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色彩研討

時間:2022-04-13 02:44:00

導語:視覺藝術色彩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視覺藝術色彩研討

人類對色彩的感知與人類自身的歷史一樣漫長,人類在生活中逐漸對色彩發生興趣,并產生了對色彩的審美意識。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已可見到原始人對簡單色彩的自覺運用,從中國各地出土的彩陶、帛畫到歐洲的拉斯科、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古代的工匠們用極簡約的色彩筆觸創造了極其輝煌的人類文化。人們用美術、宗教、文學、哲學、音樂以及詩歌等形式來贊美色彩,表達色彩的美感以及色彩的意蘊,在建筑、雕塑、繪畫、設計等視覺藝術領域直觀地表現出色彩的美感。色彩還通過文學、哲學、音樂、詩歌等其他藝術形式進行著間接的傳播,字里行間人們用心靈領略著色彩的美感。中國古代的詩詞里就有大量表現色彩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等等,僅從文字語言的解讀中我們就可品味出詩中所表達出的濃郁的色彩意境。作為一種最普遍的審美形式,色彩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在視覺藝術的創造過程,色彩的運用極其重要。

一、色彩研究概述

科學家牛頓開創了色彩研究的先河,他在1666年發現,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折射,再投射到白色屏幕上,會顯出一條象彩虹一樣美麗的色光帶譜,從紅開始,依次是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牛頓的發現,揭開了色彩與光之間相互依附的關系。在牛頓色相環上,表示著色相的序列以及色相間的相互關系,如果將圓環進行六等分,每一份里分別填入紅、橙、黃、綠、青、紫六個色相,那么他們之間表示著三原色、三間色、鄰近色、對比色、互補色等相互關系。牛頓色環為后來的表色體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又發展成12色相環、24色相環等。從色相環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明度有著節奏性的變化,A、B、C三點最亮,為顏料三原色,對應的E、F、G三點最暗,為色光三原色。色相環對我們研究色彩起了十分直觀的重要作用,它將色光三原色、顏料三原色的相互關系以及鄰近色、對比色、補色區域清楚地顯示出來,對于色彩設計中的對比調和運用非常有用。在色彩研究的進展上,1772年,拉姆伯特做出了色彩金字塔,十九世紀初,龍格設計出立體色彩球,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奧斯特瓦爾德的色立體和孟塞爾色立體模型。他們通過三維立體的直觀形式,把色彩的三屬性,有系統地排列組合成一個立體形狀的色彩結構,對于整體色彩的整理、分類、表示、記述以及色彩的觀察、表達及有效應用,都有很大的幫助。法國新印象派畫家修拉、西涅克將色彩視覺空間混合原理在繪畫中進行實驗,畫面效果明快而刺激,富有光的顫動感。在新印象派畫中,色彩被分解為純度極高的分子,相互襯托、相互影響,編織出燦爛輝煌的色彩交響曲。“新印象派意味著色彩在分光鏡里的分裂,它們的混合通過觀者的眼睛,色的分解的目的是賦予色彩以最大可能的光亮,通過相并排列的色點在眼睛里產生出色彩的光”(西涅克)。色彩的視覺空間混合其實是一個視錯覺現象,無彩色的黑與白在同時刺激視網膜的情況下,也能產生出色感。光效應藝術(Opticalart)作品通過高密度的變幻著的點與線,使人的眼睛在運動中對畫面的某個部位產生出虛幻的色彩感覺。

