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學前雙語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12 08:23:00
導語:兒童學前雙語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言的多樣性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學前兒童的雙于教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然而在我國雖然學前兒童的雙于教育已經普及,但由于學前兒童雙于教育缺乏科學的理論基礎,人們對雙語教育的理解上也存在較大的偏差。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實施學前兒童的雙語教育,本文將從雙語教育的概念出發,闡述學前兒童雙語教育的理論基礎,學前兒童雙語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對學前兒童實施雙語教育時應該注意的問題等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現代社會是知道全球化的社會,同時也是雙語以至多語的社會。“雙語教育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教育系統,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1]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雙語教育受到了相當廣泛的重視,雙語教育的低齡化也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開展雙語教育成為我國學前語言教育的“熱點”。
一、雙語教育的概念。
“雙語”的英文表達為“bilingual”,英國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給出的解釋是:一個懂得聽、說、讀、寫,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種語言知識和能力比另一種語言好的情況。[2]早在公元一世紀,羅馬著名的教育家昆體良,就第一次提出了“雙語教育”(BilingualEducation)問題。他所提出的“雙語”是指希臘語和拉丁語。昆體良主張,在語言的學習上應先難后易。時至今日,為了適應時代、社會的需求、變化,我們提出學前兒童的雙語教育。所謂學前兒童的雙語教育指的是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在幼兒首先習得母語的基礎上,對第二語言(主要是英語)的興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雙語口語交際能力,旨在培養幼兒聽說雙語的興趣,促進幼兒認知、記憶、想象等認知能力的協調發展。
二、學前兒童雙語教育的必要性。
(一)學前兒童雙語教育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全球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國際間交往的日趨頻繁,一個以漢、英兩種語言為媒介的雙語教育正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基礎教育階段蓬勃興起。雙語教育成為了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與趨勢,更是21世紀培養適應全球一體化,是世界激烈競爭中取勝人才的需要。而許多生理學家和教育家都有這樣的共識:幼兒期是人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因此,對學前兒童進行雙語教育將是總的趨勢,勢不可擋。而據有關調查表明,目前在我國,有80%的以上的幼兒園和家長對學前兒童的殺、雙語教育表示贊同。
(二)學前兒童雙語教育的理論基礎。
學前期是人生的啟蒙階段,因此,對幼兒進行雙語教育應該是在發展母語的同時所進行的第二語言的啟蒙教育。它是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在發展母語的同時,為幼兒提供良好第二語言學習環境,通過幼兒感興趣的豐富多彩的方式,將第二語言的意識灌輸給幼兒,培養幼兒初步感受、理解和運用第二語言的能力,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以及其全面發展的教育過程。
有研究表明,0—9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發重要時期,特別是5歲半左右是兒童綜合語言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每個孩子都有形成兩種以上語言中樞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這一敏感期內若未獲得第二語言的刺激,則第二語言的中樞機能就不可能轉入活躍狀態。[3]可見學前期兒童不僅有能力并學習第二語言,而且是第二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期。
另外,根據彭菲爾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調查,學前兒童似乎有一種“轉換機制”[4],如果他們的左半球語言中樞受到損傷,言語中樞就會轉換到右半球,
其語言能力仍然可以發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腦受損傷,則會出現失語癥,
而且語言機能不能恢復。
神經生理學研究證明,最初兒童的大腦兩半球都存在著發生語言的形態學基礎。對患病兒童施行大腦部分剖離手術研究發現,10歲前的兒童仍能恢復語言能力,而10歲以后則會形成永久的言語缺陷。這一實驗表明,兒童的語言中樞尚未定位,此時大腦的可塑性使得幼兒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可以不受大腦語言中樞定位的影響,大腦的兩半球都可以參與語言的學習。因此對學前兒童進行雙語教育不易受母語的干擾。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幼兒期是語言學習的敏感期,在此時期幼兒對語言學習刺激特別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較易接受這種刺激,從而建立與該種刺激聯結的行為(形成經驗和知識)。因此在這一時期對幼兒實施雙語教育,可以使兒童的語言的獲得更輕松、更容易,發展也更迅速。
(三)雙語學習對學前兒童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學前期幼兒具有驚人的學習潛力,一些專家認為,讓學前期兒童大量接觸外語將會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語言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對學前期兒童進行雙語教育有助于兒童思維的發展。擁有兩種語言的兒童思維的靈活性比只擁有一種語言的兒童要強。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對此進行對比:“如果允許你給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話,你是否可以把“狗”稱為“母牛”,而把“母牛”成為“狗”?”有50%的雙語兒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單語兒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別產生的原因在于雙語兒童能較早的意識到物體與名稱之間是一種語言代碼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任意的、約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單語兒童這方面的意識明顯比雙語兒童要差[5]。
