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臟學說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4 06:16:00

導語:中醫五臟學說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五臟學說研究論文

【摘要】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將五行學說與臟腑學說相結合,提出了“五臟相關學說”。近年來,對五臟相關的研究在理論探討、臨床研究及實驗探索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關鍵詞】五臟相關;現代研究

Abstract:ThetheoryofcorrelationoffiveviscerawasintroducedbyfamousveteranterandoctorsofTCMnamedDengtie-tao,whosucceededanddevelopedthetheoryoffiveelementsandentrails.Recently,manyresultswereobtainedontheoryaboutcorrelationofFiveViscera,suchasthediscussiononChinesemedicalsciencetheory,clinicalresearchandexperiment.

Keywords:Theoryofcorrelationoffive;Recentresearch;Review

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由我國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授提出[1]。五臟相關既保持中醫五行學說與臟腑學說的合理內容,又借鑒了現代自然科學的方法論為指導,是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本文就近年來對五臟相關的研究作一綜述。

1理論探討

1.1五臟相關源流探討劉小斌[2]

通過對《內經》“五臟相通”、漢代張仲景“五臟病”論、金元時期劉完素“五運主病”,以及明清醫家提出的“五臟旁通”“五臟穿鑿”、藥性歸經、五行相生子母相應之義、“五臟互相關涉”等理論學說比較研究,認為鄧鐵濤教授提出的“五臟相關”與上述理論有學術淵源。

1.2五臟相關的基本內容與特點鄭洪等[3]

認為,五臟相關的內容可包括:①中醫五行學說落實于五臟:②以五臟為核心,同樣保持五臟統屬六腑、五體、九竅、五華等內容,其特點是整體、平衡和恒動;以系統和結構的觀點認識五臟的相關性;以氣血陰陽為五臟相關的信息單元和控制因子;以“癥狀-病機”的邏輯認識五臟關系。邱仕君等[4]認為,中醫五臟相關學說是基于對中醫五行學說的繼承和發展的一種理論學說。五臟相關是指人體可分為心、肝、脾、肺、腎五大系統,其系統內部、系統與系統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相互關聯。

1.3五臟相關的學科定位

邱仕君等[5]指出五臟相關學說其學科意義在于橫跨了理論層次和實踐層次,介乎于基礎理論與臨床醫學之間。五臟相關學說研究以相關性、多元性、開放性為主要表征,具有跨學科、綜合性的特點。為中醫基礎理論的構建與研究方法從認識上提供了一種開放的眼光、辨證的思路和寬容的氣度。

1.4五臟相關的理論內涵闡釋

趙益業等[6]認為五臟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物質基礎是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五臟相關的實質是該網絡內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以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能闡明五臟相關理論在證的實質研究、病證關系、中醫療效機制等研究中的作用。陳堅雄等[7]從功能系統觀、臟象聯系觀和天人整體觀3個方面解讀五臟相關學說的理論內涵,認為五臟相關學說以中醫五行學說和臟象學說為基礎,以中醫學的功能觀和整體觀為指導,引入現代系統觀,整理提高歷代醫家對臟腑相關性的零散認識,明確提出了聯系的觀點,突出強調了相關性。

2臨床研究

五臟相關臨床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點,主要有兩個層次,一是面上臨床研究,二是深入到子系統如兩臟相關的研究。

2.1面上臨床研究劉小斌等[8,9]

通過隨機抽樣方法調研1200例住院病案資料,探討五臟相關理論學說臨床基礎。結果中醫病名證型涉及二至四個臟腑所占的比例為1108例,占92.33%。此外,劉氏等整理鄧教授運用五臟相關學說解決臨床難題的經驗,如以心為本,五臟相關辨治冠心病;從肝論治,五臟相關辨治高血壓病;脾胃虛損,五臟相關辨治重癥肌無力;肝病實脾,臟腑相關辨治慢性肝炎、肝硬化。

許多國內學者也運用臟腑相關理論進行臨床各個系統疾病的診治,包括內科疾病、婦科疾病、外科疾病,甚至用于診治疑難病及治未病。

2.1.1內科疾病

心血管系統:李南夷[10]認為心力衰竭雖是心臟之病變,但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無不與肺、脾、腎、肝等臟腑密切關聯,相互影響。因此,五臟相關學說對心力衰竭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謝雨君[11]介紹陳鏡合教授治療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經驗。認為該病病位在心,與五臟相關。黃學陽等[12]認為肢體動脈缺血性疾病與五臟相關,但與肝臟關系最為密切。

