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概況思考

時間:2022-05-10 03:47:00

導語: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概況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概況思考

在中國,為文學設立的諸多獎項中,比較受到大家關注的主要是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本文試圖對獲得魯迅文學獎的短篇小說做些分析,著眼點主要在于主題思想、語言形式、敘事風格等方面。(以獲得第一屆到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的短篇小說為考察范圍。)魯迅文學獎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正式的評獎,到二零一二年已經評了六屆了,我們把目光鎖定在前面三屆。在讀完這些作品后,印象較深的要數第一屆和第二屆獲獎的作品,當然這只是個人的感覺。我們可以把這些獲獎的作品做一個簡單的歸納,單從主題上來看:第一種,主要是表達對生命的思考,滲透著濃重的哲學意味。如,史鐵生的《老屋小記》;第二種,清新脫俗的故事,耐人尋味的世事倫理。如,遲子建的《霧月牛欄》和《清水洗塵》,畢飛宇的《哺乳期的女人》,王祥夫的《上邊》,溫亞軍的《馱水的日子》,魏微的《大老鄭的女人》,劉慶邦的《鞋》;第三種,對歷史的重現與建構,表現在現代高度文明背景下對遠去歷史的多角度審視。如,阿成的《趙一曼女士》;第四種,都市生活中的飲食男女,在現實生活中最真實的,也最具現代意味的表演,刻畫現代生活中人們的無奈與焦慮。如,池莉的《心比身先老》,徐坤的《廚房》,王安憶的《發廊情話》。對生命的哲學思考,總是帶有刻骨的滄桑感。用這句話來說史鐵生的《老屋小記》應該是最貼切的。《老屋小記》是篇帶有史鐵生自傳性色彩的小說,在當年的評獎中是全票通過的,他的小說從下筆就把目光定位在對生活的理性提煉與思考,由老屋帶來的有關人物的生活片段,滲透著沉郁、黯淡卻又不得不經營著各自生活的無助感,使得這篇小說的主題一開始就站在一個很高的起點上。在時光的隧道里,所有的人都在專心的使自己能活得好一點,然而從個人生活的不幸到對愛情的渴望與失落,都充滿著悲劇性的思考,啟示著讀者對個體生命存在的“痛”的意義的再闡釋。在飄滿塵埃的老屋里,承載的是生命中短暫而又真實的生命印記,老屋的存在,使得身處不幸的人們有了可以讓靈魂自由棲息的地方,也有了彼此間的同患難的珍惜之情,老屋也因了他們的存在而變得鮮活起來。

史鐵生把生命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喜怒哀樂進行了全面的思考,他的這些思考與大多數人的生命體驗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情感的面對面的交流,充滿著沉重的生命感。在這現實世界里,敘述著清新而又耐人尋味的故事。生活是簡單、明快的,同時又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心事與秘密,向往與欲求的所在。遲子建的《霧月牛欄》與《清水洗塵》,雖是兩個不同結構的故事,但是在文本里所呈現出來的畫面,卻都是一片天藍水清的世界,生活是那么簡單而又明快。重點闡釋下《霧月牛欄》,這個文本的內容可以看做是懷揣著個人秘密的生活的展示。小主人公寶墜的生活簡單而又明凈,除了每天放牛就是想念著灑滿蔥花的油餅,在這個弱智兒童的視界里,一切都是眼前的那朵朵的梅花扣。繼父因為誤傷了寶墜致使寶墜成了一個弱智,心里一直存在著無法言明的歉疚。在濃濃的霧月里,寶墜的母親因為自己的欲望無法獲得滿足,而表現出來對繼父的暴躁情緒。這三者就構成了一個奇妙的三角結構,把牛欄霧月的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畢飛宇的《哺乳期的女人》是一篇很讓人感動的一段明凈的文字。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小男孩旺旺,看到對門惠嫂在哺乳自己的孩子時的場面,流露出對母愛的強烈的憧憬,依自己的本能作出了在成年人眼里的流氓行為,使得旺旺遭到爺爺的打罵,表現的是一種成年人對孩童單純世界的不理解與漠然。《上邊》、《馱水的日子》、《清水里的刀子》都是反映平凡生活中,最樸實無華的感情,無論是在人與人之間,還是在人與物之間,都流露出平淡中帶有不舍,尋常中又帶有依依的傾訴,父母對兒子的期望,人與物之間的情感交流,都是那么真切而又美好。《趙一曼女士》是一部對革命烈士生命歷程的再現,表現的是對過往歷史場景的再現,把歷史人物重新放置到作者想象中的歷史情境中去,在對歷史的想象中塑造了一位革命英雄的壯舉,使其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鎮長之死》、《鞋》、《大老鄭的女人》都是現實主義的作品。《鎮長之死》是一部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鎮長是一位其貌不揚的身材矮小的籟頭,帶著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取得了一定的政績,當被擠下臺,曾經的一切都成了他必須背負的罪證。被人迅速的遺忘以及被人扭曲的寫進小說中,所謂墻倒眾人推,大致就是如此了。

