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本科畢業生實習模式分析
時間:2022-06-03 11:30:53
導語:公共管理本科畢業生實習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管理作為我國管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其學科人才的培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本科生畢業實習作為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過渡環節。本研究旨在探討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實習模式、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實習問題出現后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實習模式;人才培養;實踐路徑
一、引言
為更好地適應并促進我國公共管理事業的發展進步,針對公共管理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公共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豐富的社會與人文學知識、公共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新興學科知識及邊緣學科知識;具有能夠獨立獲取專業基礎知識、終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公共管理需綜合應用各種知識、技術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及愛崗敬業精神。在目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中,多數用人單位十分重視學生的工作經驗和實踐能力,而畢業實習作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促進基礎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的結合。同時,本科生畢業實習對拓展大學生的理論知識,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過渡環節。本科生通過開展畢業實習,可增強其對本專業性質及綜合業務的了解,從而熟悉本專業相關崗位的工作職責。學生通過畢業實習,得以實踐工作的初步鍛煉機會,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向實習單位工作人員學習,培養愛崗敬業的素質,以期真正成為適應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二、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生實習培養現狀的比較分析
(一)國外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實習模式。相較于我國公共管理專業畢業實習模式,國外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畢業實習模式較多。根據美、法高校畢業生實習模式的研究,將學生畢業實習模式主要劃分為感知/體察型、適應/經驗型、分析/研究型三類[1]。其中,感知/體察型是指學生通過直觀觀察、考察和見習的方式來了解公共管理的實際發展情況;通過主觀感受,形成一種初步印象,在這種類型中,要求學生多聽、多看、多問[2]。適應/經驗型注重職業導向,以積累自身工作經驗、增強工作適應性為目的[3]。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工作環境,更清楚人際關系等,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奠定基礎,促使學生真正進入社會時能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分析/研究型是以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主要目標的實踐教育模式,通過剖析管理實踐中出現的困境,并對管理過程中的所面臨的矛盾、問題、困境等進行深入探討,是公共管理教學實踐中,參與程度最深的實踐方式之一[4]。(二)國外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實習培養的主要特征。國外高校公共管理本科畢業生實習的主要特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國際化特點。首先,在國外的研究中發現,其本科畢業實習旨在關注不同地區甚至是全球性的問題,需站在全球化視角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再則,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派學生到國際組織或國外機構實習,以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實習學生的實踐能力。二是靈活性與規范性相結合。在此特點中,要求學生能在實踐中將規范性、靈活性與多樣性結合起來。以法國的學生實習培養為例,研究發現,法國國家行政學院的畢業生實習類似于“師帶徒”的指導方式,即實習學生可通過與老師共事,使得自己更好地處理實習中所遇到的困難。(三)國內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實習模式。關于國內高校的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實習模式的研究已較豐富。其中一種以“府校合作”的新模式作為近年來我國興起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府校合作”即“府校合作,互贏共建”,指府校雙方各有其資源優勢,如雙方均有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優勢,且可同時投入。我國的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公共管理系率先實施了“府校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府校合作”對于公共管理專業畢業生來說,其模式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對實踐教學模式的革新起到了推進作用。此外,產、學、研模式作為目前畢業實習的另外一種主要方式,使學生能將公共管理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很大程度上可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及其綜合素質。