語言不僅是思維的工具,還是交際的工具。雙語學習是在真實的或者模擬的社會情景中進行的,對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可見雙語的學習不僅發展幼兒的思維,提高了其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有助于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
三、開展雙語教育注意的問題
(一)合格、稱職的師資
在實際教學中,首先要保證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兒教師。所謂稱職的師資就是“外語教師幼教化,幼兒教師外教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能勝任學前雙語教育的教師應該具備兩個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兒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能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狀況制定教育計劃,選擇教育內容,能采用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組織活動,并通過雙語教育活動促進兒童素質的全面發展;二是有較為扎實的外語基礎,能運用規范的語音進行正確示范,掌握豐富的詞匯并能隨機靈活運用,能了解外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習俗、傳統,等等。
目前我國的雙語教學師資相當匱乏,因此我人為應大力開展雙語師資培訓。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專門師資,是促進雙語教育發展的關鍵。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師資的高等院校里的學生,使其具備相當的學前兒童雙語教育知識,把學前雙語教育設置為獨立的專業,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學前雙語師資現狀;其次,在學前師資培訓內容上,特別要考慮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重視應用性內容,強調英語口語化,包括一日活動組織用語、教學用語、日常交際用語等等。
(二)教育教學的方法應靈活多樣,符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
對學前兒童實施外語教育時所要采用的方法與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學方法在幼兒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時不同的教學方法又會有不同的教學效果。對于學前兒童的雙語教育必須要寓教于娛樂,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應用,這樣才能讓學前兒童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形成對第二語言的興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定:“幼兒園教育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堅持保教結合和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與家庭和社區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護和啟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6]同時,幼兒期兒童是認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發展,而他們的思維方式又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并不嚴格強調知道的邏輯體系與知道的掌握程度,強調的是孩子們構建知識時的感受性,培養幼兒初步感受、理解和運用第二語言的能力,對語言的興趣及敏感性,促進幼兒認知、記憶、想象等認知能力的協調發展。因此,學前兒童的外語教學應盡量采用游戲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學。如兒童節快到了,可以以兒童節為主題開展主題活動,其主題就是“Children’sDay”,組織一系列的活動及游戲,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義,并學會說;當然可以選則國外的文化進行游戲教學等,如當圣誕節來臨之際,多組織一些有關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了解圣誕節的來歷,學會說圣誕節相關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雙語教學的教師還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要保持語言的完整性,用外語來學習外語,而不是借助于母語。保持語言的相對完整性和獨立性,對培養幼兒的語言是相當重要的。例如:你一邊洗蘋果一邊對孩子說:“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會比教師先用漢語把要說的話要做的事說清楚后再告訴幼兒要好的多。前一種方法保持了語言的完整性,使幼兒在沒有任何負擔的情況下而不知不覺得學會可外語。而后一種做法即會讓幼兒有種除母語以外的語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僅降低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還會引起語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學前兒童雙語教育的教材的選取方面也是尤為重要,要根據學前兒童本身身心發展的特點,認知能力發展的特點,選擇對學前兒童有利的,讓其感興趣的教材。再結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前兒童的雙語教育發到及至。
(三)明確雙語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前兒童學習外語的興趣和初步的外語聽說能力
