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在教育教學中老師應善于傾聽
時間:2022-05-06 05:14:00
導語:小議在教育教學中老師應善于傾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一個教育網頁,它的首頁寫著一句話:“兒童的情感更需要溝通,兒童的心靈更需要呵護,請傾聽孩子的心語吧。”這句話給我很深的感觸,特別是“傾聽孩子的心語”。確實,作為一名班主任,在平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和學生的談話時,要學會傾聽。這樣,學生的心靈之門才會向你敞開,師生之間的溝通才能順利進行。如果教師拒絕傾聽,那將會使師生之間的溝通變成教師的個人獨白,變成教師執行命令的過程。新課程倡導一種理念,那就是“要善于傾聽”。教師要讓學生認真聽講,首先自己應該善于傾聽。傾聽可以增進師生間的思想溝通,促進理解。傾聽還可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實現教學相長的理想教學境界。
一、傾聽,內在的聲音
“老師這件事的原因是這樣的,您聽我說……”“別解釋,不是這樣是什么樣?“老師,您能讓我說一下我遲到的原因嗎?”“說什么說,遲到了還有理由。”諸如此類現象是不是就在我們身上發生過?試問:我們給過學生多少訴說的機會,我們又認真地傾聽過幾次“學生的訴說”?
案例1:老師的道歉
曾經就有這樣一件事深深地留在我了心上,至今還讓我悔恨不已,更讓我認識到作為教師必須要懂得尊重學生。而傾聽是教師對學生最基本的尊重。記得那是我才參加工作不久,一次重大的活動,學校非常重視,當時我囑咐學生們一定要準時,千萬不要遲到,而那天李強同學卻遲到了,當時我很氣憤:“什么時候啊,遲到也不看時候,有什么事比這個重要,一點集體觀念都沒有,看看全校就你一個遲到……”下面的事,我想我不說大家也能猜到,李強同學想解釋但被我拒絕了。
當我忙完手頭的事,再看李強同學時,我被他那含淚的目光驚呆了,那是一種由傷心、失望、痛苦、委屈交織在一起的淚光……我一下子感覺到我做錯了什么,不管下面的活動多重要,我現在要做的是必須和李強同學談談,當我輕輕地走到李強同學的身邊叫他時,李強抬頭看我的那一瞬間是今生永遠不會忘記的,那目光充滿了惶恐、不安、膽怯甚至有一種怨恨。原來李強是因為媽媽突然病了,把媽媽送到醫院后才趕來的,事后我就這事在全班同學的面前我向李強同學道歉,也得到了李強同學的原諒,但李強同學那目光卻深深的印在我的腦子里,為什么我就不能聽李強同學把話說完呢?
事隔多年了,遇到類似的事也不少,我時時記著這件事的教訓,我會主動問學生今天怎么晚了,身體不舒服嗎?家里有事嗎?路上堵車嗎?……沒做作業是自己不會,是教師沒講明白?還是自己忘記了?我會對出現問題的學生說,你今天有什么想和我說的嗎?然后我會認真的去傾聽他們訴說。
傾聽,讓我放下教師的架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與學生成為好朋友;傾聽,使我了解到同學們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讓我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看到了他們的共同點和不同的地方;看到了他們身上共有的閃光點——熱情、坦白。“給點陽光就燦爛。”傾聽,溝通了師生感情,融洽了師生關系。
二、傾聽,意外的結果
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情景:
老師提了一個問題,學生小手如林,指名回答,學生講得滔滔不絕,可答案是卻不盡人意,最終老師忍受不了,時間有限,你下課再講吧,隨即請另一位學生回答……
凡此種種,說明教學中教師沒有學會傾聽,學生回答問題時,如果學生的答案不對胃口,出于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往往先考慮的是教學進度能否正常進行,卻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對學生個體來說,體現了對學生的不尊重;對全體學生來,則體現了一種誤導——不合教師胃口的話可以隨意被打斷。事實上,課堂中的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有個性,有喜好。他們因生活環境不同,原有的知識儲備不等,課外的閱讀量不均等,對某一問題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上。一個富有智慧的教師就應該抓住這一契機,鼓勵孩子踴躍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體會,即使“標新立異”,也無妨。仔細傾聽學生獨特的見解,往往會收到“意外的效果”。
案例2:失誤引起師悟
