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教育對留學生的影響

時間:2022-12-12 11:14:00

導語:中華文化教育對留學生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華文化教育對留學生的影響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留學。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僅僅在中國住上一年半載,學習一些基礎漢語,而是進入中國的正規(guī)大學,接受全面的、嚴格的、富有中國特色的本科教育。據統(tǒng)計,上海市留學生為3298人,為4322人,達到5312人。可以預測,留學生人數還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

留學生人數的迅速增加,向留學生教育事業(yè)提出了新的課題、更高的要求。怎樣適應全球出現的漢語熱形勢,在留學生人數增加的同時,加強中國文化教育,為弘揚中國文化與構建和諧世界做出貢獻,是當今高校一個重要課題。

一、重視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

重視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是中國外國留學生教育的方針使然。《大綱》明確指出,漢語言專業(yè)留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是“掌握基本中國人文知識,熟悉中國國情和社會文化。”根據這項原則,決不能為了增加語言學習時間而減少中國文化的課時。雖然中國文化不是其他專業(yè)留學生的專業(yè),但是在對他們的教育之中,不能疏忽中國文化的內容。因為接受外國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國與各國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合作,增進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了解。留學生在中國留學期間,如果不學習中國文化,今后回國之后又如何宣傳中國文化呢?

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社會價值等等,與中國有較大的差異。這些因素有時會讓留學生產生一定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壓力,甚至出現某種程度的文化沖突。尤其是那些剛剛跨出高中校門、第一次遠離家庭來到中國的留學生,開始時,對留學生活期望很高,充滿了憧憬,但是對于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新的環(huán)境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如今,身處異國,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衣食住行諸般事情都得靠自己獨立處理,這無疑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加強中國文化教育,能夠讓留學生盡快地熟悉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的風俗習慣,從而實現入鄉(xiāng)隨俗,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在中國文化課上,留學生能夠學到很多知識,增長見識。中國文化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其認識作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提高留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長他們的知識。《論語》早就指出:“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而且,加強中國文化教育,進而向世界推廣,加強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中國和國外友好,是中國的國策之一。文化部長孫家正指出:“了解中國,文化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因為文化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狀態(tài)。中國文化近年來在國際舞臺上頻頻精彩亮相,對世界了解中國發(fā)揮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總體上看,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還不夠,我們要更多地向世界介紹中國,通過文化交流,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①

不同國家由于其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進程、文化風俗、社會制度,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文化,影響著其國民的價值觀、心理意識、生活方式等。不同的文化本來可以共同存在,互相交流,調整人們的價值觀,增進人民的友誼。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缺少了解、誤解以及其他的種種原因,敵視東方中國,否定、排斥中國文化,進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沖突。如何才能消除由于文化隔閡、誤解而產生的沖突呢?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讓留學生在留學中國期間,盡可能地多了解中國,今后發(fā)揮促進中國與留學生本國友好交往的橋梁作用。

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對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這已經成為眾多有識之士的共識。早在1895年春,康有為就在“公車上書”中提出,推舉儒學大師像基督教教士那樣傳道全世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之文化,競爭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余秋雨說:“通過文化藝術作品的海外傳播,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人,是我們學藝術人的責任。因為,‘經濟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藝術才能帶來尊嚴。’”②因此,向留學生傳授中國文化,讓留學生接受中國文化,把他們培養(yǎng)成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對增進我國和世界各國的相互理解、發(fā)展友好關系一定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一定要克服那種以為當今的中國青年人都偏好西方現代文化,外國留學生不會對中國文化有親和力的片面思想認識。歷史證明了中國文化具有自身的價值。“中華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王國、古印度王國、古巴比倫王國都消失了,唯獨一個中華民族滅不了,這就是中華民族,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魅力。如果我們是一個沒有文化、沒有美德的民族,我們的文明能傳承下來嗎?”而且,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都有優(yōu)點,就拿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相比,美國的文化其實很多東西很粗糙。”③而且,中國文化無論對東方還是對西方,也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并在進一步產生巨大影響。韓國文化觀光部副部長裴鐘信說:“中韓兩國的價值觀念非常相近,所謂‘韓流’實際上是在韓國文化中重新找到了中國的古典文化。韓國從兩千年前就開始從中國傳入文字和書籍,并引進了思想、文化和技術。韓國非常堅守自己的傳統(tǒng),尤其重視對青少年關于‘孝道’的教育,‘如何孝敬父母,孝敬長輩,’而這恰恰與中國傳統(tǒng)的‘孝’文化非常契合。”④遺憾的是,我們自己卻是“不識廬山真面目”。

