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火災危險性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20 17:32: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層建筑火災危險性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層建筑火災危險性分析

篇1

關鍵詞:K-均值聚類;建筑物;FR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87

0 引言

當前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建設已成為新時代的主題,隨著現代建筑中人員和財產的高度密集,一旦發生火災,火勢必將失去控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為了盡可能的避免火災事故的發生,如何對建筑物的火災危險性分級成為人們日益關心的問題。

1 建筑物火災危險性評判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基于火災安全科學及工程提出了許多理論預測方法,常用的評價建筑物火災危險性的方法大致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本文通過對36所建筑物進行評判,計算出火災危險度FR,再利用K-均值聚類分析的方法進行分級。

2 K-均值聚類分析法

2.1 K-均值聚類分析的基本思想

K-均值聚類法的基本思想是:以K為參數,將n個對象分割成K個簇,然后用某種原則進行修改,直到每個聚類中所有值與該聚類中心距離的總和最小,每個聚類的聚類中心就是每個聚類的均值。

2.2 K-均值聚類分析計算

3 用K-均值聚類分析法對建筑物火災危險性分級

3.1 建筑物火災危險性分級評判依據

本文用建筑火災危險度(FR)來綜合評價建筑物的火災危險性:

FR=(QnC+Qi)BLHDWR

3.2 K-均值聚類分析模型的建立與樣本分析

根據所參與的課題和實習資料,以及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數據資料,選取了其中36所建筑物,計算出火災危險度FR,再利用K―均值聚類分析的方法進行分級。其中,人員危險因子H和財產危險因子D分為取值1.5和1。通過K―均值聚類分析后,建筑物18、34為第一類,建筑物1、2、4、7、8、9、10、11、12、13、14、15、17、20、21、22、24、25、26、27、28、30、31、32、33、35、36為第二類,建筑物3、5、6、16、19、23為第三類,建筑物29為第四類。

4 結論

基于K-均值聚類分析法,將這36所建筑物分為4類,第一類是火災危險性較大的建筑物,稱為Ⅱ級建筑物;第二類是火災危險性最小的建筑物,稱為Ⅳ級建筑物;第三類是火災危險性較小的建筑物,稱為Ⅲ級建筑物;第四類是火災危險性最大的建筑物,稱為Ⅰ級建筑物。

參考文獻

[1]吳立榮.建筑火災危險性評價研究[D].濟南:山東科技大學,2006.

[2]毛春艷,周宗放.基于多級物元分析的高層建筑火災風險評估[J].建筑科學,2008,24(1):24 26.

[3]雍靜,陳亮,陳雙燕.建筑物火災危險性分級方法的研究[J].現代建筑電氣,2010,(02).

篇2

關鍵詞:高層建筑;消防安全;防火;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98.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性能化建筑防火設計的不斷發展,對于消防安全工作,目前國內外許多科研機構,都逐步研究和深入了相關的人員疏散模型,是對建筑安全疏散設計提供了一種科學依據。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飛速發展,特別是在近年國內連續幾起高層建筑火災發生的形勢下,高層建筑在國內不斷增長,對于高層建筑內人員的防火安全通道,高層建筑結構功能復雜,安全疏散問題研究變得尤為重要。高層建筑高度高、建筑面積大、人員眾多、用火用電量大,高層建筑發生火災的因素遠較一般建筑火災要復雜。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土地資源日趨緊張,城市人口的持續增長,提出人員疏散中一些實際性的問題。城市構造逐步向高空延伸,高層建筑的消防安全所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得我國城市高層建筑不斷地增多。目前,以及對火災的預防和撲救措施,存在的火災隱患是不容忽視的,是消防領域所關注的重點問題。

1 高層建筑火災危險性分析

1.1 安全疏散困難

高層建筑的特點,垂直疏散距離長,人員集中,疏散到地面需要較長的時間,疏散時容易出現擁擠情況。火災案例分析表明,高層建筑層數多,被煙薰死的,占火災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將人員疏散到地面所需的時間較長,容納的人員較多。而且建筑面積大,發生火災時煙氣和火勢向上蔓延快,而火災發生時人們大量涌向樓梯,且易竄入樓梯間,增加了疏散難度,在火災時必須切斷電源,平時使用的普通電梯,停止使用。因此,火災發生時,電梯必須停止使用,只能通過樓梯進行疏散,高層建筑的安全疏散主要靠樓梯。而樓梯的容納量有限,必然會踩踏事件,發生擁堵,極有可能被煙火熏死或燒死,來不及疏散的人員,后果是相當嚴重的。

1.2 可燃物較多

圖書館、高級旅館、檔案樓、辦公樓、科研樓等高層建筑,一旦起火,發煙量大,燃燒猛烈,一般室內裝修家具等可燃物較多,火災容易蔓延。據測定,在火災初起階段,高層建筑因空氣對流在水平方向造成的煙氣擴散速度為0.3m/s。樓梯間、管道井、電梯間、風道、排風道、電纜井等豎向井道部位,一旦發生火災就好像一座座高聳的煙囪,如果防火分隔或防火處理不好,成為火勢迅速蔓延的途徑。如一座高100m的高層建筑,煙氣能在半分鐘內達到頂層。在無阻擋的情況下,在燃燒猛烈階段,煙氣沿樓梯間或豎向管井擴散速度為3~4m/s。高溫狀態下,熱對流而造成的水平方向煙氣擴散速度為0.5~0.8m/s,火勢的蔓延擴大速度也相應增加。風速增大,據測定:距地面高度10m處風速為5m/s,建筑物越高,風速越大,30m處風速為8.7m/s,60m處風速為12.3m/s,90m處風速為15m/s。日本在做過燃燒試驗,在幾分鐘內就能把每層3500m2的二十三層大樓都充滿煙氣。

1.3 撲救難度較大

高層建筑發生火災時,火災現場煙霧濃、熱輻射強、火勢向上蔓延的速度快和途徑多,當火勢擴大,消防隊員難以堵截。室內消防水量顯然不足,形成大面積火災時,消防隊員使用的滅火救護設施往往不易達到建筑高度。撲救高層建筑火災,需要利用消防車從室外進行補給,消防水帶耐壓能力常常不能適應需要,主要立足于室內消防給水設施。此外,建筑物如果沒有安裝消防電梯,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消防隊員則需要“全副武裝”的通過樓梯沖上高層,撲救的難度很大。不僅速度慢,體力消耗大,還會與向下疏散的人流,不能及時到達著火層進行撲救,發生對撞而延誤時間,消防器材也不能隨時得到補充,均將嚴重影響撲救。建筑高度高,特別是消防水供給量,達不到要求時會延誤滅火的時機。火災時,現有消防車輛及設備滿足不了滅火需要,空間范圍內會充滿大量的煙氣及水蒸氣,不能及時控制火勢而造成火災撲救困難。而此時,據統計,各類排煙設備的自動切斷使得通道內的排煙更加困難,火災中約70%~80%的人員是由于煙氣中毒而窒息死亡的。

