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專業效能培養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1 05:06:00

導語:英語專業效能培養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專業效能培養管理論文

摘要:總結大學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心理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對于英語專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途徑,提出試探性的看法。

關鍵詞:英語專業學生;自我效能理論;提高途徑

一、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心理問題分析

第一,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亟待提高。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習過多地圍繞高考而設計,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培養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于來自中小城市的學生,尤為如此。有的學生在中學時英語成績一向不錯,但是進入大學以來,自信心卻受到了挑戰。聽說方面的能力欠缺,一下子使他們失去了驕傲的資本。一部分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受方言等因素的影響,對于

英語聽說更是一籌莫展。這樣一來,學生的自尊心會嚴重受挫,焦慮情緒頓生。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便成了教師首要的責任。

第二,專業優勢逐漸跌落。隨著英語教育的逐漸普及,學習英語并具有一定語言運用能力的人才越來越多。這樣,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供不應求演變成了今天的供過于求。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突出自己的專業優勢,適應時展的要求,不僅是學生,更應該是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

第三,對專業認識不夠,學習動力不足。進入大學,很多英語專業的學生變得迷茫起來。多門課程的開設,使他們覺得大學生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輕松。同時,專業優勢的逐漸跌落,也使他們喪失了專業自豪感,甚至會產生“英語只是一門工具,學英語專業無用”的思想。有的同學從大一開始,就立下目標,要考取其它專業的研究生,以改變自己的專業。這對于其專業的學習都非常不利。

第四,語言學習中,個體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學生來自全國各地,英語學習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總體而言來自發達地區以及大城市的學生,聽說能力稍高于來自中小城市及偏遠地區的學生。在初級階段,前者比后者更易進入新的階段學習,自我效能感也高于后者。再者,男女生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二、關于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種動機理論。所謂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執行某種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對人們的行為和成就有顯著的促進作用。Woolfolk也提出,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學生的自我效能是學習動機的重要來源。

在班杜拉看來,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是通過四種信息源發展而來的:一是掌握性經驗。成功的經驗能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失敗的經驗會降低自我效能感,但是同時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還受到其對成敗歸因方式的影響。如果將成敗都歸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這樣的成敗經驗就不會增強甚至還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二是替代性經驗。人們從觀察他人的行為所得到的替代性經驗對其自我效能感影響也很大。當一個人看到和自己能力相近的人取得成功時,就會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增強了實現同樣目標的信心,反之亦然。三是社會勸說。社會的說服、評價和他人的勸說也會影響個體的生理和情緒狀態,從而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但缺乏事實基礎的勸說和勸告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在直接經驗或替代性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勸說效果會更好。四是情緒反應和生理狀態。個體在面臨某項行為活動時的身心反應、強烈的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功能:一是影響或決定人們對行為的選擇以及對該行為的堅定性、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傾向于選擇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在困難面前能堅持自己的行為,并做出努力力圖戰勝困難,自我效能感低的個體則恰恰相反。二是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或情感反應模式,進而影響新行為的習得。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面對新環境時,確信自己能很好的把握環境,因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困難的解決上。而自我效能低的個體則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可能的失敗上,從而產生焦慮、恐慌等情緒,阻礙其能力的發展。

三、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徑

劉曉娟:論英語專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第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被稱為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不僅能激發教師上課的動機水平,而且也決定了教師對上課的投入程度,從而真正決定教師的實際課堂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教學效能感高的教師自信十足,想搞好課堂教學的動機十分強烈,他們會不斷的改進教學策略,嘗試新的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從而能夠調動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Woolfolk研究發現,教師的教學效能感越強,教師對學生控制定的向越人道,學生的自主性越強,教學效果越顯著。因此,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學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前提因素。

第二,設置恰當的目標與任務,讓學生不斷體驗成功。

自我效能理論認為:個體在某項行為活動開始時的失敗,因其不能反映出努力的不足或不利的環境因素,容易使人歸結于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在專業學習伊始階段,教師要設置恰當的目標與任務,并安排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嘗試,從而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

第三,重視榜樣的作用,促進學生互勵互助。榜樣的成功就是個體替代性經驗的獲得,在這種替代性經驗中,學習可以通過對他人的模仿而實現。學習者越是與模仿對象趨同,對其自我效能產生的作用就越強。因此,可以鼓勵學生多同本專業高年級同學進行交流,并邀請優秀的高年級學生通過報告、座談的形式講述自己英語學習中的心得,分享其成功的經驗。筆者發現,每次經驗交流會上,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也會踴躍提問、發言。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會后做出反思,并在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較強的學習動力和較足的學習勁頭。看到別人能夠通過努力成功,自己的自信心也被激發起來,覺得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夠達到目標。

第四,培養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教師期待效應。社會勸說對于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其中,教師的期待也與學生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當教師認為學生有潛能時,就會對其產生良好的期待,這種期待通常會表現在教師的行為態度上。一旦學生感受到了這種期待,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就會明顯增強,同時會產生符合教師期望的努力。這就是教師的期待效應。教師如果對學生充滿信心,以積極飽滿的教學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就能夠帶動學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第五,給學生的未來規劃給出指導性建議,堅定學生專業學習的信念。個體在面臨某項行為活動時的身心反應、強烈的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學生在學習中,由于對目前英語學習現狀缺乏理性的認識,而且對自身的規劃不明確,就會沒有學習目標,從而影響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教師如果能夠適時的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本專業的學習,樹立專業學習的信心,就會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第六,建立全面評價機制,注重學生能力培養。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如果只以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忽視個體間存在的差異,勢必會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從而削弱其自我效能感。評價應考慮到個體的差異、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肯定學生取得的進步。鼓勵他們多進行個人縱向比較而不總是橫向的和其他同學比較。同時,鼓勵學生依照自己的愛好,多參加有益的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生的能力全面發展。

四、結語

自我效能對于學生的學習乃至全面發展,都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將這一理論運用在教學實踐中,對于學生自信心和學習動力的培養具有深遠的意義,教師貫徹實施這一理論,積極尋求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徑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論評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01).

[2]高翔.談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J].龍巖師專學報,2001,(03).

[3]Woolfolk,A.Educationalpsychology,8thedition.,Allyn(Bacon,Boston,MA,2001.

[4]班杜拉.社會學習心理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78.

[5]張慶宗.自我效能理論對外語學習策略教學的啟示[J].外語電化教學,2004,(08).

[6]徐久春.班杜拉自我效能感與大學生英語學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2).

[7]黨彩萍.教師教學效能感對課堂教學的影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