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散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1:34: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魯迅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魯迅散文

篇1

1、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2、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3、不知從那里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4、“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5、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6、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愿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一九二七年

7、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

8、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么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于『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兩地書》一九二五年4、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鎗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于犯了罪。——《可惡罪》一九二七年

9、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中國語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10、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扁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扁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11、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墻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墻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12、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13、凡中國所有的,外國也都有。外國人說中國多臭蟲,但西洋也有臭蟲……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蟲,而遭別人指摘的時候,實在也不太舒服的……最好還是希望別家也有臭蟲,而竟發現了就更好。——《外國也有》一九三三年

14、中國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騙人》一九三六年

15、中國人的雖然想了各種茍活的理想鄉,可惜終于沒有實現。但我卻替他們發現了,你們大概知道的罷,就是北京的第一監獄。這監獄在宣武門外的空地里,不怕鄰家的火災;每日兩餐,不慮凍餒;起居有定,不會傷生;構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不會再犯;強盜是決不會來搶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訊》一九二五年

16、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墻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17、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18、說話到真人厭惡,比毫無動靜來,還是一種幸福。——《「墳題記》一九二六年

19、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20、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矩,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21、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即一天一天的墮落?,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后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贊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后,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論睜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22、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23、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

24、中國人自己誠然不善于戰爭,卻并沒有詛咒戰爭;自己誠然不愿出戰,卻并未同情于不愿出戰的他人;雖然想到自己,卻沒有想到他人的自己。——《一個青年的夢譯者序二》一九一九年

25、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經驗》一九三三年

26、「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過,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病后雜談之余》一九三四年

27、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28、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即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常有幾個人張嘴?看剝羊,仿佛頗為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后走不幾步,他們并這一點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樣》一九二六15、我先前的攻擊社會,其實也是無聊的。社會沒有知道我在攻擊,倘一知道,我早已死無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為他們大多數不識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話也無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則,幾條雜感,就可以送命的。民眾的懲罰之心,并不下于學者和軍閥。——《答有恒先生》一九二七年

29、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于舊狀況那么心平氣和,于較新的機運就這么疾首蹙額;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興之事就這么求全責備?——《這個與那個》一九二六年

30、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營營地叫,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死了,不再來揮去牠們。于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牠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戰士和蒼蠅》一九二五年

31、「可惜中國人但對于羊顯兇獸相,而對于兇獸則顯羊相,所以即使顯兇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這樣下去,一定要完結的。「我想,要中國得救,也不必添甚么東西進去,只要青年們將這兩種性質的古傳用法,反過來一用就夠了;對手如兇獸時就如兇獸,對手如羊時就如羊!——《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32、我總覺得洋鬼子比中國人文明,貨只管排,而那品性卻很有可學的地方,這種敢于指摘自己國度的錯誤的,中國人就很少。——《兩地書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33、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象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么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后來呢 后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34、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里轉,長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隨感錄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35、“先生,‘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36、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么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只。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里叫著撞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37、「從生活窘迫過來的人,一到了有錢,容易變成兩種情形:一種是理想世界,替處同一境遇的人著想,便成為人道主義;一種是甚么都是自己掙起來,從前的遭遇,使他覺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為個人主義。我們中國大概是變成個人主義者多。——《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25、「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吧,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象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還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今天的兩種感想》一九三二年

38、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海上的兒童》一九三三年

39、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過好幾回了。

篇2

她回答我說,眼淚淌進血液,滲入骨髓,難以戒愈。我聽后不禁有些啼笑皆非,似想嘲笑她的矯情和浮夸。可她眼睛里的堅毅平添一份斑駁讓我不忍忽視,聽說這是眼淚結痂過的痕跡。

兩年后我遇見了你,我終于開始相信眼淚的份量。

謝謝你用33天陪我完成了戀愛練習時。遺憾的是,我還沒學會怎樣用眼睛臨摹你的微笑、還沒學會怎樣用鼻腔清嗅你的習慣、還沒學會怎樣用唇型復述你的喜好、還沒學會怎樣用心跳編輯你的情緒。還沒學會,你已離開,就像來不及收拾的包袱,即便負重卻仍舊不改突降的倉促旨意。