2 高層建筑防火對策

2.1 消防設計把關

在進行高層建筑設計過程中,考慮防火安全,必須結合建筑的各種功能要求,做好防火設計。設計人員進行防火設計,應嚴格按照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要求。在進行高層建筑的防火設計時,合理劃分防火分區,總體布局要保證暢通安全,安全疏散路線要簡明直接。設計單位的各級負責人,不得上報審批或交付使用,應對工程的防火設計負責,凡不符合設計防火規范的工程設計,盡量做到建筑物隔斷、內部裝修、家具、陳設的不燃化或難燃化,以減少火災的發生和降低蔓延速度,控制可燃物的存放數量。采用先進可靠的自動報警系統,以保證火災時結構的耐火支持能力和分區的隔火能力,并正確地處理安裝位置及聯動控制功能。構造設計要使建筑物的基本構件應具有足夠的耐火極限,保證足夠的消防用水量和最不利點的滅火設備所需要的水壓,做好建筑物室消防給水系統的設計。

2.2 施工階段監督檢查

凡承攬工程的施工單位,對建筑工程的技術措施、防火構造和消防措施等,必須嚴格按照經消防設計審核,不得擅自更改。合格的設計圖紙進行施工,施工中,需要變更設計時,以及暗敷的消防電源線路等,如因材料、設備等不滿足設計要求,施工單位應與設計單位、建設單位、公安消防監督機關共同協商,采取相應的變更措施。對防火結構的設置于吊頂,保護層,或管井內防火分隔物,必須認真做好施工和監督檢查記錄。

2.3 加強消防設施維護

高層建筑在使用過程中,包括結構安全、設備更新等,其設備一般都有定期的維修檢查制度。對于消防設施,防止需要其發揮作用時失靈,更應定期檢查維修,平時不用易暴露問題,因為消防設施都在發生火災時發揮作用,將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特別是現代化的消防設施,如火災自動報警和防排煙設備、滅火系統、防火門、消防泵、防火卷簾和消火栓、消防控制室和儀表設備等,設專人定期測試檢查,凡失靈損壞的要及時更換,維修、確保完整好用,都應該有嚴格的檢查制度,并建立檔案記錄每次檢查情況。

結論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高層建筑的迅猛發展,土地資源的緊張,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在高層建筑消防安全設計中不僅要在圖紙上消除火險隱患,遏制和杜絕群死群傷等事故發生。而且,要在主觀意識上預防火險隱患,能夠有效減小人員疏散時間長度,需要進行更為深入地研究。

參考文獻

[1]張鵬,朱昌明.高層建筑危急情況下的電梯疏散系統[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

篇3

關鍵詞:城市;消防;風險;評估;分析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進入一個新的重要發展機遇期,作為海南省的省會城市,海口市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快速發展建設期。隨著城市發展的進一步深化,海口市城市人口密度將越來越大,建筑物越來越密集,道路交通和能源設施布局也越來越復雜,加上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海口市將積聚越來越多的危險源,甚至是重大危險源,根據對2000年至2009年的海口市火災統計[1],海口市的火災呈現出多發性、破壞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和趨向。進行城市消防風險評估對科學有效地進行城市消防規劃、部署和制定消防法規,對于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保證和促進作用。

一、城市消防風險評估

(一)消防風險定義

本文引用了2004年聯合國環境減災署關于風險的定義[2],將城市消防風險定義為火災與城市脆弱性之間相互作用而導致公民人身、財產、公共安全等受到侵害以及經濟活動中斷、環境破壞等有害結果或預料損失發生的可能性。以城市為基本評價單元的城市消防綜合風險評估涵蓋火災危險性、脆弱性以及防控火災能力的三個內容。

(二)城市消防風險分析

1、城市火災危險性分析

據我國歷史上發生的火災統計,可以看出,誘發城市火災的各類因素,諸如城市用電、燃氣管網、易燃易爆化學物品單位等的誘發性越強,則城市火災危險性越大,火災風險水平越高。

2、城市脆弱性分析

氣象因子與火災發生和發展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相互關系,其中相對濕度、降水量和風速等是最直接相關的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經濟、人口、現代化建筑、社會財富等集中的城市特點更加突顯,一旦發生火災,尤其是重特大火災事故,不僅容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而且容易產生嚴重的社會影響和政治影響。城市的脆弱性增強,風險水平增高。

3、城市防控火災能力分析

一般而言,消防經費投入得越多,火災防控措施越得當,城市防控火災能力越強,消防風險水平越低。本文認為城市防控火災能力應從消防站建設、消防供水、消防通訊、消防車通道、消防裝備、消防力量、醫療救護、消防經費投入、消防教育培訓以及城市消防遠程監控等方面加以衡量。

篇4

關鍵詞: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現狀;防火對策

中圖分類號: TU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高層建筑雖然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建設帶來生機,但是也增加了城市消防安全的困難和負擔。由于高層建筑的建筑容積率增大,容納人數多,縱向交通容量有限,且外部開放空間面積較少,因此,在發生地震,火災等突發災害時,避難和消防難度較大,特別是高層建筑中各種原因引起的火災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所以現在高層建筑的火災問題及其防治措施越來越受人們矚目。

一、高層建筑的火災危險性分析

1、發生火災概率較大

高層建筑內部功能一般較為復雜, 用電設備繁多, 存在多種著火源和大量可燃物, 如管理不善, 很容易發生火災。特別是一些建筑面積較大、層數較多的高層公共建筑, 情況就更為復雜, 存在大量的火險隱患, 一旦發生火災, 將會造成嚴重后果。

2、火災蔓延途徑多,煙霧火勢擴散快

高層建筑內部建有樓梯間、電梯井、管道井、電纜井、排氣道、垃圾道等豎向管井,發生火災時,強力的撥氣作用使之成為煙霧蔓延的主要途徑,建筑越高,蔓延速度越快。另外,由于高層建筑多采用固定窗或無窗玻璃幕墻,局部空間封閉較好,燃燒產生的高溫極易使之發生爆燃,造成火勢突變,長時間燃燒還將導致建筑結構倒塌。

3、火災疏散困難,容易造成重大傷亡事故

為了滿足多種功能需要和實現整體藝術效果,高層建筑往往形成建筑平面布局多樣的復雜結構,而且建筑物本身層數多,垂直距離遠,內部容納人數多,疏散通道數量有限,發生火災時人員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全部撤離危險區,容易造成傷亡事故。

4、火災荷載大,消防裝備條件有限,火災撲救難度大

高層建筑平面布局和立體結構復雜,內部可燃物多、火災荷載大,易形成大面積立體火災,長時間燃燒可能發生爆燃和建筑倒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員疏散和火災撲救。另外,受消防裝備舉高和遠射能力限制,如果超過消防裝備的極限高度,則無法從室外實施撲救,進一步加大了火災撲救難度。

二、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現狀

1、 消防設計先天不足

高層建筑中不乏始建年代比較久遠的建筑, 因而要按現行規范改造起來比較困難, 有的根本無法達到現行規范要求。有些建筑, 因設計人員對消防技術規范了解不深、業務不扎實、知識更新不及時,設置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火災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不符合現行規范要求, 使高層建筑在圖紙上就已存在消防安全隱患。

2、消防設施設置不完善

一些高層建筑中設置的火災自報警系統、火災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和防排煙系統, 由于缺乏有效的維修保養, 故障頻發, 丟失損壞現象嚴重, 已形同虛設, 無法使用。很多老式高層建筑通常設置敞開樓梯間或一幢建筑只有一個樓梯, 僅有少部分設置成封閉樓梯間, 但沒有按規范設置防火門, 極少設置防煙樓梯間。

