者的例子較為典型的是印度中世紀對于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整合工作。我們知道,這兩種源遠流長的信仰知識自古至今都存在巨大的沖突,但從中世紀起也出現了整合的趨勢。這一趨勢的歷史過程展現為上層和民間兩個方向。上層方向是印度莫臥兒王朝的阿克巴大帝和其曾孫達拉·舒庫提出的宗教平等和會通思想(同時他們還進行了整合實踐),其主要方向是提倡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當然也涉及其他宗教)的和睦相處,并尋找它們理論之間的共同點且促其發展。民間方向是十二、三世紀重新興起的虔誠派運動,其基本主張就是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之間應該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并努力縮小二者對于“天人之際”認知上的鴻溝,認為只存在一個二者共同的專一的神,羅摩、克里希那、安拉、哈里等只是神的不同名稱而已。從某種角度上說,納那克所開創的錫克教也可視為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這兩種信仰知識融合的產物。這兩個方向的整合過程在思想和實踐中是這樣艱難,僅上層的整合努力就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阿克巴生前就遭到各種激烈的反對甚至武裝叛亂,達拉·舒庫則為其弟奧朗則布以叛教罪處死。而即使僅僅聯系今天的教派沖突,我們也更明了這種整合工作的必要性。與阿克巴等人的工作相類似,但更為長久的是中國隋唐以來的三教合一運動,這是中國思想史上梁武帝蕭衍、陶弘景、王通、張伯端、王重陽、丘處機、李道純、張三豐、德清、智旭等多位重要人物推動的事業。相對來說,這一事業較阿克巴等人的工作遇到的反對要輕微一些,但同樣,我們對于其取得的進展也不敢給予過于樂觀的估計。
坦率地說,雖然歷史上這些偉大人物在知識整合的方向進行了艱苦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人類知識的總體整合來說尚處于萌芽階段。這當然與這些思想家的知識、視野、志向有關,但更為根本的原因在于,中世紀(包括中國、西方、印度)人類的整體認知能力處于低級階段,或者說客觀世界對于人類的呈現尚處于極為有限的層次上。從根本上說,這與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科技水平低下有關。
隨著人類進入近現代社會,掌握了社會化的生產能力和對世界的巨大探索能力,人類的知識得到巨量的增長,無論在廣闊方面還是深細方面都達到了前人無法想象的程度。與此相伴隨,知識整合的步驟也無疑在加快。但另一方面,知識整合的成就相對于知識總量的增長來說并不相稱,這與知識總量的巨大增長而導致的整合難度極大的增長有關。從成就的角度來看,近現代知識整合的例子相當多,甚至可以說幾乎每個學科、每個思想者都有整合知識的努力,不管處于自覺還是不自覺的狀態。其中相當突出的兩個例子是黑格爾哲學和胡塞爾的現象學。黑格爾站在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立場上、利用辯證法的程序整合了當時人類對于邏輯、歷史、藝術、自然、政治、宗教和法學的認知和理解,形成了龐大的知識體系。也許可以說,在此后兩個世紀中,其達到的知識整合高度、涉及的知識面之廣泛恐怕較少有人能與其相比。胡塞爾則明確地指出自己的現象學就是要從哲學的角度上來整合人類諸種學科的知識,他說:“因為各門科學只是一門普全的科學的不獨立環節,即哲學的不獨立環節。只是在其系統的統一中,這些科學才能達到真正的合理性——而在其至此為止的發展中,它們還沒有獲得這種系統的統一。這就需要一種徹底的重建,它能夠滿足哲學的觀念,即滿足作為在一種絕對合理論證的統一之中的各門科學之普全統一的哲學觀念。”雖然長期以來黑格爾一直被作為“死狗”來打,胡塞爾的現象學也被認為不合時宜且并未能像其本人期許的那樣成功[3](中譯者序),但他們進行知識整合的努力終將成為一筆不朽的財富,成為新的世紀之中進行知識整合的寶貴資源。
今天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類翻天覆地的新科技革命和滾滾而來的全球化潮流,為知識整合創造了前人不可能擁有的物質條件和現實基礎。這些條件和基礎之中最為重要的方面是交通、通信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地域阻隔的消失,甚至可以表述為“時空”被壓縮。諸種不同傳統中的知識相遇相撞,諸種不同傳統中的知識主體也相逢相知,使知識整合成為可能和必要。因此,知識整合學成為這個時代的重大任務和必然工作,當然它也將綿延到極遠的未來。
