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陌生化策略

時間:2022-07-15 02:48:12

導語:文學翻譯陌生化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翻譯陌生化策略

陌生化是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學派以詩歌語言研究為基本材料而提出的一種藝術主張。它來源于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提出的藝術理論:“給平常的語言賦予一種不平常的氣氛。”[1]陌生化一詞的俄語字面意思是makingchange,含有“使之陌生,使之新鮮奇特”之含義。為了打破感知的自動性,形式主義者主張采用陌生化手法創造出新的形式,使人們擺脫自動感知。陌生化的提出有其科學依據,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熟悉而單調的刺激易使人產生疲憊和厭煩,甚至有排斥心理,但陌生而新奇的事物卻能滿足人的獵奇心理。自陌生化理論提出之后,西方學術界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并將其應用于各個領域。在翻譯領域,近年來也有學者開始使用這個術語,認為陌生化對文學翻譯有重要的啟示。然而,現階段真正將陌生化和翻譯相結合的研究為數不多,并且將陌生化移用于翻譯時概念模糊不清,常與異化相混淆。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厘清陌生化與異化概念的基礎上,對采取何種翻譯策略再現原作品中的陌生化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期進一步探討陌生化對文學翻譯研究的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陌生化概念

(一)文學領域中的陌生化

俄國形式主義學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技巧的藝術》一書中指出,文學性是文學有別于非文學的基本特征,而表現文學性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陌生化。陌生化是一種文學表現手法,指作者通過重復、顛倒、錯位、濃縮等方式將日常語言符號重新排列成巧妙奇特的表達,從而有意識地“增加讀者感知的難度和感知所造成的困難形式”,使感知過程變得艱澀,延長整個審美體驗過程,從而增強客體的可感知性。[2]作家或詩人會無意識地將這種藝術手法用于文學創作,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刺激讀者的感知,故意顛倒黑白或指鹿為馬,避免人云亦云,以使其所表現的客體具有新奇、美妙、不同尋常之感。如“柳絮飛來片片紅”“堅硬的稀粥”“綠色的太陽”等這些看似情理不通、不合邏輯判斷的表達卻被視為佳句。正是因為它們打破慣常思維,修改了人們有關事物的文化記憶,讓人們跳出審美疲勞的漩渦,從而在凸顯的陌生意義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翻譯領域中的陌生化

再現原作中的陌生化不僅是由文學翻譯的任務和特性所決定的,也是翻譯倫理的需求。這樣可以保留原作異常的寫作手法,益于保存文化的差異性和異域性,使讀者盡可能體味到接近原汁原味的異域文化。其實,陌生化一詞早在1988年就已出現在翻譯領域。愛爾蘭詩人希尼最早指出:“翻譯過程中譯者適當拋棄譯語語言的一般表達方式,將目的語的表達世界變得‘陌生’,以更新譯者和讀者已喪失了的對語言新鮮感的接受能力。”[2]他認為翻譯中的陌生化即異化,其表現形式就是追求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性。美國當代翻譯理論家根茨勒曾說過,譯文應保留原作品的陌生化表現手法,如現有表現手法可用第二種語言翻譯出來,譯者需進行二度創造尋求新的手法。[3]80目前,國內譯界對陌生化和文學翻譯之間關系的探討還不多。孫藝風指出在譯文中應保留原文中陌生化這種有意識地違背規范的特征。[4]鄭海凌認為陌生化是文學翻譯應遵守的一種翻譯原則,無論采用歸化或異化只要帶給讀者陌生感就好,實際上他卻把重心放在異化的重要性上。[5]王東風認識到陌生化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為應該“以變異對變異”來處理陌生化手法,但他卻把陌生化簡單歸結為語言的差異性。[6]綜觀國內外有關陌生化在翻譯領域中的研究,學者們對陌生化概念的界定并未達成一致,大致可分為兩大傾向。一種是視陌生化為翻譯的對象,研究重心為譯者如何處理這些陌生化手法;另一種是將陌生化視為一種等同或類似于異化的翻譯策略。這兩種研究傾向中的陌生化并不屬于同一范疇和層面。前者是文學作品中創造新奇之感的一種表現手法,只涉及一個文本,“以藝術價值為目的”;而后者是指保持原作品異域性和差異性的一種翻譯策略,涉及原語和譯語兩個文本,“以信息傳真為宗旨”。

