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課程教學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8-06 09:11:31

導語:公共管理課程教學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管理課程教學問題與對策

摘要:公共管理課程教學是新興學科的專業教學,新興學科范圍內的各專業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既適應社會的需要,又表現出與社會需要滯后、脫節的問題。本文在對廣西師范大學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實際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發現存在新辦專業教學基礎薄弱、兩地辦學分開、年級縱向交流缺乏、學生課堂參與意愿低下、教學目標偏重當前等問題,加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對策

關鍵詞:公共管理教學;教學問題

廣西師范大學貫徹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學研究必須深入教學實際。基于廣西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的調查,力求發現當前課程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在分析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探索有利于增強公共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效果的對策。

一、廣西師范大學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現狀與問題

這次調查主要是問卷調查(問卷內容省略),問卷調查對象是2016級行政管理、2017級勞動與社會保障、2015級政治學與行政學,問卷中的問題1-9主要按照總數及百分比描述,而問卷中的問題10由于是開放性做答,圍繞課程開設、教材選定、教師教學水平、教學方法作用、教學方法運用、年級交流、課題參與、課程教學作用、課題討論態度及教改建議主要方面進行問卷調查,根據三個專業班的問卷回收、問卷作答及統計情況(原始統計數表省略),各班表現一致性和差異性現狀與問題分別如下。(一)一致性較高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三個班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一是教師教學水平滿意度方面取得高度一致的認知,回答一般滿意和很滿意的占本班比例分別為89.48%、93.18%、100%。二是專業學習中的講授法成為多數課堂教學法取得高度一致的認知,三個專業認為講授占大多數課堂教學法的比例分別為91.23%、88.64%、93.55%。三是基本認為實習或調研法、講座或專題報告這兩個教學方法在課程教學中幾乎不出現或很少出現,三個班回答在專業學習經歷中講座或專題報告、實習、實驗或調研法的比例依次為3.51%、0.00%,0.00%、0.00%,3.23%、3.23%。反映了實習或調研法及專題報告講座在專業學習中的相對缺失,從反面證實了以講授法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是專業學習的主要途徑。四是在與本專業高年級或研究生交流方面取得了一致的認知,三個班低于1次的分別為70.18%、86.36、64.52%,基本缺乏與高年級或研究生的交流機會。五是三個班在參與專業學習的課題研究方面具有較大的一致性,多數學生都低于1次,且各班相應比例幾乎接近。六是在教學改革建議中,在注重教學實踐方面取得較大的一致性,三個班支持教學應注重實踐的比例分別為24.56%、25%、19.35%;在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方面取得較大的一致性,三個班支持教學趣味性的比例分別為24.56%、20.45%、22.58%,在這兩個方面的建議比例接近。七是對專業教學的主要作用的評價上,三個班具有一致性,行政管理班認為專業教學的主要作用是為未來職業或事業奠定基礎的占12.28%;勞動與社會保障班認為專業教學主要作用為未來職業或事業奠定基礎的占4.55%;政治學與行政學班支持為未來職業或事業奠定基礎的占12.90%。由此可見,三個班的大部分人認為專業教學主要作用為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獲得。(二)差異性較大表現。一是在開設專業課程方面,三個班回答的差異較大,行政管理班認為一般合理、很合理的回答中,占比為89.48%;勞動與社會保障班認為一般合理、很合理的回答中,占比為40.91%;政治學與行政學認為一般合理、很合理的回答中,占比為100%。二是在教材選定合理性方面,三個班回答的差異性較大,行政管理班認為一般兼顧、很兼顧的回答中,占比為77.19%;勞動與社會保障班認為一般兼顧、很兼顧的回答中,占比為63.64%;政治學與行政學班認為一般兼顧、很兼顧的回答中,占比例為96.77%。三是在對知識增長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上,行政管理班支持案例教學法的回答占50.88%,支持實習、實驗或調研的回答占33.33%;勞動與社會保障班支持案例教學法的回答占40.91%,支持實習、實驗或調研的回答占45.45%;政治學與行政學班支持實習、實驗或調研的回答占41.94%,支持講授法的回答占35.48%。由此可見,行政管理專業傾向于案例教學法,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和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卻傾向于實習、實驗或調研的教學方法,政治學與行政學班超三分之一的學生支持講授法。四是在教師主持的課題討論方面,行政管理班不太喜歡的占56.14%,很喜歡的有31.58%,勞動與社會保障班一般喜歡的占52.27%,不太喜歡的占29.55%,政治學與行政學一般喜歡的占70.97%,很喜歡的占19.35%。(三)課程教學的主要問題。通過對問卷問題1-10作答的簡單統計分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共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的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問題一對開設專業課是否合理這個問題上,勞動與社會保障班認可度偏低;問題二與本專業高年級、研究生的交流普遍比較缺乏;問題三學生參與教師主持的課堂討論意愿不足,行政管理班尤其明顯;問題四課堂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方法與學生預期偏差大;問題五專業課程教學的作用與未來職業或事業關聯性較低,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偏重于較具體的方面;問題六學生教學改革建議和改革行動主動性、積極性偏低。

