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陌生化言語特征
時間:2022-07-01 08:28:21
導語:英美文學陌生化言語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美文學的陌生化語言特點分析有利于研究英美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對文學語言的形式研究也十分有利。英美文學中的陌生化語言存在著語言意象的可感性和語言表現的超常性的特點,對文學創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形式,有著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一、陌生化語言模式解析
陌生化理論是由俄國形式主義提出的,“陌生化”這個詞語最早是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在其綱領性的宣言《詞的復活》中提出的?!澳吧蹦軌蚴谷舜蚱啤白詣踊钡氖`,擺脫日常感受的慣常化,它會刺激人們已經麻木的神經,重新喚起人對事物、對世界的新奇感受。例如:蒙蒂科夫的詩歌《放逐?角落》其中的語言“一個人要親手埋葬多少痛苦,絕望,無奈。隱忍的吞噬多少的無知的毒。才能堅決的長大。成熟,是伴著多少不愿碰觸隨時會復發的毒。毅然決然的存在這一個宇宙。”這種能夠引起與作者同樣心理感受,但是并不符合語法運用的語言形式就可以視同為“陌生化”語言。陌生化語言的特點包括這樣幾方面:
1.總體疏離陌生化語言模式的陌生化不是獨立體現的,在文學作品之中,往往在與其他語言形式相對立而產生的陌生模式。尤其是在小說之中,陌生化語言所展現的語言力量與小說的整體風格產生疏離感覺,而這種疏離感覺是小說形成優勢化特征的關鍵所在。總體疏離的特征,使得陌生化語言模式形成了現實與虛幻的完整統一,現實與虛幻是一組對立的詞語,在后現代者的眼中他們已經打破對立的局面,站在“統一”的語境下。這類的文學作品,其文本中跳動的意象,語言的俏皮與幽默,意蘊的縹緲悠遠卻又難以隔離現實[1]。
2.陌生用度陌生化語言模式要體現出適當地“陌生化用度”,這一特點重點體現的是“度”,應該保證其運用有一定的范圍,不主張通篇運用。因為,恰當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無疑可以實現語言陌生化,增強語言表現力,令人耳目一新,并在進一步的聯想想象中獲得美感。但不恰當地使用,甚至濫用,則非但于增強文章美感無益,反而會極大地損壞其美感。當然,對于后現代文學作品而言,多數小說都整篇體現出陌生化的感受,與傳統小說敘述模式相比更為特立獨行,但是就橫向對比來講,陌生化語言的運用體現出更為明確的形式,不是一味地強調通篇地陌生化。
二、英美文學中的陌生化發展分析
1.發展過程從時間來劃分,英美文學的陌生化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20年代之前。這段時期內,英美文學以現實主義文學為主,但是在文學表達方面,除了重視對人物內心刻畫之外,也會對田園生活等進行陌生化語言的初步運用。當然,這段時期的陌生化語言運用以簡單化的風景描繪為主,語言形式以襯托主體故事風格為主,沒有形成獨立化的作品形式。第二階段:20世紀20年代——20世紀40年代。這段時間是英美陌生化文學作品的形成階段,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英美文學創作家更深刻地認識到精神世界的空虛和無助,在面對戰后的混亂情況,他們再也無法樹立生活信心,也無法用語言描繪美好生活和田園景色。因此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只有通過更為虛幻的語言形式來表現內心的空虛和迷亂。因此,這個階段的陌生化文學作品重點描述人物的主觀感受,而不是外部的客觀現實。它猶如多棱鏡一般折射人的意識領域,使其不斷形象化和立體化。它又好象是X光射線,使讀者通過人物的意識屏幕去透視其瞬間的神智活動。同時,這個階段,陌生化文學理論形成,英美意識流小說家認為:只有把內心世界混亂無序,朦朧的潛意識活動直接顯示出來,才能真正揭示其內在的真實。這種創作觀點,不可避免地破壞敘述的邏輯性,使敘述更為自由。第三階段:20世紀40年代之后。這段時間是英美陌生化文學作品的發展階段。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形成,這段時期陌生化語言受到了廣泛地認可,英美作家成功地發揮了語言文字的巨大潛力和特殊功能,大膽地運用了與之相適應的生動、鮮明的語言手段如松散無序、殘缺不全、長短不一的句法結構,缺乏連貫、不合邏輯、超越語法常規的語言形式,采用時空跳躍、內心獨白、自由聯想、視角的頻繁轉換等手法來反映人物意識的跳躍性和隨意性[2]。
2.現實特征英美陌生化文學作品的發展雖然以跳躍的語言,極度自由化的敘述模式為主,但是其主體內容仍然是反應現實問題。首先,陌生化文學反映了心理現實。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說,可以把它看作是上一世紀傳統的繼承;從心理描寫的手法看,則是創作上的新發展。英美陌生化文學作品擅長用傳統的現實主義方法描繪動蕩的社會現實和小鎮的風土人情,又能吸收包括意識流技巧在內的現代派手法,細膩地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政治與經濟沖擊下的大城市市民的生活迅速地作出敏感的反應。其次,英美陌生化文學作品反映了社會現實。英美文學陌生化的特征其實表現出了對對現狀的不滿,而這也正是改革者的動機,也正是反映了人們對生活抱著更加美好的希望和要求。
三、英美文學中的陌生化語言特征
1.語言意象的可感性英美文學中的陌生化語言所展現出來的語言意象的可感性,主要是指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雖然充斥了過多的陌生化語言,但是語言的意象仍然有者讀者的心理共鳴感受,能夠潛移默化地形成心理認同。例如:英國作家伍爾夫的代表性作《到燈塔去》,其作品的最大意象內容就是“燈塔”。作品分三部分,從第一部分的要去燈塔而未能成行,到第二部分的歲月流失,人是物非,到第三部分的父子二人終于在十年后劃船到達了燈塔,精神上也達到了和諧統一。作品所展現出來的“燈塔”意象,有著明顯的可感性,在讀者的心目中,燈塔就是精神世界的最終追求,每個人心目之中的燈塔都是不同的,雖然如燈光的明暗變化一般存在著悲歡離合,但是也作為一個永恒的背景,象征著時間的永恒與生命的變幻。從這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英美陌生化文學語言雖然使得小說情緒色彩濃重,主題顯得神秘隱蔽,但是也存在著明顯的語言可感性,能夠使得讀者活動心理感受的共鳴。
2.語言表現的超常性語言組合的超常性所表現出來的陌生化特征就是其語言具有跳躍性、情感轉變有跳躍性、時間敘述有跳躍性。例如: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布魯姆在報社印刷所觀看排字工排字,這時他的思緒又無端地飄向死去的父親和猶太人的歷史、宗教和東方故園,隨后又跳躍到教堂和喪禮上的歌曲。該段中語言具有與音節旋律相類的節奏感。又如:莫莉早上醒來,看時間早還想再躺會兒,睡意朦朧中意識閃現。莫莉的自由聯想與內心獨白是自由跳躍的,沒有方向秩序。剛想到中國人早上起來要梳理發辮又想到附近教堂的修女和晨禱的鐘聲,從羨慕無人打擾睡眠的修女到討厭隔壁鬧鐘和雞的打鳴。語言組合的超常性特征使得陌生化的語言具有了跳躍性,使得讀者必須在語句之間謀求心靈感受,作品展現出了更為深刻的心理情緒認同,而忽視了作品的故事敘述線索。綜上所述,英美文學中的陌生化語言存在著語言意象的可感性和語言表現的超常性的特點,對文學創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形式,有著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上一篇:音樂藝術特征與審美體驗
- 下一篇:英美文學人文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