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給排水關鍵技術探索

時間:2022-08-13 11:57:33

導語:高層建筑給排水關鍵技術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層建筑給排水關鍵技術探索

摘要:在建筑工程領域,給排水消防設計是整個工程設計及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質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整個高層建筑最終質量的優劣。因此,設計人員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最大限度地把握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設計所提的各項要求,明確并解決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各項問題,嚴格把控各關鍵技術的施工要點,為給排水消防系統的科學性以及人民群眾的人身與財產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關鍵詞:高層建筑;給排水系統;消防;關鍵技術

與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日益進步以及城市建筑的突飛猛進發展相伴隨,建筑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現已逐漸成長并壯大為我國規模極大的一個產業,發揮著重要的支柱作用。然而,通過觀察高層建筑的整個發展過程可知,現如今我國高層建筑同樣有較多情況發生,特別是設計人員在開展建筑物的設計工作之時,有時無法做到對建筑各個空間結構的科學規劃,致使建筑結構在整體布置上欠缺合理性,嚴重的會引起火災發生。文章從給排水消防設計方面展開研究,以期通過對相關要求以及關鍵技術等的把握,提高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設計的有效性,為高層建筑提供安全保障。

1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設計的具體要求

1.1消防給水系統設計

在有火災情況發生之時,高效的消防給水系統能起到對火災進行控制并將大火撲滅的重要作用,對于高層建筑而言,該系統的功能就在于為火災的應對提供充足的水源。根據消防給水壓力的不同,可以將消防給水系統分為高壓與臨時高壓消防給水系統2種類型,前者指管網內始終對滅火所需水量、水壓力予以保持,無需將升壓設備啟動便可直接通過對滅火設備的使用達到救火目的;后者是管網內平時不能滿足滅火設施的壓力及流量要求,平時由穩壓泵或是氣壓給水設備等為其提供保證,泵房內進行消防水泵的設置,當有火災發生時,需要將消防泵啟動,以此達到管網壓力符合消防水壓要求的目的,實施救火任務。設計人員在以高層建筑為對象,執行對其消防給水系統的設計任務之時,必須從綜合層面作出充分、細致與準確的考慮,明確高層建筑的具體結構,加強對以下內容的關注與設計:其一,將更多的精力放于自救方式的設計之上。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建筑而言,高層建筑在出現火災之后往往會更加難以救援,為了達到將火災所造成的人員傷亡降低到最低水平這一目的,同時,幫助所有人員盡可能地在最短時間內安全撤離火災現場。其二,有效發揮出其他滅火工具的作用,同各類工具相互配合。給水系統的設計還要求設計人員從綜合層面上考慮火種的不同類型,針對各類不同的火種,配合使用可發揮最大效力的滅火工具,最大限度地將滅火效率提高;其三,對消防設置進行科學與有效配置。相較而言,高層建筑往往在空間上會更加緊張,給水系統的設計應對高層建筑所具有的特點進行充分的考慮,結合人們的實際居住需求,為消防設施的合理設計提供保證,將它們的滅火性能盡可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1.2建筑排水系統設計

在開展高層建筑排水系統的設計工作時,設計人員應將以下要求明確:其一,設計過程中需要將雨水管道作為排水管道設計的重要內容,把溢流設施設計工作做到位,將建筑屋面積水深度控制在允許負荷水深以下;其二,為了確保消防排水泵在運行過程中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必須對排水泵的位置及線路等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特別是要嚴格把控排水泵線路,避免電氣線路短路。除此之外,上層水的排放同樣是設計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基于專業技術的支持執行相應的處理操作,盡可能地避免由于排水情況不理想而影響高層建筑主體安全性這一問題的發生。

2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設計現存問題

2.1設計人員不是特別重視給排水消防系統的設計

相較于一般性建筑而言,高層建筑的給排水消防系統有一定的差異存在,然而大多數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對這些是忽視的,仍然參照一般性建筑給排水消防的設計要點執行設計任務,這對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的性能產生很大的影響,無法保證高層建筑的安全性。特別是當高層建筑出現火災時,設計不合理的消防系統有時會將火勢的蔓延加劇,在很大程度上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2.2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不夠合理

在整個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系統中,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不可或缺,當有火災情況發生時,滅火系統能夠通過對火災的感應自動啟動,可在消防人員到來之前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盡可能地將建筑內部的火災撲滅,或者達到對火情的抑制目的,減少財產等的損失和人員的傷亡。圖1所示為一種濕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工作原理圖。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的是否合理與科學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給排水消防系統的性能。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設計尚有一些問題存在。例如,不少高層當前并未做到對有吊頂和無吊頂建筑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的明確區分。當建筑物發生火災之時,如果災情地點離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噴淋頭距離比較遠,滅火系統便無法做到對火情的及時與高效感應,導致火災救援的不及時,嚴重情況下會造成火情蔓延,火災的損害性也會由此而擴大。圖1濕式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工作原理圖