消化系統:尹宗強[13]運用五臟相關理論診治病毒性肝炎。如肝病治心:清熱解毒,涼營開竅法;清營涼血,直瀉心火法;養心安神法。肝病治脾:包括溫中健脾法平調寒熱法。韓立國等[14]用臟腑相關論胃脘痛的治法,在辨治胃脘痛時,可使用如疏肝和胃法,溫通心腎法,達膽和胃法,益氣健脾法,清腸和胃法。

泌尿系統:謝桂權[15]從五臟相關角度探討尿毒癥的治療。立足中醫整體觀,從腎、脾、肺、肝、心五臟相關及通腑泄濁、活血化淤等角度探討了尿毒癥的傳變及治療。

內分泌系統:魏華等[16]總結和介紹了路志正教授論治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甲亢)的臨床經驗。路教授認為甲亢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以肝郁為中心,與五臟失調相關”。宋述財等[17]從“五臟相關”理論角度看,失眠病位在心,但與肝脾肺密切相關。

2.1.2婦科疾病譚抗美[18]

以五臟相關理論指導女性更年期綜合征61例診治,以補腎為主,兼疏肝調脾寧心理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4%。

2.1.3外科疾病李古松[19]

運用五臟相關診治外瘍,認為瘡瘍是“心系與他臟系”內在功能失調之外在表現,“有諸內,必形諸外”也,必須先重視心系,是“五臟之大主”的基礎,且必須結合他臟系(肺、肝、脾、腎)的相關性。

2.1.4疑難病周正華[20]

依據《內經》“五臟相關,移皆有次”,運用五臟相關辨治疑難病,取得良好效果;王文奎[21]運用五臟相關理論指導治療愛滋病;李培武等[22]認為肝腎綜合征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無不與肝、心、脾、肺、腎等臟腑系統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2.1.5治未病邊玉麟[23]

將五臟相關道理運用在臨床上“治未病”,指出除了傳統的“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外,利用其他臟腑之間的相關來防止未病臟腑的傳變。

2.2子系統的研究目前,以兩兩相關的研究較多。如脾(胃)腎相關,心脾(胃)相關,肝脾(胃)相關,膽胃相關,肺脾(胃)相關,心肺相關,心膽相關,肝腎相關,肝肺相關等。

2.2.1脾(胃)腎相關

陶慶文等[24]認為脾腎相關理論在尪痹的形成、治療和預后中具有重要意義,補腎祛邪是其治療總則,而健脾利濕是重要的輔助方法。文獻也報道了胃腎相關,如唐光富[25]認為臨床各種疾病,尤其是慢性病、老年病及虛損疾病,辨證之時不可不察胃腎,治療之時不可忘卻顧護胃氣。

2.2.2心脾(胃)相關

吳煥林等[26]以心脾相關理論指導冠心病及心臟手術圍手術期的中醫藥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張慶宏等[27]認為情志為胃腸功能性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調整心神可達到治愈大多數胃腸功能性疾病的目的。

2.2.3肝(膽)脾(胃)相關

徐升等[28]運用“肝脾相關”理論治療慢性胃炎,臨床療效顯著;肖會泉等[29]運用肝病實脾理論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范廷校[30]認為,肝與胃在生理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以及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體現了“土得木而達”和“木得土而榮”的深刻內涵;張筱文[31]認為膽病(結石,炎癥)和胃病(潰瘍病,慢性胃炎等)無論在生理、病理及治療諸方面,彼此相關,病在胃,而源出于膽;或病在膽,而源于胃,互為因果,且亦常同病。

2.2.4肺脾(胃)相關

張挹芳[32]強調肺脾在氣的生成、血的循環、津液的代謝等方面存在著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多種關系,指出肺脾相關理論在過敏性疾病的病機分析及診治預防中具有重要作用;林沁臻[33]認為肺脾相關理論對肺系疾病的治療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肺系疾病從脾論治尤其重要;段延萍等[34]認為肺胃相關是咳嗽、痿證、胃痛的主要病機,在疾病治療上要重視肺胃同治。

2.2.5心肺相關

劉學法[35]認為心肺相關理論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辨治冠心病時應以氣血為綱,心肺同治。

2.2.6心膽相關

王宗柱[36]認為心與膽在經脈絡屬上有直接關系,生理上相互影響,病理上相互聯系;其中膽心在生理上都是司降的,心火的司降與膽氣的疏泄通降相輔相成;臨床應該重視膽心同病的中西結合診治。

2.2.7肝腎相關

付修文[37]介紹錢英教授治療慢性乙肝的經驗,認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因病理及臨床表現與肝腎相關,采用“滋補肝腎、化痰軟堅”之功的“軟肝煎”治療效果良好。