在現實的悲涼境遇面前,凄然的是是非非,都是勝利者的隨心所欲的書寫,這些使人們對現實的思考多了些許沉重與深刻。《鞋》是劉慶邦的作品,小說中生動鮮亮的寫了一位鄉村待嫁少女的種種心理活動。在鄉村的風俗里,待嫁的女人都要給未來的男人做鞋,鞋成了男人與女人之間情感的媒介,納一雙完美的鞋,成了女兒的心思,一針一線都絞著對未來的憧憬,那密密麻麻的針腳,就如同女兒家的心思,縝密而又細膩、活泛。《大老鄭的女人》主要寫了老鄭家的三個男人租住在“我”家里的生活,通過對他們三人性格塑造,以及暴露大老鄭私養女人的事情,來表現著另一種現實,出門在外的男人揮之不去的本能的沖動與欲求,真實地反映了底層生活的殘酷。都市的生活繁雜而又充滿焦慮,這里的天空要么是灰色的陰郁,要么是霓虹燈下的喧嘩,這里也是最世俗的空間。池莉的《心比身先老》表現的是反思現代社會男女之間,人與人之間情感迅速荒漠化的悲涼境遇。在草原上出現的藏族小伙子對女主人公的友情,沖破一切世俗的隔閡,讓只能在童話世界里面出現的情景在離別的草原上上演,應該說是表現出了作者對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真摯溫情的追求。徐坤的《廚房》,我們看到的是男人與女人之間愛情的游戲,男人的逢場作戲與女人真心追尋那曾經被她拋棄的的愛情之間的矛盾。愛情這美麗的字眼在男人的心里不過是滿足個人欲望的媒介,但在女人的眼里這是一個不想再錯過的美麗傳說,這一切在燭光的照耀下都不過是朦朧的幻象而已。王安憶的《發廊情話》,發廊,是這個底層世界里最尋常的角落,這里也是街末巷聞流傳必經的發酵地,這里有最恰當的復述者與講述者,儼然一個流言的漩渦,俗世間最粗俗的故事都在這里被津津有味地咂摸著,這里是一個俗的世界,也是最貼近現實的是是非非的世界。這些不同主題的小說,其實都是一個個關于生活的凡俗而又明麗的故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非非是是都讓人幾多感慨而又讓人黯然神傷,那些塵世的喜怒與哀愁,眾生心里的悲歡與離合,像是一股輕緩的泉流流過那干涸的河床,讓你擁有每一朵浪花的樂趣,也會讓你感到人生的短暫。在別人的故事里,我們有時候也會找到自己的影子,你的故事同樣也是別人的故事。

這種虛構的真實,把對現實的各種理解與感悟,人的生存境況的悲涼與凄切,表現得淋漓盡致。再把這三屆獲得魯迅文學獎的短篇小說,來做一個縱向的簡單比較。第一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有六篇,第二屆有五篇,第三屆有四篇,每屆的獲獎作品數量成遞減狀態,當然,可能是寧缺毋濫的嚴格審核的尺度,也有可能這就是短篇小說存在的一種現狀。清新明凈的故事,普遍世界里人與人之間單純的令人感動的情感傾訴,這類故事在每屆獲獎作品中都有出現;描繪都市人群生活的浮躁與迷茫的作品在每屆獲獎作品也都有出現。這兩個大類作品的頻頻出現,應該可以看做是人類的自然生存狀態與社會狀態的兩種鏡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似乎成了一種定律,用最簡單明麗的文字表達人類某種最普遍存在的生活狀態的作品,大都會入選,當然,能達到這樣一種高度的作品,就單作品主題與內容來說都經得起推敲與考量。否則也太讓人大跌眼鏡了。反過來說,這些小說,在敘事結構上來說并無什么特別新穎之處,大都延續的是傳統的技法,雖然融入了現代生活因素,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由來已久的創作形式。總的來說,這些短篇小說在每年眾多的文學作品中都是比較優秀的作品,單從思想主題上來說就已屬上乘之作,但是我們也要清楚的看到,在敘事模式上缺乏足夠的創新,使得這些小說的色彩也黯淡了些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