爛俗的劇情錯亂的節拍,原諒我這個俗人事無巨細的陳述。

我一度想要戒掉眼淚,假裝從來不曾難過你的離開。也一度試圖銷毀想念,就像從未被孤單俘獲過一樣。可我幾欲嘗試卻敗給自己。

我想在下過雨的清晨給你送一杯拿鐵,可你需要的僅僅是一把雨傘;我想在相隔時日后的見面里予你深擁,可再見面你只想要一句輕輕的問候;我想在奔跑的清晨用相機記錄你我,卻不知此刻應該用毛巾替你擦干汗痕。

千堆雪與長街,日出一到彼此瓦解。我們之間,緣不逢時無計可施,我哪敢作怪其他。

就像無數段被生活拆散的愛情,剛牽手時有走到最后的勇敢,可想分手卻又不缺理由。

梁靜茹從勇氣唱到分手快樂,還是沒有與瑪莎共鑄幸福;林憶蓮和李宗盛才子佳人,十年之戀造就了那首當愛已成往事;張國榮在人海中浮沉,終究來不及與梅艷芳共白頭。

原諒我中途切入別人的故事妄想模糊自己的難捱。

原諒我試著感同身受假裝不是這場愛情的傀儡。

你知道最諷刺的后來是什么嗎?是我拼命在腦海里放映你冷冷語調,卻依舊在心里死命惦念著你的好

;是我走路忘記步伐的穩重,一跌倒還以為會有懷抱深擁;是夜晚被你毫無預兆的闖進夢境,醒來后眼淚蔓上臉龐一伸手卻握緊空氣;是……是我明知道你已走遠,可不管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你的影子。

是不是用情太深總會負載,以至于被失望凌遲后,心心念念著的仍是你的快樂。

頻頻回頭間你已換上利落短發眉目更為硬朗。我多想回從前時空,一出門還能看你微笑的臉;我多想將時間倒退,夜晚還能聽你淺語晚安;我多想被時光厚待,滿腹心事所幸還能倒戈予你;我多想讓生活等等我,哪怕后來只能在追逐你的長途里看到你的背影。可是我又多想忘記你當作從來沒有遇見過。只怪時間之手將愛強韌折斷。

我也想越過荊棘去擁抱你,斷掉想念的掙扎狠了心說真心謊話。思念在發酵,有些美好始終不會腐爛。我還是會保留那份專屬你的溫柔,在某個合適的契機洶涌出熱情寄給你。

席慕容說,“還有好多好多的線索在我心里/我不能碰/一碰就是一次錐心的痛。”所以我不敢在繼續這篇文字的延伸。

如何戒掉眼淚的毒性 是你教會我想哭就要笑。將眼淚咽下讓心事結痂。

你終于要離開。

所以我的眼淚里全是你的影子。

所以我走過的路都循著你的孤獨。

片尾林宥嘉細膩的聲線闖進寂夜

陪我一同戒掉眼淚的毒性。

“輝煌哀傷青春兵荒馬亂,我們潦草的離散,為何生命不準等人成長,就可以修成過往,我曾愛過你 想到就心酸。”

篇3

在柔石的散文作品中,本人比較欣賞的是《人間雜記》。有關這篇散文,《柔石的生平和創作》[2]、《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3]、《中國兒童文學史———現代部分》[4]、《世界兒童文學名著大典(下卷)中國部分》[5]、《浦漫汀兒童文學序跋集》[6]幾本書中略有提及,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這篇文章的思想內容上,但是忽略了《人間雜記》在柔石整個散文創作道路上的重要轉折意義,缺乏對促成這一創作轉折原因的考究,對文本中創作特點具體表現方面的分析也明顯不足。因此,本文試圖從以上幾點出發,嘗試對《人間雜記》一文進行一次深入的文學解讀,希望可以借此帶領更多的讀者走進柔石的散文殿堂,為今后的柔石散文研究做出一點貢獻。

