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中名轉動詞現象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1 06:01:00

導語:英語中名轉動詞現象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中名轉動詞現象研究論文

摘要:“名轉動詞”、“動詞化”或“名詞轉換為動詞”是一個十分常見的語言現象,它有其自身的語言學理據和實際應用的特點。對英語名詞動詞化進行研究,進一步掌握其規律,對英語語言的研究特別是英語詞匯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名詞;動詞;名轉動詞

現代英語中,詞匯的轉化是一個常見的語言現象,論文而動詞化(denominalization)和名詞化(nominalization)是英語中最常見的兩種詞類轉化形式。英語“名轉動詞”在詞匯中的比例約為l0.5%,是最活躍、數量最多的[1]。所謂“名轉動詞”即名詞轉化為動詞,就是名詞不作任何形態方面的變化直接用作動詞。大范圍的動詞化指原本是名詞、形容詞或其它詞性的詞在句子結構中轉而用做動詞的轉化過程,本文中的“名轉動詞”或“動詞化”僅僅指“名詞轉換為動詞”這一語言現象。名詞當動詞使用,可使語言詞約義豐、生動形象、簡潔干煉,富于表現力,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共鳴。一名轉動詞的語言學理論分析

(一)名轉動詞的語法特點

名動轉用的語法特征是名詞轉用作動詞,擔任句子的謂語,具有動詞的詞義及語法性狀。名動轉用要求轉用的名詞具有表動作的語義成分。

(二)名轉動詞的語義關系

英語名詞動詞化具有“語義增值”之效,畢業論文即除了增加原名詞所沒有的描述性和過程化動作意味之外,更主要的還在于它能激發讀者的心理聯想。因為根據意象理論,語言信息是以意象的形式儲存于記憶之中。名詞動詞化的最大優勢就在于能迅速激起讀者記憶儲存中該名詞的動作意象,使原名詞在其原語義基礎上衍生出動作、狀態、意象、手段等意味來。R.Quirk認為英語名詞動詞化后的語義與原名詞的語義關系可以分成七種類型[2]。

(三)名轉動詞的語用學原則

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最理想的語言表達方式就是能夠用最經濟的話語來表達最充分的信息[3]。英語名詞的動詞化現象恰恰體現了這種“語言經濟原則”或“語言效率原則”,因而被廣泛應用。

(四)名轉動詞的修辭效能

名詞到動詞的轉化既能體現“語言經濟原則”,又能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達到生動、形象、言簡意賅的修辭目的。

(五)名轉動詞的認知語言學理據

在認知語言學看來,名詞轉換為動詞屬于人們認知側面的轉換。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描述想象情境的某些方面,即人們認為哪些成分是突顯的,當名詞被轉換為動詞時,其意象已經不是事物,人們的感知側面由事物轉向其突顯動作的一面。許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研究,如:劉正光從認知角度考察了名詞轉換成動詞使用過程中的隱喻思維特征[4];高芳等對名詞轉換而來的動詞表達式的理解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名動轉用句的句義是經由語用推理來把握的[5]。

(六)心理語言學和神經語言學的分析

心理語言學和神經語言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概念名詞的動詞化使用,其投射在讀者心理屏幕上的不僅僅是它的規約義,同時還有它的隱含義、引申義和聯想義。

二名轉動詞的實際運用特點

(一)動物名詞轉化為表示具有該動物習性特點的行為動作

由于人們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比較熟悉和了解,因此,醫學論文語言中用動物來作隱喻的例子很多。這些名動轉化有很多是以人們對動物習性的觀察而得出的,如某些動物的動作特征很顯著,因此這類名詞轉化成的動詞便具有了這些動物的動作特征意義。如fox善欺騙,parrot會學舌,ape長模仿,monkey愛淘氣,wornl善鉆營等等。

(1)Fromeverywindowheadswerecraningforaviewofit.每個窗口都有人探出頭來看。

(2)Hedoesn’thaveallideaofhisOW/I.Hejustparrotswhatotherpeoplesay.

他沒有自己的觀點,只會鸚鵡學舌。

前兩句以動物作喻,所表達的意思分別是:“stretchedtheirheadslikeacrane”和“repeatssomeoneelsewordsoridealikeaparrot”,非常形象地活化了主體的動作或狀態,收到了形、神皆似的修辭效果。

(二)人體部位和動植物組成部分的名詞轉化為具有其形象特點的行為動詞

表示人體器官名稱的名詞,如eye、elbow、foot、nose、stomach、finger、hand、firm、thumb等,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也是人類自身所擁有的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工具。因此,它們轉化成動詞后,也具有某種功能意義。

(3)Theboatrlo6editswaythrouO,thefog.

