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來源調查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1 09:56:00

導語:作文材料來源調查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文材料來源調查管理論文

一、調查的目的、對象和形式

《大綱》明確指出:學生作文要“有具體內容”,教師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人手”。小學作文的訓練實質就是培養學生認識能力,提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水平;培養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從而達到小學階段的整個作文訓練要求。從“內容入手”才能達到學生作文“有具體內容”,“從內容人手”就是讓學生認識事物、認識生活,了解、認識要寫的內容,在表達之前,對作文材料有所選擇。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概都有所知,然作文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習作材料貧乏、內容空洞大多雷。其原因、結癥在哪里?制約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是什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過研究分析認為:作文教學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獨立選材能力。只有解決了“寫什么”言之有物的問題,才有可能進行“怎么寫”言之有序的訓練。而且選材能力的培養貫穿著整個小學階段,是一個有計劃、有層次的訓練過程。為了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和質量,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進行調查分析和對策研究,擬為兩步進行:第一步對學生作文材料來源調查分析,研究對策;第二步對學生獲取材料后如何表達作調查分析,研究對策。本文是第一步的實施情況,我們是在第一學期的后半時進行的,調查對象是小學五年級學生共115名。調查時采取了個別座談、察看學生習作和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

二、問卷的編制和調查結果

為了全面真實了解情況,我們從行為、實事、態度幾方面設計編題,根據小學生實際而采取了封閉問卷形式。調查表如下:

小學生作文材料來源調查表

姓名:班級:時間:

1.你訂有作文類刊物嗎?有———無——。

2.你是否有寫日記的習慣?有———無——。

3、你對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和經歷的主動寫作文嗎,寫——,不寫——。

4.活動前老師就要作文,你認為怎樣,喜歡活動害怕作文----,討厭作文玩不開心----。

5.你作文中所寫內容是自已經歷的———看到或聽到的——。看書獲得的——。

注:此表只用/符號表示,每題只選一項要真實填寫。

此表設計上姓名旨在和平時情況對照。幾個問題的設計是想了解學生在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方面獲取作文材料的情況,和學生對事物的感知、認識的敏銳程度,以及積累表達方面的情況。

調查結果:

題號問卷結果

1、訂有刊物的49人占42.6%,沒訂刊物有66人占57.4%。

2、主動寫作文的8人占7%,不主動寫作文的107人占93%。

3、寫日記的28人占24.4%,不寫日記的87人占75.6%。

4、喜歡活動害怕作文的100人占87%,討厭作文玩不開心的15人占13%。

5、寫以歷的72人占62%,看到聽到的23人占20%,看書獲得的20人占17.4%。

三、調查結果分析與對策

從如上調查結果及座談和察看作文情況來看,學生作文材料貧乏,內容空洞的原因便一目了然。關鍵不具備獨立選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視而不見,不會發現捕捉有價值的寫作材料,更不要說對事物的敏感和認識分析了。

①學生作文材料的來源

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小學生作文材料同樣也源于生活。他們的生活內容、生活范圍決定了其習作的內容。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活動范圍相對比較狹窄,主要生活在家庭、學校之中。社會活動較少,對社會現象也只是表面的感知,用自己的是非觀做簡單的評價。正是由此習作中才顯出童真童趣,學生眼中的世界反映了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一般,小學生作文材料來源范圍、寫作內容和文章類型如下:

來源范圍寫作內容文章類型

家庭長輩、同輩、同學、老師、各行各業寫人

學校參觀、游記、活動、游戲、各類事情記事

社會植物、動物、器皿、物品、任何物體狀物

自然環境、現象、風景、風情、大千世界繪景

由此可見,學生習作內容之多、范圍之廣在他們的生活圈內寫作素材并不貧乏。可以說眼前即材料,身邊即作文。只要動筆,生活這座室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為什么作文效果不如人愿呢?歸根結底還是學生不會選材,不具備獨立選材的能力。

②選材能力構成因素

選材能力是一種多種心理機能參與的綜合能力的體現,它包括對事物的敏感注意力、觀察力、想象、思維等因素。概括起來由以下幾方面組成:

選材能力:

