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新課程目標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5 10:39:00

導語:英語新課程目標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新課程目標研究論文

《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3--12年級)》(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的研制是此次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標準》在總體目標的設計上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突出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歸納起來,《標準》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1、英語課程目標體現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的素質教育思想

《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中、小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強化祖國意識,開拓國際視野,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標準》將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為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而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整合發展的基礎之上的。這一目標的確定,將英語課程從僅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提高到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既有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格,從而為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以能力為目標的分級課程體系,體現了課程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以目標分級的方式設計新的英語課程,取代現行大綱的分學段、分年級的設計方式?!稑藴省窂男W三年級至高中畢業整體設計英語課程,將英語課程的目標按能力水平設計為九個級別。級別的設定既與年級有一定的聯系,又不完全等同于各個年級。《標準》規定,二級、五級和八級分別為小學、初中和高中畢業的基本要求。同時,《標準》還指出,考慮到我國各地區教育的條件和發展的不平衡,根據國家課程三級管理的有關政策的規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或降低相應學段英語課程的目標要求。分級的設定,對中小學各年級的教學目標、教學評價和教材編寫提供了指導,也為課程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提供了依據和條件。

3、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

《標準》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從而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為此,《標準》要求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加。

4、課程內容標準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標準》以描述學生“能做什么”為主線,強調學生要能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5、注重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建立了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課程評價體系。

《標準》強調評價應有益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利于學生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每個學生在已有水平上的發展。《標準》提出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注重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力求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應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學習過程,又關注學習結果。為了全面、公正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僅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還要保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提倡學生、同伴、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

6、強調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作用。

《標準》特別注重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英語課程來說,語言環境的創設,語言運用的真實性和語言材料是否豐富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有力保證?,F代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技術的開發為英語學習創造了新的教與學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間。

《標準》要求教師要合理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針對本地區的條件,積極和有創造性地利用多種資源,如廣播影視節目、錄音、錄像資料、網絡資源、報刊雜志等等,以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提高課程實施的效果。

綜觀以上特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英語課程標準的設計是非常理想的。但許多研究表明,課程改革成功有賴于切實有效的實施。一個好的課程方案,并不是按照理想的設計就可以成功的。而課程實施過程不是簡單的執行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互動過程。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課程的管理者和課程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正如李嵐清副總理在講話中指出的:“外語教學中的教材問題、教師問題、語言環境問題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還是教學方法問題。”而教學方法是由教師實踐、探索、發展、創立的。由此可見,《標準》對我們外語教師提出極大的挑戰。同時《標準》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為此,我們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并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發展。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走進《標準》呢?

2、教師要適應新課程,轉變觀念是前提。

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觀念。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那么,促進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據專家分析,促進者的角色有幾個特點: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操練、表演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多關注學生所傳遞的信息,而不要老是盯住幾個語言錯誤。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其次,教師要轉變自己的工作方式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標準》要求教師之間更加緊密地合作,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選用合適的校本教材,增強對課程的整合能力和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我們還要不斷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此外,教學策略也需發生相應的變化,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總之,《標準》要求我們教師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