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對日本和朝鮮的醫學影響論文

時間:2022-08-10 05:08:00

導語:中醫藥對日本和朝鮮的醫學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對日本和朝鮮的醫學影響論文

【摘要】中醫藥傳向海外具有悠久的歷史。比較完整地、系統地傳入,而且產生長久影響的是日本朝鮮。中醫藥傳入日本:在南北朝時期就有《針經》傳入;唐朝以后,是大規模的醫藥傳入;宋朝以藥物傳入為主;金元時期以醫學傳入為主。特別是《本草綱目》的傳入,引起日本學者的廣泛關注。近百年來,日本漢方醫學雖然加入自身的研究重點,但其基本理論體系仍然承襲了中國傳統醫學。中醫藥傳入朝鮮: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兩晉南北朝時期則逐漸頻繁。到了宋代,中醫藥則是全方位地傳入,向朝鮮“送書、送藥、送醫”。朝鮮分裂后,韓國醫學得到長足的發展,融入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未脫離中醫理論的基本架構。

【關鍵詞】中醫藥傳入日本朝鮮

中醫藥學源遠流長,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一顆瑰麗的明珠。作為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醫藥學的發展自然成為世界尤其是亞洲的中心,因此,中醫藥傳向海外也具有悠久的歷史。現就傳統中醫藥比較完整地、系統地傳入,而且產生長久影響的日本與朝鮮,作一歷史性的回顧。

一、傳入日本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自秦漢以來,就開始了文化交流。由于漢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因此,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前,單就醫藥來說,一直是以漢醫藥為主導。早在南北朝時的公元552年,我國就給日本送去《針經》一套。公元562年,吳人知聰又攜帶《明堂圖》和其他醫書164卷東渡日本,對該國后來古代醫學,尤其是針灸醫學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迨至公元608年,日本天皇派遣藥師惠日、倭漢直福因等來華學醫,并于公元623年學成回國,隨船帶回《諸病源候論》等重要醫籍。

中日大規模的醫藥交流始自唐朝。武則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制定的醫藥職令——《大寶律令·疾醫令》,就基本以我國唐代醫藥制度作為藍本。《疾醫令》規定,醫學生學習醫藥,都要以《素問》、《黃帝針經》、《明堂脈訣》、《甲乙經》、《新修本草》等中國醫典為必讀課本。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隨遣唐大使前來中國留學。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榮睿、普照的足跡又隨小原來到揚州,當時正在大明寺里講律的鑒真和尚,有感于他們的—再邀請,下決心東渡日本講學。鑒真除佛學外,兼明醫學,因此,有不少日本人士請鑒真診病。其后于公元805年,又有日本醫家營原清在我國學成回國,再一次把我國醫藥帶回了日本。

宋元時期,中日兩國政府文化交往雖然處于低潮階段,但民間交流活動仍較頻繁。其貿易品中重要部分就是藥物,當時我國輸出日本的主要是“香藥”,如福州客商周文裔在公元1028年到日本獻給右大臣藤原實資的方藥中,就有“麝香二臍,丁香五十兩,沉香五兩,熏陸香二十兩,訶黎勒十兩”等等。這一時期,還有宋醫郎元房入日本,僑居鐮倉達30余年,得到北條時賴和北條時宗的知遇,擔任他們的侍醫,對中醫學在日本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我國“金元醫學”興起后,中日醫藥交流更為頻繁。日本學者田代三喜來中國留學,尤其崇尚東垣、丹溪學說,歸國后將丹溪學說等傳入日本,授予曲直瀨道三,并建立“丹溪學社”,在日本傳播,影響很大,逐漸成為日本醫學“后世派”。公元1492~1500年,日本坡凈運到中國,學習中醫與仲景學說,并將《傷寒雜病論》帶回日本,向日本醫界介紹、傳播仲景學說,受其影響,永田德本也崇尚仲景學說,而逐漸形成“古方派”,其后的名古屋玄醫、吉益東洞等也屬于古方派的代表。還有被稱為“考證學派”者,如多紀元孝等,他們對古典醫籍進行訓詁學考證,其后代多紀元簡繼承這項工作,著有《素問識》、《靈樞識》等書。丹波元胤繼丹波元簡之后,廣泛收集歷代中醫書3000余種,編成《醫籍考》(現名《中國醫籍考》),刊于1831年,對整理、研究中醫文獻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17世紀初期以后,《本草綱目》的多種版本陸續從中國傳到日本,引起日本學者的廣泛關注,并出現了多種《本草綱目》的刻本。大約在公元1653年前后,名醫龔廷賢的弟子戴曼公到日本,又把人痘接種術等傳授給日本醫界。17世紀末,《救荒本草》流傳到日本后,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總之,近百年來,日本漢方醫學雖然加入了自身的研究重點,但可以說其基本理論體系仍然是承襲中國傳統醫學。

