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詩性語言特點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12 10:58:00

導語:中國詩歌詩性語言特點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詩歌詩性語言特點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大量修辭手法的使用;打破語法規則的限制;多使用詞類活用、使動、意動等語法結構;語言凝練,表意的形象;感情豐富而含蓄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修辭手法使用頻繁,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和語言的美感、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會對讀者理解句意產生影響、“倒置”修辭手法的使用、人們更加注意關注語句含義、很多古典詩詞中,作者很少、通篇意象是中國詩性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煉字要求、詩性語言中,意象的使用、詩性語言講求的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過于含蓄的表達,也會使人們對作品情感的理解產生障礙、語言上簡單、凝練,富有韻律感且典雅精煉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詩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對中國的文學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自春秋中葉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以來,中國歷代的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古代的散文、韻文、駢文等文體,都體現出詩性語言的特點,直至到后來出現了唐詩宋詞兩大對峙的文學高峰,更是將詩性語言的特點展現無遺。

通過觀察,我認為“詩性語言”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大量修辭手法的使用。漢語的詩性語言中,比喻、引用、夸張、互文等修辭手法使用頻繁,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和語言的美感。例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運用了比喻,將“愁”比作了“一江春水”,化無形抽象的“愁”為有形,使抽象的情思具體化了,讓讀者能深切的感覺到“愁”之深、之切。而其他比喻的使用,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將原本靜態的紅杏寫活,將其人格化,表現出一派春天的生機勃勃之景。又如,“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引用的使用不但能借典故生動的說明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能使文章顯得典雅精煉。再比如,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了“愁”,同樣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情況下,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會對讀者理解句意產生影響。就如上面例子中,“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如果不能發現其中的引用手法,而機械的對其進行翻譯,就很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而對于“白發三千丈”一句,有些人單純從客觀事實角度出發,就會說,一個人的頭發怎么可能那么長,從而,忽略了對作品內在含義的理解而片面的探討作者的寫作是否符合客觀事實。還有修辭中倒置的使用,如果不能應從修辭角度的去理解,注意到倒置的使用,就會影響意思的理解。例如江淹的“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其實際順序應為“孤臣墜涕,孽子危心”,若未能注意到修辭手法的使用,進行翻譯,就會出現錯誤。

二、打破語法規則的限制。一方面,正如前一點中“倒置”修辭手法的使用,并未遵循固定的句法結構,打破語法規則的限制,卻收到特別的表達效果,像杜甫的“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和《詩經》中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等句,改變了句子原有的平淡,增加了詩意,增強了韻律感、節奏感,也使語意變得錯落有致,而由于中斷了語流,使人們更加注意關注語句含義。但也正如上文所說,對句子的理解造成困難。

另一方面,在很多古典詩詞中,作者很少,甚至是不使用連詞、介詞等,僅把多個意象連綴起來。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只是簡單的將“枯藤”、“老樹”、“昏鴉”等幾個意象連綴到一起,卻成功的描摹出一派秋天的蕭瑟凄涼之景,表達出作者的孤獨之感與思鄉之情,并收到了電影中蒙太奇的表現效果。這種通篇意象的列舉,而無句法關系的連接,可以說是中國詩性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雖然從一般的語法角度看不合規矩且缺乏連貫性,但從詩的角度看,語言凝練、簡潔,形象鮮明、突出。

三、多使用詞類活用、使動、意動等語法結構。詩性語言的這一特點主要是煉字的要求,正如杜甫所說,“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些手法的使用,無疑會增強語言的表現力。

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中的“樂”,它們分別使用了形容詞的動用,以及動詞的使動用法。這種用法,比單純的用“春風把江南岸變綠了”和“使她快樂”要顯得凝練,而且更具有表現力,達到古詩文中,煉字的要求。

四、語言凝練,表意的形象。這一特點,源于詩性語言中,意象的使用。

王維的詩被稱為“詩中有畫”。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前兩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用簡單的兩句話,幾個意象,就使一幅清晨送別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如身臨其境。在詩文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五、感情豐富而含蓄。詩性語言講求的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性語言的應用,不但使情感表達更加含蓄,而且能夠在有限的字數中表達超過一種的情感。

例如,范仲淹在《蘇幕遮》一詞的上片中,僅通過“碧云”“黃葉”“斜陽”“芳草”等一系列意象,不著一字,便抒發了深厚的思鄉之情,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體現出詩性語言中,“借景抒情”這一手法的運用。再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前一部分通過寫“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高處不勝寒”等,曲折的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之情,而后面又以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抒發了對弟弟蘇轍的懷念之情。

但是,有時過于含蓄的表達,也會使人們對作品情感的理解產生障礙,僅看到表層,不能做深入全面的理解。

綜上所述,我國的詩性語言具有大量使用修辭,打破語法規則的限制,多詞類活用、意動、使動手法,語言凝練而表意形象,感情豐富而含蓄,五個特點。

而正是由于詩性語言具有以上特點,使其在表達上更加生動形象,化抽象為具體,語意變得錯落有致,形象鮮明、突出。語言上簡單、凝練,富有韻律感且典雅精煉。感情的抒發上顯得含蓄委婉且蘊含豐富等優點。但也應注意到,詩性語言也因此使一些人感到不容易理解,不免給訓詁學的翻譯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而傳統的詩性語言對現當代中國產生的影響,也使現在中國的文學具有鮮明的詩性語言的特點,從而使一些文學作品乃至國際性文件的翻譯或多或少的遇到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