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13 01:47:00

導語:美術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教育論文

隨著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在現代教育中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理念,教育者都希望對以往傳統教育模式有所改變,通過素質教育培養出優秀人才來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期望素質教育能培養青少年兒童一種精神、一種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通過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們的道德情操,具備面向21世紀的現代品質,期望素質教育幫助學生熱愛生活,建設生活。

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已推行多年,義務教育本質是完善人格、豐富知識的素質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美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主渠道,**年原國家教委為發展中小學教育頒發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為目前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帶來了契機。實施素質教育被視為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各種學科改革、課程改革也是圍繞著“素質教育”這個中心所開展的,美術教育的改革同樣也是圍繞著如何實施素質教育而進行的。因此,美術教育已從過去單純的技能教學轉變為全面重視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的藝術教育。

一、小學時期的美術教育——回歸自然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個現代科技文明極度發達的時代,所接觸的環境更是紛繁復雜,在孩子發展的啟蒙階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非常重要,而這個審美觀的形成主要還是依賴于課堂的美術教育。

中國臺灣著名作家三毛在書中提到這樣一件事:曾經帶了幾個侄兒侄女外出野營,一路上,孩子們只是爭搶著各種零食,任憑著窗外美景流逝;晚上,當被閃爍的群星和陣陣晚風陶醉的三毛大叫:“快出來啊,好美的景色!”然而,孩子們只是冷漠地抬了抬頭,又低頭湊著篝火看帶來的各種卡通漫畫了。于是三毛驚嘆:“現在的孩子都已經被商業美術俘虜,幾乎要連大自然也拋棄了!”

我們要幫助孩子發現美,體驗美,而這種美正是來源于自然。自然是熟悉的,也是易忽視的。城市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水泥中,很少有接觸自然的機會。美術教學也是脫離了自然去講自然,讓孩子們在封閉的空間中去想象,孩子們又怎能體驗美好的生活,描繪美好的畫面呢?若能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優美的自然環境作為學習活動地點,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身心放松,心情愉悅,感受自然之美,給孩子更強烈的情感體驗,獲得美的熏陶,從內心的最深處抒發對自然、生活的熱愛。美國現代美術早期教育家羅恩非認為:人類必須從小就培養對藝術的感受性,才能避免感受性喪失之苦。他說:“請把孩子們帶到小溪邊,讓孩子在那里濺水嬉戲,讓他們聽一聽,那輕輕流過的溪水的聲音,也讓他們學一學那小鳥清脆又甜美的歌聲。同時,更讓他們靜靜地聽,那微風拂過樹梢的話語,還有那落葉著地時微小的沙沙聲。請帶他們來看看,這個世界優美的另一角吧,凡是能打動你優美感情的,也讓它打動孩子吧!……”可見自然對開啟孩子審美意識的重要作用。廣州美院李正天先生從關注兒童的審美教育角度,強調兒童美術心理發展的規律,每周日帶幾十個小學生在美院操場上,讓孩子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畫畫。對周圍的形、色進行辨識。大部分同學在地上畫樹,但他們又任意增加了太陽、汽車,還有的畫上飛機、魚等圖形,隨心所欲,體現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教室外讓學生觀察到動態的物體,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在培養孩子一些藝術技法的同時,培養他們對藝術創造的敏銳的感受力,這是提高孩子審美素質的重要起點。

“以自然為師”。發展感覺器官加強審美的美術教學,可適應社會和美術發展的需要,推進美術教學對創造性表現的探求。走出課堂,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成為教學的主體,開闊孩子們的視野,豐富孩子們的想象力,陶冶孩子們的情操,真正地達到從啟蒙時就凈化心靈的美育。

二、中學時期的美術教育——體驗自然

美術課是中學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所設置的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目標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線,以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培養為核心。審美教育以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內容,是按照美的規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具有它的整體性和特殊性,其任務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為在局部把握審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對受教育者從心靈上塑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個體品質高尚的人才。這意味著它本身的倫理、知識、審美特征與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緊密聯系,最終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趨向完善。