(三)陌生化概念的界定

在文學翻譯過程中,給讀者帶來陌生感的元素有三種:一是由于語言體系不同所導致的,二是由文化差異造成的,三是原作者刻意安排語言符號而創造的。本文所探討的陌生化依然沿用形式主義文化領域的概念,是第三種元素所造成的效果,且不同于異化,是譯者為了追求文化異質性時所保留的其中一種表現特征。譯者是否能捕捉到原作中的陌生化以及對其如何處理,關乎譯作的文學性可否得到體現。譯者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文化理論知識關系到是否能理解原作的“奇”中奧妙;再者,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性,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譯性,譯者很難在原語和譯語中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理論上,英漢兩種語言雖存在很大差異,但還是存在一定共性,語言的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容納另一種語言作品中的陌生化。實踐上,文學作品的英漢互譯中已有很多實例都成功再現了原作的陌生化。

二、陌生化再現的翻譯策略

在文學翻譯過程中,譯者應認真體會其文學性,準確把握作者刻意創造的在語言、語音、句法、篇章等各方面的陌生化,并進行二度創造盡量將其再現。通過分析翻譯實例,可將再現陌生化的情況分為三種:一是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在譯語中可找到對應的手法,一般采取直譯策略再現其藝術效果;二是原作中的陌生化在譯語中找不到對應的手法或無法直接保留,譯者應采取意譯策略,將其替換為譯語中另一種陌生化手法;三是由于源語和譯語的語言和文化差異,原作中陌生化在譯語中無法再現,譯者應采取補償策略。下面就這三種情況來看陌生化在翻譯實踐中是如何再現的。

(一)直譯法

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屬可譯范圍的陌生化,漢英兩種語言里都有對應的表現手法,一般在語義上做文章,為再現原文藝術效果應盡可能采取直譯。例1Hisbrotherisadisturberofthepianokeys.(=pianist)他哥哥是一個跟鋼琴鍵找麻煩的人。(=鋼琴家)[8]156例2根據報紙上官方介紹,他是天底下頭等大好人,渾身上下毫無缺點,連肚臍眼都沒有。(宗福先《于無聲處》)Accordingtotheofficialwrite-upsinthepapers,he’sthebestmanintheworld.Hedoesn’tevenhaveasin-gledefectinhiswholebody.Why,hedoesn’tevenhaveabelly-button![8]160例1有話不直說,卻故意繞彎子,用迂回曲折的話來替代,使話語達到一種新奇幽默的藝術效果,這就是運用了陌生化的折繞periphrasis手法。此處采用直譯的策略取得了異曲同工之妙,使譯文和原文一樣生動形象。例2使用同本意完全相反的詞句來表達本意,明顯含有嘲弄諷刺的意思,從而使本意更加突出。人們夸贊某人完美無缺時總是會羅列出很多優點,按照常理沒有肚臍眼實際上是一種缺陷,而此處卻將其認為是渾身上下沒有缺陷的表現,恰恰達到了標新立異之效。對這一陌生化采用直譯能保留原文嘲弄的用意,讓譯語讀者覺察到原文的陌生化效果。