三、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實習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實習前準備不充分。本科生畢業實習安排在最后一學年的第一學期,在此之前學生學習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由于學生一直進行著專業理論學習,社會實踐能力幾乎為零。加之,多數學生忙于畢業設計、找工作和考研等事宜,針對畢業實習敷衍了事,導致學生畢業實習易浮于表面,導致實習結果與學校的實踐人才培養目標差距甚大[5]。(二)學校與實習單位雙方溝通存在障礙,實習過程監管困難。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的實習單位往往分布在政府部門、法院、檢察院、企事業單位等。不同實習點一般安排3至4名實習生,各實習單位分散在全國各地,呈現出單位分散、難以集中管理的狀況。因而,學校委托各實習單位管理學生的實習和生活。學校與實習單位以及畢業生導師等關系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學校不能夠全面掌握畢業學生的實習情況,影響教學質量[6]。此外,當實習結束,會將實習報告交給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處于監督地位;而在實踐中,關于實習畢業生的指導主要落在指導教師的肩上。(三)針對本科畢業實習生的考評流于形式。對于學生的實習考核,還缺乏有針對性的實習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實習的考評依然存在標準不一,其主觀性和隨意性較大。當前,部分學校在管理、監督實習過程的考核、評價學生的實習效果時,缺乏確切的信息反饋和過程考核標準。具體講,在評價、考核學生實習成績時,僅用學生出勤率、實結,或采用教師對學生的主觀印象來定性評價學生的實習成效,對學生實習態度及其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評價卻缺乏專業的定量考核尺度[7]。由于缺乏實習的嚴格考評,部分大學生易鉆空子,學生在其實習期結束后,不管是否真正參與實習,學生隨便提交一份實習報告便草草了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實習質量。(四)實習生缺乏統一標準,不能人盡其才。公共管理專業畢業實習,一般是在實習單位的管理職能部門進行。由于這些職能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且工作繁忙,幾乎很難抽出專門的時間來對實習學生提供專門輔導,造成學生實習缺乏規范的專業指導,降低實習效果[8]。而實習單位卻抓住了畢業生的實習心切、任勞任怨的心態,安排實習學生從事一些簡單、重復的工作,如接聽電話、復印或傳送文件等,并沒讓學生施展其所學的專業知識,使得多數學生不能人盡其才。(五)實習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待進一步加強。實習培養是將本科生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聯系的重要階段。實習單位更關注實習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根據實習單位的反饋意見,當前學校在實習生的能力和素質培養上還有著改進空間。如:學生對實習的認識不足、態度不端正、主動學習的意識較差、責任感缺失、人際溝通能力薄弱、心理素質差、對工作強度和壓力不適應、缺少對崗位工作的基本認識、不能熟練使用辦公設備和辦公軟件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到實習生的實習效果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四、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生實習培養的實踐與改進
(一)進一步提升實習生的綜合能力。首先,需根據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與其理論知識相匹配的實踐工作。包括簡單的辦公軟件的掌握、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其次,根據公共管理理論實踐化的特征,需要實習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理論知識所學與實踐相聯系,學以致用;最后,還需要培養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的責任感。(二)加強與實習單位的聯系,以需求為導向改進實習培養。目前設有公共管理專業的高校,其專業培養方案均由遠離工作一線的教學管理者制定,培養方案往往脫離社會需求、適應性較差,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用人單位需要。因此,應根據實習單位的需求,確定實習目標,以實習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加強對學生的專業培訓,以期更好地適應用人單位。(三)完善崗前培訓制度。實習生進入實習單位,面臨著從學生到社會工作人員、從學校生活到社會生活的巨大轉變,一時間難以適應。因此,學校應為實習生在其正式上崗前應進行為期3~4天的崗前培訓,包括實習單位的基本情況、科室設置情況、工作流程及規律以及各項規章制度;實習生管理制度、請假制度、考勤制度、實習生職責;人際交往和溝通技巧的學習等;同時,實習單位應幫助學生了解實習中應具備什么專業素質和能力、應注意什么問題,給予實習生實習工作的指導。(四)構建合理的考評機制,實行多元化的實習評價。合理的考評機制利于客觀評價學生的實習效果。針對學生的實習過程及實習結果,應結合實習單位的具體要求,采用多元化的實習評價體系,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其中,定性評價包括實習報告評價、學校指導教師評價、實習單位指導老師評價;定量評價包括連續實習時間、與指導教師溝通次數等。因此,結合定性與定量的評價方式,對于實習生與實習單位兩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賀知菲 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調頻立體聲廣播發射機系統研究
- 下一篇:張家界體育賽事旅游業融合研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