3、建筑物防火分區不規范、耐火等級低

有些高層商用建筑任意劃分防火分區或者不設防火分區, 導致起火后不能將火災控制在局部區域內, 不能有效阻止火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蔓延; 建筑外墻和內部裝修大量采用可燃物, 無形中使建筑的火災荷載增大, 增加了火災撲救的難度; 有些不法建筑商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采購一些未經質監部門認證的不合格消防消控設備, 特別是消火栓、消防水帶、防火門、防火卷簾、自動消防煙溫感探頭等設施, 以次充好, 使建筑物消防工作質量難以保證,給火災預防和撲救帶來重大隱患。

4、高層建筑消防管理問題亟待解決

高層建筑內各種消防設施種類多, 功能繁雜, 需要嚴格和規范的訓練才能掌握, 而高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一般是委托物業公司負責管理。物業公司人員流動較大, 人員文化水平低, 責任心較弱, 消防知識不足, 技能訓練不到位, 在這種情況下, 若想使高層建筑的消防設施設備能夠完好運行和及時報警、及時處理相當困難。

三、高層建筑消防防火對策

1、做好消防設計工作

(1)合理布置高層建筑總體布局和防火分區

總平面布置中的主、附體關系, 該建筑與四周建筑的間距及車道的設置等等, 均屬于防止蔓延和迅速撲救密切相關的問題, 也是進行建筑設計方案時須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總平面布置,不但有利于火災撲救, 而且對防止火勢蔓延有極大幫助。設計時需不折不扣執行。

防火分區是延緩火勢蔓延的重要措施, 包括水平和豎向兩種。水平防火分區是應用防火墻、防火門及防火卷簾等將各樓層在水平方向分隔為兩個或幾個防火分區, 根據《高規》要求, 每一分區內要相應裝設使防火門能自動關閉的裝置, 并且在建筑施工時, 要做到防火卷簾安裝時, 卷筒與梁、卷筒與墻壁之間不能留有縫隙, 能充分發揮其防火、阻煙作用。豎向防火分區主要指對建筑內部的垃圾井、風道(排煙、正壓送風)、水井(水管井)、電井(強、弱電)及樓、電梯間實行防火阻隔(水井、電井要求封堵) , 最大限度地降低火勢蔓延速度, 控制火災面積。

(2)確保建筑耐火能力

《高規》規定, 一類高層建筑的耐火等級為一級,二類高層建筑耐火等級不低于二級, 在高層建筑防火設計中應保證建筑物的耐火等級, 使火災發生時建筑物結構在較短時間內不會損壞, 為人員疏散贏得時間, 同時也可減少火災損失。設計中除了應首先保證主體結構的耐火能力之外, 還須對天棚、墻面等裝修部位的耐火性能給予充分的考慮。為了追求建筑外觀效果, 部分高級公寓和住宅采用了玻璃幕墻, 國內外建筑界對此頗有爭議(日本、德國等國家明文規定禁止使用)。其中部分原因在于玻璃幕墻不但因抽風作用而成為火勢蔓延的途徑, 而且在火災發生后, 常常等不到人員疏散完畢, 幕墻就已達到耐火極限而向下掉落, 嚴重影響人群的疏散。

(3)加強自然排煙設計及安全疏散設施設置

目前, 高層建筑中玻璃幕墻和豎向管道常常成為火勢蔓延的途徑, 造成火勢跳躍防火分區, 擴大火災損失; 其次, 大量高層建筑火災證明了煙是高層建筑火災中最大的殺手。因此, 防排煙設計與安全疏散設施的設置是高層建筑防火設計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有關規范明確規定電梯前室及相關地方增設防排煙系統, 疏散樓梯增設正壓送風系統。此外, 還要加強自然排煙設計。自然排煙是一種經濟、簡單、易操作的排煙方式, 宜優先采用; 但由于樓梯間存在熱壓差(即煙囪效應) , 煙氣往往充滿樓梯間, 使人們無法疏散, 因此, 要求樓梯間有一定的開窗面積, 且排煙窗應設在墻面上方, 同時要求能方便開啟。除了按規定設置不同形式的、數量足夠且分布合理的疏散樓梯外, 必須在防火門及疏散通道前上方及其附近設置明顯的指示標志, 以使人員能順利疏散。

(4)加強硬件設施管理, 增強人員消防意識

規范的防火設計、完善的消防設施, 是高層建筑防火的前期條件, 但要預防火災發生, 將火患降到最低, 關鍵還在于后期的管理以及人們的防患意識。“ 防患于未燃”最為關鍵。在高層建筑長期使用過程中, 內部的管理者應該做到: ( 1) 定期檢測, 消除隱患。任何設備在使用的過程中, 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消防設施、設備也是一樣, 因此, 堅持由專門機構進行定期檢測, 才能發現存在的隱患問題, 及時整改, 保證設施、設備的正常運轉。

2、更新改造, 不斷完善

裝修、改建使高層建筑內部環境不斷發生變化, 相應的消防設施、設備也要隨著保護對象的變化而進行完善和補充。( 3)正確操作、做好維護。設施、設備是由人來操作的,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的規定, 消防控制室的操作人員一要固定, 二要經過消防專業培訓, 并取得合格證后才能上崗; 上崗人員要正確熟練地掌握消防設施設備的性能、使用方法、一般故障的排除等專業技能, 并堅持做好日常維護保養, 及時發現、排除影響設施設備運行的不安全因素。此外, 還要通過宣傳教育等方法, 增強人們的消防安全意識。高素質的人員是高層建筑防火安全的軟件保證, 增強人們的防患意識與責任感, 對于消防安全十分重要。除了要樹立牢固的消防安全意識, 還應該增強人員自防自救能力, 加大逃生知識普及力度, 從而減少火災發生時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的減少,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高層建筑的迅猛發展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防火安全工作也越來越重要,不僅要在設計之初消除火災隱患,而且要在思想上提高預防火災的意識,遏制和杜絕群死群傷等重特大惡性火災事故的發生,不要讓血的悲劇一次次重演。

參考文獻:

[1] 田映龍. 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現狀及防火對策分析[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9(20)

篇5

【關鍵詞】醫用供氧裝置 建筑防火設計 探討

【Abstract】Based on the increasing application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molecular sieve oxygen adsorption process principles, fire risk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pecific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oxygen equipment in the fire service should ensure that fire safety desig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引 言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民生事業的醫療機構無論是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在不斷擴大,醫療保障條件得到了不斷完善,與此同時醫用氧氣的需求量也隨之急劇增大。伴隨著醫療手段和技術的改進,促使新型分子篩吸附制氧工藝的出現,并逐步取代原有瓶裝供氧及液態供氧等方式。由于目前國家消防技術標準對上述醫用制氧裝置建筑設計無相關規定,在工程的消防設計和審核中很難把握,本文對醫用供氧裝置建筑的消防設計進行探討。

一.醫用供氧方式簡介

醫用供氧按其發展進程經過了氧氣瓶直接進入病房或手術室的初級供氧方式,

到瓶裝(或液氧)集中規模供氧,到現代的采用變壓吸附技術制氧并直接連續供氧的發展過程。集中供氧基本可分為如下三種方式:

1、由高壓氧氣瓶組經氧氣匯流排減壓集中供氧 (瓶裝氧氣由專業生產廠生產,經運輸到醫院供氧房);

2、由液氧儲槽經液氧汽化器氣化、減壓、穩壓后集中供氧(液氧由專業廠生產,經專業運輸工具運到醫院供氧房);

3、由變壓吸附制氧設備生產醫用氧氣,直接連續供氧;

早期的集中供氧基本上都采用第一種方式。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大型制氧機的增多和專業氣體供應站的興建,液氧氣化供氧逐漸成為氧源豐富地區醫療機構重要的供氧方式;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變壓吸附技術的成熟,這種醫療機構自己擁有制氧設備的供氧方式馬上得到醫院的青睞。前兩種供氧方式的氧源主要是利用低溫空氣分離方法由專業廠房生產(與醫院非為一體),供醫療使用。變壓吸附制氧則是利用吸附劑對同一壓力混合氣體中不同氣體成分的吸附量、吸附速度、吸附力等方面的差異和吸附劑對不同氣體組成的吸附容量隨壓力而變化的特性,將空氣中的氧、氮分離,提取其中的氧氣,供給醫療使用。工藝簡單,設備先進,體積小,供給方便,經濟性較高(單位體積成本為瓶裝供氧的1/4,為液氧集中供氧的1/2)。

二.醫用制氧裝置及建筑的火災危險性

氧氣是助燃氣體,主要表現是其強氧化性,與氧化劑發生劇烈的氧化還原反應,會使接觸到的可燃物(特別是油脂等碳氫化合物)自燃,在一定條件下還會引起金屬的燃燒,因此其生產和儲存的火災危險性類別為乙類。可見,其危險性主要體現在高壓壓縮氣體且具有強氧化性。傳統的低溫制氧法生產流程復雜,設備繁多,且在低溫、高壓的狀態下進行,會放出大量的熱,如冷卻不良即會形成著火源。也可能在生產過程中操作不當也易因產生的火花或火源遇到氧氣加速燃燒導致火災和爆炸事故的發生。另外,醫療機構儲存的氧氣鋼瓶,液氧儲罐均為較高壓力的壓力容器,一旦泄露也極易導致爆炸,特別是高壓氧氣流遇到油脂、有機物等,在運輸儲存使用諸多環節上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安全保障條件要求較高。

新型的變壓吸附制氧是在常溫低壓(氧氣緩沖罐壓力0.4―0.45MPA)下運行,工作原理是:采用5A沸石分子篩為吸附劑。5A沸石分子篩的晶體是籠型結構,有非常發達的晶穴。在晶穴中具有非常強的陽離子和氧負離子,構成了極性極強的極性分子篩,而氧和氮是非極性分子。當氧氮通過5A極性分子篩時,在極性分子的作用下,氧氮產生了誘導偶極,和沸石分子篩的極性偶極作用產生一種誘導力,容易極化的氮產生的誘導力遠遠大于氧產生的誘導力,因此5A分子篩對氮的吸附容量大于對氧的吸附容量,使氮被5A沸石分子篩先吸附而富集于分子篩的固相中,氧富集于非固相中這就是氧的產品氣。5A沸石分子篩還具有加壓時對氮的吸附容量增加,減壓時吸附容量減少的特性。因此又采用對沸石分子篩加壓時吸附氮,減壓時氮從分子篩中解吸出來的方法來變壓吸附制氧。上述工藝的改進大大地降低了供氧的火災危險性。但是因為氧氣是助燃氣體,生產、儲存中將其確定為乙類火災危險性,且有一定的壓力,如操作管理不善,會導致火災、爆炸的發生。場所的設置如不很好地防止火災的蔓延及減少火災、爆炸造成的危害,也會不同程度地危及醫院及醫務人員和就醫者的安全。

三.現行規范的相關規定

目前我國現行的消防技術規范對醫用變壓吸附制氧裝置建筑標準尚未做具體規定,原GB20030―91《氧氣站設計規范》也只是適用于工業用低溫空氣分離制氧氧氣站的設計,液氧氣化站房的設計和匯流排間的設計。對現有民用醫療建筑附設的變壓吸附制氧裝置建筑無具體規定;現行GB50045―95(2005年版)《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第4.2.6條也只是對液氧儲罐間進行了簡單規定。即“總容量不超過300M3時,儲罐間可一面貼臨所屬高層建筑外墻建造,但應采用防火墻隔開,并應設直通室外的出口”;JGJ49―88《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第4.0.7條規定,“供氧房宜布置在主體建筑的墻外,并應遠離電源、火源和易燃、易爆源”。此條規定沒有明確具體的設置要求。尤其對變壓吸附供氧這種新型醫用供氧裝置的消防安全保障狀態形成了無章可循。據不完全統計僅BZY高效系列醫用制氧裝置近三年在北京等全國各醫療機構就銷售安裝71處125臺套。為做到用氧的可靠、安全、經濟、便捷,消防安全保障標準有待于盡快實施。

四.醫用制氧裝置建筑防火設計探討

醫療機構附屬制氧建筑主要包括制氧設備間、氧氣儲存間等。醫用供養方式簡介中前兩種集中供氧方式現行規范中已有明確規定。由于制氧工藝的改進、醫療機構中心供氧系統的要求,以及現代城市建筑緊湊的原因,變壓吸附供氧系統設置的建筑不應距醫療機構主體建筑很遠,完全按照現行規范相關條款執行是不科學、不經濟、不合理的,而且現在新式的制氧工藝多為低壓,緩沖罐儲存的氧氣為氣態且儲量較小(一般緩沖罐容量為5M3左右,壓力一般不大于1Mpa),因此醫用制氧裝置建筑在現有規范要求框架下,按照性能化設計理念,應從以下方面滿足消防安全要求:

1、供氧設備間易單獨修建,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如貼鄰其它建筑修建,應采用防火墻進行分隔,且屋頂構件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燒體,其與貼鄰建筑相通的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貼鄰建筑相鄰房間不應設置經常有人房間及儲存油脂、有機物和大量可燃物的房間;且氧氣緩沖儲罐總容積不應大于200M3(標準狀況下);

2、供氧設備間(包括變壓吸附設備、氧氣緩沖罐)嚴禁設在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及醫療建筑的底層;與火源和甲乙類爆炸危險場所的間距應不小于場所與醫院相應建筑的間距;單獨修建時,與其它建筑的防火間距可按現行規范適當放寬,具體可依周邊建筑的結構、功能決定,當氧氣緩沖儲罐總容積不大于200M3(標準狀況下)時間距不限,當氧氣緩沖儲罐容積大于200M3時按乙類火災危險性場所確定防火間距;新建醫院和舊有醫院改造時供氧裝置間可設置在建筑的頂層或屋面上,并應設獨立的防火分區。(事實上變壓吸附制氧裝置氧氣緩沖儲罐的容量一般不超過標準狀況下50M3;《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第3.1.2條條文解釋中對氧氣的儲量小于50M3時且存在的濃度小于每立方米5升時,可不按乙類場所考慮)。

3、供氧設備間應設置排風系統,按每小時3次換氣量設計,排風口與送風口間距不應小于5米;

4、儲罐、制氧設備與輸氧管道之間應設緊急切斷裝置,并與消防報警控制系統聯動,在供氧區域內發生火災時停止供氧;

5、供氧裝置的供電負荷按相應醫療機構供電負荷確定,電氣控制裝置和照明配電線路等按現行的國家標準《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的規定,應為22區火災危險區;設置防雷防靜電接地裝置;

6、供氧設備間內裝修應全部采用A級裝修材料;

結 語

總之,目前使用分子篩變壓吸附制氧,工藝技術上已經成熟且操作簡單、維護方便,如果在建筑設置上采用文中上述各項消防措施,且在日常應用中嚴格管理,使用中嚴格操作規程,應能保證消防安全。

參考文獻:

GB20030―91《氧氣站設計規范》

GB50045―95(2005年版)《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篇6

關鍵詞:建筑外立面造型與構造;天井;中庭;豎井;防火設計及措施

中圖分類號:TU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Based on the shap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facade and the internal courtyard and atrium buildings of architectural featur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ire risk,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roject construction, raised relatively well on vertical building fire Design and prevent vertical fire spread technical measures.