1、感知事物能力

2、觀察事物能力

3、分析認識事物能力

4、積累材料能力

5、篩選剪裁的能力

在這幾項能力之中,感知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開端,沒有感知人就不可能認識客觀世界。而感受性又是因人而異的,表現在靈敏程度的不同。觀察是分析認識事物的前題,沒有深入細致的觀察,就抓不住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內在聯系;也就無法認識其本質意義。積累是寫作的基本功,沒有積累就無法選擇,更談不上對事物的深入研究,寫作也就成了“無米之炊”。篩選剪裁是運用材料的能力。顯而易見選材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氣呵成,而是一個有階段,有層次的訓練過程,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因此各階段要明確訓練重點。

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從這次調查結果看,高年級作文訓練仍要以內容為主,形式為輔,特別是對剛進入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更應如此。

A、培養良好寫作習慣,訓練感知觀察捕捉材料的能力。

習慣的養成可使人終生受益。大凡作家都有良好的寫作習慣。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三十卷,就是日積月累用樹葉寫成的巨著。從調查看學生主動作文和有日記習慣者甚少,這怎么能提高寫作水平呢?我們的作文訓練每期8篇文章,太少。而且在教學當中讀、寫分離現象較為嚴重,到基礎訓練時才講作文,再加上指導不得法,作文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學生對身邊能發生的事,常常是熟視無睹嗎?其實并非如此。調查中可知,作文中寫自己經歷的、看到、聽到的所占比例并不少,他們對生活中的現象同樣表現出關切、熱情、激動。然而,事情過后也就煙消云散了。這是符合兒童觀察、思維特點的:無意識占了主要地位,情緒性又十分突出,輪廓性更加明顯。他們在感知、觀察事物時常常是被動的,受情緒支配的,缺乏精細的分析、辨別。粗略而籠統地一看了之。

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首先要注意激發興趣,培養他們對事物的有意注意,從多方面去感知事物,使之感受性不斷地發展、完善。養成處處留心,遇到事物都要問是“為什么”的習慣。培養觀察習慣,教會觀察方法,學會如何分析、思維。采取措施訓練積累習慣。要勤寫多練,讓學生堅持寫觀察日記。日記不僅可積累寫作素材,鍛煉寫作能力,同時還有助于分析、認識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在紛繁的生活現象中發現價值的寫作材料,學會捕捉寫作素材。

B.擴大閱讀量,開闊學生視野

從調查看學生閱讀量小且面窄,僅局限在語文課本中,這對于提高作文教學水平是極為不利的。閱讀是寫作的前題和基礎,是間接的觀察。魯迅先生說:“文章該怎么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了。”一代大師,如是說,那只有多讀、多看了。多讀多看不僅能豐富寫作材料,更能提高認識水平,學習別人的方法。平日我們常說:“作文功夫在文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不去多讀,平時無積累,作文何以傾吐?何況我們的小學生不可能什么都要去經歷體驗一下,可以說閱讀是小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學習觀察、表達的主要渠道。

對策:首先要有大作文觀,不要僅局限在作文課堂上。開展讀書、評書、心得、競賽等各類活動,從培養興趣入手,逐步養成習慣,教會學生徐特立老先生所說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摘記方法。在擴大閱讀量,拓寬視野的同時,還要在輔導精讀上下功夫,精讀名家經典,學習方法,掌握規律,以達到綜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C、開展實踐活動,豐富寫作素材

活動、游戲是兒童的天性,調查中可看出:學生既喜歡活動而又怕作文,這種心理是符合兒童心理特征的。究真原因:一是理解認識和教學藝術問題。過分地、單一地將活動的目的理解為單純為了作文。而于活動前大加強調,造成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二是對作文的要求過高,不能正確理解作文訓練的階段性,層次性和單元性,對每篇作文都以綜合指標去衡量。學生作文只是習作練習,不是文學作品。不能要求過高、十全十美。要針對年級作文訓練要求進行,達到本次訓練要點即可。

因此,在我們開展各類實踐活動中,首先要端正認識:活動不是為單純的作文而活動,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能在活動前大加強調,而活動中不加指導。要克服學生懼怕的心理負擔。巧妙地,有藝術性地加以引導,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觀察習慣。其次,要準確把握作文訓練要求,根據情況因人而異,逐步提高。活動一定大力開展,只有生活豐富了,才有取不盡的材料,寫不完的內容。通過活動,學生獲取了豐富的寫作材料,“寫什么”的問題解決了。訓練“怎么寫”才能得心應手。

作文“從內容入手”無庸置疑,目前的放膽文、觀察文、情境文、讀寫文,都是很好的方法,這是在一定思想理論指導下的結果。作文源于生活,不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就無法訓練“怎么寫”,拋開內容大講技巧更不可取,只有把握作文教學規律,才能提高作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