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學系統分類構造思索
時間:2022-06-05 04:08:00
導語:人類文學系統分類構造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今中外一切文學現象、文學作品、文學研究等都可以按以下兩個視角分類,從而構成一個完整而開放的文學系統:第一是文學的時空角度,第二是文學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角度。先來看第一個視角,即文學的時空角度,這又可分為時間性和空間性角度。
(一)時間性角度:古典性文學與現代性文學
文學的時問性,實際上就是文學的時代性。文學的產生、生長和演變是一個開放的動態過程,是在歷史時間長河中不斷運動的。這就有了文學的長度,即時間性。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文學,文因時而變,文與時俱進。一個時代產生了適應一個時代精神與需要的文學,是作家對所處時代具體生活有感而發的產物;但同時,一個時代的文學又反過來反映和促進了這一時代的精神和品格。無論是把文學比擬為照亮時代的精神明燈,還是反映時代的鏡子,說的都是文學的時代性問題。就整個人類文學而言,可以區分為古典性(古代)文學、現代性(現代)文學與正在發展運動中的當今性(當代)文學。就中國文學具體論之,從時間性角度可分為先秦文學、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近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每一時代都有代表這個時代價值取向、社會生活、審美理想與藝術創新的經典性作品。如先秦文學中的《詩經》和《楚辭》,前者是北中國文學的代表,后者是南中國文學的典范,兩者互補融合,哺育著中國傳統文學的古典性品格。同樣,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代表著所處時代的文學成就。按時間性即時代性研究文學,正是我們的文學史教程長期奉行的研究路數。中國的古典性文學,美學上的道、氣、韻、味等,政治上的忠君、愛國、濟世等,構成了藝術和思想上的鮮明個性。在語言上,古代文學是古代漢語的文學,與古代漢語的語言系統相一致。中國古代文學與現當代文學之間還有一個中介,即近代文學。近代文學是一種轉型期的文學,很多東西都沒有定形與定制,但它是現代文學產生的必要準備。需要說明的是,在西方,“近代”和“現代”是同一個詞,不存在“近代文學”與“現代文學”的分別。本文考慮到中國文學史的習慣分類,因而析出介于古代文學與現代文學之間的“近代文學”。現代文學是現代性的文學,表現了人類對現代社會的生命體驗和審美感悟。現代性的基本標志有三個力‘面: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個體原則。市場經濟以功利原則為主導,民主政治與權威主義相對立,個體原則是區別于整體主義的行動哲學。歷史的發展要求人類找到一種能夠更好地表現現代人精神情緒、審美理想、價值觀念的新的文學形式。試以中國現代文學與古代文學相比較,從文體角度不難發現,中國古典性文學中的韻文較發達,廣義的散文比韻文要弱;而現代性文學則相反,散文體尤其是敘事性文學小說特別發達,詩的成就相對要小一些。我們看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主體部分就是一部小說創作的發展史,詩歌、散文、戲劇都在其次,如果去掉小說,現代文學大廈就會轟然倒塌。從整體上說,中國現代文學即現代性文學在精神取向上表現為向西方學習,科學、民主、自由、理性、民族、國家等構成了現代文學的主題。在語言上,現代文學是現代漢語的文學,與現代漢語的語言系統相一致。現代文學的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原因,即印刷技術和傳播媒體比之古代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晚清以降,印刷業的發達,報刊的傳播,文學大眾化、通俗化的取向,極大地刺激了小說創作,使這一能夠有力、有效地表達現代人精神情緒與生存體驗的文體,有了充分的發展空間。關于文學的時間性與時代性,還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意味著后起的文學必然勝于從前的文學、越是后代的作品必然超過前代的作品。文學是精神產品,不同于科技產品。科技的發展是一種線性發展,后起的必然超過從前的,今天的火車飛機比之古代的騾馬舟車自然要先進快捷,但人文領域的文學就不同了,每件作品都是作家在特定時空、特定語境、特定情緒下產生的,與彼時彼地人們的精神狀態、生活習俗、價值觀念、審美理想緊密聯系,其意義與價值是復雜多元的,不可能像物質產品那樣可以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與判斷。比如詩歌,你能說今天的新詩已經超越唐詩了嗎?顯然,李白、杜甫的崇高詩史地位,今天依然無人可以取代。
