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題敘寫和革命激情張揚
時間:2022-06-01 08:51:00
導語:政治主題敘寫和革命激情張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東農墾從成立伊始,便具有軍墾的性質。面對海南島成片的山林,出于生產橡膠的戰略性任務,屯墾海南島,于是有了華南墾殖總局,吸納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退伍軍人、僑屬和移民,實行軍隊化的管理模式:組織軍事化、生產戰斗化、生活集體化,形成了大規模軍墾生產的格局。1969年,又直接冠名為廣州部隊生產建設兵團,接納了11余萬名知識青年來到廣東軍墾生產勞動,形成了更大規模的軍墾生產格局。這種局面持續到1974年,廣東軍墾劃歸地方,廣東軍墾的時代方才結束。廣東軍墾是一片熱土,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偉大號令召喚著優秀的中國青年到此生產勞動,而海南島地處南疆的地理位置和神秘的熱帶風光又吸引著優秀的中國青年到此生產勞動。曾幾何時,上演著多少壯麗的青春樂章,也誕生了獨具特色的廣東軍墾文學。廣東軍墾文學主要集中在海南島墾區,其它地區,例如廣西、粵西、粵東、粵北墾區由于規模較小,生產總量數值偏低,農業生產的特色不鮮明,因而文學的表現也較為單薄,成就可以忽略不計。成規模的廣東軍墾文學創作,發軔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鼎盛于20世紀70年代,同時也消歇于那個時期。主要原因是廣東軍墾建制的撤消。廣東軍墾文學系列主要由以下作品組成:《珠碧江邊》和《膠林兒女》、廣州部隊生產建設兵團政治部編輯的報告文學集《踏遍青山》、短篇小說集《映山紅》,以及由廣州部隊生產建設兵團改制的廣東省農墾總局政治部編輯的散文集《春滿南疆》等。
這些作品以當時的政治精神謳歌偉大的時代,表現廣東軍墾生產建設運動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偉大,突出了思想的光輝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茁壯成長,刻畫了革命青年的光輝形象,當然也演繹了所謂“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是無產階級紅色理想和革命精神的教科書。廣東軍墾的主要力量是青年。無論是退伍軍人還是知識青年,都是青年隊伍的核心組成。這種力量對比的存在,決定了廣東軍墾文學屬于知青文學的范疇。這種情況與其它軍墾地區的文學一樣,例如新疆軍墾的《軍隊的女兒》、云南軍墾的《邊疆曉歌》。如此的性質決定了軍墾知青文學將青年培養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作為作品的嚴肅主題和表現題材。本文以張楓的兩部中篇小說《珠碧江邊》和《膠林兒女》作為案例加以說明。二《珠碧江邊》塑造了一批有著昂揚的革命激情和沖天的革命干勁的優秀青年形象。伐竹班班長石頭是一名復轉軍人,在部隊上就是一把好手。廣西剿匪時立過大功,對黨有著無比熱愛的感情。當他帶領全班戰士進駐伐竹工地后,對這項工作的偉大意義有著清醒的認識:“在黨的領導下,多少青年高舉紅旗向荒山進軍。從昆侖山到東海岸,從興安嶺到五指山下,到處燃起戰斗的火炬。我們的火才剛剛燃燒,我要把它燒得更旺更大。”石頭對黨的感情是無以言表的:“黨呵,你的兒女們在這里開辟了新的戰場,我們將把必勝的精力獻給這偉大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在石頭的帶領下,全班戰士共同努力,提前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伐竹任務,戰士們的思想也得到鍛煉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石頭擔任了新建連隊的連長,走向了新的勞動戰場,實現了他對黨的諾言。伐竹班戰士劉震輝積極工作,勇挑重擔。他嚴格要求自己,思想上向組織靠攏,向黨交心,贏得了組織對他的信任與承認。當入黨志愿書放在劉震輝手上時,他感覺到無比的幸福,“陡然間血液沸騰起來,疲勞的身子一下子增加了千斤力。刺眼的陽光變得柔和,四山明亮,河水歡暢。”