實際上,今天的國際學界也有各種各樣的知識整合探索,這表現在幾乎所有學科之中和之間。對此,彼得·沃森在寫完110萬字的《20世紀思想史》后在《結束語實證的時代》中也說:“不管單個的發現有何影響,賦予科學無限權威和改變人類有關自身概念的知識上最重要的發展,乃是不同科學門類之間的融合加強了,人們逐漸認識到不同學科是從許多不同角度講述著同樣的故事。”雖然未必像他說得那樣不同學科所講故事相同,但它們之間融合的加強卻是20世紀人類知識史的事實。在這一方面,國際學界曾有各種各樣的例證,比如,F.卡普拉在深入探討了近代物理學和東方神秘主義之后指出二者存在驚人的相似性,認為:“科學和神秘主義是人類精神兩種互補的表現”,很顯然,他進行的就是知識整合的一種基礎性工作。在此,我們更愿舉最近的兩例略作說明。一個例子是出版不久的長達75萬字的《五蘊心理學》上、下冊,這是惟海法師用8年閉關時間寫出的,是他對佛教五蘊理論和現代心理學的整合成果。另一個例子是近年來國際著名社會學家邁克·費瑟斯通(MikeFeatherstone)等人提出的“新百科全書計劃”(newencyclopaediaproject),他們試圖用后現代的方法、借助網絡工具建構新的解構的“全球知識”(globalknowledge)。而我們之所以在此舉出這兩個例子,主要還是因為這兩個例子的特殊性。前者是古典學術和現代學術的整合,而且整合者本人就是這種整合的人格象征。;后者則是世界學界最為前沿的大規模知識整理。前者啟示國人,中國傳統知識與現代學術的整合工作是如此龐大、復雜和艱巨,但其成果和方向是如此誘人和可觀;后者啟示國人,作為唯一一個沒有中斷過的人類文明的繼承者,我們也應該在這一方向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出自己的見解。“整合知識學”便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也是一個需要許多人、長時間努力的工作。目前的構想僅僅是這一工作的起始,僅是其基本構架的“搭建”階段。
必須說明的是,雖然我們在此強調知識整合的必要性和其在歷史過程展現出來的必然趨勢,但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關注知識的無序、分化、競爭、沖突這一趨勢的存在。從現象的層面來觀察,后一趨勢的勢頭和力量并不比整合的趨勢小,在有的時候、有的地方和領域中甚至表現得更為強大激烈。但從未來的長期趨勢來看,還是應該肯定整合趨勢的根本性,因為這與人類現實進程的一體化是一致的,與客觀世界本身的一體性也是一致的。
二
我們知道,對于今天的人類來說,由于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巨大發展,知識整合成為一個大到近乎無際的工作。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在思維中對其予以邏輯梳理和宏觀把握,不能掌握其操作程序和構成要素,不能理解其總體和部分、穩定和變異、相對性和絕對性、主觀性和客觀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我看來,這一梳理和把握可以從人們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出發。而之所以以此為出發點,是因為知識(knowledge)。來源于經驗(experience)之中,建基于經驗之上,是對經驗的表述和條理化。因此,大致來說,我們有什么樣的經驗基礎便可以建構出什么樣的知識,或者說,今天的知識學應該是對所有人類經驗的描述和系統化。
當然,對于人類所有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進行整理是個難度極大的工作。這一是因為人類經驗的絕大部分都已經消逝在茫茫的時間黑洞之中;二是因為人類經驗的主觀性使我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存在較大難度。但是,正是因為困難的巨大才暗示著這項工作價值的巨大、意義的宏遠。也正是因為我們對困難的自覺才意味著克服這些困難的可能性。辯證地看,歷史經驗雖已消失但仍有大量文獻對此予以記錄保存,主體間理解雖然存在障礙但也存在打通的可能和貫通的渠道。因此,困難在人類的知識史上往往是黑暗和光明、前進和后退之間的分水嶺。在此,我們克服困難的起始點是對人類所有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進行簡要的分類整理。