2.3給水網試壓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為了確保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系統能夠正常而又穩定地運行下去,設計與施工人員應嚴格根據試壓標準執行對給水管網的試壓任務,讓給水管網在一個安全而又穩定的環境下可靠運行。然而實際試驗之時,不少設計人員都對這一工作有所忽視,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火災狀況下給水管網壓力不足或滲漏現象的發生,對給水網的正常工作產生影響,延緩滅火速度,將火災的危險性加大。

3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設計關鍵技術與要點

3.1消防水泵房與消防水池設計

消防水泵房與消防水池在給排水消防系統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為了保證高層建筑在剛剛出現火災情況時便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就必須做到對充足水源的供應,對此,設計人員必須將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房的選型以及選址工作等嚴格做好。重點區域,在進行消防水池的設計之時,若其總儲量超過500m3,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應對使用兩格單獨的消防水池進行考慮,對于這兩格單獨的消防水池而言,均需具備獨立的出水管,而在兩者之間,還要進行連通管的設置,該連通管的設置同樣應符合一定的要求,亦即滿足最低的有效水位,管徑則需結合消防給水設計流量的相關要求來確定。除此之外,若總儲量超過1000m3,則使用兩座消防水池。

3.2消防栓設計

從我國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往往將區域式消防供水系統作為設計重點,設計人員還需將高層建筑室外消火栓系統的設計工作做好,以在消防水池疲于應對之時及時派上用場,將高層建筑火災撲滅。消火栓一般由管網和加壓泵等構成,其設計要點如下:首先,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所有組成部分的性能都是最佳的,一方面,在對管網進行設計之時,應保證其立面與平面都是布置成環的;另一方面,在閥門的作用下,管網應被劃分為數量若干的獨立段,設計人員在執行對閥門的布置任務之時應對相應原則予以遵循,也就是確保管道在檢修過程中關閉停用的豎管數量最多為1根,正常情況下,如果豎管的數量超過4根,則將位置各不相鄰的2根關閉;其次,做好對消火栓的分區工作,保證消火栓口的靜水壓力不會超過1.00MPa,或消火栓系統的工作壓力不會超過2.4MPa,如果大于這兩個值中的任意一個,應實施分區給水,主要方式包括分區并列、串聯使用一套消火栓加壓泵、兩個分區共用一套消火栓加壓泵等,設計過程中應結合高層建筑的設計要求對分區方式進行有效的選擇,其中,兩個分區共用一套消火栓加壓泵如圖2所示。最后,嚴格執行對消火栓各項參數的設置與監控任務,如果發現消火栓口的出水壓力超過了0.5MPa,則進行相關減壓設備的設計,另外,充實水柱的設計應始終大于13m。

3.3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設計目的在于自救,有效消滅初期火災,在火災蔓延之前自動控制火情并實現滅火,對此,應對涉及到的各個設備予以優化。其一,在高層建筑的過道位置進行噴頭的設置,同時,建立起與配水管的聯系,而為了盡可能地保證高層建筑中電力設備以及暖氣管道等設施設備設置的安全性以及自身使用上的便捷性,一般情況下,設計人員應以噴頭自身的方便使用為前提,將其設置于與電力設備以及暖氣管道等距離比較遠的位置,必要時可以設置擋水板;其二,在配水管路口設置減壓設備,控制輕、中級危險場所中配水管入口壓力不宜大于0.40MPa,一方面,把控高層建筑高度及水力計算環節的損失情況,另一方面,準確計算水泵的揚程,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做到對配水管口壓力的全面與精準把握,進一步將適宜的減壓方案設計出來;其三,在建筑物有人值班的地方或者公共通道進行報警閥及水力警鈴的設置,發生火災之時,在第一時間將水力警鈴啟動,通知內部人員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自救與互救,以在消防人員到來之前最大限度地降低高層建筑的火災危險程度,提供最大的逃生空間。

4結語

將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設計工作做好,有助于及時發現并撲滅火災,為人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提供可靠保證。目前,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設計由于一些突發因素和設計者思維的束縛而出現不少隱患與漏洞。因此,需要設計人員從基礎層面加以優化,與高層建筑的整體情況相結合,優化設計消防水泵、消防水池、消防栓以及自動噴水滅火器等,真正實現對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設計安全要求的滿足。作者簡介:于明正(1987-),男,籍貫:山東濰坊,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給水排水設計。

參考文獻:

[1]岳煥煥.談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設計關鍵技術[J].山西建筑,2017,73(16):136-137.

[2]宋基元.解析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設計關鍵技術[J].建材與裝飾,2017(38):122-123.

[3]李榮強.高層建筑給排水消防設計的關鍵技術探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32):128,130.

作者:于明正 林勤豪 單位:濰坊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