(二)空間性角度:本國文學與外國文學
時空視角的第二個角度是關于文學的空間性,也即文學的地域性、民族性。從這一角度立論,可以把文學分為本國文學與外國文學兩大類。本國文學指自身所處國家的文學,具有民族、國籍身份的認同意識。對中國人而言,本國文學就是中國文學,即發生在中國境內的一切文學;外國文學是發生在中國境外的一切文學。為了行文方便,本文所論文學的空間性,只將其分為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兩大類。中國文學內部又可按地域或民族分為各類文學。以地域區分,如京派、海派文學,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熱門話題。199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中國現代文學地域文化研究叢書”,就包括巴蜀、楚湘、吳越、齊魯文學等分類,研究了特定地域與現代文學之間的關系。就中國當代文學而言,形成了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兩岸四地不同的地域文學。臺、港、澳文學與大陸文學一方面是同根同源同文的關系,另一方面又各有其特殊的文學生態環境與發展態勢,大致體現在三個方面:深受西方文化與文學的影響;深受商業化運作對創作出版的影響;在語言方面深受閩南客家文化、廣東方言以及外國語的影響。外國文學是一個十分寬泛的地域文學概念。一般把外國文學分為歐美文學、東方文學等大類。就歐美文學而言,又可分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意大利、東歐、北歐、美國、加拿大文學等;就東方文學而言,則有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文學等。文學的空間性是由產生這種文學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地理環境是一切因素中最穩定的因素,勢必影響到與之緊密聯系的地域文化生態的穩定性及其特征,濡化、組織、干預和引導著該地域作家的性格與思維、情趣與視野、審美理想與藝術感受,進而影響該地域文學的表現世界、精神走向與文化品格。科學的進步有其世界性的統一標準,但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文學的進步則在于其獨創性。文學在時間上是時代的,在空間上是民族的。一個民族的文學只有反映了特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時代精神、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審美情趣、共同榮辱以及本民族生存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質,才能有別于其他民族文學。秀華光發的世界文學大廈,正是由形形色色各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所支撐起來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不但是文學研究的重要尺度,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時代性是一種全球意識,民族性則是一種尋根意識,這是當今世界的兩大思潮。21世紀人類面對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交通立體化、信息網絡化,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特別足覆蓋全球的通訊衛星和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不分國界的“電子空間”,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真正成了“地球村”。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文化價值的精髓,體現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地佗、意義及尊嚴,正越來越成為一種普世的精神追尋。在此意義上,研究文學的時代性與民族性越發濕得重要。對文學大系統進行時問性與空間性分類,具有自身的學理邏輯,并非簡單的分門別類。
二、人類文學大系統分類結構的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
文學的時間性與空間性著眼于文學與世界、與社會的關系,也就是文學與外部的關系。文學大系統分類結構的第二個大視角是生產者與消費者,著眼于文學與作家、與讀者的關系,也就是文學的內部關系。文學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既然是產品,就有生產者即創作主體,還會有消費者即閱瀆主體。為此,從精神產品的生產與消費角度立論,就可以對人類文學進行區分,探討各自的內在規律。