柔石的散文創作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23年至1928年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柔石散文以抒情散文為主。從內容方面來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抒寫浪漫纏綿的感情,如《憶S君》《別蕙》《對花》;另一類是抒發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厭惡與憎恨,如《詛咒》和《不安》,“他向舊社會發出了憤怒的詛咒,并用強烈的抒情筆調激起讀者對黑暗的憎恨”。[7]1928年往后的散文創作為第二階段,在這期間柔石決定要轉變創作風格并付諸了實踐。柔石在朝花社倒閉前后曾對魯迅明確表示過“此后應該轉換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魯迅勸其說:“這怕難罷,譬如使慣了刀的,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但是柔石依然堅持、肯定地回答道:“只要學起來!”[8]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柔石決定轉變創作風格的決心,而《人間雜記》正是創作于這個時候。

《人間雜記》是一組六篇散文,其中的《偷果子的小孩》《死所的選擇》《賣筆的少年》《六月的賜惠者》這四篇文章描寫了窮苦兒童的不幸遭遇,本文將著重解讀以上四篇散文。《人間雜記》意味著柔石開始關注底層人民、關注舊時代背景下貧苦兒童的苦難生活,表明柔石開始嘗試通過散文作品來喚起人們對兒童、對下一代的關懷與重視。

柔石之所以會將創作的筆觸深入底層人民、貼近兒童生活,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這與他本人的一段自身經歷有關。1924年,柔石應聘到普迪小學教書,他整日與孩子們在一起,逐漸了解了兒童的生活和心理,這一段經歷使得他與孩子們更為親近,也使他更加容易關注當時社會下的兒童生存環境,讓他認識到為兒童創作的必要性,這為他后來的創作轉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第二,柔石在與魯迅的長期相處中,從魯迅那里學到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魯迅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對柔石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柔石開始在創作中關注現實、關懷民眾。

篇4

魯迅說過,“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為了培育蕭紅這朵中國三、四十年代中國女性文學園圃的奇葩,魯迅甘作春泥,甘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傾注了大量心血;魯迅去世之后,蕭紅從悲痛中振奮起來,陸續出版和發表了《馬伯樂》、《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散文集》、《呼蘭河傳》等名篇佳作,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樣,繼續滋養著中國文壇的茂林佳卉。魯迅和蕭紅之間的動人情誼已經成為文壇佳話,被千千萬萬的讀者傳誦……在林林總總的魯迅回憶錄中,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是一枝獨秀。它不僅是魯迅回憶錄中的珍品,而且可謂是中國現代懷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獻于魯迅靈前的一個永不凋謝的花圈。

由于作者蕭紅跟回憶對象魯迅之間有著直接交往,對回憶對象充滿著緬懷崇敬之情,素材又來自于親歷、親聞、親見,因此作品不僅富于史傳性,而且也富于文學性。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1、《朝花夕拾》精彩片段: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里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后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2、《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職業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革命家。

魯迅先生創作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透露了年少的瘋狂時期,從中品味童真的樂趣。

百草園講述了的景物美,同時也表達了“我”貪玩、淘氣、有好奇心……種種的景物讓我感覺百草園的無窮樂趣。‘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用了排比的手法,把百草園寫的有聲有色。及捕鳥的全過程,也寫出了雪后捕鳥的樂趣。

三味書屋講述了“我”對百草園的依戀,對三味書屋的反感。但是‘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花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室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先生是本城中級反正,質樸,博學的人。但當我問“先生‘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似乎很不高興,連撒很難過還有怒氣。

篇7

林非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中國散文學會會長。

著有《魯迅前期思想發展史略》、《魯迅小說論稿》、《現代六十九家散文札記》、《中國現代散文史稿》、《治學沉思錄》、《文學研究入門》、《魯迅和中國文化》、《散文論》、《散文的使命》、《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魯迅》、《林非論散文》等。

Q:旅游與旅游散文的寫作,這二者如何結合?