Key Words: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facade; courtyard; atrium; shaft; fire safety design and measures

建筑物發生火災時,其蔓延擴大方式通常分為橫向蔓延和豎向蔓延;橫向蔓延可以通過控制防火分區面積和采用防火墻及防火門進行有效的防火分隔來降低危害程度;豎向蔓延的途徑較多,也較難設防,一旦火勢蔓延開則極易形成立體火災,從而不利于開展有效,快捷的疏散和營救,給人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不可估計的損失。本篇重點就是探討建筑豎向的防火設計和防止火災豎向蔓延的有效措施,以便大家在今后的設計中能有所啟發。

一、建筑火災豎向蔓延的途徑

建筑物發生火災時,其豎向蔓延基本上都是沿建筑外墻及外墻上的門窗洞口,建筑幕墻,中庭、天井和各類管道井等部位上下擴大的,其中尤為中庭和天井的火災最不易控制,造成的危害也最大。

二、建筑豎向防火分區的概念及劃分

2.1 豎向防火分區的概念:

為把火災控制在一定的樓層范圍內,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劃分的防火分區稱為豎向防火分區。

2.2 豎向防火分區的主要防火分隔物:

具有一定耐火能力的鋼筋混凝土樓板,其中一級耐火等級建筑樓板的耐火時限不小于1.5小時,二級耐火等級建筑樓板的耐火極限不小于1.0小時。

三、防止建筑外墻構造材料引發火災或助燃材料引發立體火災

近年來,由于各地紛紛響應“綠色建筑,節能建筑”的倡導,在建筑護構造中大量采用保溫節能材料,現在市場上的保溫材料零零種種,許多保溫材料的隔熱保溫性能良好,價格適中,施工方便,但耐火性能較差,不能達到A級或B1級的燃燒等級標準,但許多設計師為了讓建筑能通過節能審查,或是甲方一味考慮經濟和施工工期等原因,在實際工程中大量采用不符合規范或是不完全符合規范的保溫節能材料和構造做法,給日后人員的生命和財產留下了極大的安全隱患。諸如2010年11月發生在上海靜安區的高層公寓大火,正是因為該公寓在施行節能改造,外墻正在進行節能保溫材料的改造施工,所采用的節能保溫材料正是燃燒等級不符合規范要求的材料,結果由于電焊工的不慎操作引燃易然的塑料維護網,進而引燃外墻的保溫材料,火勢迅速蔓延擴大,很快,濃煙和大火就沿外墻將整棟大樓包圍并吞噬,消防營救又未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有效的展開,結果釀成慘劇,至今仍發人深省。因此除加強設計人員的消防安全意識和專業技能之外,還應加大監管和審查的力度,堅決杜絕不符合國家和地方安全等級的建筑材料被大量采用。

四、防止火災沿外墻門窗洞口豎向蔓延的措施

4.1 下層窗口上沿應設置寬度不小于1.0米的防火挑檐或在上下層窗口之間設置外挑陽臺;

4.2 減小上下層窗口的面積;

4.3 盡量不設計落地窗,如設計落地窗應加大其下層窗口的上沿高度,使上下層窗間墻的高度不小于0.8米;

4.4 盡量不設計玻璃幕墻,如設計玻璃幕墻應采取必要的防火分隔措施;

五、防止火災由玻璃幕墻豎向蔓延的措施

5.1 窗間墻、窗檻墻的填充材料應采用不燃燒材料,當其外墻面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1.0小時的不燃燒材料時,其墻內填充材料可采用難燃燒材料;

5.2 無窗間墻和窗檻墻的玻璃幕墻,應在每層樓板外沿設置耐火極限不低于1.0小時,高度不低于0.8米的不燃燒實體裙墻;

5.3 玻璃幕墻與每層樓板和隔墻處的縫隙,均應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嚴密填實。

六、中庭、天井的防火設計

由于天井和中庭而引發的火災逐年上升。諸如2000年日本“千日”百貨大樓和2004年巴拉圭亞松森“伊瓜博拉尼奧斯”超市造成重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火災是層出不窮。在我們分析這些傷亡慘重的火災案例,總結經驗教訓時,我們不難發現天井及中庭這種新穎的建筑形式在火災中起的負面效應,它的出現雖創造了一種嶄新的建筑形式,但同時也帶來了特殊的火災危險性。為此,針對這種以建筑內部空間為核心綜合多種功能的空間結構形式一一天井及中庭,我們應當采取切實有效的防范措施,保證其安全。

6.1 中庭、天井的概念及特點:

天井――圍合建筑中被建筑包圍的露天庭院;亦或定義為短邊長度不小于6m(或半徑不小于6m),橫截面積不小于100m2,且其共享層數不少于三層的室內庭院。

中庭――天井上加上屋蓋后形成的閉合空間即構成中庭,中庭是建筑中貫通上下層的共享空間,亦可稱為“四季廳”。中庭與天井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庭的上部帶有頂蓋,形成了一個室內相對封閉的庭院。

中庭的特點:屬建筑內部貫通多個樓層的空間,多數以屋頂或外墻的一部分采用鋼結構和玻璃幕,將陽光引入并充滿建筑內部空間,其用途不可特定。

6.2 天井及中庭的火災危險性:

火災發生后將會在中庭空間內不受限制的急劇蔓延擴大,煙塵迅速擴散至中庭貫通的整個空間,造成人心恐懼,疏散危險;另由于中庭空間較高,火災探測和自動滅火較為遲緩,極易形成立體燃燒,一旦屋頂塌陷后,就會形成天井的煙囪效應,難以準確確定起火點,屋頂倒塌或散落的玻璃會造成二次傷害,給滅火救援帶來嚴重困難。天井及中庭的建筑形式能使建筑的內部空間達到最大范圍連接性,并形成整體的內部空間視覺效果以及大面積自然采光,其莊重美觀、內部采光性能好、環境舒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潛在著較大的火災危險性,主要表現在:

6.2.1 功能復雜,可燃物大量存在

天井和中庭大部分都設置于賓館和商貿樓等公共場所,為了滿足諸多功能的需求,建筑標準高,內部裝修豪華,在裝潢過程中,為追求效果,大量使用木質,化纖及高分子合成等易燃、可燃材料,這樣大大增加了建筑物內的火災荷載,發生火災時極易形成氣體火災且難以控制。