“共產黨萬歲”的口號不時地從他嘴里喊出,表達著他的心聲。此外,程根娣、武猛、林育學等優秀青年也在不斷成長。林育學從頑皮的小青年變得愛思考,程根娣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黨務工作者,武猛走向了成熟。諸如此類的優秀青年,在《珠碧江邊》里比比皆是,彰顯著黨的兒女的幸福。顯然,石頭是《珠碧江邊》里極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他堅決聽黨的話,服從組織的安排,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時,從思想那里尋找答案:“我們的戰士呵,在困難的時候,想到,就會得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力量。”他在做同志們思想整治工作時,可以長篇大論地宣講黨的指示精神。他對戰友們說:“為了建設海南,保衛海南,守住祖國的南大門,革命吧咱們結合在一起,這是黨給咱們的光榮。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咱們就要全心全意地把這副擔子挑起來。要知道,哪怕咱們多挖一鋤頭土,多砍一根竹子,都是為革命多一份貢獻”,展示了石頭崇高的思想境界。尤為突出的是,石頭用革命的大道理壓倒了個人主義的小思想,在政治的強大的攻勢下,一切服從于革命、服務于革命。他教育落后青年許浩時,就有著凌人的力度:讀書也要有立場。為誰讀書?是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求知識,還是為了個人去求知識?舊社會讀書人是專門為升官發財,統治人民的。咱們窮人有錢讀書嗎?解放了,大家都有書讀,我這個放羊娃還進過速成中學,把眼睜開了。眼下咱們兄弟姐妹都能讀上了書了,將來不但上中學,可能還上大學……你有一個根本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還沒有樹立起來。多少革命先烈,為革命事業流血犧牲。、、,有多少好榜樣值得咱們學習呀!黨把咱們一手培養大,沒有黨就沒有我,也可能沒有你。沒有解放,咱們會活活被地主踩死在腳底下……黨對我們就像母親對兒子一樣。我們錯了,教育我們,批評我們,叫我們走到正道上。我們對了,黨就鼓勵我們。黨比母親還親呀!……從政治立場的設定,到解放前貧苦生活的回憶;從黨的教導,到要對得起黨的培養,最終落實到“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產黨”的時代政治主題上,有著勢不可當的教育力量,是那個時代政治工作的體現。
雖然如此,《珠碧江邊》小說里真正體現的革命事業接班人形象的并不是像石頭這樣的先進人物,而是像許浩這樣的落后人物。石頭這樣的優秀黨務工作者的出現,是時代的必然;而將許浩這樣的落后人物改造為思想進步、追求上進的青年,更能體現時代的偉大,說明教導的英明,說明黨的革命思想的勝利。最初走入我們眼簾的許浩是一個消極頹廢的青年形象。他雖然是珠碧江伐竹班的成員,但與其他充滿革命朝氣的同志們有著明顯的不同:“小分頭亂蓬蓬的”,老是“閉著眼在想心事”。他看不懂其他同志,為什么“勁頭怎么老是那么足,老是那么樂”,他不懂得“革命者永遠是春天”的道理。在許浩的思想深處,認為自己是知識分子,有文化,會寫作,本是當干部的料,現在卻被發配到深山伐竹,這讓他難以接受。當初許浩報名到海南島工作,曾經想象到海南島美麗如畫的風光和浪漫的生活,而當眼前的這一切與自己的想象不同時,有著落差時,許浩就看不到前途,與周圍的環境和共同戰斗的戰友們格格不入,成為另類人。很顯然,許浩是不符合時代革命青年標準的,革命隊伍里不允許有落伍者,否則革命隊伍就不純潔,就會影響到革命隊伍的整體性和戰斗性,尤其是對于軍墾連隊這樣迫切需要奮斗犧牲精神的團隊。因此,珠碧江伐竹班對于許浩開展了嚴肅堅決的思想斗爭,方法上則是嚴詞說教與以身示范相結合。程根娣批評許浩要“響應黨的號召,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為黨和祖國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石頭教育許浩說:“號召我們學習白求恩同志的共產主義精神”,“老許呀!你現在唯一缺少的就是政治。政治不掛帥,就一定被困難嚇倒,直不起腰來。”