從教學目標上看,以培養學前兒童興趣以及語言是學前兒童雙語教育的主要目標。興趣的培養是幼兒學好第二語言的關鍵。而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幼兒喜歡以快樂的方式接受新知,他們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識、鍛煉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維方式是直觀行動思維。主要以直觀的、行動的方式進行。這種思維的主要特點是在直接感知和實際行動中進行的。結合幼兒思維發展的趨勢,讓孩子在直觀中感知、在游戲中記憶的方法,潛移默化地產生學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如,當孩子積累了若干個動物單詞后,教師可自編一個邊講邊練邊玩的兒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實施直觀教學、教學與游戲相結合,教學的全過程都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相溝通,這就使得幼兒在沒有教學任務壓力的情況下,自然輕松地學習語言。另一方面鑒于幼兒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種新的語言本身對他們就有強烈的吸引力,這對他們興趣的培養也是一個有利的條件。實驗說明隨著學習知識的增加,幼兒學習外語的積極性也在增強,并促進了漢語的學習。遵循幼兒語言發展規律就要,就要強調聽說領先、以聽促說、聽說結合的原則。當兒童在早期逐漸獲得學習第二語言的興趣后,就會逐漸用所獲得的語言同母語者同老師以及他們的伙伴進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這個時候教師或是家長一定要給予幼兒一定的鼓勵與肯定,讓幼兒在經常性的使用中,逐漸形成了第二語言的思維習慣,從而促進了第二語言的習得和發展,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
同時,家庭也是學前兒童學好第二語言的關鍵。
生活中有許多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家長要有目的地選擇日常的事物,作為激發幼兒興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時,家長要時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適時地用雙語來豐富他們的詞匯量。如在游玩時,家長要主動地運用英語問候語向外國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問候語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歡看卡通片,家長可選擇卡通和英語相溶的碟片,讓孩子在看看、玩玩中習得英語。
(四)開展多形式的活動
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幼兒活動主要以興趣活動為主。通過活動,兒童可以獲得身心自由,處于精神愉悅狀態。
自由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形式生動,范圍廣泛的生命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幼兒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學習是相當重要的,不能讓幼兒有任何負擔的情況下進行雙語教育的學習。
當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動都應根據學前兒童的特點、水平、需要以及內容的不同而選擇。教師或是家長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而采取適合的有效的活動方式來促進幼兒第二語言的學習,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五)創設良好的雙語學習環境
有人說,教育實質上是環境的再造。而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刺激性原則[8]。兒童的語言習得特別需要有大量的無處不在的聽、說、讀的多重語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為幼兒提供時時復現的語言環境,不僅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有機滲透,同時在兒童接觸的其他環境中也要盡可能地出現,使語言多次循環,不斷得到強化。可見環境的創造相當的重要。環境的創造主要是指物質環境的創設和精神環境的創設。物質環境包括場地、電教設備、操作材料(圖片、粘貼、手偶、服裝等)、教師用書、兒童用書、家長用書以及各種印象資料等。精神環境指的是:創設一個能夠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活動的語言學習環境;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想說、愛說、并能夠得到積極應答的語言交往環境;為幼兒提供一個接納、自由、寬松、和諧、關懷、鼓勵、愉快的人際交往環境。要利用一切條件盡可能為學前兒童創設豐富的外語學習環境。學前兒童學習語言主要靠“習得”而不是“學得”,就是說從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上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然習得的語言機會。如在活動室播放外語歌曲或兒歌,選播英語錄音帶、電腦軟件等。在區域角投放雙語故事書、卡片等,讓兒童耳濡目染的認知環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創設學習第二語言的情景,也是促進幼兒學好第二語言的關鍵。與孩子形成一種良好、親切的個人感情交往的氛圍。多與他們玩,多給他們講故事。在玩玩講講中自然滲透已學會的英語內容,互動中給孩子把聽到、看到的內容進行充分復述的機會。如:將孩子已學會的單詞標貼在家中相應的物件上,創設語言學習的氛圍,增加孩子看、說、練的機會。又如,孩子前幾天剛學會rabbit,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講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動作,看rabbit的圖書等等。運用各種方法幫助孩子練習、運用已學會的英語。
總之,同其他教育活動形式一樣,對學前兒童實施雙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因此它該成為對全面發展有益的教育過程。雖然學前兒童具有學習第二語言的潛能,但是同時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長以及社會全方位的支持與努力,發揮教育合力,擺脫目前存在的誤區,正確處理好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的關系,學前兒童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在幼兒在快樂中學習第二語言,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享受快樂。
- 上一篇:遠程教育學與教研究論文
- 下一篇:大學網絡環境建設和實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