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模型在高職建筑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時間:2022-12-24 10:16:47
導語:建筑模型在高職建筑設計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學情分析
(1)生源情況。作為高考第四批次招收的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自主性相對較差、依賴性大,面對挫折容易屈服,遭遇困難易放棄,故大部分學生的基礎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有些學生親屬從事建筑行業,或家庭環境較好,或具有一定的社會關系,他們認為就業找工作相對容易,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依賴心理,在學習上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2)建筑概念與表達薄弱。雖然經過一年的學習,可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建筑制圖、建筑初步、建筑構造等專業相關知識缺乏,空間想象力較差,建筑空間處理手法貧乏、單調,建筑設計中的空間、造型的概念與表達匱乏,用二維圖示建筑語言表達設計思想,手繪基本功差,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建筑理念,與人溝通存在障礙。(3)缺乏學習氛圍,專業交流少。在專業建設完善的建筑院校,建筑學專業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專業教室通過初始圖紙與模型配合進行建筑設計課的學習、與同學、老師交流、探討建筑方案,形成一種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學習環境。而在我校,學生建筑設計課上就是一支鉛筆、一張紙在圖板上描來描去,在缺乏建筑模型這一建筑語言的情況下,很難與同學、老師進行探討建筑方案、對建筑設計進行有效解讀,較難準確表達自己的建筑概念,相互學習、幫助的建筑氛圍營造的不夠濃厚。(4)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沒有建筑模型參與教學的情況下,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建筑熱情尚未激發,學習興趣沒有得到鼓舞,每次的建筑設計課,面對二維初始圖紙,建筑空間如何處理成豐富的空間層次,建筑造型的體量關系如何交代,學生感到茫然,教學效果欠佳,設計深度不夠。
1.2教情分析
(1)教材滯后、內容欠完善。高校作為教學育人的場所,所傳授的知識具有社會領先的地位,但社會上的新知識、新科技變成為高校的教材要有一個過程,這使得教材很難避免滯后現象。我院建筑系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建筑設計教材,已經用了上十年,教材中的建筑設計原理還是經典的,而對于民用建筑各個專題,就覺得教材的顯得落后了,近幾年,很多建筑設計規范都做了相應的修改與調整。此外,建筑設計教材對建筑設計過程中的概念生成與表達的教學內容基本沒有描述,教學內容的尚有缺陷,這不僅表現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涵蓋面上,也反映在對有關知識的應用方面。(2)摒棄傳統教學方法。世界的快速發展,我國建筑業迅猛突起,計算機進入建筑領域,使得過分依賴計算機輔助設計,在教學中強調SKetchUp虛擬的三維空間,甚至僅靠二維初始圖紙進行建筑概念的表達,在最后依二維平面進行立面設計的建筑模型就是紙糊的火柴盒。在教學環節的作業評價中,“重結果,輕過程;重技巧,輕思維;重表現,輕創意”,而建筑模型在建筑設計初期階段的重要性被忽視,對建筑設計從宏觀到微觀上的逐步深入的教學過程未引起重視,對建筑模型在建筑設計教學中的運用研究較少。
2概念與表達———建筑模型的重要性
盡管計算機輔助設計已深入到建筑設計領域并發展,同時占據較重要的地位,但作為建筑建筑設計重要“語言”的建筑模型不因時代的變遷或技術的發展而被替代、拋棄。建筑模型自誕生以來一直是建筑設計的重要輔助工具,特別是剛對入門的建筑設計專業的學生利用模型進行設計思考,幫助設計概念的立體化,表達設計思維,推進設計深度和提升設計品質。
2.1建筑模型的釋義
建筑模型是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學生的專業語言之一,是將二維平面圖紙依一定比例,采用卡紙、木材、金屬、塑料、有機玻璃等材料將概念建筑或實際建成建筑的尺度、比例、空間塑造、材料、色彩、質感、建筑形體、立面形式、群體關系、環境等進行直觀、清晰、準確地表達、詮釋,多層次、全方位塑造三維立體的空間藝術。作為三維立體形態的建筑模型,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對設計方案進行推敲,直觀的體現學生的設計思想,表達建筑設計概念,清晰表達各階段設計成果,建立起師生間的溝通橋梁,此外,建筑模型在城市規劃、風景園林設計、地產業等其它行業也廣泛得到運用。
2.2建筑模型的分類
從建筑模型運用于建筑創作過程和與非專業人員交流來看,建筑模型可分為工作模型和成果模型或表現模型。工作模型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設計院工作過程中為了研究、推敲、深化建筑方案、推進建筑創作而制作的模型,是建筑學生、建筑設計人員表達設計構思的手段。工作模型依其性質往往省略建筑細部,或者僅作局部、細部節點模型,只求有效解決建筑設計中遇到的問題,表達設計概念,其特點是制作簡單、快捷、方便修改,根據在每個階段的不同作用其類型有整體工作模型、局部工作模型(圖1)。作為與同學、教師和業主交流工具的成果模型或表現模型是在教學、設計院工作過程中工作模型之后制作表達所設計建筑建成后在具體環境中的造型、空間及其細部的三維直觀效果,著重展示建筑的外形、空間和環境。這種類型的模型常運用于表達建筑設計教學的成果或者建筑設計招標和地產業中(圖2)。
