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師源性學生心理障礙

時間:2022-04-16 11:25:00

導語:小議師源性學生心理障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師源性學生心理障礙

摘要:師源性心理障礙是指由于教師教育行為不當導致學生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其表現形式有多種,產生師源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有教師自身因素也有教育環境因素,因此,減少師源性傷害的措施應該兼顧內外雙方面因素。

關鍵詞:師源性心理障礙;表現;原因;對策

隨著素質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概括起來可以分為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學生個人因素。而隨著對學生心理問題成因研究的不斷深入,教師因素逐漸凸現出來,大量的教育實踐與研究結果均表明,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將產生主導作用,教師與學生的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很多情況下,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教育行為會通過長期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這些影響可以表現為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學生人際關系,影響學生樂觀情緒的建立,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響學生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便揭示了教師的期待、認同、贊許等積極心態對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而教師的心理情緒問題及其導致的不適宜的教育行為,常常會傷害學生的自尊、自信與自我效能,使學生過度焦慮、壓抑或抗拒、逆反,嚴重影響學生人格、情感、意志的健康發展。因此,揭示教師因素對學生心理影響的表現、原因和對策很有必要。

一、師源性學生心理障礙的概念

教師因素成為學生心理研究者的關注點,突出表現為師源性心理障礙這一概念的提出與研究。陳遠東認為師源性心理障礙,是指由于教師的心理問題或教育行為不當導致學生產生自卑、厭學、焦慮、恐懼、抑郁等各種心理問題,以及抑郁癥、恐怖癥、神經癥、反應性精神病等各種心理疾病;馬雪玉認為“師源性心理障礙”是指由于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引起對學生的不當教育行為,如諷刺、挖苦、體罰等,從而導致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縮、厭學、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于晨在《師源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一文中指出教師不當的教育行為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困擾,如厭學情緒、學習焦慮、學校恐懼、自卑孤僻、人際關系緊張等心理問題和學校恐懼癥、神經癥、反應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這種由于教師的原因對學生心理造成傷害并引起的問題,稱為師源性學生心理問題。顧玲玲認為所謂師源性心理障礙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當的教育行為——外界環境中的不良刺激而導致學生產生的心理壓力、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縮、厭學、緊張、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問題;學校恐怖癥、神經癥、反應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綜合起來,他們都認為“師源性心理障礙”是指由于教師對學生不當的教育行為導致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從主體和客體來說,師源性學生心理問題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指教師作出的傷害學生心理健康的行為;另一方面指學生在心理健康上所受到的來自教師的傷害。正是由于師源性學生心理傷害的表現經常是隱性的,才使師源性學生心理障礙在過去漫長的時間里易被大家忽視,殊不知,它對學生的心理傷害是長期甚至是終生的。

二、師源性因素的表現

對于師源性因素的表現,研究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見解,劉雪蘇按引起學生受到傷害的事件性質把師源性傷害事件分為:適合法律調節的事件:如教師對學生的性侵害、惡意毆打等,這些事故的起因沒有基于任何教育目的、教育期望,沒有任何屬于教育活動的行為特征,體現的是教師對學生基本權利的侵害。適合道德訴求的事件:如挖苦、譏諷甚至當眾羞辱學生而引發學生心理問題甚至是自殺的行為。適合專業訴求的事件:如體罰學生,侵犯學生個人隱私權等,這些除了歸因于教師法律意識淡薄、道德水平不高,更重要的一個歸因是教師在教育手段的選擇方面存在著“技術性”問題。在師道尊嚴的教育價值取向占主導地位時期屢試不爽的教育手段已相去甚遠的今天,有些老師在選擇教育方法時仍只憑傳統型、便利性和功利性,而很少考慮自己的選擇有什么價值缺失或者道德沖突。劉雪蘇還指出大多數師源性傷害事件都是三者的混合物,師源性傷害的根源在于教師的道德問題,要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

程贊紅通過對高中生的調查發現,教師會引起師源性傷害的不良行為包括:以自我為中心,不允許學生發表意見、語言不文明,罵人打人、恐嚇學生、不信任懷疑學生,侵犯學生的隱私、諷刺貶低學生、以成績的好壞評定學生、拖課,搶占自修課等。

徐俊華指出師源性因素主要表現在:過度社會化,即從學校秩序和管理角度追求至善至美,苛求學生,挫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充滿無助感,挫敗感和負罪感。冷漠,對學生不聞不問。指責,對做錯事情的學生采取指責批評的負強化手段,習慣用“總是”“從來”等過度概括性字眼,可能給學生帶來持久的負性情緒,形成習得性無助。威脅,對學生動不動就采取“告訴家長”“把你開除”等威脅性字眼,會造成學生的對抗情緒。體罰和變相體罰,教師這種非人道行為會使學生心理和行為產生報復性反應,或導致厭學逃學。心罰,刺傷學生的自尊心,侮辱其人格,傷害其感情,如:謾罵,諷刺,嘲弄,隔離等。心罰比體罰危害更大,更持久,易使學生形成“退縮性人格”或“爆發性人格”,要么不敢與人交流,要么更暴躁,更具攻擊性。侵犯隱私,教師對學生的書包、日記、信件,手機電話短信和QQ進行監控,甚至作為談資,有意無意透漏出來,給學生心理造成沉重負擔。