從這樣的角度著眼,在我們看來,整合知識學的首要工作要處理兩類經驗:一是人類的宗教修證體驗。宗教是貫穿人類蒙昧時代和文明時代的文化現象,有史以來人類這一族類中的絕大多數成員都受它的影響和規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多數宗教都形成了自己獨到的修證程序和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修證構成宗教的核心部位和關鍵內容。雖然并不是所有受宗教影響的人都會從事這些修證,能達到修證高層級也只是極少數人。但是,這些修證是不同于人類日常生活經驗的超越體認,是人類這一族類中的確存在但至今尚未很好解釋的特殊經驗,因此有必要把它作為人類經驗的一個特殊種類提出來作為研究的對象。當然,也并非所有宗教或宗教派別都重視修證。從今天來看,重視修證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印度教、耆那教等東方宗教,閃米特宗教(或稱為亞拍拉罕信仰)中只有一些派別存在修證體驗。東方宗教中的修證經驗多為人們所熟悉,比如佛教中有四禪八定、五十二位等,道教中則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修證層級。后者的修證雖然與前者有極大不同且為東方學人了解較少,但其神秘主義體驗也有不少記載。比如,基督教中以奧古斯丁和埃克哈特為代表的神秘主義傳統中就有著大量的對于人神合一體驗的描述。伊斯蘭教中的蘇菲派也主張通過節食、苦行、禁欲等方式、通過教乘、道乘、真乘的修證階次,達到無我狀態與真主合一。從總體上來看,人類的這類體驗極為復雜,其中真假對錯高低偏正俱有。更為困難的是,它非真修實證者可深解。我們的思路僅僅是在知識學的角度予以梳理。其中,多種宗教的龐大知識體系經過復雜的處理之后可為整合提供一些材料和證據,現代各種實證知識和邏輯可以提供一些框架和思想基礎。
二是人類現代性經驗,即由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開創的現代歷史進程中人類的經驗。它建立在近現代科技和民主自由體制之上,基本上是在理性、低層欲望、社會交往三個層面的展開,其現實進程在相當程度上采用了對象化的形式。在理性的層面上,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嚴密、深刻、系統的體驗,建立了多種多樣的細密學科,創構了龐大的知識體系,取得了前人不可思議的理論成果。在低層欲望的層面上,人類為自己創造了五彩繽紛的享受對象和復雜精致的享受程序,使自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釋放體驗,較為充分地滿足了自己的多種生理需要。在社會交往的層面人類建立了上下左右的多種社會關系,拓展了廣闊的社會空間,展開了頻繁、綿密、復雜、多彩多姿的交往過程,獲得了開闊、豐富、精細等多種多樣的交往體驗。除掉這三者,人類現代性經驗還體驗在現代審美等方面。但比較起來,無疑以前三者最為典型和根本。
在我們看來,人類目前最需要處理的是這兩類經驗。這是因為對前一類經驗人類至今尚未能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至少在現代科學角度上是如此。而正是因為“未能理解”可能征兆著人類文明發展征途上的嶄新可能性。后一類經驗就是目前我們正生活于其中的經驗,是我們思考所有問題的前提。從主要方面來看,這兩類經驗構成整合知識學必須面對的最大課題,同時也是其得以展開的基礎、進行探索的對象。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這兩類經驗之間的關系是個極難的但必須處理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前提之一是承認各自的真實性和價值,然后給出高低上下的結構關系。如果這兩類經驗之間的關系處理好了,無疑為整合知識學建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三
從廣義來說,知識整合學是一項學術規劃和思想工程,也是一門學問甚至學科,同時也是人類知識發展的一個歷史過程。從內部構成上說,它大致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部分:一是技術層面的整合,二是科學層面的整合,三是哲學層面的整合。而我們在此的思考目前只能居于第三層面。這當然和整合者的學識背景有關,但也與下面的考慮有關:第三層面為第一、二層面提供宏觀原則,只有首先解決宏觀原則的問題,才能使具體的科學層面和技術層面的問題得到順暢、高效的解決。從第三層面著眼,我們在此討論一下整合上述兩類經驗和知識的形式原則。