應當說,許浩畢竟是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本質上是追求進步、積極向上的。他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內心也是有觸動的。他高興的時候,也會和同志們一起唱起“我是一個兵”的革命歌曲,也會精神振作的;只是一遇到困難,便又打退堂鼓,產生畏難的情緒。他看到珠碧江伐竹班生產上的重重困難時,想到的是自己,想到自己讀了那么多年的書,“就這樣白白浪費掉,要拿鋤頭”,便又茫然無緒,鼓不起干勁來,是典型的小資產階級狂躁癥和自我中心論。所以,對于石頭送給他的著作《為人民服務》,也是“悵然不知所措”。這就有了許浩出走珠碧江伐竹班伐竹工地,回到場部另做打算的行動,成為革命事業、革命隊伍的逃兵。時代,不允許落后思想的存在,更不允許出現逃兵,尤其是在軍墾隊伍中。對于許浩來說,生活在新中國的十幾年里,黨的教導已經在許浩的身體上和思想里生根。所以在回場部的路上,看到黎族兒女對于解放軍的深情厚誼和建設山村的追求,看見場部熱火朝天的生產建設勞動讓他激動不已;特別是在農場黨委書記的帶領下,許浩看到了一幅幅激昂的畫面,更讓他慚愧不已。黨委書記語重心長的一席話:“我們一個人,應該像這竹竿一樣,牢牢地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深深地打動了許浩內心深處樸素的革命感情,重新回到珠碧江伐竹工地上,回到革命的陣營中。
《珠碧江邊》有著強烈的時代政治的說教,那是時代賦予文學以思想的必然。然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確實用當時文藝界“中間人物論”理論為寫作指導思想的,用中間人物的活動帶動其他人物的活動,從側面去塑造正面人物。顯然,這是“”前流行的文學創作論的反映。在落后人物轉變的過程中,彰顯思想的光輝與勝利,彰顯這個時代的偉大。這與后來“”時期文學藝術創作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有著截然的不同。由此,更突出了文學的政治性。正像該書開篇所介紹的主題思想:“看看那些朝氣蓬勃的青年,在黨的領導下,怎樣為社會主義建設忘我地勞動,他們的革命精神時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咱們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正像該書結尾時所表現的那樣,珠碧江伐竹班擴編為生產連隊,一個任務接著一個任務,一個浪潮接著一個浪潮。不斷革命,繼續革命,永遠革命。正如所教導的那樣:“這樣就可以使干部和群眾經常保持飽滿的革命熱情,減少驕傲情緒,想驕傲也沒有驕傲的時間。”①推動革命的洪流滾滾向前。
秉承時代的頌歌,《膠林兒女》沿續了以往的主流精神,同時又增添了新的時代政治因素,通過軍墾農場在1962年所進行的生產勞動熱潮和所發生的激烈復雜階級斗爭,再次熱情地歌頌了為建設海南、保衛海南而戰斗的知識青年英雄兒女們。小說熱情地謳歌了軍墾農場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勞動。從伐竹勞動工地撤回來后,戰士們沒有休息,“高舉思想偉大紅旗,揮銀鋤,灑熱汗,意氣風發,高歌猛進,為開發寶島,譜寫新的篇章。”在新的墾荒點上,伐木,割茅、蓋房、種菜、養豬,建設墾殖新村,等待著新戰友的到來。社會主義勞動熱潮,把荒山變成了膠林,“一年前,這兒還是一片密林荒野;如今山上山下,層層梯田。山上膠林,山下蕉園,長得好不整齊茂盛。”“碧江隊當年建點,當年收益,以短養長,取得實效,一下子在全場出了名。六年就獲得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優勝紅旗。在以后的勞動生產建設里,又是繼續前進,抗擊臺風,戰勝洪水,取得了一連串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靠一個個具體的勞動換來的。例如開墾荒山,挖掉大樹根,女職工們也敢于打炮洞,填炸藥放炮。例如裝車,女職工們像男職工那樣扛起蕉捆就走,絲毫不落在后面。勞動的場面感染人、影響人。