依據教育部20*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育大綱》(試用修訂版)指出:“美術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審美素養”。“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學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中學的美術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促進智力發展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美術教學,向學生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養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目前,我國在初中階段開設美術課,課時是每周一節,高中階段則取消了美術課。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無非也是在教室內講授一點美術基礎知識,臨摹一些書本上的作品,在馬上臨近考試的時候,美術課也會最早地停課,為其他主課留出復習時間。個別美術專業高中也是“以繪畫為目的”,一味追求技法訓練,應付考試,以此來提高“升學率”。千篇一律對著范本臨摹,幾十張畫大同小異,毫無生氣,將書本上的寫生課、實踐課、欣賞課等一些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戶外體驗自然的課程取消。還有的地區學校干脆不開設美術課。這種指導思想與教學方法,缺乏對學生創造思維能力與審美能力培養,缺少了學生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受,違反了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使學生慢慢變得對身邊的事,身邊的人關心度降低。這種現狀與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所提出的素質教育目標相抵觸。具體而言,“以繪畫為目的”的教學方法,缺乏對對象本質特征的分析和審美概念的表述,其結果必然是:整體上成為被動刻板的模式,審美教育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脫節;不符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要求的直觀性、系統性及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有礙于創造想象和視覺記憶發展及中學生個性、意愿、情感的表達;更缺乏審美教育的現代意識,到最后僅極少數學生保持著對美術的興趣,大部分學生收效甚微。

中央美院吳長江先生從法國回來談到這樣一種情景:在盧浮宮里,每天都有一批中小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靜靜地坐在大師的作品前,聽老師介紹,評述大師的作品。從美學角度欣賞作品的形式、風格、技法,不時地聽到孩子們說,倫勃朗的自畫像太美了,那是拉斐爾的《母與子》屬于古典畫……還有同學高興地問到那時候畫家們的學習環境、生活情景……這為我國現今的中學美術教育提供了新的啟示。

三、大學時期的美術教育——創造自然

大學階段是每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成熟發展的階段,美育顯得更為重要。當前,高等美術教育的內涵被一種巨大的經濟利益所充斥,表面上看,現在的藝術高考場面很火,顯示著藝術的地位在逐漸上升。在擴大辦學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對教學和藝術人才培養的質量卻存在著嚴重的損害。專業院校的新生在教室里表現靜物或人物還尚可,但只要走到戶外就不知所措了,這樣的現象很普遍,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根據各個高校的美術考試大綱,應試的學生長期的進行單一的技法訓練,久而久之,學生的視域會越來越狹窄,思維會越來越來遲鈍,在走到戶外進行寫生時就會顯得無從下手。我們培養的應該是未來藝術領域的承載者、創造者,而不是一個高級的畫工。

我們現在的美術院校也是過多地將繪畫技法課作為主要的培養課程,一味地追求技法的提高。學生在教室畫靜物和石膏時,都畫得很好,而在戶外寫生就顯現出差距了,他們說,只要有本書或者什么范本,他們都能畫出來,這樣的結果是很可怕的。由于長期缺少寫生的訓練,缺少對自然的觀察,創作就會東拼西湊,到處抄襲描摹,無論去體不體驗生活就一窩蜂地畫西藏,畫大漠,畫云貴少數民族,畫川陜農民。我們提倡寫生,但寫生不等于完全的照抄,在學校受專業訓練,在自然中尋找靈感,在自然的基礎上加以理解,抒發自己的感受,創作和諧的畫面。

有人說,藝術使我們熱愛自然更勝從前,藝術向我們揭示了秘密……而筆者認為,我們越是學習藝術,越是不關心自然。在如今的作品當中,有多少是自然的元素,有多少作品能真正地打動人的內心,讓觀眾不僅從視覺上獲得享受,更多的是從心底去接受,去領悟呢?作品是畫家與觀眾之間溝通的橋梁,觀眾所期待的不是一幅幅矯揉造作、缺乏生動的作品,而是自然、純真的感覺。我們這些在專業美術院校受教育的學生,將來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美術工作者,為了創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就要立足于自身,融于自然,把最美好的事物呈現給大家。

馬約爾先生寫下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們留下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給子孫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給世界留下什么樣的子孫后代。”現在的學生正是未來的創造者,他們的能力將影響著一個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而這一切又深深依賴于一個國家和民族創新教育能否得以順利實施。筆者希望作為現行教育組成部分的美術教育要大膽地進行改革,讓學生在自然中得到心靈的凈化和人生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