A:大自然的美常常使人心情舒暢,心曠神怡。旅游既是對風光的欣賞與開闊眼界,更能在遼闊和壯觀中擺脫束縛,重新發現新事物,新世界,新心情。于是即景生情,寫出心中對風景的理解與思考,可謂一吐為快吧。對人文景觀和對歷史環境加深了解,進而加快思索,游記絕對不能寫成導游詞。

Q:在旅游中有讓你無法忘記的人嗎?那一定是很有特點的。

A:在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城市熱那亞,頭一回目睹了吉普塞姑娘。當時我們在喧鬧的街頭匆匆忙忙地走著,突然,兩個十四、五歲的少女緊貼在我們身旁。我警惕地看到那高高的鼻梁和一雙雙烏黑的大眼睛上閃爍的

光芒,還有嘴角天真無邪的笑容。跟隨我們的意大利朋友笑瞇瞇地一邊說話一邊悄悄地推開她們。她們手挽手趁勢倒在地下。原來她們是在埋怨破壞了她們今天剛剛要開張的偷竊營生。

第二回是在瑞士琉森湖濱,我在眺望遠近美景,并幻想著怎么能爬到對面山崖上俯瞰茫茫人海。突然見一個俊俏的少女,正將她的手指伸進游客的口袋里。我正想給小伙子提個醒,卻見她已經把那個錢包丟在地下,然后風一陣地跑開了。那游客趕快拾起來,發覺那姑娘只取走了幾張數目不多的鈔票,剩下的是厚厚的護照和卡。小伙子高興地喊叫了起來。

第三回是在維也納候機廳趕飛機,生怕誤機。這時從柜臺后面走出一位吉普塞姑娘,她穿著航空小姐的制服,落落大方地帶領我們從容鎮靜地穿過擁擠不堪的人群到達通向機場的閘門。然后,抿著嘴微笑著右手指引我們往里走,大家高揮著手向她致謝。

Q:你如何看待這些吉普塞姑娘?

A:她們屬于流浪部族,從未養成讀書此類的文明習慣,在繁華都市寄居,只好依賴偷竊為生了。如果讓那些習慣于自由自在的流浪者也都接受謀生的訓練,那么善良的吉普塞同胞是否會生活得更正常和幸福呢?

Q:現在都市盛行著徒步游熱,“驢友”們背著50斤重行囊,集體翻山越嶺,檢驗體能和毅力。你有過負重趕超的體驗嗎?

A:我有過一段偏僻山村里接受再教育的經歷。1975年冬天,我被下放到河北省建屏縣的一個小山村里。住在一座四周用土砌成的破房子里,窗戶上貼的舊報紙已經破碎,西北風強勁刮來,渾身就像是泡在冰水里一樣,急忙在泥地上踱步,仰起頭張望被煙火熏得漆黑的屋頂,突然覺得我不能把自己的青春浪費在這樣混沌的生活里。于是滿腔熱情沸騰起來,邁出快步沖出狹小的院子,來到在峭壁下流淌的河邊,看看河里黝黑的流水和混沌的石塊,頓時想到貝多芬《第五交響樂》里磅礴的旋律,真想大聲疾呼努力生活和奮斗吧。回到寒冷的破屋里,從炕頭被窩下摸出一盒火柴,點著油燈,在幽暗的燈光下鋪開厚厚的棉被,悄悄鉆進去,窗外寒風凌厲,渾身禁不住顫抖起來。在當時二十多年的生活里這是我頭一次遭遇刻骨銘心的寒冷滋味,也應該是一種幸福的經歷吧。在顫抖和幻想中竟很深沉地睡著了。白天起來在冰天雪地揮舞鐵鍬,翻動著凍成一團的豬糞;在雨雪霏霏的大河兩岸趕著毛驢運送泥土。雖然每天相當的勞累,內心里卻非常沖動,于是花了幾個夜晚的功夫在油燈下寫出了一百多行的抒情長詩《我們的隊伍在山里》,發表在1958年2月號的《詩刊》上。