6.2.2 人員眾多,物資集中,易造成重大傷亡和財產損失

天井和中庭由于環境舒適、裝潢美觀、交通方便,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天井和中庭部位人員相對密集,如發生火災,由于場所較大且人員擁擠,極易引起混亂,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同時天井及中庭相對開放,如防火分區不合理,發生火災時極易蔓延擴大,從而造成重大的財產損失。

6.2.3 流動人員眾多,交通復雜,疏散難度大

具有天井及中庭的建筑一般都采用電梯、自動扶梯為主要的垂直交通工具。火災時因斷電致使電梯和自動扶梯不能使用,人員只能依賴樓梯進行緊急疏散。然而,這類建筑一般供人員使用的步行樓梯設計時位置安排的比較隱蔽,每天進出的大量非固定人員對樓內結構不熟悉。火災時,大量人員同時疏散,極易出現擁擠、混亂,造成疏散通道堵塞,加上火場內煙氣濃度大,有害氣體成分多,極易造成群死群傷的悲慘局面。

6.2.4 易形成“煙囪效應”,加快煙火蔓延速度

天井及中庭空間形似煙囪,當大樓發生火災,室內火場溫度升時,往往形成“煙囪效應”,風助火勢,火借風威,煙氣順著中庭快速向垂直和水平方向擴散,造成豎向、橫向延燒。

6.2.5 建筑綜合性強,功能復雜、多變,防火設計困難

近年來,建筑功能均向著多元化、綜合性的方向發展,即融餐飲、娛樂、辦公、住宿與購物于一體,場所眾多,功能復雜,防火設計涉及多類場所,涵蓋各個方面。加之此類建筑在規劃階段往往為敞開式大空間設計,各樓層和各部分的使用功能是建設方按建成后的出售或租賃情況再作功能進行劃分,使用的靈活性相對較大,這樣給防火設計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建筑防火設計人員在設計之初不能控制后期的使用性質,不能充分考慮各類場所的防火設計,給整個建筑在后期使用時帶來了潛在的火災危險性。

6.3 關于天井及中庭的防火分區問題

關于天井的防火措施在現行的《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并沒有明確規定,考慮到天井及中庭上下連通各層,其防火分區應著重考慮豎向分隔。因此,當建筑采用天井時其防火分隔措施可以采用以下兩種:一是參考《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對中庭防火分區的要求,在天井周圍設置耐火極限大于3小時的防火卷簾進行防火分隔,對于人員較多,設置防火卷簾會影響人員疏散的回廊等處可采用水幕系統。對水幕系統的設計要求是一定要形成水幕帶,其有效寬度不應小于6m,噴頭布置不少于3排,噴頭的供水強度為2―3L/S?m 。水幕系統的啟動可采用自動或手動開啟裝置,確保火災發生時水幕系統起到防火隔煙作用。由于此方案所需防火卷簾分隔的區域面積較大,經濟性不理想,加之防火卷簾、水幕系統還受產品質量、后期管理維護等方面的因素影響,通常不傾向于此方案;另一種方案是在進行天井設計時對天井的寬度進行規定,使其滿足防火間距的要求,即在多層建筑中天井寬度應大于等于6米×6米,在高層建筑中天井寬度應大于13米×13米,并將天井四周砌1.2米的防火墻,同時在每層樓板處設置防火挑檐。而天井兩側的敞開樓梯和自動扶梯將上下各層連通,因此應在敞開樓梯和自動扶梯四周設置防火卷簾。

6.4 天井與中庭的防火設計:

高層建筑物中庭的防火分區面積,應按上、下層連通的面積疊加計算,當超過一個防火分區面積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房間與中庭回廊相通的門、窗,應設能自行關閉的乙級防火門、窗;與中庭相通的過廳、通道等,均應設置乙級防火門或采用耐火極限大于3.0小時的防火卷簾進行防火分隔;

中庭各層回廊均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噴淋滅火系統,并應設置排煙設施。

6.5 天井與中庭的防排煙問題

火災統計資料說明,天井及中庭建筑尤其以煙氣的火災危險性最大,火災死亡的人數中,由于煙熏死亡的占一半以上,在被火燒死的人當中多數也是因為先中毒、窒息暈倒后被火燒死的。因此在天井及中庭設計一種合理的煙氣控制系統以阻止著火空間的熱氣流和有毒煙氣通過中庭向公共空間擴散是極其重要的。天井及中庭的排煙設計方法通常分自然排煙和機械排煙兩種:

自然排煙:凈空高度小于12米且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中庭可采用自然排煙方法,以減少煙氣層化現象;可開啟的天窗或高側窗的面積之和不應小于該中庭圍合地面面積的5%;排煙窗應具有方便開啟的裝置,如自動啟閉,集中控制,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聯動啟閉。

如投資許可或建筑裝修美觀要求,則建議采用機械排煙措施較為穩妥。

機械排煙: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或凈空高度超過12米的中庭;排煙量計算要求:中庭體積小于17000立方米時,其排煙量按其體積的6次/小時換氣計算;中庭體積大于17000立方米時,其排煙量按其體積的4次/小時換氣計算;但最小排煙量不應小于102000立方米/小時;另排煙風機應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聯動控制。

6.5.1 天井的防排煙。由于天井是不帶頂蓋,因此在排煙方面具備良好的自然排煙條件。多層建筑中的天井,由于天井高度低,完全具備自然排煙條件,因此可不考慮機械排煙。而高層建筑中的天井,考慮到如建筑低層發生火災時,煙氣在上升過程中極有可能竄入較高樓層,可將煙氣引入建筑四周的回廊(或陽臺),回廊與中庭之間設置擋煙垂壁,將回廊作為貯煙倉,并在回廊內設置機械排煙系統,將煙氣排除。

6.5.2 中庭的防排煙。中庭的防排煙設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它建筑高度和中庭形式的影響較大,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筆者認為要較為理想的是采用自然排煙、機械排煙相結合的綜合排煙法。設計時可在中庭四周的回廊(或陽臺)與中庭之間設置擋煙垂壁,將回廊作為貯煙倉,并在回廊內設置機械排煙系統,將煙氣引入回廊后排除,而其它樓層則與中庭采用卷簾等防火分隔方法封閉起來。回廓可防止發生火災房間的煙氣進入中庭,卷簾等防火分隔可防止煙氣堅向蔓延,而在中庭的頂部設置面積大于中庭地面面積5%的天窗或高側窗,統一將煙氣排至室外。但這種排煙方法對中庭的高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可在多層建筑中使用。而當中庭高度過高時,由于火災初期煙氣溫度較低,煙氣在上升過程中遇冷(如受空調影響等)而使其密度加大。當熱煙氣流到與其密度相等的空氣高度時便轉由水平方向擴展并隨著溫度的降低還會下降,使得煙氣無法從頂部高窗排到室外。因此,對于使用性質極為重要的建筑在投資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雖然具有開啟外窗的自然排煙條件,仍應采用可靠的機械防煙裝置。