二、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的改革對策

針對以上課程教學的主要問題,結合國內外公共管理學科的未來發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趨勢,為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以下建議。(一)大力引進并合理配置新辦專業所需的專業人才,提高專業課程安排的合理性。勞動與社會保障班學生超半數以上認為專業課程安排不合理,只有個別學生認為專業安排很合理,反映了這班學生對本專業課程安排不合理達成了共識,如不及時改善,必將影響學生的新專業認可度。有學者對新專業設置指出:“專業課程體系的原則框架應體現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專業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有機結合,專業知識和非專業多學科知識的有機結合。”[1](62)現實中難以有機結合體現在專業課程安排不合理,不合理主要源于現有教學資源的依賴,當然存在學校范圍內現有資源的閑置或沒實現優化配置的原因。鑒于此,新辦專業要突破專業師資制約的瓶頸,一方面大力引進新辦專業的專業人才,尤其想方設法地引進本專業的博士或教授層次的人才,才能補充本專業教學科研急需的人才,沒有投入就難以有產出,在現有師資不足的情況下,新辦專業必須有相應的新生人才補給。另一方面加強學院之間、系別之間、教研室之間專業課教師教學上的交流與合作,相關專業、同類課程的教師應實現較大范圍內的流動,盡量避免一個部門內的專業課教師對一切專業課教學任務大包大攬,其直接現象是非專業出身教師的借用、替用、過度使用,后果是教師學生相互抱怨,教學質量降低。(二)針對兩地辦學模式,建立健全課堂外專業教師指導績效評價制度加強專業縱向交流。兩地辦學模式造成的時空分割致使專業教師難以發揮課堂之外的專業指導應有的作用,因為師生之間的時空分割增加了專業課教師參與學生專業活動的成本,也增添了學生接受專業課教師課外指導的不便,缺乏教學相長的配合,長此以往會影響專業建設的持續發展。就現有情況看,公共管理類專業有些課堂之外的專業學習活動,有老師參與指導相關的專業活動,但這些指導是較零星的、非常態化的。當有重要的專業活動舉辦時,確保專業課教師到場參與,要么依靠主管學生的老師或輔導員通過自身的人情邀請,要么是學院領導帶頭參加并親自協調。這種非常態化的制度做法難以保證專業老師的常態化參與。特別遇到重要的專業活動時,應該有相關專業老師到場指導,但一些時候沒有專業老師到場,窘迫局面挫傷舉辦專業活動的學生積極性。由于專業學習需要課堂之外的專業活動,需要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層次之間的縱向交流,而有能力承擔縱向交流組織和指導任務的非專業課教師不多,只有建立健全課堂之外教師指導績效評價制度,才能保證課堂之外的專業活動常態化、高質量化、可持續化。建立健全教師指導績效評價制度大體方面如下:一是專業活動指導工作向教學工作轉化,對參與指導課堂之外的專業活動的教師進行登記造冊,與教學工作量同等對待,納入學校教師工作量統一管理,并與教學工作量一樣作為績效考核、職稱評定要求的直接依據;二是在學校學院兩個層面對課堂之外專業活動指導工作報酬制度化,按照專業活動的任務難度、持續時間、參與次數分類管理,實行同工同酬,消除人為差別;三是學校、學院、系所、教研室各個層面的教師年終考核等級評定時,專業課教師課堂之外參與專業指導活動的情況作為等級評定的重要依據。(三)提高專業課教師綜合教學能力以增強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意愿。公共管理類課程具有強應用性和強問題性的學科屬性,要求專業課程教學應該有一定數量的課堂討論環節,但實際情形中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意愿偏低,主要原因在于課堂討論模式不成熟,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教育教學綜合能力與課堂討論高要求不匹配。鑒于此,提高專業課教師綜合教學能力是要義。正如有專家指出:“教師在教學中充當的是培訓者的角色,要善于調動學習者的參與興趣,保證學生的參與。”[2](60)如何提高教師綜合教學能力可考慮以下方面:一是加強對教學目標的全面深刻思考,把教學目標系統化,并在系統化的基礎上轉化成教學任務模塊化,進而將模塊化的教學任務變成教學活動全過程的操作化;二是根據模塊化的任務和操作化的活動進行相應的條件與能力匹配分析,揚長補短,在自我學習和完善中提高;三是以學生為本,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責任,主動設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把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模式轉換為多元教學方法,尤其注重培養教師在課堂教學方面引導、組織、協調、激勵、控制等能力,這是課堂討論法運用中教師能力的核心。(四)改革教學評價制度,突破講授法為主導的教學困境。