2.2.8肝肺相關

武維屏[38]認為肝肺生理相關,病理相因。根據中醫學“肝肺相關”理論,從肝辨治支氣管哮喘,治法獨特,療效顯著。

三臟相關的報道罕見,如劉友章等[39]運用肺脾腎相關理論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實驗探索

目前對五臟相關的實驗研究文獻報道不多,日本通過制造實驗性肝硬變模型,發現肝損害、腎損害及空腸絨毛萎縮的程度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時揭示了五臟中的肝、脾(這里指空腸絨毛)、腎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40]。兩兩相關的實驗研究以脾腎相關為主。呂愛平[41,42]采用經典方法分別復制了脾陽虛證和腎陽虛證動物模型,認為脂質過氧化、甘油磷酯減少、神經磷脂增加是脾、腎陽虛證形成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礎。高守泉等[43]等研究認為血漿睪酮這類性激素物質可能是脾腎相關的重要生化物質基礎之一,免疫功能則可能是脾腎相關的一種重要生理機制。陳芝喜等[44~46]發現脾虛模型大鼠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2(IL-2),T3,T4含量均比正常顯著降低,血漿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均比正常升高。補脾補腎方藥能明顯升高脾虛證大鼠體內TNF,IL-6,IL-2,T3,T4含量,降低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認為脾虛證的發生與調節cAMP,cGMP及甲狀腺激素水平有關。此外,脾虛證的發生與DNA合成減少有關,脾腎相關理論有助于指導臨床辨證施治。其他兩兩相關的研究較少,如鄭愛華等[47]發現脾虛時PKCmRNA表達水平明顯低于正常,肝郁時PKCmRNA表達水平明顯高于正常,認為肝脾兩臟在T細胞尤其是THO的活化中具有相關性,PKC參與了肝脾這種相關的發生。王淑玲[48]進行肺腎相關實驗研究,認為腎可通過雄性激素及其受體對肺進行調節,雄性激素及其受體可能是“肺腎相關”的物質基礎。陳潔文等[49]發現T和E2水平與心臟功能具有相關性,提示性激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腎虛動物心功能低下的關鍵因素。進一步揭示中醫“心腎相關”理論的科學內涵。

4評述與展望

鄧鐵濤教授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五行學說,歷經30年,逐步提出“五臟相關學說”,引起中西醫學界關注。近年來,對五臟相關的研究日漸增多。綜上所述,五臟相關的研究已經從理論、臨床和實驗等三大板塊全面展開,成果顯著。如理論方面,從五臟相關的源流、基本內容、學科定位、理論內涵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論述,五臟相關的理論框架初步建立;臨床方面,已從面上臨床研究深入到子系統,內容之豐富,顯示了五臟相關理論對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包括內外婦科及疑難病等。但子系統的研究多局限于兩兩相關,三臟及以上相關的報道罕見,這也是今后研究的發展方向之一;實驗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有關五臟相關的實驗模型及研究方法有待建立,子系統的研究中,脾腎相關的客觀化研究有從激素、內分泌甚至分子水平等多角度探討,但以復制“證”的模型進行研究為主,對相關性的探討不足,而其他兩兩相關的研究報道均較少,可以說實驗方面是五臟相關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因此有必要對兩臟之間、多臟之間相互調節的物質基礎進行深入的闡明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鄧鐵濤.鄧鐵濤醫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56.

[2]劉小斌.鄧鐵濤教授“五臟相關”學術源流探討[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3(5):424.

[3]鄭洪:“鄧鐵濤教授五臟相關學說內涵探討”,鄧鐵濤學術思想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103.

[4]邱仕君,陳堅雄,程賓.對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的理論探討[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7,24(1):1.

[5]邱仕君,吳玉生.在基礎理論與臨床醫學之間—對鄧鐵濤教授五臟相關學說的理論思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5,22(2):36.

[6]趙益業,鄒旭,吳煥林,等.從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理論試論中醫學五臟相關理論[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3(5):433.

[7]陳堅雄,邱仕君,肖瑩.試論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的理論內涵[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4(2):87.

[8]劉小斌,劉友章,王清海,等.五臟相關理論學說臨床基礎調研--附1200例病案資料分析[J].中醫藥學刊,2004,22(2):211.

[9]劉小斌.鄧鐵濤教授對五臟相關理論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11):73.

[10]李南夷.論心力衰竭與五臟相關學說[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5,22(2):40.

