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通感方式

時間:2022-07-17 02:50:55

導語:文學作品通感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作品通感方式

通感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翻開文學巨著,不必說一卷卷外國名著,單是國文,從錢鐘書的《圍城》到張承志的《黑駿馬》,從沈從文的《邊城》到高行健的《靈山》,通感無處不在。何謂通感?錢鐘書先生認為:“在日常的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因此也有人把通感稱之為“移覺”。在文學創作的各種樣式中,通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在詩詞、散文、小說中巧妙地運用通感手法,能將讀者帶入一種美妙的幻境,喚起讀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加具體生動、真切感人,達到使人產生聞之有聲,視之有象,處之有物,呼之欲出的藝術效果。

詩詞是“文學驕子”,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法都在其中得到巧妙的運用,通感的手法也不例外。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同樣韓愈在《聽穎師彈琴》中這樣寫到:“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詩人聽著琴聲,好象看見在廣闊無垠的天地之間,浮云和柳絮悠悠揚揚地隨處飄蕩,這是聽覺溝通于視覺,把琴聲那種悠揚的旋律和舒緩的節奏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石柔的《絕句》:“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顏色本無輕重,但能在人們心中有輕重感。濃重的顏色會使人感到沉重,而楊花的黃色淡到若有若無時,便讓人有種“輕飄飄”的感覺。詩人運用通感的手法,用觸覺來描寫視覺感受,突出楊花隨風飄蕩不能自主的無奈。楊萬里的《又和二絕句》:“剪剪輕風未是輕,猶吹花片作紅聲。”嚴遂成的《滿城道中》:“風隨柳轉聲皆綠,麥受塵欺色易黃。”聲音是沒有顏色的,楊萬里卻說它是紅色,嚴遂成又說它是綠色,二者都是把聽覺溝通于視覺,使無色變為有色。現代詩歌也不乏運用通感的佳作。例如,何其芳的《秋天》:“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借視覺印象,寫聲音的柔美,烘托出幽谷的寂靜與心情的閑適恬靜,為讀者創造出一個優美的意境。田震的歌曲《風雨彩虹,鏗鏘玫瑰》,頌揚了中國女足運動員頑強拼搏的精神,讓無數歌迷為之傾倒。乍一聽,玫瑰何以“鏗鏘”有聲呢?新鮮,沒見過,細細品味,卻大有嚼頭:這里詞作家巧妙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將視覺體驗化為聽覺感受,既生動,又能強化意義的表達,擲地有聲,令人回味無窮。

狀物寫景類的散文運用通感的范例當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感官對“清香”的嗅覺和“歌聲”的聽覺由比喻構成了通感。作者用“遠處高樓上”飄來的“渺茫的歌聲”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體驗,來品味微風送來的時有時無、如絲如縷的荷花散發的“清香”,喚起人們內心微妙的情感,使兩種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覺,在心理反應上得到了自然的溝通,讓馨香與妙音齊飛,直入心脾,達到醉人的藝術效果。“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嶺上奏著的名曲”,視覺的“光和影”與聽覺的“名曲”構成了通感。

作者的藝術感受已不滿足于單純的視覺勾畫而訴之于聽覺,因為小提琴有著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輕重緩急的節奏,它的和諧與光影的和諧有相通之處,極其形象地顯示了月光與陰影的錯落有致、和諧優美,整個場景顯得溫馨幽雅,令人心醉神迷。再如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春》:“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用視覺中的美味水果寫花里的甜香味,讓人如飲玉液瓊漿,頓生快感,回味無窮。還有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作者寫的是紫藤蘿“淡淡”的花香,要贊頌的卻是它那“紫色”的生命張力,因為紫藤蘿瀑布從上到下都是一片流動的“紫”。把嗅覺轉換為視覺來寫,更能讓意旨顯豁,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小說中的描寫也離不開通感的手法。如大家最為熟知的選自施耐庵的《水滸傳》中的精彩片段《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缽兒、鐃兒,一齊作響。”作者巧妙地從聽覺器官設喻,“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形容各種聲響都有,溝通了惡霸鄭屠皮肉劇痛的觸覺,把鄭屠挨打后的感覺逼真而又細膩地表現出來。劉鄂的《老殘游記》中運用通感手法將聲音與人的各種感覺溝通起來,將不見形影的聲音有形化,讓讀者可見、可觸、可感、可品味,獲得美的享受。如描寫王小玉歌聲的美妙:“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是從味覺的角度寫聲音的甘美;“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服貼”,是從觸覺的角度寫聲音讓人無比的舒暢;“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是從視覺的角度寫聲音給人“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