在一次《測一小卷均勻的細合金絲的密度》的實驗課中,要求學生用托盤天平(包括砝碼),自帶刻度尺、一支圓鉛筆,將一卷合金絲的密度測出,許多組的同學共同討論了實驗方案后,已開始做實驗了,卻見小華和婧婧這組還在討論,我瞧了瞧他們,沒說什么,過了一會兒,只見婧婧朝我走來,問:老師,可給我們兩個燒杯?我生氣地說:人家都要做好了,你們要燒杯干嗎?真是亂彈琴!被我這么一兇,婧婧委屈地走了。回到座位,婧婧將經過告訴小華,小華急匆匆上來說:老師,我們拿燒杯沒錯!我們組沒有砝碼,我們用替代法測合金絲的質量,我們還要一只量筒和水呢。聽了小華一席話,我才明白:原來他們組只有托盤天平,實驗員忘了放砝碼,他們討論后決定用替代法測合金絲的質量,用排水法測合金絲的體積。搞清楚原委,我在全班向婧婧道了歉,并表揚他們肯動腦筋,開拓創新的精神。雖然道歉來得晚了些,但對我來說,這次教學失誤使我懂得了傾聽的意義,學會了傾聽。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喜歡傾聽的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今天,我借用此話想說:“善于傾聽的教師是一個智慧的教師。”有人說,教育就是不斷消除誤解的過程。傾聽,是一種理解,可以增進溝通,促進理解;傾聽,還是一種等待,給孩子機會,不隨便打斷孩子,也不輕易作出評價,讓他們把話說完,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在傾聽中交流,在傾聽中溝通,最終實現教學相長,共創幸福。我們都應善于傾聽,傾聽他們的心語,傾聽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對未來的夢想。
三、感悟,傾聽的真諦
教師在傾聽中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一位研究者是這樣分析的:當一個學生向教師訴說:“老師,他們又打我了。”教師可以從中聽出些什么呢?里面包括的內容是及其豐富的:他的欲望和需求——需要教師的幫助和保護;他的情感——焦慮、憤怒和不滿——他們怎么可以打人呢?他的個性——孤獨、內向、自我保護能力弱;與他人的關系——緊張、對立,等等。學生作為生命的個體,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愿意做一個靜靜的傾聽者,以愛心和耐心去迎接來自學生的求助、傾聽甚至抱怨。
實例3:在回歸公正的同時……
曾記得有這樣一個案例:班主任王老師主持“愛我中華”主題活動中的知識搶答游戲,小剛同學在搶答“許海峰在何時、何地為我國贏得第一枚奧運會金牌”問題時,答錯了日期(將29日說成19日),王老師沒聽出來,給了他一個獎品。同學們當即對此議論紛紛,王老師才明白過來。她又問了小剛“你剛才回答29日還是19日?”小剛承認自己先前回答錯了。王老師考慮到“執法”應當公正,當即要求小剛把獎品退還。同學們對王老師糾正錯誤、嚴格執法感到滿意。可是,王老師的做法雖然回歸了公正,卻讓自尊心很強的小剛當眾失了面子,稚嫩的心受到挫傷,以后上課連手也不舉了。沒想到糾正自己的一次小小疏忽居然引出了新的問題。我想:王老師若在回歸公正的同時做到向小剛道歉,或因他誠實地承認自己先前回答錯了,而給予表揚,小剛稚嫩的心就不會受到挫傷。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得到別人尊重的愿望。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傾聽,老師和學生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葉瀾教授說:“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于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是的,只有學會傾聽,才能和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參與教育教學活動,才能與學生形成平等與友好,理解與尊重,信任與接納,關心與幫助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樣的師生關系才能使教師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展現出他們的才華和智慧,使學生在主動、自由的狀態下表現出他們的天性和聰穎。
讓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雙民主而又善于傾聽的耳朵走進課堂,讓我們用心傾聽花開的聲音吧!
參考文獻:
[1]張志光:《中小學教育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李政濤:《傾聽者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
[3]《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7期
- 上一篇:深究農業保險的特殊性
- 下一篇:小議鄉村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