二、中國文化教育的內容

文化的包融性很大。舉凡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哲學著作、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飲食器服之用,都包括在內。它既包括高文典冊的圣經賢傳,也包括布帛菽黍的制獲方式以至于舉止言談的風度等。雖然由于國家的制度、風俗習慣的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并不一致,但是,作為人類,就必然具有某些相同的理念。在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中,必須既要堅持中國的特色,又要追求世界的普遍性。

中國文化所強調的和諧理念,對留學生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庸》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莊子·大宗師》說:“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認為只有和諧了,自然界才能各得其位,萬物有次序;自然界是和諧美好的,應當排斥一切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人為,以免破壞自然狀態(tài)。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儒家講求“禮之用,和為貴,”⑤主張仁義道德、博愛、“行而宜之”,以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所謂中庸,就是要反對過與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協調。臺灣作家龍應臺指出,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茍且,因為不茍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xù)的生命。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講,尤其在提倡以人為本的大文化當中,構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基礎。”⑥對中國文化所強調的和諧特點,做了較好的歸納。

和西方的強調自我不同,儒家提出入世,主張“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強調人生的社會作用。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中國文化要求個人服從社會整體,為社會多做貢獻。誠如韓美林所言:“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悖的地方。外國的文化講個性張揚,人性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而中國的文化講的是內斂、自省、小我大公、忠孝仁義。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行為準則。”⑦“小我大公”,就是強調人要多為社會做貢獻,這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中國文化又非常強調家庭觀念,講究尊老愛幼,講究孝道。這一點,在家庭關系日漸淡薄的今天,應當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此外,中國文化還非常強調個人素質修養(yǎng)的重要性,對于留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學》說:“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強調了一個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崇高的理想,才能具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使自己的一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充實了留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了他們的總體素質,才能促進他們的學習成效,事半而功倍。

中國的風俗習慣也是留學生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的風俗習慣是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綿延生息而傳衍發(fā)展的,是中國所獨有的現象,其教育作用歷來受到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禮記·王制》說:“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秦漢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和儒家士大夫更是將“辨風正俗”提到治國安邦的高度。《漢書·藝文志》言:“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中國風俗習慣對于留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探討中國人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當大的作用,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養(yǎng)成尊重中國風俗習慣的自覺性,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

三、中國文化教育的方法

中國文化教科書的學習目前漢語言專業(yè)的留學生,大都采用國內本科生的教材,在講課時由教師挑選篇目進行講解,這顯然不適合留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此,根據《大綱》的規(guī)定,按照學科的體系性,編寫出適合留學生使用的教材,在當前是非常必要的。其他專業(yè)的留學生學習的中國文化內容,并不需要詳細介紹某一門學科的特點、具體內容和演變過程,而是精選那些最有價值、最能反映中國的特點、對留學生的總體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的部分,匯編成冊,以供閱讀、講解,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增長見識。內容要精簡、有趣、突出重點,將知識性和道德素質教育性融為一體。

旅游觀光,大自然是美的源泉。留學生在欣賞中國的名山大川的優(yōu)美景色時,能夠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激發(fā)熱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誠如孔夫子所言:“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還能夠通過了解中國河山、地理的特征,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不僅如此,旅游觀光還能夠促進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提高他們的漢語表達能力。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說:“屈平所以能洞鑒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蘇軾《江行唱和集序》說:“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遺跡,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于中,而發(fā)于詠嘆。”這些論述都說明了旅游觀光對于學習的促進作用。

走出校門,接觸社會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經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強調通過親身體驗去了解社會、增長才干。這些言論,對于留學生的中國文化學習,也是具有啟發(fā)作用的。雖說留學生從國外來到了中國,生活在中國、學習在中國,但是他們對于中國社會的了解,還是浮光掠影式的,比較膚淺。因此適當組織留學生走出校門,深入了解中國社會,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