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民族形象產生與建立

時間:2022-05-10 03:51:00

導語:文學民族形象產生與建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民族形象產生與建立

所謂民族形象,可以概括為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和民族文化心理或民族性格兩個方面,前者意指一個民族在向文明邁進中所堅守的價值觀念,后者指在歷史中所形成的一個民族的內在本性,是民族性的精神方面的根本規定。兩者的關系表現為:前者以后者為依歸,后者通過前者得以表現。而所謂向文明的邁進,無非就是處理與自然、與社會以及與自身的矛盾,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取向也在這些矛盾的處理過程中顯現出來,其主要矛盾便成為主流的文化流向。

一.現代文學中構建民族形象的必要性

現代文學民族形象的生成與構建,一方面是對現代文學史“民族”維度的強調與擴展,是對文學發展與民族意識的辯證考察,另一方面也是為處在當今“世界”與“民族”背景下的當代中國提供發展經驗與策略。

雖然自19世紀中期以來,世界主義已經逐漸成為了普適理想,然而在一個多世紀的時光流轉之后,“民族”依然是無法被替代、也不能被忽視的歷史形態與社會存在。在中國古代語言詞匯系統中雖很早就出現了“中華”、“民”、“族”等詞語,但卻從來沒有啟用“中華民族”來對自我進行整合與歸納。直到20世紀初,在殘酷的民族危機背景下,受西方現代民族理論刺激,“中華民族”方才出現在了漢語詞匯系統中,這個詞匯一經問世,就很快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嚴峻化,突破了精英知識分子的話語體系成為了一個被整個民族群體廣泛接受并頻繁使用的詞語。“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如此廣泛的適應性、如此蓬勃的生命力,關鍵還在于它所喚起的凝聚力與共同感。其產生的特殊語境與其獨特的發展規律,使得它在建構方式與內涵設定上都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點,也由此獲得了勃勃生機。

二.現代文學“民族形象”的生成與建構

2.1走出傳統意識的束縛

在漫長而悠久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在區域中心優勢地位的支撐與超穩定文化結構的維護下,形成了“中國”式的自我中心意識。這種中心意識使得中華民族獲得了一種穩定感,而在這穩定感之下又滋生出優越與自信。為了強調自我與他者之間明確的界限和高下,用來對自我與他者命名的詞匯的感情色彩相差極大。用來指稱自我的“華”,在古代漢語詞匯系統中,最初是指美麗、盛開。與“華”作用相等的“夏’,也含有盛大之意。而用來指稱他者的“夷”,或者與具有相同功能的“蠻”、“戎”、“狄”等詞語,則大都帶著貶義甚至是歧視的色彩。傳統的中華民族確立并鞏固了自身的中心地位,卻也必然本能地排斥他者的影響,阻隔了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融會很容易轉向忽視他者的盲目。中國傳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現代文學構建民族形象的發展中必然會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現代文學是在與國際接軌的環境中成長的,中國現代文學民族形象的生成與構建絕不可能只在一個封閉的狀態下長期持續。在走出傳統意識的方式上,可以采取翻譯和吸取外來文化的方式、與國外學者進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或者從小開始培養學生思想上的創新,以新的教育方式來培育現代文學新的“民族形象”的種子。

2.2人物的塑造與民族形象

在文學范疇內考察,成功的人物“形象”要符合三個層次的求,作為核心層的人性,作為中介層的群體性,作為表層的個性。作為一個擁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學人物形象,首先要在普遍人性的角度與讀者形成共鳴,其次要以群體性來對普遍人性進行具體化,再次要以富有獨特個性的人物來使人性、群體性的意義得以傳達。對于現代文學中作為“民族形象”的“人物形象”來說,除了具備文學性的追求之外,還要對民族意識,尤其是民族自我意識的主體性、能動性要求做出回答。民族形象從作為普遍社會命題的那一刻開始,就面臨著民族意識與文學追求兩方面的內容。而在迫切的形象焦慮之中,民族意識的要求往往會成為一個高于文學追求的終極目標問題本身的規定性決定了,現代文學中作為民族形象表征的具體人物必須表現出新的要求與規范,其中群體性的意義要凌駕于個性、人性的要求之上。

2.3與民族意識形成呼應

一個形象的形成受到深層的思想意識與話語資源的左右,而這些豐富、復雜的思想與話語之所以能夠被傳達、被感知,還必須要借助表層的語言形式。形象的深層含義與表層形式之間有著不可割裂的、密不可分的聯系。“中華民族形象”包含著兩個不同層面的含義,既指民族意識層面,民族對自我的認知和判斷,也指文學層面,受到民族自我意識影響、以文學手段加以概括與呈現的產物,是對民族意識的文學生產。從根本上來講,民族意識層面的形象要想獲得宣傳的效果,除了對民族自我主體精神的尋求之外,一個生動、具體、富有生命力的文學形象也同樣會發揮非常顯著的示范或鼓動作用。同樣道理,一個文學手段、文學操作上成功的民族形象總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以特定方式與民族意識形成呼應。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民族形象建構中,語言形式的變遷與民族意識、民族形象表征的變遷同樣重要。因此,民族形象更側重于民族意識層面的突破與號召,不僅僅是文學層面的形象要向民族意識靠攏、接近,甚至重合,用于建構民族形象的語言形式也要在宣傳民族意識的前提下,以普及、廣泛、動員為追求,展開不斷的大眾化、通俗化的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