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公共英語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5-10 11:21:44
導語:網絡環境下公共英語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英語網絡教學是一種全新的英語教學模式,它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并促進了人才的培養。但在校大學生的具體學習結果如何還需要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本文以哈爾濱華德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問卷》作為研究手段,對在校大學生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某些問題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公共英語網絡教學;學習現狀調查;解決措施
一、公共英語網絡教學的優勢
(一)確立了以學生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目前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著一定弊端,例如大班授課,學生不主動獲取知識僅被動接受,再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應付考試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網絡技術的長足進步,大學英語網絡教學開始出現。這也是高等教育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目標實現的必經途徑。網絡教學在外語學習中已儼然成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只是教學手段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改變了公共外語教學長期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知識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它確立了以學生為主的新型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綜合英語應用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師為中心,是課堂的主導者,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僅是被動接受者,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被扼殺從而產生厭學情緒,而在網絡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型,其設計教學活動,建立課程,指引監督學生,更多地要依靠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約束。
(二)具備靈活性及自主性的教學特征
公共英語網絡教學的靈活性及自主性的教學特征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模式。在傳統英語學習課堂中,因為是大班授課,授課教師無法兼顧到每個學生,滿足學生的所有需求,大部分學生也由于羞澀或是課堂人數過多,即使對課程內容存在些許疑惑也不會跟授課教師提出來,網絡教學則彌補了這一缺憾;此外,公共英語實體課堂學生人數眾多,有時師資力量缺乏,那么網絡教學模式則緩解了這一矛盾。網絡課程中授課教師的錄課及直播交叉進行,讓學生學習到了與實體課堂相同的課堂內容。
二、公共英語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互補性
凡事均有兩面性,一件事物的發展有利也有弊,采用公共英語網絡教學并不意味著全盤否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是要在讓學生接受的基礎上,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合理地進行結合運用。原因在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經過長期大量的實踐,總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這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了復習、新課、鞏固及檢查的方法教導學生,教師在每節課前需要充分開發教學資源,模擬設想多種教學環節以便更好地發現學生交際中容易忽視的問題并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并以此調節課程的教學計劃。師生面對面互動無疑是促進課程內容順利進行、幫助學生切實體會課程內容的最佳途徑,而這種途徑恰恰是網絡教學所欠缺的。當前,公共英語網絡教學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形式,首先是課件,即PPT教學形式。教師事先需要制作好電子課件,再經過錄課的形式進行詳細講解。這種教學形式信息量大,且圖文并茂,可以降低學生上網課的疲勞感,但播放時間不宜過長,相鄰兩次錄課播放中間宜加入師生互動,以降低網課的枯燥感和疲勞感;其次是虛擬課堂教學形式。學校利用自己的網絡學習平臺或軟件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即使直播課后,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反復的學習以加深對課程的掌握程度,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充分的加深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
三、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問卷
(一)網絡問卷具體內容
本研究的調查問卷結合了高校公共英語網絡課程的特點自編了《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問卷》。本問卷的內容包括學生自身,授課教師、公共英語網絡課程、網絡學習環境等方面;專業涉及大數據、財務管理等;被試的年級構成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經調查發現,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的總體情況不容樂觀,且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對待教師的認同感、網絡課程方面、網絡課程學習環境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異。
(二)網絡問卷調查結果
