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治療淺探

時間:2022-03-18 01:02:00

導語:脂肪肝治療淺探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脂肪肝治療淺探

【關鍵詞】脂肪肝;中醫(yī)病機;中醫(yī)藥療法

脂肪肝是由于脂肪代謝紊亂導致肝實質細胞變性和脂肪貯積為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現(xiàn)代醫(yī)學對脂肪肝的認識已經(jīng)有了較深入的研究,但在治療方面尚缺乏較為理想的藥物,同時,現(xiàn)代化學藥物潛在的肝毒性亦限制了臨床的廣泛應用,而中醫(yī)藥的治療優(yōu)勢已得到臨床認可。現(xiàn)將中醫(yī)藥論治脂肪肝的思路探討如下。

1肝脾失調是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礎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脂肪肝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遺傳、環(huán)境、代謝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肝細胞脂肪變性,其中游離脂肪酸增高在其發(fā)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肝臟合成甘油三酯升高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相對不足,脂肪分解代謝降低及輸出障礙所致[1]。脂肪肝屬中醫(yī)學肝積范疇。《靈樞·百病始生篇》中說:“肝之積,曰肥氣。”肥氣即膏脂積蓄之意,是引起脂肪肝直接的致病因素。膏脂乃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其生成及輸布均有賴于肝脾正常的氣化功能,且尤以脾胃的運化輸布功能最為重要,誠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所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張志聰亦說:“中焦之氣,蒸津化液,其精微溢于外則皮肉膏脂,余于內則膏脂半滿。”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津液輸布之樞紐,脾氣充足則散精之職充沛,津液運化正常,膏脂四布入內溢外發(fā)揮濡養(yǎng)作用。若因飲食所傷,脾失健運則散精之職無能,水谷精微不歸正化,水津輸化失常,膏脂轉運輸布不利,滯留營中而形成高脂血癥。盡管膏脂的生成與轉化有賴于脾的健運,但肝臟在其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視,誠如《血證論》所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達之,而水谷乃化。”蓋肝屬木,為厥陰之臟,主疏泄,既協(xié)調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又調控氣血津液的動態(tài)變化,肝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jīng)絡通利,津液精微得以正常輸布和代謝,反之肝失疏泄則氣機紊亂,膏脂之類不能隨氣輸布全身,轉運代謝障礙,郁滯于中,也是形成高脂血癥的因素之一。肝脾不僅在生理上互相依從,而且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肝失疏泄則木不疏土,而致脾氣運化失司,脾失健運則困遏氣機而致肝之疏泄失用,共同成為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礎。

2痰瘀膠結是脂肪肝形成的重要病理關鍵

現(xiàn)代醫(yī)學已揭示脂肪肝的病理特征是脂質過氧化作用損害肝細胞膜引起肝脂肪變性、壞死、炎癥浸潤及纖維化等改變,就中醫(yī)病理角度而言,與痰濁血瘀密切相關。蓋肝脾失調,氣血津液分布調控失司,一則血行不暢而為瘀,再則津液不行而為痰。生理上肝脾相關,津血同源,病理上痰瘀膠結,相互影響,痰瘀一經(jīng)形成則相互滲透為患,痰凝不化,必然造成血行不暢而加重血瘀,血瘀不行,又勢必影響津液輸布而加重痰濁,誠如《諸病源候論》中說:“諸痰者,此因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景岳全書》中亦說:“痰涎皆本氣血,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即成痰涎。”痰是機體物質代謝失調生成并積累的各種病理性生化物質,瘀則是病理生化物質發(fā)生變化或同時伴有細胞形態(tài)結構改變的結果,同時指出脂質過氧化產(chǎn)物是痰濁血瘀形成的物質基礎,而細胞損傷則是痰濁血瘀形成的病理特征[2]。更有學者研究表明,痰瘀證在血液流變學、微循環(huán)、自由基及有關血液生化改變方面具有相近似的結果,具有致病的同一性[3]。因此,痰瘀既是肝脾失調的病理產(chǎn)物,又相互膠結,聚滯為積,構成脂肪肝形成的重要病理關鍵。早在《靈樞·百病始生》中就有“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的論述,明確指出積乃痰瘀交夾為患。金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的見解,更是一語中的。

3健脾疏肝、祛痰化瘀是脂肪肝的治療大法

脂肪肝的發(fā)病機制在于肝脾失調,濁脂生痰生瘀,滯留肝內為害,因而其治療大法不外乎健脾疏肝與祛痰化瘀2個方面。其中,健脾疏肝重在針對脂肪肝形成之病理基礎,脾健則盡其分清泌濁之職,化精微為氣血,化水濕為津液,以絕濁脂代謝再生之源,肝調則盡其疏泄氣機之用,協(xié)調臟腑氣化,調控氣血津液,以除濁脂轉運紊亂之虞。祛痰化瘀重在針對脂肪肝形成之病理關鍵,具體治法當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結者散之”、“疏其血氣,令其條達,以平為期”之旨,祛痰與化瘀兼顧,痰瘀同治不可偏頗。對于痰濁凝滯為主者,以化痰為主,酌加化瘀之品;對于血瘀阻滯明顯者,以化瘀為主,酌加化痰之品;痰瘀均明顯者,則化痰與活血祛瘀并重。如此既可除已成之痰瘀,又可截斷其互結之勢。筆者根據(jù)以上治療思路,自擬丹楂逍遙飲隨證化裁治療脂肪肝,效果滿意。藥物組成:丹參、山楂、決明子、澤瀉、山豆根、柴胡、當歸、白芍藥、茯苓、焦白術、荷葉、郁金。方中當歸、白芍藥、茯苓、焦白術、柴胡、荷葉取逍遙散之意,針對土虛木郁之病理變化,健脾疏肝,以復脾土運化之職及肝木條達之性;取荷葉易薄荷,重在清輕外發(fā)醒脾化濁;丹參、郁金解郁活血,散瘀軟堅;澤瀉利濕化痰,導濁下行;山楂消食導滯,化瘀散結;決明子清肝化痰,泄?jié)嵬ū悖簧蕉垢钐祷瘽瘢泩陨⒔Y。諸藥合用,肝脾并調,痰瘀同治,使脾土健運,肝木條達,痰消瘀祛,津液輸布正常,膏脂調控有序,肝積自復有望。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其作用機制在于干擾脂質合成,影響脂肪分布、運轉和消除,降低肝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抑制脂質在肝細胞沉積,減輕肝內脂肪變性,逆轉肝纖維化,恢復肝功能等[4,5]。

小結

肝脾失調是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礎,痰瘀膠結是脂肪肝形成的重要病理關鍵,因此健脾疏肝、祛痰化瘀是脂肪肝的治療大法。筆者根據(jù)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及現(xiàn)代醫(yī)學和藥理研究成果,自擬丹楂逍遙飲隨證化載治療脂肪肝,療效滿意,以冀為今后研發(fā)療效更加確切的藥物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曉威.脂肪肝診斷和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yī)雜志,2002,43(12):943

[2]宋劍南.氣在痰瘀相關過程中的物質基礎[J].中醫(yī)雜志,2001,42(4):242-243

[3]陳銀玲.從現(xiàn)代研究論“痰瘀同源”[J].內蒙古中醫(yī)藥,1994,(2):33-34

[4]黃泰康.常用中藥成分與藥理手冊[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4:226

[5]沈逢大.中藥抗纖維化實驗研究及述評[J].新中醫(yī),1996,28(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