(一)生產者角度: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
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從“生產者”來看,就要探討是準生產了它?如何生產?為什么生產?生產過程與產品有什么特色?這是關于創作主體即作家的研究。按生產者身份的不同,可以把文學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作家文學,第二類是民nj文學。作家文學也可稱為文人文學,或知識分子文學,生產者是作家,是文化人,是具有獨立寫作能力和對自己的言論自由及表達擁有清晰判斷力的人,其特點體現在個體性、符號性、穩定性三個方面,表現了作家的獨立性生產方式及產品的獨創性品質。作家文學的第一個特點足個體性或個性化。文學創作是作家生命律動的特殊形式,是一種最具個性化的精神勞作,是一種完全徹底的個人行為,因此,人們通常把作家看成“自由職業者”。文學生產的個體性特別強調生產者的自由度,只有在自由度較大的寬松環境中,作家才能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的探索和勞動。文學創作本身足一種精神探索,是一種不斷向前的精神追求,它以語言為工具,通過語言建構形象或意境,表現作家對社會生活的美學評價及其獨特的生命體驗。文學是生命的體驗,是人生的表現,要充分體現、傳達作家對社會的理解和對生命的獨特體驗,個性化就自然而然成為作家文學的一個鮮明特征。每個人對社會的理解、對生命的體驗、對人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對同一種社會現象也會有不同的體驗與表達,同樣生活在唐代,李白的豪放飄逸與杜甫的沉郁頓挫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即使同一個作家,在不同的生活環境與生命歷程中,也會有不同的文學表現。個性化形成了作家文學的個人風格、個人特色與個人色彩。個性化是作家價值觀、人生經歷、藝術氣質與修養、語言理想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晶,這是作家文學的第一個特點,也是最顯著的特點。正因如此,文學研究除了整體性的文學思潮、文學社團、流派等研究外,也要專注于個別性的作家研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的個性化影響了文學創作的理想與作品。
作家文學的第二個特點是符號性。任何一個作家的精神生產都不是為了自我消費。一個自詡創作了100萬字作品但還放在抽屜里沒有公開發表的人,是不能稱為作家的。作家的社會角色與意義在于向公眾源源不斷地提供其精神產品,并由此影響社會。只要號稱作家,就自然有其影響于世的產品流傳。因此,作家必須將自己的精神產品通過媒體變成符號公之于世,這就是產品的符號性。當然,其傳播方式和途徑是不一樣的。在古代,作品流傳的范圍相對較小。上古時代通過甲骨、鐘鼎或竹片、木片、石刻來發表作品,古人用“韋編三絕、學富五車”來形容飽學之士,車是牛車、馬車,五大車的書自然不得了,作品是用竹簡刻寫成的。從今天的角度考量,“學富五車”不過幾十萬字,現在用幾張光盤就可以把數千萬字的大百科全書全部掃描進去。自古及今,作家文學的符號傳播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首先是手工符號圖書時代,完全手工化作業,有甲骨、鐘鼎、簡帛等多種形式;第二是工業符號圖書時代,是紙張和印刷術發明以后的時代,在紙上印刷符號;第三是今天的多媒體時代、網絡時代,進入電子出版流通渠道,即電子圖書時代。電子書籍是以數字代碼方式將圖文聲像等信息存儲在磁、光、電介質上,是通過計機或相關沒備閱讀并可復制、發行的現代傳播媒體。電子書籍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傳統紙質書籍命運的終結,人類未來的圖書閱讀與傳播,將是電子書籍與傳統書籍和平共處的“混合圖書時代”。從甲骨簡帛到雕版印刷,再到機器印刷,到今天的激光照排、電子存儲與網絡傳播,作家產品的符號化轉換與發表途徑,變得越來越簡便快捷與多樣化。但萬變不離其宗,作家產品只有公開發表出來,轉化為符號進行流通才有意義。事實上,無論是過去“韋編三絕”的時代,還是今天電子網絡的時代,發表自己精神產品的人總是少數,尤其是將其印刷成圖書出版就更少了。作家文學符號化的核心手段是將產品印刷成圖書,成為看得見、摸得著、易傳播、可保存的紙質文本載體。作品的符號性是作家文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只有變成符號,作家才算完成了精神產品的生產,才能影響社會,才能產生文學作品的社會價值,產生文本的解讀研究、作家個案研究以及文學社會學等其他研究。符號性使作家的精神產品成為社會公器。作家文學的第=三個特點是穩定性。