1.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如上所議,知識整合學關涉到人類各大知識傳統及其成果。但對于正在思考這一問題的我們來說,卻是在當代中國的環境中展開思維和處理問題的。因此,遵循自己所處時代、所在民族國家的規定性是一個不可逃脫的命運。
正因此,在當代中國的知識整合學探索中,堅持發展著的、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原則是有必要性的。這是因為,在中國當代可以預見到的歷史時段中,堅持其基本的對于歷史規律和現實狀況的理解、對于人類理想狀態的追求、對于社會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探索有著較大的現實意義,這既和其本身具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內容相聯系,也和當代中國社會的實踐需要相聯系,自然也和中國歷史演進的慣性及避免這一慣性被打斷而造成社會動蕩相聯系。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的中國當然經歷了值得認真總結的諸多坎坷和曲折,但其本身的巨大包容性、可闡釋性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創造性發揮和運用,已經使其表現出嶄新的生命力和寬闊的發展空間,表現出新的對于現實問題的指導能力和對于理論問題的啟示作用。因此,我們認為在知識整合學的路上仍然有必要堅持其基本的思想原則。
2.古今并重
根據時間先后可以簡單地將上面兩種類型的經驗分為兩個大的部分:古代部分和現(近)代(modern)部分。如上文所言,所謂現代指的是自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開始至今并還在向前延續著的歷史階段,所謂古代指的則是此前的歷史階段。在這樣兩個大致劃分開來的階段,人類有著近乎無盡的經驗和知識,其中大部分是相同的或類似的。但是,由于歷史時代不同而導致的生產能力、生活方式、社會體制和精神空間的不同,人類在這兩個時代的經驗和知識也存在巨大的不同。一般說來,古代人類的經驗和知識較為狹窄、淺薄、簡單、粗糙,近現代階段人類的經驗和知識逐漸變得開闊、豐厚、復雜、細密。這是就絕大多數民眾經驗而言。就特殊體驗而言,人類的古代經驗中有一部分內容遠遠在當代人類的生存感知和知識系統之外,這可由古人典籍所記某些真切且機要的內容為我們無法索解而判斷出。就一般情況而言,正如每個時代比自己前后的時代都存在著局限性一樣,每個時代也都比自己前后的時代有超越之處。僅就中國古代而論,我們的先人就有大量今人所沒有體驗到和思想到的超拔殊卓之處,僅從汗牛充棟的《大藏經》和《道藏》及儒家典籍我們就可以得出這一結論。其他民族當然也可以作如是觀。與此同理,近現代人類實踐也提供了前人絕對體驗不到的生存感知和思想認識,它開拓了人類生理和心理過去一直緘閉著的層面和可能,擴大、增強、提升了人類社會和文明水平,因此,我們無疑也要尊敬和繼承這筆浩如煙海的財富。總結上面兩點,整合知識學應該堅持古今并重的原則。
3.中外并重
根據國別還可以簡單地將上面兩種經驗及其知識分為兩個大的部分:中國部分和外國部分。前者當然指古今國人的生存經驗和創構的知識,后者當然指其它所有國別之人的經驗和知識,但其最主要的部分無疑應該來自西方和印度。這兩個部分有著巨大的相同處和類似點,當然也有各自的殊異處。從古代來看,中國部分較為重視倫理層面,西方較為重視理性和信仰,印度較為重視出世和苦修。從現代部分來看,三者由于所走道路不同也造成知識和經驗的不同,一般而論,中印更為重視民族的解放和崛起,西方則更為重視社會制度的完善和生產水平、生活質量的提高。由于我們必須立足于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來整合知識,中國部分當然是我們最為切近的財富和最為基本的資源。但他國部分當然也是極有價值的他山之石,是我們自己尚未獲得的稀有財富。因此,在知識整合學的路上,我們應該中外并重。
4.長期歷史過程和近期歷史時段并重
在整合知識學的設想中,既注意方案本身的寬泛性、開放性和長遠意義,也注意內容的確定性、謹嚴性和短期功能。我們在此愿意并重平行地理解它對于長期歷史過程和近期歷史時段的思考。所謂長期歷史過程,指的是當代中國和世界在可以觀測到的歷史階段及其延伸。在這一過程中,整合知識學愿意將自己理解為處于不停的建設、修改和發展之中。所謂短期歷史時段,指的是面臨諸多難題和困惑的中國和世界當下。對于這些難題和困惑,整合知識學應該給出自己解決問題的確定原則和穩定思考框架。在整合知識學之中,對這兩者應該同等看重并注意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
5.宏遠之境和微細之域并重