調查中,當問及“你選擇學習公共英語網絡課程的主要目的”時,45.88%的學生選擇是個人興趣,81.18%的學生選擇了通過水平考試,37.65%的學生選擇了找工作,23.53%的學生選擇了完成課后作業。數據顯示大學生學習公共英語網絡課程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考試和個人興趣。在回答“難以保證公共英語網絡課程時間的主要因素”時,57.65%的學生認為是自由支配時間少,21.18%的學生選擇了對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沒興趣。從調查的數據來看,在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中存在問題時,69.41%的學生會選擇求助教師,還有61.18%的學生會到網上尋找解答,3.53%的學生會選擇放棄,從統計數據來看,大部分大學生在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中遇到問題時想通過向教師求助來解決問題。在回答“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采用的學習方式”時,71.76%的學生選自定學習計劃,60%的學生會選擇向授課教師咨詢,54.12%的學生選擇和同學進行交流及網上搜索。問到“所使用的英語網絡課程學習的電腦來源”時84.71%的學生使用自己的電腦,37.65%的學生使用學校圖書館,數據表明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的電腦。
四、公共英語網絡課程教學反思
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學生角度進行改進
首先,從學生自身而言,學生需轉變學習理念,樹立良好的網絡課程學習觀念。進行網絡課程學習時,學生需要結合自身的知識體系,積極主動地對網絡上的知識內容進行加工處理,需要積極地在上網課的過程中主動進行師生交流,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方式,從而高效地實現英語網絡課程的學習;學生需強化自主學習意識,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隨時根據教師的學習指令調整自身的學習步調,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以此改善公共英語網絡課程的學習效果;學生可運用網絡技術更好的尋找網絡學習資源,故學生可打破已有的傳統學習觀念,運用網絡技術搜索自身需要的學習素材,突破原有的英語學習行為慣性;通過網絡課程的學習過程可知,學生需改善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的技術,一旦上網課時遇到技術問題,大部分學生會像授課教師尋求幫助,少部分學生會像同學求助,一部分學生會選擇放棄。選擇放棄的學生學習效果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學生網絡學習技術方面必須進一步改善或加強。同時,學校也可增設相關的公共英語網絡課程學習課程來幫助學生提高網絡學習技術,更好的使用網絡學習軟件,應對網絡課程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簡單的技術問題和困惑。
(二)從教師角度進行改進
其次,從授課教師方面來講,教師應在強化自身公共英語網絡課程技術的基礎上,加強對網絡課程的管理,嚴格要求學生按照教學指令完成網絡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按時完成網絡課程布置的作業,并設置在作業截止日期前提醒學生按時完成。在網絡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需要自己使用電腦進行自主化學習,授課教師對學生的課堂監控與管理不如傳統課堂那么緊密,學生瀏覽網課時可能會點擊其他網站觀看視頻或打游戲。針對此項弊端,授課教師要完善學生自主的監控與評價,提高這方面的監控能力。上網絡課程過程中,實時監控跟蹤學生的學習記錄并查看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數據。使用QQ或騰訊會議進行直播,直播過程中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并抽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多種手段監控學生的學習狀況以高效地實現網絡課程的教學目標;有的網絡教學,授課教師只是運用網絡把原本黑板上和課本上的教學內容變成了文字,進行枯燥的教學,這無法完全吸引學生注意力,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授課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授課方式,以短視頻或動圖來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提高制作課件的水準,嫻熟地操作電腦以保證網絡教學的順利完成。
五、公共英語網絡課程總結
“公共英語網絡課程”以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和網絡技術的特征,充分展示出顯示網絡教學的靈活性以及針對性,其個性化的教學特征是傳統課堂教學所不具備的。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公共外語課堂一般都是大班授課,教師只能兼顧大部分學生,少部分學生個體的興趣和水平無法完全滿足。“公共英語網絡課程”的出現滿足了這一遺憾。學生借助網絡課堂可自選時間反復觀看錄制好的速課,或隨時向授課老師進行提問,從而完善自己的知識。并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是,有時,優秀教師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但因為時間和教室的限制,學校沒辦法做到讓優秀教師超工作量進行傳統課堂教學,即無法真正發揮優秀教師的作用。現在,網絡課堂可以提前錄制好課程,將優秀教師的課程搬到網上供所有師生共同分享學習,讓更多師生從中學習到更為優秀的技能和知識點。從這個方面來講,網絡課堂大大緩解了師資短缺的問題,促進了教學活動的開展。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授課模式,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為學生營造了網絡英語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拓展了英語學習的渠道。網絡授課是當代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雖然在實際網絡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障礙與問題,但只要學生加強自我約束與管理,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所遇到的困境必將有所改善。
參考文獻:
[1]孫旭春.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曾健坤.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模式與建構主義的契合[J].瓊州大學學報,2007(1).
[3]何文斌.“新理念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系統”的教學實踐與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12).
[4]德斯蒙德·基更.個別化學習———遠程教育中的一張王牌[A].陳效祖譯.國外遠程教育的發展與研究[C].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許靜 單位:哈爾濱華德學院
- 上一篇:移動通信在農機信息化發展的應用
- 下一篇:新課改初中地理多媒體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