二、色與色的對比產生色彩關系

世界上任何任何事物的差別都來自于比較,色彩之間的差別更多的是對比而產生的。白相對與黑而言才是白、大相對與小才為大,冷色對暖色而言為冷、暖色對冷色而言為暖。色彩的變化主要來自于色彩間的對比,簡約而和諧的對比產生力量;繁雜而沒有次序的對比則會對視覺產生躁音的感覺。對比與調和是同一事物的兩個面,色彩與色彩之間關系的加強即成對比,色彩與色彩之間的關系減弱即為調和,它們是辨證的統一。克萊夫•貝爾意識到“有些顏色搭配的效果給人以快感,有些則使人渾身不安,正如不和諧的音樂一樣”。與音樂中七個音階無目的的組合并不能形成優美的旋律一樣,色彩的對比與和諧也要符合人的視覺的審美要求和形式規律。馬蒂斯是善于運用色彩對比的大師,他的畫面中僅僅使用兩三種色彩便能產生出驚人的藝術效果,這種效果是有目的的組織的結果。“繪畫要求用十分有意識的、很協調的表現手段去構成它,這同其他藝術是一樣的。要像音樂那樣去組織力量(色彩就是力量)、組織色調”,馬蒂斯同時認為,“必須從創造出富于表現力的整體效果這種觀念出發去組織色彩”。色彩間的對比是色彩現象中一個基本規律,它們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約,而在實際的色彩應用中,色彩的對比是一個多種因素的綜合運用,它既包含色彩的三個屬性,又牽涉到色彩的面積和形狀,要將普遍規律與具體個案相結合,才能設計出優秀的色彩作品。適當地運用色彩對比因素,有利于烘托作品的主題氣氛。色相對比的強弱,取決于色相在色相環上的距離。同類色相對比是同一色相里的不同明度與純度色彩的對比,調和的因素大于對比的因素,產生出統一、單純、柔和與諧調,是色調內的改良和輕微變化。鄰近色相對比的色相感,要比同類色相對比距離明顯些,變化感稍強,可稍稍彌補同類色相對比的不足。類似色相對比是心理色彩范圍內的冷暖色系中間的中性色的對比,能保持其明確的色相傾向與統一的色相特征,這種對比,視覺效果顯得鮮明而色相明確,但對比的力度不大。對比色相對比的色相感,具有鮮明、強烈、飽滿、豐富和運動感的特征。互補色相對比是色環的一百八十度的對比,是色相的最強烈的對比,色感強,響亮而富有刺激性。同色相和不同色相的色彩都可以產生純度對比。高純度的色彩對視覺有強烈的刺激感,令人振奮;而低純度的色彩平淡柔和。純度對比的特點是增強用色的鮮艷感,即增強色相的明確感。色彩冷暖的對比越強,刺激力愈強;對比越弱,冷暖的傾向趨平緩。冷曖對比的因素給觀者有鎮靜、刺激、縮小、擴大等心理作用。歌德認為:“色彩的力量決定于明度與面積”,并通過研究確定原色和間色的和諧色域如下:黃:橙:紅:紫:藍:綠,3:4:6:9:8:6。這就是說當黃色為3時,紫色是9才能取得色彩視覺的平衡,歌德的理論來自于對色彩的色度與明度的思考,從上面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出每對補色的比例關系:黃色的明度和色量是紫色的3倍、橙色的明度和色量是藍色的2倍、紅色的明度和色量與綠色相等。色彩的面積對比是指兩個或更多色塊存在的面積比例關系。和諧的色域產生靜止而安定的效果。但采用了和諧的比例之后,面積對比就會被調和。而在一幅色彩畫面中使用了與和諧比例不同的色彩面積,從而使一種色彩在面積上占支配地位,那么取得的效果就會是富于表現性和有運動感的。面積對比不僅體現在單一色塊的使用上,將同一色塊分割運用,既能造成視覺平衡的效果也會使畫面富有變化。色環表上相對應的色彩關系就是補色關系,伊頓認為:“互補色的規則是色彩和諧布局的基礎,因為遵循這種規則會在視覺中建立起一種精神的平衡”。

“視覺殘像的現象和同時性的效果,兩者都表明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生理上的事實,即視力需要有相應的補色來對任何特定的色彩進行平衡,如果這種補色沒有出現,視力還會自動地產生這種補色。”在生理功能上,我們的眼睛需要視覺補償來達到平衡,它同時也是視覺疲勞的一種表現,比如,注視黑色我們會感覺到白色的殘像、注視紅色我們會感覺到綠色的殘像、注視綠色我們會感覺到紅色的殘像等,也就是說,我們的視網膜會感覺到和一個色彩相對的另一個色彩的影像。在我們的視覺圖式設計中,正確地利用視錯覺現象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實,新印象派的點彩方式、光效應藝術和其他在形狀與空間變異的藝術都是利用了視錯覺現象。伊頓在《色彩藝術》中指出:“連續對比與同時對比說明了人類的眼睛只有在互補關系建立時,才會滿足或處于平衡。”[1]