二、傳入朝鮮

中朝兩國山水相連,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有交往。西漢時期,中國與朝鮮之間醫、藥、衛生等方面交流已經開始,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則逐漸頻繁。當時去朝鮮的中國僧侶順道、阿道、墨胡子等會施醫療,出入于宮廷,邊傳教,邊施療。隨著以施療為主的僧醫逐步增多,朝鮮曾一度盛行僧侶醫學。隨后葛洪《肘后方》、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國養生法及煉丹、煉金術(朝鮮稱之為“仙道術”)等也相繼傳入朝鮮。

隋唐時期已有高麗、新羅學生來我國留學,因新羅等國不斷派弟子來中國求學,所以朝鮮國內有許多制度和中國相似。如公元693年,新羅置醫學博士2人,以中國醫書《神農本草經》、《甲乙經》、《素問》、《針經》、《脈經》、《明堂經》、《難經》教授學生。

到宋代,兩國的醫藥交流達到一個新的高峰,突出的是“三送”。

一是送書。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和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曾兩次贈送《太平圣惠方》給高麗。公元1091年,宋哲宗詔令抄錄一批醫藥書目交與當時回國的高麗使者李資義,其中有《古今錄驗方》、《張仲景方》、《深師方》、《黃帝針經》、《黃帝九虛經》、《陳延之小品方》、《陶隱居效驗方》、《名醫別錄》、《桐君藥錄》、《黃帝太素》等在中國已經散佚的大批書籍,在高麗卻尚存有許多善本,說明中國醫書傳入朝鮮之多之廣。公元1101年5月,高麗使臣回國,徽宗賜予《神醫普救方》。11世紀中葉,高麗刊刻了許多中國醫書,如《黃帝八十一難經》、《川玉集》、《傷寒論》、《本草括要》、《小兒巢氏病源》(即《諸病源候論》小兒部分)、《肘后方》、《疑獄集》等書。由于不斷學習汲取,朝鮮醫家還對中醫中藥學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與鉆研,如金禮蒙等自1443年底起,對15世紀以前的150多種中國醫籍與文獻進行研究,從中輯錄各醫家的論述及方劑,用中文分類匯編,于1445年編成大型中醫學叢書《醫方類聚》。公元1611年,朝鮮醫家許浚從中醫醫籍內選摘多種病證的病因、證候、治法、方劑、藥物、經絡、針灸等內容,用中文分類匯編成《東醫寶鑒》,這是兩部影響重大的中醫文獻巨著。

二是送醫。公元1074年11月,揚州醫助教馬世安等8人受命赴高麗。1078年高麗文帝60歲,病中風,宋派王舜封率醫療團赴高麗,重要成員有翰林醫官邢愷、朱道能、沈紳、邵化等。1103年6月,宋徽宗應高麗之請求,派遣醫官牟介等赴高麗,設學館于興盛宮,充當醫生與教授。至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王朝再一次派遣翰林醫官楊崇立、杜舜華、董成湘、陳宗仁等人去高麗分科教授醫術長達3年,有力地推動了高麗醫藥與臨床的發展。

三是送藥。送藥是比較頻繁的,每次往來都有相互贈送,但最大規模的、最有價值的一次是1079年,朝廷代表團赴高麗帶去100多種藥材,還有牛黃、朱砂、麝香等珍貴名藥等。公務員之家:

朝鮮分裂后,韓國醫學得到長足的發展,融入自的研究成果,但仍未脫離中醫理論的基本架構。

從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中醫藥比較完整地、系統地傳入,而且產生影響最深的是日本與朝鮮,雖然在日本稱傳統醫學為“漢方醫學”、“東洋醫學”,韓國稱“韓醫”、“四象醫學”等,但它們的理論體系均為中醫學,這是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