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二尖瓣球囊成形術后房顫轉復和維持竇律的因素分析
時間:2022-03-18 07:53:00
導語:影響二尖瓣球囊成形術后房顫轉復和維持竇律的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二尖瓣狹窄;,,心房顫動;,,球囊成形術;,,左房內徑,,
摘要:目的:探討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合并心房顫動患者行經皮二尖瓣球囊成形術(PBMV)后,影響房顫轉復以及維持竇律的相關因素。方法:對157例風心二尖瓣狹窄并房顫患者,成功行PBMV術后,成功轉復竇律者102例(竇律組)、未轉復者55例(房顫組)進行2年隨訪,回顧性分析PBMV前后各臨床指標與房顫轉復及維持竇律的關系。結果:術前竇律組的病程、房顫持續時間、左房內徑、平均左房內壓等均明顯小于房顫組(P<0.05),兩組患者術前心功能分級、二尖瓣口面積和肺動脈壓比較無差異(P<0.05)。房顫持續時間≤2年、左房內徑(LAD)≤50mm者復律后多能維持竇性心律。結論:病程長短、房顫持續時間、左房內徑、平均左房內壓是影響PBMV后房顫轉復的主要因素,轉復后竇律的維持與房顫持續時間、左房內徑、二尖瓣口面積大小有關。
關鍵詞:二尖瓣狹窄;心房顫動;球囊成形術;左房內徑
經皮二尖瓣球囊成形術(PBMV)治療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療效肯定,而伴房顫者,只要符合條件,行PBMV也可獲得滿意療效[1]。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157例PBMV前后臨床資料,探討影響術后房顫轉復及復發的因素,預測術后房顫轉復成功率和復發率。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資料來源于從2000年2月~2002年12月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住院的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伴心房顫動患者,其中157例成功行PBMV,男64例,女93例,平均年齡33.5±12.8歲(19~64歲)。風心病程2~28年,房顫持續時間3月~21年(小于6月者68例,大于6月者79例)。心功能Ⅰ級87例,Ⅱ~Ⅲ級58例,Ⅳ級12例。均無風濕活動、感染及電解質紊亂。術前超聲檢查無心房血栓。
12方法
121記錄PBMV術前術后二尖瓣口面積(MVA)、平均左房內壓(MLAP)、左房內徑(LAD)、平均肺動脈壓(MPAP)。
122PBMV術后第一天服胺碘酮0.2Tid×7天,7日內未復律者行經體表同步直流電復律,首次復律能量為100J,逐次遞增能量至最大300J。成功轉復竇性心律共102例(竇律組),繼續服用胺碘酮0.2Qd維持治療。未復律者55例(房顫組),服倍他樂克控制心室率,初始量為12.5mgBid,個體化調整劑量,最大用量為150mg/天;并常規抗凝治療。
123采用門診、電話及通信方式隨訪,隨訪2年或至房顫復發、死亡。隨訪最初1個月內每周記錄心電圖1次,之后每月記錄1次,患者出現心悸、心慌即時記錄心電圖,術后及每半年復查心臟超聲一次,或房顫復發時檢查,記錄房顫復發時間或轉復時間以及終點MVA、LAD。二尖瓣再狹窄的定義為MVA≤1.5cm2或MVA增加值減少50%以上。
13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以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157例患者行PBMV均獲成功,其中13例出現輕度二尖瓣返流,未出現心功能下降、血管栓塞等并發癥。成功轉復竇性心律者102例(竇律組),其中藥物復律48例(30.6%),直流電轉復54例(34.4%);未轉復者55例(35.0%)(房顫組)。比較術前兩組各臨床因素(表1),竇律組術前平均病程7.1±6.4年、88%的患者房顫持續時間≤2年,91%LAD≤50mm、術中測MLAP明顯小于房顫組,與房顫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房顫組年齡、心功能分級、MPAP稍高于竇律組,二尖瓣口面積小于竇律組,但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隨訪竇律組102例患者至終點時間,共73例(71.6%)維持竇性心律,29例(28.4%)復發房顫,復發時間為7天~15月。其中4例因出現竇性心動過緩停藥而復發房顫,其余病例未出現嚴重藥物的不良反應;12例出現二尖瓣再狹窄均復發房顫。復發者有2例并發腦栓塞;無死亡病例。回顧分析房顫復發者的房顫持續時間長(平均14.5±9.1月)、終點時LAD較術后增大、MVA縮小(再狹窄),與維持竇律者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且年齡大、病程長、PBMV后MVA較小,但與竇律者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竇律者最終LAD較術前術后均縮小,而MVA縮小不明顯。見表2。
表1影響PBMV術后房顫轉復的術前臨床資料比較(略)
表2竇律組維持竇律與房顫復發的相關因素比較(略)