我們看到任何一種特定的色彩,眼睛都會同時希望它的補色出現,如果這種補色還沒有出現,眼睛就會自動的將它產生出來。色彩和諧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互補色的規律,作為一種視錯覺現象,同時對比的結果使相鄰的色彩改變原來的性質,都帶有相鄰色的補色光,兩種色彩分別傾向于使對方向自己的補色轉變而變成具有新效果的色調。色彩同時對比,在色塊交界處更為明顯,這種現象又稱為邊緣對比或色線現象。色彩同時對比有如下規律:

(1)亮色與暗色相接,亮色更亮,暗色更暗;灰色與純色并置,純色更純,灰色更灰;冷色與暖色并置,冷色更冷、暖色更暖。

(2)不同色相相鄰時,都傾向于將對方推向自己的補色。

(3)補色相鄰時,色彩的鮮艷度加強。

(4)同時對比效果,隨著純度增加而增加,同時以相鄰交界之處即邊緣部分最為明顯。

(5)色彩明度反差越大,對比效果越明顯。

三、色彩的情感作用

觀看色彩時,由于受到色彩的視覺刺激,而在思維方面產生對生活經驗和環境事物的聯想,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覺和色彩的情感作用。1910年,康定斯基在著名的《論藝術的精神》一書里就對色彩的情感作用和色彩的精神性作了精辟的論述,他認為:“黃色是大地色象征世俗,藍色是天堂色,象征高貴”。他從運動學與音樂學兩方面闡述色彩對人的精神作用。首先,色彩象任何事物一樣是處在運動中的,“引起另一塊顏色的水平運動的那些顏色,雖然也受到那塊顏色的影響,但卻有著自身的另一種運動,這種運動具有強烈的分割作用”,他確認黃色是離心運動而藍色是向心運動:“如果兩個圓圈分別涂上黃色和藍色,那你靜觀片刻就可以看出:在黃色的圓圈中立刻出現了一個從中心向外擴展的運動,而且明顯地向觀眾逼近。相比之下,藍色的圓圈卻從觀眾退回自身,如同一條蝸牛縮進了自己的螺殼。在看第一個圓圈時,眼睛感到刺激,而看第二個圓圈時,眼睛被吸引”。而這時如果在黃色中注入藍色,那么“就會造成一種淡綠,從而阻止了黃色的水平與離心運動”。康定斯基認為,綠色是穩定的,因為它使黃色與藍色的相反運動互相抵消,同樣,黑與白而產生的灰也是靜止的,“灰色在精神意義上與綠色是相類似的”[2]。并且,康定斯基還把色彩與音樂作了有趣的聯系:“一個特定的音響能引起人們對一塊與之相應的明確的色彩的聯想”。由于黃色具有不斷的超越和擴展能力,所以,黃色是樂器中激昂的長號;深沉的藍色把眼睛引進無限的深度,類似長笛與低音大提琴的聲音,綠色是輕柔的小提琴的中間音調,紫色是低沉音調的木管樂器,而紅色是強有力的大鼓。康定斯基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如何能象譜寫一篇樂章一樣來設計一個畫面;如何能象使用樂器一樣選擇和搭配色彩。白色在康定斯基看來是孕育著生命的色彩,高遠浩淼,虛無而靜謐;黑色象征著死亡,毫無希望的沉寂,象音樂中結束性的停頓,“六種顏色(三組主要對比)組成一個巨大的圓圈,象一條大蛇咬著自己的尾巴;這象征著永恒與無限。在其左右兩旁,是兩個巨大的寂靜的潛在狀態———死亡與誕生”。[2]在視覺心理上,暖的色彩,比如紅、黃、橙等色相給人以向外擴展的感覺,興奮度高、視覺刺激強、使人感到激動和不安,并有喜慶愉快一類的思維聯想,“眾所周知,黃色、橙色和紅色具有快樂和豐富的含義”(德拉克洛瓦)。而冷色系色彩,如偏藍、青的,具有收縮、后退、沉靜的感覺。同樣明度、同樣面積的色彩,暖的色彩看起來偏大、而冷的色彩看起來偏小。