[11]謝雨君.陳鏡合教授治療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經驗介紹[J].新中醫,2002,34(11):9.

[12]黃學陽,譚志健,陸廣莘.中醫學探討肝與動脈缺血性疾病的關系[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4):658.

[13]尹宗強.淺談五臟相關理論在病毒性肝炎治療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8,8(S1):17.

[14]韓立國,邢召君.從臟腑相關論胃脘痛的治法[J].時珍國醫國藥,2004,15(10):712.

[15]謝桂權.尿毒癥中醫治療整體觀探析[J].新中醫,2002,34(10):3.

[16]魏華,路潔.路志正教授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的用藥經驗[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1(5):407.

[17]宋述財,劉小斌,許華.失眠與五臟相關芻議[J].中國醫學理論與實踐,2003,3:367,364.

[18]譚抗美.臟腑相關理論診治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臨床應用研究(附61例分析)[J].中國臨床醫藥研究雜志,2003,91:7.

[19]李古松.外瘍從五臟相關論治[J].中醫文獻雜志,2006,24(2):28.

[20]周正華.從“五臟相關”論治疑難病二則[J].中醫雜志,2007,48(4):335.

[21]王文奎.中醫論治艾滋病[J].中國工程科學,2004,6(1):44.

[22]李培武,林木燦.從五臟相關學說認識肝腎綜合征[J].新中醫,2007,39(4):3.

[23]邊玉麟.五臟相關治未病臨床淺探[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2,14(2):145.

[24]陶慶文,閻小萍.脾腎相關理論在尪痹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醫生,2002,30(8):57.

[25]唐光富.胃腎相關理論價值新識[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17(3):15.

[26]吳煥林,阮新民,張敏州,等.冠心病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的中醫證候分析[J].廣州中醫藥大學大學學報,2000,17(3):228.

[27]張慶宏,周福生.析“心胃相關”[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1,24(2):39.

[28]徐升,劉友章,宋雅芳.運用肝脾相關理論治療慢性胃炎淺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1):27.

[29]肖會泉,羅日永,吳婉芬.肝脾相關理論在慢性肝炎治療中的運用—鄧鐵濤學術思想研究(Ⅱ)[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69.

[30]范廷校.肝胃相關理論淺識[J].福建中醫藥,2003,34(1):48.

[31]張筱文.論膽胃相關與同治[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17(2):238

[32]張挹芳.肺脾理論與過敏性疾病[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7,9:16.

[33]林沁臻.淺談肺系疾病從脾論治[J].湖北中醫雜志,2004,26(2):21.

[34]段延萍,周杰,高連印.肺胃相關論探析[J].陜西中醫,2003,24(12):1104.

[35]劉學法.從心肺相關論冠心病的證治[J].光明中醫,1999,14(4):12.

[36]王宗柱.略論“膽氣通于心”[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999,22(6):1.

[37]付修文.肝腎相關與慢性肝病[J].北京中醫,1995,2:48.

[38]武維屏,崔紅生.試論支氣管哮喘從肝論治的生理病理學基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10):7.

[39]劉友章,徐升,宋雅芳.肺脾腎相關理論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中醫藥學刊,2006,24(7):1195.

[40]張麗娟.有關實驗性肝硬變臟腑相關性的探討[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7,19(6):32.

[41]呂愛平,李德新,崔家鵬,等.脾腎相關的分子生物學基礎—脾腎陽虛證模型大鼠自由基損傷的比較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1,28(3):189.

[42]呂愛平,林庶茹,李德新,等.脾腎陽虛模型大鼠肝細胞線粒體磷脂組分變化的比較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3,21(1):78,83.

[43]高守泉,王勇慶.脾腎相關性進行的實驗研究[J].湖南中醫藥導報,1998,4(12):26.

[44]陳芝喜,劉小斌,周名璐,等.補脾補腎藥對脾虛大鼠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4):5186.

[45]陳芝喜,劉小斌,周名璐,等.補脾補腎藥對脾虛大鼠環核苷酸及甲狀腺激素水平的影響[J].放射免疫雜志,2003,16(5):278.

[46]陳芝喜,徐志偉,劉小斌,等.強肌健力口服液對脾虛小鼠DNA合成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5):141.

[47]鄭愛華,李家邦,蔡光先,等.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湯對肝郁、脾虛病人Th細胞分化信號蛋白PKC表達的影響[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3,25(4):14.

[48]王淑玲.肺腎相關的物質基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4):9.

[49]陳潔文,羅榮敬,胡維安.中醫“心腎相關”理論的實驗研究[J].廣州中醫學院學報,1991,8(2/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