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的藝術特征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7 07:26:00

導語:地方戲的藝術特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戲的藝術特征分析論文

一、地方

地方性,顧名思義,系指全國各地方的戲曲劇種,因此地方性既是地方戲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它的主要本體審美特征。

地方戲是一個綜合體,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地域文化精神、地域美學原則、地域審美習慣、地域風情、地域習俗、地域人物、地域語言等等。

如越劇,現在是浙江、江蘇、福建、上海地方戲曲劇種。但它最初是在浙江嵊縣一帶發展形成的,后逐漸流入桐廬、富陽、海寧、杭州等地,所以帶有明顯的浙江地域特色。1916年才進入上海,但仍保留浙江的地域風味,同時吸收浙江紹劇的唱腔和京劇的舞蹈,時稱“紹興文戲”,浙江昧兒的鮮明強烈一直延續至今。其他如流行于浙江紹興、寧波、杭州一帶的紹劇,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紹興一帶的姚劇,流行于杭州一帶的杭劇,流行于金華、麗水一帶的婺劇等等,也都不僅帶有總體的浙江特色,而且更帶有各自流行地的地域特色,可謂“大地域”中還有“小地域”,是藝術世界里的“國中之國”。

再如黑龍江的龍江劇、吉林省的吉劇,廣東的粵劇,四川的川劇,安徽的黃梅戲,湖南的湘劇,廣西的桂劇,云南的滇劇,海南的瓊劇,貴州的黔劇等等,也分別帶有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由此可知,地方性是地方戲曲的根和神,而且也是整個中國戲曲的根和神。所有的戲曲劇種,無一不帶有明顯的地方性特征,即使像今天在全國流行的大劇種京劇,最早也是在徽調(安徽地方戲曲劇種)、漢調(湖北地方戲曲劇種)的基礎上,吸收北京的語言特點以及秦腔(陜西地方戲曲劇種)的精華而逐漸形成發展的。

二、民間性

中國所有的戲曲,均“興于民間,毀于廟堂”。地方戲更是如此,每一種地方戲劇種,都具有鮮明的民間性本體審美特征。

例如越劇,是在民謠、山歌與民間秧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姚劇,是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睦劇,是江西、安徽傳入浙江的民間小戲--采茶戲與浙江的民問歌舞“竹馬班”結合而成的;吉劇和龍江劇,也是在東北民間藝術——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地方戲的民間性審美特征,派生出地方戲的其他許多審美特征:

一是小型性。地方戲素有“地方小戲”之稱,與京、昆、評大戲相對應。“地方小戲”最突出的標志是它有“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或“兩小戲(小生、小旦)”之稱,即演出小人物的故事。即使是宮廷戲,也平民化、民間化,演繹成尋常百姓的家常里短、兒女情長。盡管各劇種的地域特色不同,但有一個共同性特點:把帝王將相平民化、生活化、民間化,夫妻情、父子情、君臣情、父女情,全都與平民百姓毫無二致。這種“大戲化小,小戲化巧”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各地方戲曲之中。

二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潑的總體藝術風格。地方戲曲不像京、昆、評大戲那樣嚴整規范,而強化藝術創作的自由灑脫,強化創新意識與觀眾意識,故總體藝術風格都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潑的,充分顯示出它們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地方戲的藝術生命永遠都在民間,永遠都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藝術沃土。

三、通俗性地方戲屬于通俗藝術范疇,而不屬于高雅藝術之列。地方戲貴在以俗達雅、雅俗共賞,以“俗”為其本體審美特征的主要方面。正如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所言:“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之婦人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閑情偶寄》,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