勞動人民的力量是無比偉大的。這千年老林,不久以前人走進去,還陰森的。就這兒幾天,在這群姑娘的手里,完全變了樣,再種上橡膠、甘蕉,就能對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了。將來人們來到這里,只見漫山遍野的膠林蕉海,誰能想象這塊地方原來是個什么模樣?我們的農場,我們的海南,我們的祖國,就是這樣在勞動中日新用異地改變著面貌的呵!”《膠林兒女》塑造了以谷春梅為代表的勞動者形象。谷春梅當年是伐竹班的女戰士,現在是碧江生產隊的黨支部書記。她帶領著群眾忘我地勞動,事事干在前面,勞動生產是一把好手,開荒山,種橡膠,搶險排澇,帶領全連隊前進。谷春梅充滿了革命的干勁,有著熠熠生輝的眼神,有著高大的形象,“高舉火把,戰斗在莽莽的林海中。”谷春梅能夠做到這樣,關鍵在于她心中對的熱愛,當連隊里她所住的茅草房被火引燃時,她的第一個反應是“一步撲向桌邊,抱起那疊著作。抬頭看見窗戶上邊玻璃框里的彩色畫像,忙伸手去摘”。她有著紅色的思想才有無窮的干勁,有著美好的未來憧憬。“說:‘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五指山這么大,荒山老林這么多,只要按照指示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去干,不出幾年,你看著吧,任憑什么蘇繡、杭繡,都比不上這幅‘海南繡’好。”創造新的奇跡,迎接新的挑戰,建設海南。按照時代政治的要求,小說反映了復雜的階級斗爭。對于階級斗爭,小說表現了相當多的同志們放松了階級斗爭這根弦,在他們看來,“時間過了十幾年了,大大小小的運動不知經過多少。就是有敵人,也不過是山貓三只四只。地、富、反、壞、右,都給他們貼上了標簽,他敢動一動?就拿咱們內部來說,差不多都是一個部隊下來的。在部隊已經經過鎮反、肅反等這幾大運動,有問題誰沒受過審查,哪個沒搞清?復員軍人就更不用說了,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義務兵,有什么問題。咱們這個隊建立了兩年多,哪一天不是平安無事?”正是有這樣模糊的認識,連隊發生的事情沒有從根本上去分析,而是就事論事,結果事情不斷發生,投機倒把啦,丟失公物啦,連隊房屋失火啦等等,疲于應對。對此,谷春梅可不這么看,她從階級分析的觀點認識問題,將連隊職工家屬所謂的投機倒把的行為,上升到“這是階級斗爭在我們隊伍內部的反映”的認識高度上。將生產上工作不認真的現象,提高到資本主義的層面上。面對連隊房屋莫名失火,谷春梅明顯地意識到:“大敵當前,階級斗爭是很復雜的。”她從一連串的反常事件中嗅出了階級斗爭的尖銳性,察覺到這一連串事件背后所隱藏的問題嚴重性。她細細分析,精心排查,鎖定了連隊保管員樊時瑞,通過外調,查清了他的真面目:是惡霸地主鄭山龍的兒子,身為國民黨軍隊連長。廣州解放前,打死了自己的勤務兵樊時瑞,冒名頂替,混進革命隊伍中來。這是一個偽裝打扮,混進革命隊伍中的階級敵人。他的心底深處,是對人民政權的仇恨。碧江連隊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都與他有關。當他得知連隊搞清楚了自己的歷史和現在的表現后,妄圖出逃,在人民群眾的包圍中束手就擒。階級斗爭取得了勝利。需要說明的是,谷春梅帶領連隊取得的勝利,無論是生產勞動,還是階級斗爭,都是她認真學習著作的結果,“她認真地讀的書,從著作中找立場、觀點、方法,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學會了擠時間讀書。”生產勞動時,她學習著作,認識到“有了和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有人民的一切。的書是革命思想的寶庫,革命的指路明燈。加強防衛,鞏固海南,正是的偉大戰略思想的體現;建設寶島,保衛寶島,是交給我們這一代的光榮任務。我們在這里種一棵橡膠,流一滴汗,都和領導下的整個偉大事業息息相關。”她學習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公報“越讀越激動,越讀越興奮,直覺得心胸開闊,眼睛明亮,仿佛又回到早晨迎著紅日登高望遠的境界。當讀到‘在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整個歷史時期……存在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兩條道路的斗爭”段落的時候,她不由得讀出聲來,在內心深處歡呼叫道:“呵!和黨中央多么英明,對全國的形勢看得多么清楚,概括得多么深刻呵!我們碧江隊發生的事情,不正是階級斗爭的表現么!不正是兩條道路斗爭的表現么!”再看下面,“被推翻的反動統治階級不甘心于滅亡,他們總是企圖復辟……階級斗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千萬不要忘記。”“說的多么好!多么叫人開竅呵!”于是,《膠林兒女》小說又是一曲思想勝利的頌歌。