(二)意譯法

漢英兩種語言里,很多陌生化的表現手法利用了各自語言的特點,要把它們譯成另一種語言并非易事,因為各自的語法、語音、語言形式以及文化背景對譯文讀者來說是陌生的。但是,難譯并非不可譯,也能找到類似的表達方式,只要經過認真加工,這類難譯的陌生化也可采用意譯的方法得到解決。例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Thesilkwormtillitsd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Thecandleburnedtoasheshasnotearstoshed.[9]例4Somefishingboatswerebecalmedjustinfrontofus.Theirshadowsslept,oralmostslept,uponthewa-ter,agentlequiveringaloneshowingthatitwasnotcom-pletesleep,orifsleep,thatitwassleepwithdreams.(MarkRutherford)眼前不遠,漁舟三五,凝滯不前,檣影斜映在水上,仿佛睡去,偶爾微見顫動,似又未嘗熟睡,恍若驚夢。[10](高健譯)例3中的“絲”與“思”同音,既表示蠶絲又表達詩人的相思之意如蠶絲般悠悠無盡到死方可終結,這里運用了陌生化的雙關手法達到了煥然一新的效果。雖然英語中也有雙關這種修辭格,卻無法找到一個詞同時表達這兩種含義,許老便采取意譯法將其分譯成兩個詞silk和love-sick,但我們也可體會到該譯文的妙處,silk和sick不但形近而且在發音上極為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再現了原語的陌生化。例4這段話采用擬人和重復的陌生化手法描述了一幅風景畫,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但是對于大部分中國讀者來說,由于語言外殼不同,原語所表達的風景感似乎不夠鮮明,若采取直譯的方法便毫無美感可言。該譯文采取意譯法將原文中的風景畫絕妙地展現出來,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同時給人一種凸顯的畫面感,使得譯語讀者清晰地領悟并強烈地感受到原作語言的藝術效果。

(三)補償法

不可譯的陌生化一般表現在字音、字形、詞性、詞的結構、詞的縮減、詞義轉換、排列等方面,而這些特點無法再現于譯語中,但譯者不應輕言放棄,應盡可能采取補償法加以補救。對于原文中一些實在不能譯的陌生化手法,譯者應該給以簡單的說明,讓讀者意識到原作中的妙處。例5蘆花叢里一扁舟,俊杰俄從此地游。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難可無憂。(《水滸傳》第六十回)Anoblemanstandsinaboatonthelake,Turnshehereortherehisfeartoslake?Turnshehere,turnshethere,nonecomestohelporsave,Robbers,darkness,stormandwinds—allhecanbutbrave!例6霽月難逢,彩云易散。(《紅樓夢》第五回)Aclearmoonisrarelymetwith,Brightcloudsareeasilyscattered;(楊譯)Seldomthemoonshinesinthecloudlesssky,Anddaysofbrightnessalltoosoonpassby.(DavidHawks)例5這首詩是吳學究在盧俊義家中的白壁上寫的藏頭詩,其新奇之處是每句首字可組成“盧俊義反”的句子,即“盧俊義造反”之意。這種獨特的排列方式在英語中無法做到形式和內容上的對等。有人認為這是不可譯的,僅僅傳達原文的表面意思,而忽略了形式對應,原文的藝術效果便不復存在。賽珍珠的譯文堪稱佳作,其中每一句的第一個詞也組成一句話“Anoblemanturnsrobbers”,這種譯法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形神兼備,再現了原作的別具匠心之處,但為了使讀者更加清楚原作中的陌生化,應該給以簡單的補充說明。例6中第一句運用了析字的陌生化手法。析字是一種以字的形、音、義三個方面相契合相連帶的關系,隨即借來代替或推衍一種意思,來曲折表意的修辭方法。“霽月”指雨停月出,演化為“晴”字;“彩云”指成花紋的云彩,演化為“雯”字,暗指“晴雯”的悲慘遭遇。由于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此處的析字手法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對應的表達,楊譯和霍譯采取了直譯無法再現原作的陌生化,只能憑借注釋在某種程度上來彌補譯文的缺失,以幫助譯語讀者來理解原作中的新意。

陌生化理論的提出為翻譯領域開拓了新的研究視角,給譯語讀者帶來類似于原語讀者閱讀原作的藝術體驗。然而,陌生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任何新鮮、陌生的事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逐漸熟悉。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正確的策略盡量再現原作的陌生化;當然,譯者應該把握適度原則,既要盡量忠實于原文,又要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任何不慎的過度的舉動都會破壞二者之間的平衡,譯者須采取最可行的翻譯策略在“妥協”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