Q:作為一個博學多才的學者,在你的旅游中一定會有許多不同尋常的感慨和思索吧。

A:小時候背過許多名句,于是總會有許多時候在景點上相映成趣。比如我小時候背誦過“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時我使勁兒去猜著寒山寺究竟是什么樣,在寂靜和凄涼的冬夜里聽著古廟里敲起嘹亮的鐘聲,心里不只是慰籍還是惆悵。幾十年過后,我終于來到這座聞名的地方,從此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中。盡管是一面之緣。那是初冬的薄幕時分,迎著一片片桔黃的落葉,走進寒山寺紅色的大門。

還有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岳陽樓。幾十年來常常在夢幻中張望著岳陽樓的華美而又雄壯的輪廓。就是因為范仲淹的那兩句激昂慷慨和滿懷豪情的話語讓我浮起如此縹緲的圖景。終于來到洞庭湖畔,濺起的浪花叩打著我滾燙的胸膛,像是在提醒我人們應該怎樣走向寬廣和遼闊,怎樣通向遠方的世界。仔細凝望著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陽樓,小巧玲瓏的它使我異常興奮。

篇8

魯迅曾在《莽原》上陸續發表過十篇帶有自傳性質的回憶散文,總題為《舊事重提》。雖是回憶的文章,但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無硝煙斗爭的痕跡。

有人說魯迅是仇貓的,而且狗也是仇貓的,這不是證明魯迅先生是狗了么。但魯迅承認自己是仇貓的,說起原因他覺得理由是挺充足,并且光明正大。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它頗與人們幸災樂禍,慢慢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其二是貓與獅虎同族卻有一副媚態。這一點我覺得貓和那些叛國叛民的漢奸頗有相似之處,雖是中國人的種,卻對侵略者殷勤獻媚,點頭哈腰,一副令人厭惡的嘴臉。

而后又因為可愛的小隱鼠的死讓我對貓的仇恨更深了,即使后來知道隱鼠是被長媽媽不留神踩死的,但這種怨恨從來都沒有消散過。

魯迅年幼時有一個“保姆”——阿長,大家叫她長媽媽,魯迅平時叫她阿媽。她懂得許多規矩,而這些規矩也是讓魯迅所不耐煩的,其實那些規矩說白了就是舊時封建社會的“傳統文化”,素稱迷信。但是她又有傳統婦女的優秀品質:淳樸,厚道。幼時的魯迅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無意中向她說起,也沒放在心上,后來她告假回家回來時給魯迅買來了,這使魯迅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做成功。于是對她最后一點誤解也煙消云散了。

篇9

解讀屬于魯迅的《復仇》

摘要:對于魯迅的散文詩《復仇》,常規閱讀常選擇文化批評,也就是從對看客的憎惡和療救民眾的角度進行解讀。此種批評視角立足于魯迅精神特征,但筆者認為這并沒有釋讀出魯迅創作此文的全部意圖。在其于“人”角度之外,還有一個于“己”的角度,即自我情感的宣泄與表達。而其在1934年致鄭振鐸信中對《復仇》的解釋則表現出其彼時思想的轉變。

關鍵詞:宣泄 婚姻 二周失和 轉變 從欲而為

篇10

現代散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說重,是因其語言精練、詞藻華麗、行文雋永、手法巧妙,對激發學生愛好語文、學好語文大有裨益。說難,是因其雖“神不散”,但畢竟“形散”。要教好它,必須針對散文的特點,再現散文的意境,將動人的畫卷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 “品讀”、“賞析”、“感悟”中, 把握文脈,習得語言,領悟思想,從而提高散文教學的質量。

一、品讀“語言美”