23房顫組55例隨訪2年,有19例(34.5%)術前房顫持續時間較短(12.8±9.8月)、左房回縮良好(LAD40.4±3.1mm),在隨訪中轉復為竇律并維持至終點,轉復時間為PBMV后1月~12月。持續房顫者36例(65.5%),其中9例二尖瓣再狹窄,1例發生腦栓塞,1例因心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患者無嚴重不良反應。與復律者比較,持續房顫者的房顫持續時間長、左房無縮小且有所擴大、術后二尖瓣再狹窄MVA縮小,兩者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房顫組轉復竇律及持續房顫的相關因素比較(略)
3討論
心房顫動(Af)是臨床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患者40%~50%合并心房顫動[2],主要原因是除心房肌風濕性炎癥引起損傷外,還與風濕性二尖瓣狹窄造成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左房壓力增高,左房擴大而引起心房壁變薄,心肌萎縮纖維化所引起的電生理異常有關。新近研究表明單純的心房間質纖維化足以促進房顫發生[3],且房顫與左房擴大相互關聯,既是電重構和結構重構的原因又是結果,房顫一旦發生電重構和結構重構即啟動,是房顫持續和復發的主要機制[4]。房顫持續時間越長,左房擴大越明顯提示左房病理損害越嚴重,房顫復律后易于復發;而且長時間的房顫,使竇房結功能抑制或喪失,易致復律失敗[5]。與心房電重構特性不同,心房結構重構部分可逆[6]。PBMV能有效地增加二尖瓣口面積而降低左房壓并使擴大的左房回縮[1],阻止或逆轉心房纖維化,利于房顫轉復和竇律維持。
文獻報道[7]LAD≥40mm預測房顫復發和轉歸為永久性房顫的敏感度為60%,特異度為76%,準確率為71%。本資料結果顯示,術后成功轉復竇律者病程(7.1±6.4年)及房顫持續時間(11.6±10.4月)較短、LAD較小(43.5±4.6mm),與未轉復者對比有顯著差異,表明LAD、房顫持續時間、病程是影響PBMV后轉復竇律的主要因素;術前MLAP升高與左房增大程度成正比,亦是影響術后房顫復律因素;PBMV后房顫轉復成功與否和年齡、心功能、肺循環血流動力學關系不大。隨訪結果表明影響PBMV后竇性心律維持或房顫復發的主要因素也是房顫持續時間長短和左房擴大程度,房顫持續時間≤2年、LAD≤50mm者復律后多能維持竇性心律。同時發現PBMV術后二尖瓣再狹窄,再次引起左房擴大及血流異常、左房回縮不良也是房顫復發和持續的重要因素。
因此,風心二尖瓣狹窄伴房顫患者,如病程短、房顫持續時間短(≤2年)、左房不大(LAD≤50mm)且行PBMV后回縮良好,多能成功復律并維持竇性心律,應積極予糾正房顫,提高患者的心功能,防止血栓形成,改善生活質量。對于病程長、房顫持續時間長、心房明顯擴大、PBMV后左房回縮不良者復律成功率低且易復發,可放棄轉復術,避免并發癥的發生,給予抗凝及控制心室率治療。
參考文獻
1MohamedEidFawzy.Mitralballoonvalvotomyin536consecutivepatientsusinginoueballoontechnique:longtermresults(11years).JAmCollCardiol,2002,39(suppl2):429.
2ErdemD,SinanA,MuratO,etal.Prevalenceandpredictorsofatrialfibrillationinrheumaticvalvularheartdisease.AmJCardiol,1996,77:96~98.
3VerheuleS,SatoT,EverettT,etal.IncreasedvulnerabilitytoatrialfibrillationintransgenivmicewithselectiveatrialfibrosiscausedbyoverexpressionofTGFbetal.CircuRes,2004,94:1458~1465.
4FalkRH.Medicalprogress:Atrialfibrillztion.NEnglJMed,2001,14:1067~1078.
5KatoT,YamashitaT,SagaraK,etal.Progressivenatureof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Obsrtvationsfroma14yearfollowupstudy.Circulation,2004,68:568~572.
6AusmaJ,vanderVeldenHMW,LendersMH,etal.Partialrecoveryfromstructuralatrialremodelingafterprolongedatrialfibrillation.Circulation,2001,103:2083~2094.
7KoideY,YotsukuraM,SakataK,etal.Investigationofthepredictorsoftransitiontopersistentatrialfibrillationinpatientswith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ClinCardiol,2002,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