四、色彩在設計實踐中的運用

色彩設計廣泛應用于現代生活中,它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提升了商業利益。設計色彩在平面設計中是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藝術語言,在商品包裝設計中,色彩沖擊力最強,色彩首先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其次才是商品包裝特定的內涵和外表,因此,設計師應根據不同的商品來設計包裝的色彩。[3]就一個月餅的包裝來說,可食用性是給消費者的第一信號,暖色是通過視覺的吸收而產生心理上的感受—味覺感,那么對冷色面積的使用就不宜過大。我們進行包裝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產品的特點,通過多種方法加以表現,努力使消費者產生立即購買的沖動。在廣告設計、書籍裝幀、插畫、標志等方面,色彩也是重要的表現手段,色彩主調的選用和表達的主題息息相關,例如空調廣告和取暖器廣告應分別考慮將受眾帶入冬天或夏天的心理期望。同樣在工業設計中,設計色彩運用的得當將影響產品的品位、和人們的消費欲望,產品的設計除了要考慮其用途外還要考慮到消費者的不同職業與年齡,在色調上要考慮他們的接受心理和審美趣味。在服裝設計中,設計色彩首先要考慮的是消費對象,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文化層次、不同的工作或學習的環境的顧客有著不同的品味,并且色彩的搭配也會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影響人們的情感因素。設計色彩在環境空間中的應用甚至會影響人們的情緒,醫院與餐廳顯然不能共享同一色調。在環境空間設計時要進行整體的色彩規劃,創造和諧的視覺氛圍。五、色彩在當代繪畫中的運用視覺藝術作品中的色彩,體現著作品的生命力。在對色彩的運用方面,藝術家的觀念隨著時代進步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再現物象的色彩,表達物象的質感,已不是視覺藝術作品中色彩的最終目的。色彩不再是作品中形式和結構的附庸,它與點、線、面等形式語言一起構成畫面不可或缺的表現因素。色彩在當代繪畫中的運用更注重文化與精神層面的語言表達,與以模擬現實色彩為目的的傳統繪畫不同,當代繪畫凸顯出藝術家的色彩個性,色彩語言反映藝術家的偏好、氣質與修養,是傳遞畫面精神因素的一種手法。單純的色彩營造出簡潔的效果,為取得強烈的視覺震撼,現代繪畫往往采用大的尺寸,大面積的色域造成觀眾的心理呼應,這是小幅繪畫所無法達到的;畫面漂亮的色彩組合,是另外一些藝術家的審美追求,透露出唯美的小資情調;單色繪畫似乎剝掉了色彩的外衣而直指作品的精神核心,和形式的簡潔一樣,色彩的簡潔通常能給人造成過目不忘的深刻記憶。一幅畫面的色彩有其自己的和諧系統與生命,色相和面積、形狀以及制作過程中的隨機痕跡與藝術品的主題的完美結合,是現代藝術家在創作一幅作品時必須考慮的因素。莫蘭迪的作品僅用幾組簡單的顏色,灰白、草綠和赭石,每一組顏色之間的層次都極其微妙而豐富,蘊涵著次序和節奏,構成了和諧而神秘的美的意境。中國傳統繪畫的留白也在一些當代藝術中得到運用,周春芽的綠狗系列用大面積留白的手法來突出綠紅兩色,加以中國式的書法用筆,在隨意中構成了詼諧、灑脫的效果。

在視覺藝術中,我們要把握色彩的功能特性與人的心理因素適當的結合,用創造性的色彩語言來表達作品的意圖。通過對色彩心理和自然色彩科學的研究,不論從表現形式還是表現效果,相信未來的色彩運用會更加豐富多彩,隨著色彩研究的不斷發展,將會創造出更廣大的藝術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