三、師源性因素形成的原因

目前,我國還沒有對師源性學生心理障礙做相關的實證研究,但是,針對該問題的理論探討已經日益增多,綜合各家之說,形成“師源性心理障礙”原因除了學生個人因素外,可以從“教師本身”和“教育環境”兩方面進行分析。

l、教師本身因素

(1)錯誤的教育觀念,以體罰為主的教育方法。

傳統的“師道尊嚴”教育觀念仍然存在于教師的頭腦中,教師與學生存在等級化,在師生關系中,老師高高在上,學生是弱勢群體。“嚴師出高徒,棒打出孝郎”的觀念還在影響著部分教師,他們采取以批評為主的教育方法或簡單粗暴的懲罰方式。據對“中小學生在學校中最害怕什么?”的問題調查表明,“教師批評或體罰”的選中率(30.8%)位居第一,學生經常和偶爾有被教師懲罰的比率在30%以上,況且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有更多地受懲罰的經歷,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受到懲罰。在應試教育中,差生成了教師諷刺的對象,部分好學生在受寵環境下成長,心理也向畸形發展。

(2)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缺乏,重現象輕本質。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為了片面追求高升學率,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嚴重缺乏心理健康知識。教師缺乏對中小學心理發展知識和心理衛生保健知識,對學生的心理問題認識上產生偏差,經常把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混淆,注重學生外在行為的控制,如重視學生中打架、偷盜、說謊、性犯罪等為主的品行問題,忽視焦慮、孤獨、沮喪、抑郁、自殺等心理異常的行為;重現象輕本質,致使學生的心病無法得到心藥醫治,心理問題更嚴重了。

(3)教師心理失衡,

職業倦怠等問題

教師職業的特征導致教師獨立意識較強,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參與社會活動較少和交往范圍狹窄,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與其他領域的接觸,使教師無法滿足社會交往的需要,影響了人格的健全發展,造成心理失衡,從而出現心理問題,導致簡單、粗暴對待學生,隨意訓斥、甚至變相體罰學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缺乏自身心理衛生保健知識和意識,缺乏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在既要管理學生還要應付家長、領導等負面重壓下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導致情緒衰竭,性格解體和低價值感,教師的職業倦怠通過一言一行傳達給學生,帶給學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惡劣,學生也易形成習得性無助。

2、教育環境因素

(1)教育本身特性使教師承受壓力過大,部分教師不堪重負。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期望,家長、學生對教師的高要求,崗位競爭以及多種角色的擔當等等,給教師造成了較大的職業壓力,還有過于宣揚“蠟燭成灰”“春蠶到死”“文明階梯”的社會期望忽視了教師的幸福感,都易使他們心理焦慮、情緒不穩、缺乏安全感等,容易做出一些有違師德、給學生造成較大心理傷害的行為。

(2)教師社會經濟地位不高,易產生不平衡心理。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認可程度和態度以及教師當前的經濟地位,使一些教師的自尊需求不能滿足,引發嚴重的內心沖突。一些教師極易在教育教學中尋找自尊和心理平衡,如盲目維護自身的職業權威,妄自尊大,苛求學生百依百順,導致工作粗暴簡單,并表現出過分的“統治欲”,引發學生的反感和厭惡。

(3)教師評價機制不健全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容易導致教師人格異常。目前,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模式較片面,忽視教師的形成性評價,只重顯性指標,大多數評價還停留在“評比、評優”上。簡單地鑒定教師的工作,讓教師感到被貼上了標簽。為此,教師認為工作業績與學生相關,對學生產生過高的期望,甚至強迫和壓制學生,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傾向和恐懼心理。

四、克服和治理師源性學生心理障礙的對策

1、以生為本,改變教育理念。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念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行為,轉變與改善教育觀念是從根本上消除師源性心理障礙的基本前提。教師應自覺摒棄“師本位”思想,樹立尊重、理解、接納的教育觀念,一視同仁,因材施教,努力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2、提高教師道德素質,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訓。產生師源性心理傷害部分是因為有些教師缺乏師德,但更多教師是打心底愛學生的,只是由于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既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也無法對學生進行輔導教育。因此,對在職教師和在校師范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訓,是減少師源性心理傷害的重要途徑。

3、在宏觀上改變教育環境,積極改革教師評價制度,提高教師的幸福感。要提高教師的經濟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生活質量,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在教師鑒定上能突破以往靠成績單維模式的評優評先,從多方面肯定教師的工作成績,提高其工作滿意度,增加其工作效能感。

4、加強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媒體在曝光師源性傷害事件等負面影響的同時,更要引起人們對教師心理健康的積極關注,要多做正面宣傳,加強對輿論宣傳的監督控制,形成積極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