散文在各種文體中,偏于“陽春白雪”類,是一種高雅而精粹的“表現”藝術。散文是美的,主要美在語言,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其細膩的筆觸,高超的寫景技巧,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學習借鑒。

選入教材的散文多為構思巧妙、用筆神奇的名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內心之情,傳神地狀物,精巧地升華,造成情深意濃的美學勝景與極強的藝術魅力,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樸素而優美,嚴謹而灑脫,平實而驚人的語言,撥動你的心弦,觸及你的靈魂,更使你留連忘返。教學中,引導學生精讀細研,努力挖掘它的語言特色,掌握它的表現手法,是一重要任務。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不同的作者,寫出來的文章會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

例如,魯迅的深沉洗練,茅盾的沉穩勁健,梁實秋的溫靜典雅,豐子愷的質樸練達,孫犁、老舍的清新明快,錢鐘書的幽默曠達,徐志摩的濃麗華美……風格各異,異彩紛呈。閱讀中辨析文章語言表達的特點,揣摩不同的語言風格,品味其中的意蘊,那是一種美的享受。要真正體會作家遣詞造句之妙,還必須透過語言的外衣,挖掘語言的內涵。

朱自清的《春》的第一段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兩個“盼望著”的反復,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腳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看:“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作者先從總的方面描繪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景象。

朱自清先生描繪景物還常在“活”字上下功夫。要寫“活”,就要對描寫對象進行細致的體察,品味其“細端末節的千差萬別”,咀嚼出其中獨特的風味。譬如同是寫春草,晴天的春草是“嫩嫩的,綠綠的”,“綿軟軟的”,這是被初陽蒸融的緣故;雨天里的春草則是“青得逼你的眼”,這是細雨滋潤的結果。再如寫春雨,以“像牛毛”形容它的細密,“像花針”形容它的狀貌,“像細絲”形容它的綿長,而“密密地斜織著”,更把微風吹動細雨的景狀寫得惟妙惟肖了。可以說,在《春》里句句是景語,句句也是情語,通篇繪景,也通篇抒情,那花草、樹木、風雨,無不滲透著作者對春天到來而勾起的無限喜悅的情緒,而顯得“氣韻生動”。

再如,其散文《背影》,描寫父親爬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這個鏡頭。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爬鐵道的動作,“探、攀、縮”等動詞,讓學生想象攀的吃力,并體會從“肥胖的身子”、“蹣跚的走”等語句,突出了爬的艱難。從這些語言體味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春》為什么有那樣大的藝術魅力?關鍵就在作者善于體物寫真,他以為“逼真等于俗語說‘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唯其如此才能“氣韻生動”。從以上可以看出,這種雨景確是不同一般,只有春天才有的。要寫“活”,還需要融情入景,可以說,

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寫景散文作品《濟南的冬天》流淌著一種如詩如畫的美感。品味其精美的語言,“暖和舒適地睡著”、“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她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等等擬人化的語言,再現了濟南的嬌小可愛,像個可愛的胖娃娃睡在溫暖舒適的搖籃里面的感覺,不但突出了濟南的地理位置的特點,也側面暗示了濟南冬天溫暖的氣候特征。作品的種種神韻,美景中孕育著濃郁情致。

再如《信客》 “他讀過私塾,年長后外出闖碼頭,碰了幾次壁,窮愁潦倒,無以為生,回來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質樸與典雅的特點。文中典雅的詞語隨處可見,如“破爛灰黯”“風塵苦旅”“感嘆唏噓”“勁厲的山風”“滿臉戚容”“猝然昏厥”“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滿紙幽怨”“此公”“賦閑在家”“身體不濟,恕難從命”“繪聲繪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屬于上乘”等等。

本文語言的另一個特點――“精辟”主要表現在比喻句上:“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都市里的升沉榮辱,震顫著長期遲鈍的農村神經系統,他是最敏感的神經末梢。”“紅紅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劍。”“做信客的,就得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這些語言不但表現了人物的樸實、堅韌的性格特點,還充分展現了作者獨樹一幟的語言風格。