2.3建筑模型在教學中的概念、表達的重要性
建筑模型作為表達建筑設計概念、輔助設計思想溝通、交流的工具,在建筑設計教學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模型的制作讓學生體驗建筑建造的過程,拉近學生與建筑設計的關系,學會利用模型表達設計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習建筑設計的樂趣,營造濃厚的建筑設計氛圍,改變以往過分依賴教師幫助設計學生制作模型、畫圖的弊端,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逐步建立學生的二維到三維空間的轉換能力,塑造豐富的空間想象力,實現抽象到具象的思維轉換;通過建筑模型的模擬,可直觀展現學生方案演進過程中的設計思想,清晰表達建筑蘊含的豐富信息,增進學生對建筑設計作品的理解,推進建筑設計深化。
3概念與表達———建筑模型在教學的運用
3.1建筑模型的設計概念與表達———建筑設計方案構思階段
建筑設計教學時,在學生調研基地、熟悉基地后,根據基地地形、地貌、基地周邊環境制作環境模型,讓學生建立起場地空間概念,分析場地周邊道路交通、已有建筑、保留樹木、自然景觀等環境因素對擬建建筑的影響,增加對場所精神深層次的理解,為建筑創作提供思路、捕獲靈感,抓住轉瞬即逝的創意。隨著方案的逐步深入,產生出與基地相契合、體型簡單的建筑概念初步設想構思模型,反映擬建建筑植入場地、環境、空間、尺度的多層次思考,發揮學生設計思維,放飛開放的建筑夢(圖3)。在因地制宜的基地概念模型和融入建筑功能的基礎上的體量模型是建筑功能、空間的映照,功能、空間的變化都會引起建筑形體的變化,利用體量模型推敲形體間的邏輯關系、空間關系、比例關系、尺度關系和空間組合關系,使學生借助體量模型直觀地體驗建筑體量、比例、空間相互關系,使功能、空間和造型有機結合。隨著方案的推進,建筑功能、空間、造型要經歷反復調整、修改,工作模型才能基本確定,整個建筑設計方案雛形才基本形成,但這個階段的工作模型耗費時較多(圖4)。
3.2建筑模型的設計概念與表達———建筑設計方案深化階段
隨著方案的逐步推進,建筑功能的介入,建筑圖紙上的空間關系漸漸明朗,建筑功能、空間、造型和建筑技術間矛盾相繼呈現,透過建筑模型反映出來。建筑設計方案深化階段的空間模型、細部結構、構件模型、體量模型的加入化解了功能與造型的結合問題、空間大小、開敞封閉等合理問題、結構構件對建筑造型的影響等等問題,探討功能、空間與形式結合的可行性、合理性,在空間與形式間學會取舍,利于建筑方案的深化,為后期建筑施工圖的設計做好充分準備并提供極大方便(圖5)。在建筑設計方案深化階段,通過卡紙、模型卡等簡單材料表達的空間模型、細部模型以及體量模型的介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一致,建立空間思維能力,鍛煉功能、空間、造型以及技術綜合協調的能力,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手、眼、腦的協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此外,在教學評圖中,學生將各設計階段的模型成列出來,展示其設計理念,提供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拓寬學生設計思路。
3.3建筑模型的設計概念與表達———建筑設計方案成果階段
在建筑設計方案定稿之后,成果模型或表現模型就成為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成果模型是表現建筑設計定型后的模型,利用各種材料達到表達設計思想效果,既要體現建筑的實體形態、形體間空間關系,又要表達建筑所在區域的周邊環境,使模型不僅成為建筑設計的重要的表達手段,而且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圖6)。這階段的成果模型根據表現的采用圖底、單色、寫實三種表現形式。在教學中,前兩種表現形式采用相對較多,制作、取材都簡單,效果也易體現,后一種也常用學生運用,但在專業模型公司采用較多,他們制作設備、材料等條件較好。圖底效果模型是采用圖底關系表現形式,通過“底”的背景在色彩、質感等與模型區分開來,拉開層次,將建筑模型凸顯出來,將綠化虛化,強化建筑設計概念。單色效果表現形式較為典雅,色彩單一,將建筑與周邊環境、綠化等用統一色彩、色系制作,既有變化又有層次,整個模型效果清爽、素雅,制作簡單,學生容易掌控、把握,不致因為色彩較多變得難易控制效果而顯得凌亂,堆砌,利于表達建筑設計概念。寫實模型顧名思義就是仿真式表現建筑實際色彩、材質等在實際環境中建成后的效果,由于取材相對多、制作設備缺乏、工作量大等原因,在教學中運用不廣泛,不利于建筑概念的表達,常用于建筑設計方案投標、商業地產中。
4結語
模型與建筑之間具有互通性。模型體現三維立體空間,建筑設計創作三維立體空間,立體思維貫穿整個建筑設計過程。在建筑設計教學中,我們將建筑模型引入教學,利用模型體驗設計過程中的思維,推進建筑設計的深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萬莉 彭敏 楊超 單位:江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系
參考文獻:
[1]黃源,建筑設計與模型制作———用模型推進設計的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李微微,用建筑模型推進空間設計[J]山西建筑,2011(18),6~7;
[3]余志紅,利用建筑模型激發靈感、創造空間[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8(6),56~57;
- 上一篇:建筑設計創新方法思考
- 下一篇:城鄉規劃設計中生態建筑設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