在認為對知識增長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中,學生普遍支持實習或調研、案例教學法,現實情況是講授法充斥專業課程教學中,而講授法在學生看來,其在知識增長有效性方面是低效的,這種反差表現了學生對教學的無奈。其實,在無奈的背后,隱藏著教學管理者、專業課教師、學生三方網絡式的路徑依賴,又可稱為三方個體理性選擇聯盟,雖然這種聯盟導致的是一種集體非理性的囚徒困境局面。要走出這種集體非理性的困境局面,第一種方法是職業倫理的自我規范,第二種方法是第四方強制,這兩種方法實際上需要的是對教學評價進行改革,由以往單一的學生評價轉向多元主體的評價,由以往的教學結構要素評價轉向增加教育價值、教育良知等教育倫理的多元領域評價,由以往的基于講授法為主設計的評價轉向包括實習、調研、案例教學、講座等課程教學多元方法的綜合評價。有學者指出“可將教學評價具體分為教學前評價、教學中評價、教學后評價”的全過程教學評價教改[3](216)。這是一種教學評價全面性表現,再結合從主體、內容、方法三個方面多元綜合構建,并且構建起來的教學評價制度能導向集體理性、教育的實質理性、強約束性,解決講授法占絕對主導的教學問題。(五)重新審視并建構教學理想和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對專業課程教學作用的認知。學生對課程教學的主要作用認知大多數停留在專業理論學習或專業技能學習之上,對課程教學的主要作用與未來職業或事業之間的內在聯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深層次原因是教育理想的缺失和教學目標的低層次化。學生只有對課程教學與未來事業的內在聯系給予明確而全面的認知,才會更明白專業課程教學的功能,才會更懂得專業課程教學不僅僅是“教書”,更是“育人”,“育人”才是專業課程教學更高層次的理想和目標。要實現專業課程教書和育人兼顧的高層次理想和目標,需要重新審視和構建專業課程教學理想和教學目標,如果教書是專業課程教學的底線,育人就是專業課程教學的上線。教書的內涵是學習、掌握未來職業需要的專業理論、專業技能等硬件,育人的內涵是培育、塑造未來偉大事業所需要的高尚品德、健全人格等軟件,這就需要對專業課程教學目標進行全方位審視并重塑,對缺失教育理想的專業課程教學目標進行重構,并把重構之后的教學目標和教育理想逐漸內化于專業課程教學相關者的心中。(六)教學體制機制創新是學生大力參與教學改革的制度條件。盡管學生是教學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又是受益者的第一順序人,理應是教學改革的最積極推動者,但在教學改革實施中,學生付諸教學改革的意愿和行動偏少,部分學生對教學改革缺乏認真的對待和系統的思考,更別說具有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教學改革行動。造成這種理論與現實的反差雖有很復雜的因素,但相對僵化的教學體制機制是主要原因,現有的自上而下的教學體制機制整體上會造成教學改革中學生無動力、專業課教師無權力、教學管理者無壓力的局面。要有效改變這種教學改革的無力局面,只有激發學生教改的動力、賦予專業課程教師教改的權力、施加教學管理者改革的壓力,為大學生有較高意愿參與教學改革提供制度條件,關鍵在于教學體制機制創新變革,實現“思想協同、人員協同、經費協同、校社協同、制度協同”優化教學機制[4](107)。教學體制機制創新變革需要從以下方面考慮:一是教學安排、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重要的教學權力體系主體多元化,增加專業課教師和學生代表,重大教學決策要經過民主討論和科學論證程序;二是教學運行機制進行組織重構。組織重構的方向有二:一要在現有教學運行實體組織中增加橫向、斜向、上行溝通的渠道,二要在完善現有教學運行實體組織的基礎上,建立由教學管理者、專業課教師、學生組成的網絡組織,并在學校、學院、系、教研室各層次互聯;三是在各個學院層次培育和扶持促進教學改革的學生組織,作為推動教學改革的集體行動組織;四是完善現有的教學督導制度,教學督導員的選拔不能全憑管理者的意愿,教學督導員的教學能力應受到師生的一致高度認可,各級推選和上級考察相結合選拔,上級考察需要民主征詢一定數量的學生、專業課教師意見,并對各層次教學督導員的選拔和任期進行規范,連任不得超兩屆,盡量避免教學督導員固化。

參考文獻:

[1]婁成武.關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0(2).

[2]盧文剛.公共行政管理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優化[J].中國行政管理,2005(2).

[3]周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困境與發展思路[J].特區經濟,2014(1).

[4]左偉塵,徐波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機制協同優化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7(5).

作者:姚賤茍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