6.6 中庭鋼結構構件的保護

在中庭的防火設計中還應充分考慮各種類型中庭結構本身的消防安全。中庭鋼結構構件主要承受的是采光玻璃,對其所需的耐火極限應根據中庭在建筑物中的位置、中庭內火災荷載的大小、以及鋼結構對主體建筑的影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對于中庭上部就是主體高層建筑的,其鋼結構的耐火極限應不小于1.5小時(參照樓板的耐火極限要求),采光玻璃也應為1小時以上的防火玻璃,對于展覽館、商場等火災荷載較大的建筑物的中庭,其鋼結構耐火極限應更高些,而辦公樓、賓館等建筑的中庭,其鋼結構耐火極限的要求可適當降低,封閉式中庭,其鋼結構可不予保護。目前常用保護措施有三種:一是冷卻法。設置噴淋系統,火災情況下對結構實施冷卻保護。但對于設置了噴淋系統保護的中庭在考慮其應具有充分排煙量的同時,還應于中庭頂棚部分設計有效的“貯煙倉”。否則,火災情況下噴淋設備會因其周圍空間溫度達不到動作溫度而無法自動打開;二是噴涂法。將防火涂料直接噴涂在構件表面,形成保護層,使鋼結構構件的耐火極限達到或大于1小時;三是包封法。外包不燃燒材料,使構件達到規定的耐火極限。

七、建筑豎向井道的防火分隔措施

7.1 建筑中豎向井道的種類:

電梯井、電纜井、管道井、排煙井、送風井、排氣井、垃圾道。

7.2 豎向井道的火災危險性:

因為豎向井道貫通建筑的上下各層,火災時極易形成煙囪效應,造成火勢沿垂直方向迅速蔓延擴大,發展成立體火災,給人員疏散和滅火救援造成困難,直接危害人體生命和經濟財產的安全。

7.3 豎向井道的防火措施:

電梯井應獨立設置,井內嚴禁敷設可燃氣體和甲、乙、丙類液體管道,并不應敷設與電梯無關的電纜、管線等。電梯井道壁除開設電梯門洞和通氣孔洞外,不應開設其他洞口,電梯門不應采用柵欄門。向大開間開門的電梯宜在門洞外側設置甲級防火卷簾,或采用耐火時限不低于2.0小時的耐火時限墻圍合成電梯前室,將電梯和大空間隔開;

電纜井、管道井、排煙井、送風井、排氣井、垃圾道等豎向管道井,均應分別獨立設置,其井道壁應為耐火時限不低于1.0小時的不燃燒體,開設在井道壁上的檢查門應采用丙級防火門;

建筑高度不超過100米的高層建筑,其電纜井、管道井應每隔2~3層在樓板處用相當于地、樓板耐火極限的不燃燒體作防火分隔;建筑高度超過100米的高層建筑,應在每層樓板處采用相當于樓板耐火極限的不燃燒體進行防火分隔;

電纜井、管道井與房間、走道等相連通的孔洞,其空隙部分應采用防火材料填塞密室;

垃圾道宜靠外墻設置,不應設在樓梯間內,垃圾道的排氣口應直接開向室外。垃圾斗宜設在垃圾道前室內,該前室應采用丙級防火門,且垃圾斗應采用不燃燒材料制作,并能自行關閉。

八、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加強設計人員的消防安全意識和專業技能,還應加大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和審查力度,堅決杜絕不符合國家和地方安全等級的建筑材料被大量采用;對帶有天井和中庭的建筑,在進行防火設計時,除了保證其美觀實用的基礎外,還必須依照國家規范及地方標準充分考慮到防火分區、防排煙和對鋼結構的保護,從而有效解決建筑物豎向防火設計及采取正確的防止火災豎向蔓延的措施,以保護人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參考文獻

[1]惠忠玉.現代消防管理手冊[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6.

[2]《淺析建筑物天井及中庭的防火設計》歐陽浩.程道鵬.《攀枝花學院學報》.2007.

篇7

關鍵詞:建筑施工現場;起火原因;火災危險性;消防安全管理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地新建、擴建、改建、裝修的工業與民用建筑的數量和規模都在不斷的擴大,在滿足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由于建筑行業具有臨時性強,作業條件變動大,現場環境復雜等高危行業的特點,容易引發各類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近期,建筑施工現場火災爆炸事故時有發生。央視配樓火災、上海靜安路教師公寓火災等都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影響。本文對近年來全國建筑施工現場起火原因進行了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和工作實踐中發現的建筑施工現場火災危險性,提出了建筑施工現場消防安全管理的一些措施和對建筑施工企業進行消防安全管理的一些措施。開展對建筑施工現場起火原因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從源頭上了解建筑施工現場起火的原因,在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中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避免發生火災;另一方面對火災過后有針對性的開展火災原因調查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建筑施工現場火災危險性分析

(1)建筑物密集且耐火等級低。由于施工現場局限性強,人員多,現場內的辦公室、員工休息室、職工宿舍、倉庫等建筑相互毗鄰或者成“一”字形排列,并且這些建筑大都為臨時性,而且都是三、四級耐火等級簡易結構的建筑物;還有一些職工宿舍與重要倉庫和危險品庫房相毗連,甚至臨時建筑物相互間隔只是用三合板等材料簡易隔開;也有的職工宿舍只有一個安全出口,一旦失火,勢必造成嚴重后果[6]。

(2)易燃、可燃材料多,火災蔓延速度快。由于施工工藝的要求,工地上往往需要使用、存放大量的易燃易爆及有毒材料、如木材、刨花、油漆,乙炔瓶等。特別是近年來新型建筑裝修裝飾材料的不斷應用,使得施工現場的火災荷載增加。加之一些建筑工地雇傭外來民工,吃住在工地,生活用品中很多都是易燃可燃材料。因此,一旦發生火災,勢必造成猛烈燃燒,迅速蔓延。

(3)明火作業多。建筑施工中普遍采用電、氣焊割、電爐、噴燈等明火設備,極易引燃工地上存放的易燃材料。更有甚者,部分施工現場存在違章使用明火的現象。例如,進行電焊、氣焊的工作人員無證上崗,操作時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甚至在火災危險場地沒有事先辦理動用明火審批手續,特別是一些改擴建以及建筑內部裝飾裝修工程,沒有嚴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甚至邊營業邊施工。

(4)用電設備多,用電負荷大。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機械設備如塔式起重機、井架、龍門架、攪拌機,電焊機等種類多、用電量大,且隨著便攜式電動工具的普遍使用和臨時照明的需要,若安全用電措施不當,線路超負荷,容易造成導線絕緣層過熱或短路形成電火花。引燃周圍可燃物。

(5)施工現場消防設施不足。施工現場,建筑物處于已經開始建設但仍未竣工的階段,消防設施不完善。一旦發生火災,建筑設計中的消防設施往往不能發揮作用。特別是對高層建筑,其發生火災后,一般主要依靠建筑內的消防設施進行火災撲救,而施工中的高層建筑,其消防設施尚不完善,因此其火災撲救就更為困難。

(6)施工現場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雖然大部分施工工地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但也只是掛在墻上,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7)施工人員安全素質較低,消防安全意識差。部分施工企業負責人的消防安全意識淡薄,消防安全素質較差,不知道自身的消防安全職責。在進行施工現場檢查時,大部分施工負責人認為一切都是建設企業的事,根本與自己無關,消防部門不應該管,主觀上舍不得投入資金,購置必備的消防器材。同時施工人員多為臨時性職工,文化素質較低。據統計建筑企業中從業人員約3500萬人,其中大約有2500萬人是來自農村的勞動力,專業人才占職工的比例只有5%左右,大量的沒有經過全面職業培訓和嚴格安全教育的勞動力涌向建筑業成為施工人員。他們消防安全意識淡薄,不了解基本的消防知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困難。