船在霧中小心地前進。

句中的nose原為名詞“鼻子”,轉為動詞后意為“用鼻子觸碰”,句子引申為“向前移動”、“推進”的意思。

(4)tieleggeditouttothewharf.(一般用于legit補語中)他朝碼頭飛跑而去。

此外,動植物組成部分名稱的名詞也可動詞化,這一類的名詞有skin、bone、bark、shell、scale、gut、poa、seed等。它們用作動詞含有從整個物體中分離出來的意義。

(5)Jackpeeledthesnake.

杰克把那條蛇剝了皮。(三)表示自然現象的名詞轉化為表示以其性質為特征的動作動詞

(6)Theystormedthespeakerwithquestions.

他們猛烈質問演講者。

此句以自然現象作喻,意為spokeviolentlylikeastorm.

(7)blisfortuneshaverainedheavilyupontheoldmfln.

不幸總是無情地落在這位老人身上。

(8)Hisrefusalicedourenthusiasm.

他的拒絕給我們的熱情潑了冷水。

(四)工具名稱的動詞化表“用某種工具做某事”

工具名詞有很大一部分能轉化成動詞,如bicycle、bas、sllip、helicopter、cage、frame、comb、knife、nall、plug、subway、blan—ket等。這種轉化借助工具的功能作用使轉化成的動詞具有了原名詞的功能意義,意為“用某種工具做某事”。

(9)He747edtoParislastweekend.

他上周末坐747飛機到了巴黎。

(10)''''nlefliersknifedthrou01thecloudysky,headingforthe

battlezone.

飛行員穿云破霧,直奔戰區。(句中的knifed是比喻用法,描繪飛行員駕著飛機,沖破萬里云霧,猶如尖刀,所向披靡。)

(五)親屬稱謂和人名的動詞化表示其關系體現的內涵意義或社會語言學價值

(11)Theirmoneyhasnotbeenwiselyhusbanded.

他們的錢沒有被明智地節省使用。

(12)Stopmotheringher,she’s30yeatsoldandearltakecareofherselfperfectlywel1.

別再溺愛她了,她已經3o歲了,可以很好地照顧自己了。(mother''''‘母親”帶著“撫愛、親切、體貼”等內涵意義。)

(13)Shemanagedtosandwichtherepairsinbetweentakingthekidstoschoolandstartingwork.

她設法將修修補補的工作安插在送孩子上學和自己上班之間的這段時間里。

(六)抽象名詞的名詞動詞化

(14)Theydidn’tintelligencemebeforehand,80itwasquiteasurprisetome.

由于事先他們沒把消息傳給我,這個事情使我感到十分驚奇。

(七)網絡名詞的動詞化和科技領域的名詞用作動詞

這類詞有e]orle、rocket、telegraph、radio、PK、email、fax等,

例如短語tocloneasheep克隆出一只綿羊。

(15)Whynotgoogleyour#rlfriendatcollege?

為什么你不去在大學里尋找自己的女朋友?

(16)Beforeapatrol0伍cerstopsacar,heroutinelyradio6tothecomputereerlter.

巡警攔下一輛小車之前,他按照慣例用無線電通知了電腦中心。

(八)名詞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搭配具有不同的動詞化語義

(17)Theforeignministerriddedwitheaseallthequestionsthecorrespondenthadraised.

這位外交部長對記者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

(18)Theheadcoachhasdecidedtofieldtwostarfootballersinthefinals.

主教練決定派兩名足球名星參加決賽。

結束語

名動轉用不應被單純地視為一種構詞形式,它的使用及演化過程經歷了一系列隱喻化的階段,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這個隱喻化思維過程使人們得以用語言重新構建所經歷和審視的社會現實,對自己的經驗進行重新語法化。名動轉用的使用能夠使語言更加精簡和生動。

參考文獻:

[1]張韻斐.現代英語詞匯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QuirkR.AGrammarofContemporaryEnsll[M],London:Lm,1972.

[3]張傳彪.論名詞動詞化與“語言經濟原則”[J].中國科技翻譯,2006,(3).

[4]劉正光.名詞動用過程中的隱喻思維[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5).

[5]高芳,徐盛桓.名動轉用語用推理的認知策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