作為一部創作于知青年代的反映軍墾生活的文學作品,保持傳統的文學創作慣勢,《膠林兒女》對知青的描寫集中在改造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壞習氣,樹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遠大理想,成為革命隊伍中的堅定成員。《珠碧江邊》是這樣做的,《膠林兒女》也是這么做的。因此,《膠林兒女》對于知識青年人物形象的描寫,落實在女知青劉繡云形象的塑造上。劉繡云是一位很清秀的女知青,“雪白的圓臉上,兩道細長的黑眉,長睫毛下掩著一雙大眼睛,薄薄的兩片紅嘴唇,臉頰上顯出兩個小酒窩,兩條又黑又粗的辮子”,但她的小資產階級思想太嚴重,向往著城市高樓大廈。來到海南農場,發覺根本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樣,于是便鬧情緒,非要拉著自己的愛人———農墾戰士———林育學回去不可,這里的生活讓劉繡云感到太委曲了。但谷春梅卻發現了劉繡云出身貧苦家庭的本質,于是用憶苦思甜的階級教育法幫助劉繡云進步。果不其然,在憶苦生活會上,劉繡云通過反思自己的苦難,提高了階級覺悟,“革命的火焰,開始在她的心里燃燒。”她反省自我,“娘給了我生命,黨撫養我成人。是什么迷了我的眼?是什么亂了我的神?昔日苦情全忘了,身在福中不知福。黨的恩情腦后拋,我算是個啥子人?從今要讀的書,繡云重新學做人。(繡花)針把鋤頭換,為人民服務獻青春。春梅姐就是好榜樣,我永遠革命向前進……”從此,劉繡云放棄了回城的念頭,成為一名光榮的農墾戰士,事事搶在前頭做,干一行愛一行,不怕臟不怕苦,思想統帥了她的思想。
然而,思想改造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劉繡云盡管有著樸素的階級感情,也肯吃苦耐勞,但“階級覺悟還不高,不大會用階級觀點分析問題……幫助她樹立起無產階級世界觀,主要就是讀的書。”從此,劉繡云又認真學習起的著作來,并在生產斗爭的實踐中鍛煉自己。劉繡云參加了女民兵炮班,參加了農場舉行的閱兵典禮和實彈射擊表演,思想覺悟得到極大的提高。在農場閱兵式上,她望見主席臺上的畫像,心情油然澎湃,“心里激動地說:呵,!我成了您的民兵戰士了。我永遠跟您干革命,您指向哪里,我就打向哪里在。只要您一聲令下,我們就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殲滅來犯之敵!”這種思想,是千千萬萬優秀兒女的共同心聲,“它像一股巨流,在五指山下,和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各個國營農場的民兵師團,和海南島四百萬人民的心聲匯合在一起,筑起了屏障祖國南大門的銅墻鐵壁。”知識青年兒女們由此邁進了新的思想高度。在以后的生產勞動中,她說:“我們是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淋一點子雨,算什么苦!”經過艱苦的勞動,劉繡云成長成熟起來。小說在將近結尾的部分描寫了劉繡云等女知青和軍墾戰士登上了高峰時,有著以下的表述:東方紅,太陽升……一輪紅日,在雄壯的歌聲中,冉冉地從軍墾戰士熱血沸騰的心上升起。面對南海,面對膠林,她們看清了軍墾事業光輝的前程,更懂得了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偉大意義。劉繡云手握紅旗,昂首挺胸,體會到一種巨大的幸福的感情。
《膠林兒女》在創作上存在著嚴重的政治傾向性,有著明顯的“主題先行”表現和人物形象塑造上機械化、呆板化的表現。但由于海南軍墾特定的生活環境,《膠林兒女》基本還是富于生活生息的。只是這些已被政治觀念所掩蓋,僅僅是當時軍墾知青文學作品中普通的一員。
- 上一篇:黨組書記在糧食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糧食局流通監督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