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創新教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31 05:41:00

導語:美術欣賞創新教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欣賞創新教法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欣賞評述活動中來,激發他們的興趣,產生從藝術形式上分析、探討美術作品的積極性,從自發欣賞進入到自覺欣賞。那么在此過程中教師如何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欣賞評述多元化藝術,并從藝術中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建構一個多元化藝術觀念,是課程標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目標。

[關鍵詞]:創新教法

中學美術欣賞課在整個中學美術教學的位置極其重要,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中學時代所接受的欣賞教育,對他將來的藝術觀點、藝術修養的形成,完美人格的健全有重要影響。

在中學美術課上,我們教師大部分采用傳統的教學法,即“傳遞----接受式”。這是最常見的繪畫欣賞教學類型,其特點是以教師講解說明為中心,學生只需全神貫注的聽,思考和記誦。其教學基本變式是敘述或描述畫面----形式分析----解釋意義----總體評價。此類型操作程序及要領是明晰的,只要吃透作品資料,在欣賞畫題方面下功夫,具有良好的演講能力,一般效果不會差。但我們是在認識論方面過分強調理性思考方法,在教育上過分強調傳授方式,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欣賞課剝奪了學生自己體驗和理解美術作品的權利,那就談不上是欣賞,而是美術理論課,從而導致學生個性和興趣發展受阻礙。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體驗是藝術課程學習方式之一。因為體驗意味學生積極參與到欣賞和評述活動中來,能夠自主的對美術作品觀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著學生們一起討論、比較、操作、嘗試甚至爭論,一句話,強調體驗,強調學生理解,強調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的學習逐步轉向以自己已有知識和認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本人在平時教學中,根據新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心理特征,對美術欣賞課方法作了一定嘗試,使學生積極地從多角度觀察、思考、判斷美術作品,充分尊重學生自身感受和體驗,使之形成主動積極的學習觀念。從而愉悅的獲取知識,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問答型“引導、發現式”

這是一種學生在教師誘導下發現并解決問題為中心,以發展視覺感受能力,形象識別和理解能力為目的地教學類型。其特點既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也強調學生的獨立探索和思考。如果學生在此過程中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可采用:設問、反問、詰問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貼近作品隱含的問題,這種類型有助于學生學會怎樣欣賞作品,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上七年級《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中,《紡織女》這課時,讓學生先觀察,接著提問學生,全畫面可分為幾個部分?前景婦女和后景婦女的衣著有什么不同?后景壁毯上表現了什么內容?你對作品中的人物心情有什么感受?前景紡織廠條件如何?從何處判斷出來?在提問中,讓學生個人思考和小組討論相結合,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視線會掃過畫面每一個角落,并認真收集知識,根據信息分析解釋畫中所給人物,景象的意味。許多同學能從畫面穿著分析出前景紡織女工在馬德里簡陋的條件下勞動,后景則貴婦們欣賞由婦女織造出的壁毯,并指出兩個場景,代表不同的階級,隱含著對比,甚至有同學通過自己搜集資料知道壁毯表現的神話故事的內容,

整個是為前景紡織女陪襯這個故事而安排的。這樣的回答欣賞教學,使欣賞者認真細致的面對作品,不僅充分調動視覺直感和想象力,而且也能從理性方面把握作者通過畫面傳遞出來的信息。

二、討論型“創境----領悟式”

這是充分顯示了教師創意造境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欣賞教學。其特點強化了欣賞教學的賞悅性,教師應根據教學任務需要和欣賞對象的性質,采用多媒體教學,語言描繪,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的審美情景,教師可以出一些背景材料,學生暢談感受和領悟,教師啟發總結,使學生領悟所欣賞對象的深層意蘊。

1、創設正確的審美情境

對于初步具有美丑好壞判斷力的學生來講,要進入美的欣賞,首先要求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使其擺脫日常意識狀態。

例如:在欣賞七年級課本杜健作品《在激流中前進》時,播放樂曲《黃河船夫曲》,此時學生進入某種情景,自覺體驗船工的艱辛,

產生審美意境。此曲和《在激流中前進》題材相同,作品表現情緒相同,《黃河船夫曲》聲音渾厚,有氣勢,通過短促的喊號聲和漸強的梯度節奏,表現了劃船的動作,感受經過緊張的險灘戰斗,船工們心里充滿著愉快,希望與光明。《在激流中前進》色彩凝重,用筆粗放,運用襯托和對比手法表現船小、浪險、人艱,兩件作品都表現了船工驚人力量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學生積極的認同心理活動,由于理性參與了欣賞活動而推向深化,從而獲得藝術作品內層意蘊的領悟和審美想象。

2、共鳴和理解

在審美體驗中使學生的審美想象融入作品本身的情感中,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關照、體味、理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欣賞七年級油畫《糧食》時,因學校地處農村,可帶學生參觀農民在田間勞動的場景,從農民揮動手中鐮刀割稻、收稻、挑稻等一系列農忙收獲的場景以及農民收獲的情緒中獲得初步審美情境,然后結合蘇聯的歷史背景,讓學生體驗到作品創作于衛國戰爭之后,從而體現出蘇聯集體女莊員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面貌,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在日趨異新社會我國勞動人民對于收獲的喜悅以及勞動人民耕作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愛惜糧食。

三、自由型“指導----自學式”

這種欣賞教學類型是個更高的要求,隨著學生知識面的擴大,教師可讓學生一開始就自主欣賞繪畫作品,而且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意愿對作品從美術語言角度、從歷史背景角度、從美術家生平或創作心理角度進行觀賞、分析和討論。中學生由于性格、文化修養方面的差異會產生不同見解或不同評價。當學生在這方面傾向性不斷增強的時候,就說明他們在審美趣味和價值方面有自己較穩定的“標準”,審美意識也逐漸形成。對于學生的見解,教師應尊重、保護,引導、鼓勵學生以創新精神從多角度理解作品,發表真正屬于自己的主張。結論的正確與否并不重要,關鍵是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開發學生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在欣賞梵高油畫《播種者》時,教師可把它和米勒油畫《播種者》聯系在一起進行分析。可事先讓學生分組查出梵高、米勒的生平,作者的代表作,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藝術流派、風格。在課堂上,讓學生自由把研究成果組合起來進行自由討論、交流、比較,并讓小組推選學生演示播種者,推選學生分別對梵高《播種者》和米勒《播種者》大膽進行評述,從而了解作品既相同又有區別:作品構圖相似,描繪內容相似。米勒以倫勃朗灰暗的風格,用雕塑般單純而簡練形象概括表達耐人尋味的內容。梵高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作品以明亮的黃色基調和燦爛的色彩表達畫家內心強烈的情感,把油畫的線條和色彩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共同參與過程中,產生思想交流和碰撞,加深對學生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綜觀新課程,在欣賞教學中,本人認為:美術教師只有準確的把握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目標,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注重美術與其她學科特別是子門藝術學科內在聯系的研究,從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術與其它學科的共性,并且激勵學生研究美、探索美,善于結合藝術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環境,從藝術史、藝術批判的角度,采用聯系比較的方法和各種手段使學生對藝術家、藝術品、藝術現象有綜合、立體的認識,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