所謂宏遠之境指的是人類體驗的近乎無際的廣大時空實體,所謂微細之域指的人類極幽、極妙、極小、極精的體驗瞬間和微部。前者以廣袤的宇宙、悠遠的時間為其客觀背景,后者則以世界和人體的微觀層次為其客觀基礎。整合知識學既要觀照前者,也要觀照后者,更要探索兩者之間的結構和解構關系。觀照前者才能成其大,觀照后者才能成其精,照顧二者關系才能成其嚴謹。在知識整合學中,我們爭取動態地、辯證地把握這兩個方面及其間關系。
6.素樸原則和反思原則并行
所謂素樸原則指的是按照普通人的常識來理解對于世界的經驗和知識,所謂反思原則指的是按照專業研究的模式對于經驗和知識進行多層面、多個方向上的推演和運思。前者往往是粗糙、模糊的,缺乏細致深入的理論分析;后者往往較為精致、嚴謹,具有不易理解、不好把握的特征。但是,前者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有后者可能不具備的整全性和原始性;后者當然也具備前者不可能具有的專深性和強大的理論力量。在知識整合的過程中,毫無疑問應該按照反思原則展開,這也是能夠形成一門學科的基本點。但是另一個方面,我們也應該適當照顧人類的常識,這是知識整合學能夠得以流布的重要特點,也是避免專深研究帶來的煩瑣化的中和劑。也可以這樣理解,相比于各種具體學科,知識整合學更為注重知識之間的整合,故更為需要生活及其常識的原始色彩和整全特征。因此,我們有必要更為強調素樸原則的重要性。
7.主觀原則和客觀原則并行
在人類知識發展史上有兩種相反相成的思維模式,一種是從主觀出發來整合客觀,一種是從客觀出發來整合主觀,前者可以稱為主觀原則或主觀主義,后者可以稱為客觀原則或客觀主義。我們一般說的主觀唯心主義便屬于前者,客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往往屬于后者。比如佛教的萬法唯識和胡塞爾的向“純粹思維的本我的回溯”就是典型的主觀原則的體現。而哲學史的影像說和教科書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則屬于典型的客觀原則的體現。在人類近代以來的思想史上主觀原則大暢玄風,客觀世界往往被收攝入主觀。但整合知識學在此平等看待兩者,這是因為我們愿意在這個問題上適當向常識傾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主觀原則的大行其道并沒能改變多數人常識角度上對于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8.線性原則和非線性原則并行
所謂線性原則指的是按照簡單的比例關系、分類關系、由此直接到彼的方向關系來理解世界,所謂非線性原則指的是按照復雜系統、整體協同、對稱破缺、多重選擇與選擇進化長程關聯等特點來理解世界。前者是對人關于世界的知識的簡單化處理,符合世界對人呈現的淺層、微部、大面特征,易于人在思維中的把握;后者是人關于世界知識的復雜化處理,符合世界對人呈現的深層、巨部、細處特征,在人的思維中把握起來也越來越吃力和困難。前者是對客觀世界的近似化處理,也曾在人類知識史發揮過重要作用;后者則是對客觀世界的精細模擬,已經為今天的科學界所認同和使用。在知識整合學的路上,我們應該使這兩種原則共同發揮作用。
顯然,這里的八條整合原則主要是形式化原則,對于具體內容和范疇架構涉及甚少。這當然是因為我們在此提供的只是一個思路式的開始。有必要說明的兩點是:第一,除掉第一條原則,其余原則都展現出一種悖反的張力,這種張力的存在增大了知識整合的難度,但也正因此反映出整合知識學對辯證方法和系統方法的重視;第二,根據人類認知的一般常理,規范化的范疇是展開一門學科的核心和關鍵,本文在此未能進行整合知識學范疇的全面建構,只能用“經驗”、“知識整合”這樣的表達來征兆其范疇架構的起始狀態。而與此相關的后續工作尚需要較長時間的探索。
海德格爾在詮解黑格爾的“經驗”概念時說:“經驗是絕對之絕對性,是絕對在徹底的自行顯現中的顯現。”“顯現眼下乃是知識的顯現。”又說:“只有當我們揭示出現象知識的陳述以何種方式歸屬于顯現本身,這時,我們才能把在其完全的本質中的經驗思考為絕對主體意義上的存在者之存在狀態。”這些話在今天讀起來似乎不合時宜。“絕對”是一個早已為學界放棄的詞匯,“知識”也已經在相當程度上被相對化了,“經驗”也被人視為完全私人化的事情。但是,在整合知識學的路上,我們寧愿給它們留出一些重新探討的空間和可能,寧愿相信在超越后現代之后的人類能夠獲得更高層次上的關于絕對的知識,而它們是建基于人類可以互通互融的經驗之上。這種愿望指向的是艱辛工作之后的結果,而知識整合的步伐卻應該從當下開始。
- 上一篇:剖析社會參與原則與中國社會審計法律制度完善
- 下一篇:透析義利之辨與北宋新舊黨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