作家的精神產品一經成為符號文本公開發表,流人社會,便成為社會公器,不再改變,這就是作家文學的穩定性特點。當然。也有個別作家認為作品不太成熟,再版時會進行修改,但這從整體上說只是微觀的,是個別語句、細節的修改,絕不是大動干戈,傷筋動骨,否則就是重寫了。按照有關法規,一件印刷品如果有1/3以上重新修改。那就成了新書,不再是原來的作品。所以.作家文學一經出版,總是以穩定性的面貌流傳于世,成為社會公器。不再是他個人的東西了。無論是四大古典名著,還足魯迅、沈從文、錢鐘書等的現代經典,文本都是相對穩定的。正是由于其穩定性,作家才能將產品以固定不變的形式影響社會,影響其他民族,直至影響后世。以上所探討的是作為個人化生產的作家文學的特點。與此相對應,文學作品還有另一種生產方式、另一種生產者,這就是民間文學。這里把文學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個人化生產的作家文學,第二類足集體化生產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的特征正好與作家文學相對應。
民間文學的第一個特征是集體性。民間文學足民間的集體性創作,是集體生產的精神產品,無法像作家文學那樣確定具體的生產者。民間文學作品如果印刷出版,署名只能是某某講述、記錄,而不能寫成某某著。中國民間文學四大經典《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從來就沒有具體的作者,只有浙江或河北版本的采風者等等。作家文學有“版權”,按出版法規定,作家去世以后,他的繼承人還享有50年版權,此后作品才不受保護。這充分體現了作家文學的個人性、專有性特征。但民間文學就不存在版權之說,不能說《梁祝》的版權歸準所有,這是由民間文學生產者的集體性所決定的。由于民間文學是集體生產的精神產品,因此充分體現了創造這種產品的民族的集體智慧、思維特征、歷史記憶、審美理想、風俗習慣等,民間文學的風格是一種民族風格,是集體民族文化心理的記憶與積淀,是人類學、文化學、民族學的寶貴資源和第一素材。也是文學史的重要資源與對象。民間文學的第二個特點是121頭性也即非符號性,與作家文學的符號性相對應。民間文學的發表和傳播十分簡便,就是嘴巴講耳朵聽,口耳相傳,既足發表也是傳播。探討民間文學的口頭性,應注意幾個方面:第一,民間文學整體上是I:1耳相傳的,但也有一部分作品經由文化人采風記錄下來。這些用符號化手段記錄保存下來的作品就成了“歷史民間文學”。與浩如嫻海的原生態民間文學相比,成為符號文本的民間文學數量非常有限。世界上每個民族在其童年期都有豐富的神話故事,但能流傳至今的只是極少部分,在后人眼里也就益發珍貴。第二,歷史上的民間文學之所以大量潭滅,難以流傳下來,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觀念與文學觀念。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文以載道”、“事父事君”的價值理念和“有助王化”、“非禮勿聽”的取舍標準,“在野”的民問文學往往被視為有傷風化、有礙大雅,長期得不到主流文學觀念的承認和接納,被排斥在主流文學殿堂之外。民間文學在表現人性方面大膽、直露,那些既葷又素的故事,在尋常百姓那里經常聽到,但從文化規范的角度考量,卻是“有傷風化”而不可記錄保存的。所以,要發現民間文學的價值。需要真正有人文眼光和尊蓖民間思想精神的人,這種人在歷史上二雖不多,但卻十分難得,中國古代民間文學正是通過他們的采輯記錄才得以保留r來。盡管當時他們的采輯目的各有不同,或為獵奇,或為述異,但畢竟使占代口頭作品成為文本符號而保存下來了。第三,由于民間文學是以群體方式和“在野”姿態創作的,比之個人署名的作家文學更具自由色彩與“越軌”言論,這是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自然只有“自生自滅”。從民間文學的發展歷史考察。大凡改朝換代與社會轉型,往往是民間文學大量生產的時期,同時由于口耳相傳的簡捷發表方式,因而也是民間文學廣泛傳播與消費的時期,但最終保存下來的永遠只是極少部分。口頭性既是民間文學的長處(便于發表,便于傳播),也是它的短處(即時消費,自生自滅)。20世紀70年代后期“”剛結束之時,民間廣泛生產和流傳著鞭撻“”的笑話、故事,但被有心人記錄下來并出版了的只是-d,部分。
民間文學的第三個特點是變異性,這與作家文學的穩定性正好相反。民間文學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新的補充修改,形成變異。一件作品之所以會變異,大致出于以下情況:第一,民間百姓既是作品的接受者,也是作品的參與者、加工者。一件作品經由張三之口講給李四聽時,李四覺得不過癮,在他講給王五聽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添油加醋。第二,當一件作品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流傳時,難免會融入該地區、該民族的文化內涵,使作品更易于為當地百姓所接受。第三,當一件作品在不同歷史時期流傳時,因時代的需要也會對原作進行某種改變。