精心地尋覓、巧妙地剖析、深情地誦讀,把品味寓朗讀中,學生的情感才得以進一步提升,感悟才得以充分地釋放和升華。

二、賞析“意境美”

現代散文的魅力除了語言精美、含蓄、精辟外,還在于它再現的優美意境。散文的意境,具有難以言傳的美感。這種美感,需要細致地感受、巧妙地剖析。教學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體的意境,散文的主題、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夠帶動起來。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講得深入淺出,且還散文之完整、動人的本來面目。讓意境盡顯文本魅力,這是散文教學最突出的特點。

要將學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進入意境。而進入意境的前提是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 情”濃“境”深。教師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從內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藝術感染力,在感受作品、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帶著強烈的感情,把意境傳導到學生的情感中去,使師生雙方與作者作品兩方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協調共振起來。

在引導學生賞析散文的意境時,第一,要注意意境的完整性。如在教學寫人散文《背影》一文時,必須引導學生首先了解作者在前面介紹的“祖母之死,父親卸職”的背景交代,盡管是寥寥數語,卻為全文渲染了冷清、凄涼的情感氛圍,了解了這一切,再分析父親的一系列舉動時,才能感受到具有動人心魄的魅力,父親的背影在讀者心目中永遠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意境,有意識的在閱讀過程中,把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對生活的感知與思考結合起來。

第二,要分析意境的獨特性。《風箏》一課中的“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這兩處交代了“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出現于遠處天空中一二風箏的浮動,使“我”似乎看到“久經訣別的故鄉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在這天空中蕩漾了”,在“我”與讀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天空,抬眼看見的是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耳邊聽見的是沙沙的風輪聲;地上,楊柳已經吐芽,山桃也多吐蕾,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點綴相照應。作者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往事回憶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三,要再現意境的真實性。在教學《臺階》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賞析,讓學生在頭腦中真實地再現父親重修臺階的情景,從而感受這一震撼人心的畫面。進而理解父親具有華夏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不怕千辛萬苦、勤儉持家的美德。同時,從“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而是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的品質(因為)。從而體會作者崇敬和悲憫的雙重情感。

三、感悟“主題美”

欣賞散文,還要讓學生領會散文獨特的構思和豐富的想象,真正進入作者的主觀世界中,與作者同歡喜,共憂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懷,進一步理解散文內在的韻味。

散文是個性化的、散文是體驗歷程的產物,是純正思考的結晶。朱自清的《背影》里深深的父子情,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童真童趣。杏林子關于生命的感慨是因為自己從小忍受病痛的經歷讓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強烈地呼喊出了“生命、生命”。宗璞一家人由于在時期遭到了令人窒息的迫害,一種深沉的悲哀,一種對生命的獨特感悟借助一樹紫藤蘿花來睹物思懷,由花兒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恒,這些都是個性化的,需要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挖掘才能夠感悟到。

再如,《風箏》的主題,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這些都是從文字的解析和文本的品味后得知的。這些都是我們要教給學生或者說引導學生感悟的思想內涵。

對于《老王》一文的主題探索,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作者認為“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才會平等對話,才會感覺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再就是人道主義精神。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聽說老王有夜盲癥,就送了大瓶魚肝油。為了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而且總是照原價付。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有無限的同情和悲酸。直至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于這個不幸者,所有這些,都是人道主義精神。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發自內心地這么關心人,愛護人。在教學中,我們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才能讓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文本再現的事件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郁達夫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很明顯:在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確實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寫了這“小”,卻能從中“見世界”“說人情”,看出“大”來,這就是地道的“以小見大”,小事情引發大主題!而我們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在“小事情”、“一粒沙”中窺探大道理、大主題。

總之,散文的教學要做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它需要教師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用心、用情去打開文本,感動每一個學生的心靈。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位。

參考文獻

[1]蕭云儒:《形散神不散》人民日報1961年5月12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 陳孝全 《 朱自清作品欣賞》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