以上形成的民間文學的變異性特點,整體上使民間文學成為一種開放性、互動性的文本。民間文學的變異性在“名人類”作品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由于名人的文化效應能夠擴大、提升名人家鄉的知名度與社會影響,加上人們對名人的崇拜心理,經常會出現“名人爭奪戰”。尤其是在現代旅游業中,名人效應不僅是當地的文化名片,更是經濟資源。在山靠山,在水靠水,有名人靠名人,沒有名人也要想辦法挖一個名人出來,甚至搶一個名人過來。20世紀末,河南南陽、唐河兩地曾出現過謝姓始祖的爭奪戰,湖北與河南也有過李自成去世地點的爭奪戰。民間文學中也有爭奪名人的情況,最典型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梁祝故事至少有浙江、河南、山東、江蘇四個版本。民間文學的變異性是客觀存在,既有民間受眾參與的原因,也有地域文化參與的原因。但一般說來,一件民間文學作品如果被采輯記錄成文字出版發表,成為符號性的文本以后,其變異性就會相對減少,穩定性會明顯增加。文學作為人類精神表達與愿望滿足的重要載體,其生產方式與傳播手段自然需要“與時俱進”。人類進入網絡時代以后,文學面對新興媒介尤其是互聯網影響下出現的全球化、市場化、大眾化、圖像化、快餐化、博客化乃至手機化的挑戰與擠壓,網絡文學以其民間性、大眾性、快捷性的特點深刻影響著文學。網絡文學打破了已有的文類分野,不斷挑戰、改寫著文學的定義。在文學大系統中如何給網絡文學定位、網絡文學是屬于作家文學還是民間文學的問題就被提了出來。對此學界現在還沒有一致的觀點。本文認為,從網絡文學作品的獨創性、符號性(電子讀本)、穩定性特征考察,網絡文學理應屬于作家文學范疇,不少網絡文學高手也視自己為作家。中國作家協會近年吸收了部分網絡文學作家入會,2010年魯迅文學獎已接受網絡文學參評,網絡文學與通過報刊、圖書刊布的作品已被一視同仁。但從大量網絡文學作品發表的匿名性(作者不具實名,多以網名代替)、變異性(有的作品是開放寫作,由多人接龍參與完成)、即時性(隨時更換,很快消亡)、草根性考察,網絡文學又具有民間文學的一些特征。到底網絡文學是作家文學還是民間文學,這既取決于網絡文學自身的演變發展,也取決于網絡時代文學觀念的更新與重塑,現在匆忙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二)消費者角度: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未成年人文學)
從文學生產者的角度分析文學系統的分類結構,可以分為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兩大類。下面我們換一個角度,從文學消費者的角度,即接受美學所研究的文學接受與讀者的角度,也可以分為兩類:這就是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未成年人文學)。成人文學是為具有一般閱讀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和社會批判能力的成年人服務和消費的文學,我們平時習見的大量文學作品都屬于這一范疇。成人文學的基本特征是生產者與消費者都是同為已成年的社會人,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從根本上說不存在審美意識、知識結構等方面的“代溝”,整體上處于同一個平面進行精神對話與溝通。從這一基本點出發,成人文學的特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題材無禁區。古今中外,天上人間,戰爭和平,權爭利害,士農工商,愛恨情仇,生老病死,什么都可以寫,什么都可以進入文學版圖,一切都取決于作家如何去寫,如何把它寫好。第二,創作多樣化。諸如有批判現實的現實主義文學、反抗現實的浪漫主義文學、絕望于現實的現代主義文學、調侃現實的后現代主義文學等等,五花八門,文隨世移,天馬行空,出奇制勝。第三,風格個性化。作品的結構、意境、語言、筆力、雅俗等,均體現出作家的個人愛好、個人色彩、個人風格,從根本上說,不用擔心讀者會有看得懂看不懂的問題。成人文學容易理解,本文就不再多加展開了。
三、結語
以上足筆者對人類文學大系統分類結構的一個整體性分析。我不敢說我的這一分析有多么高明,但可以說,這一分析為人類文學系統中的各類文學存在的客觀性、合理性、合法性尋找到了科學依據。這一“發現”足具有創新意義的,因為在此之前,似乎還沒有人做過這樣的分類研究,說句笑話.是可以申請“專利”的。或許有人會說,文學系統還可以分出女性文學、知青文學、軍旅文學甚至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青春文學、生態文學等等,但我以為那只不過是根據特定的題材內容或主題選擇而做出的具體文學的分類而已,與我上面對人類文學大系統所作的分類完傘足兩回事。
- 上一篇:市政辦促服務業發展政策
- 下一篇:鹽務局工作總結及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