2建筑施工現場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1)合理規劃施工現場的消防安全布局,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隱患。一要針對施工現場平面布置的實際,合理劃分各作業區,特別是明火作業區、易燃、可燃材料堆場、危險物品庫房等區域,設立明顯的標志,將火災危險性大的區域布置在施工現場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側或側風向[7,8]。

(2)加強對明火的管理,保證明火與可燃、易燃物堆場和倉庫的防火間距,防止飛火。對殘余火種應及時熄滅。

(3)加強對電焊、氣焊操作管理。電、氣焊作為特殊工種,操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在操作時應將工作點周圍的可燃物清理干凈,并配備滅火器材派專人看守,作業完后,應認真檢查現場,防止陰燃著火。

(4)加強電氣設備管理。建筑工地電氣設備雖多為臨時性的,也必須由電工進行安裝和修理,經專業人員檢查合格后方可通電使用。嚴禁將電線敷設在可燃物上,檢查中發現可能引起火花、短路、發熱和絕緣損壞等情況,必須立即修理。

(5)加強對生石灰和易燃物品的管理。生石灰是一種易被忽視的點火源,當生石灰遇水發熱時形成的高溫足以引燃附近的可燃物,因此生石灰附近不可堆放可燃物。

(6)施工現場應嚴禁吸煙,吸煙應在吸煙室或安全地點。

(7)施工現場留出必要的防火間距加強現場道路的管理,保證發生火災時消防車輛通行。

(8)臨時工棚應單獨設置,并配備消防工具和器材有條件的應設蓄水池。

3對建筑施工企業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篇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國家資助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多年來一直重視將基礎研究與國家經濟建設整體目標的緊密結合,并積極促進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先后在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等多個層次上資助了土木基礎設施減災領域的基礎研究,在諸多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和成果。同時,隨著國家“科教興國”重大戰略的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也將會有更大的投入用于土木基礎設施減災學科前沿的研究。

 

土木基礎設施減災基礎研究進展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土木基礎設施減災基礎研究的資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城市與工程減災基礎理論及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城市與工程減災前沿領域持續地資助了大量的基礎研究課題,“八五”期間由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胡聿賢和謝禮立兩位院士主持收稿日期:200∞9—的重大項目“城市與工程減災基礎研究”,較為集中地體現了我國這一領域基礎研究的進展。全國近2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五座示范或典型城市的100多位專家學者投入了歷時4年的研究,在以下研究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1.1 災害的危險性分析與損傷評估理論研究地震、風、洪水、海潮、洪澇、滑坡、泥石流、火、燃爆、巖溶、塌陷、地基變形等各種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的成災環境,成災模式,災害性荷載的特點和分布規律,并建立了相應的危險性評估理論和方法,探討了災害形成機制和傳播規律,以及它們對工程結構和社會經濟的影響,具體內容為:(1)建立了確定城市極值風速的兩種危險性評估方法一組合概率法和風場函數法。(2)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和人工智能的地震危險性分析理論,建造了地震構造信息系統(SⅡS),從而使現有的地震危險性分析方法和地震區劃分法無論從精度上還是效率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通過實踐和理論分析,對建筑物的火災和煙氣形成機理以及燃氣爆炸規律進行了研究,編制了建筑物煙氣控制系統的計算機程序和燃爆災害預測模型。

 

.1.2城市與工程的災害特征及抗災分析理論研究城市與工程體系的災害特征和抗災分析理論,具體有:(1)研究了地下管網等生命線系統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應分析方法,提出了考慮地震動場空間相關特性和局部場地條件影響的生命線系統地震危險性分析方法以及管網破損狀態的概率分析理論,對地上生命線系統進行了供水系統的地震損失分析研究。

 

研究并提出了城市多種災害損失的評估模型。

 

在調查分析抗震結構造價變化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重要性建筑抗震設防的最佳標準。(4)研究了城市中地震觸發滑坡、巖溶塌陷、采空區塌陷以及地震火災和滲萬方數據 水引發滑坡等災害鏈現象,并提出了相應評估方法。

 

研究并提出包括斜拉橋等大跨度橋梁結構的抗震分析和隔震控制方法。

 

.1.3災害荷載作用下工程結構可靠度與優化設計理論研究多種災害作用下工程結構的可靠度和優化理論,包括:(1)研究了抗災結構優化設計的特點與抗災結構最優化設防水平,進行了抗災結構最優化設防荷載與最優化設防可靠度的對比分析。(2)研究并對比了高層建筑在風和地震作用下的可靠度分析結果。

 

研究并提出了結構災害荷載可以近似為無限粗糙荷載的設想,并給出了相應荷載下的結構體系可靠度計算的近似方法。(4)根據水工結構特點,研究了壩址空間隨機地震動場模型,地震動合成方法以及在平穩和強度非平穩空間隨機地震動場假定下建立了計算相應的結構反應和抗震可靠度方法。(5)對鐵路工程提出了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災害的工程預報方法,并建立了相應的路段可靠度分析方法。

 

.1.4典型城市與重大工程綜合防災示范研究選擇汕頭、鎮江、鞍山、唐山四座具有不同特色的中等城市作為防御多種災害的典型,選擇廣州作為大城市綜合防洪典型,選擇多種自然災害多發區的成昆線烏斯河一普雄段作為防御多種災害的典型重大工程,綜合運用并集成了各種工程防災的科技成果,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統、仿真系統、危險性分析系統、損失評估、應急反應和決策系統、人工智能系統等各種先進的工程防災技術,建立了相應的城市與重大工程的防災減災決策系統。充分發揮了高新技術在工程減災領域中的優勢,使我國大城市和重大工程防災減災的理論和實踐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

 

.2結構抗震抗風振動控制研究由于本研究的前沿性和基礎性,我國結構抗震抗風振動控制最近十多年的研究進展許多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取得的,先后有近40個面上項目和若干重點項目或重大項目的子課題與此研究密切相關,研究涉及被動控制、主動控制、混合控制和半主動控制、以及智能控制的各個方面。在其它有關部門的共同支持下,我國已形成了一支陣容強大的研究隊伍,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和Et本之后,又一個對結構控制有著深入和廣泛研究的國家。

 

.2.1結構被動控制結構被動控制(包括更早開始研究的基礎隔震)由于不需要提供外部能源、經濟和易于工程應用的特點,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一定程度的應用。控制裝置涉及金屬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彈性阻尼器、粘滯流體阻尼器、TMD、TLD、擺式質量阻尼器等各種耗能減振器。目前不少學者正致力于結構控制設計方法的研究,以期為我國減振結構的抗震抗風設計規范的制訂提供依據。經過大量的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一些耗能減振裝置已開始應用于實際工程,如上海建成的兩棟帶豎縫的剪力墻結構、粘滯阻尼器應用于北京火車站和北京飯店等建筑的抗震加固、以及摩擦耗能器應用于沈陽市政府大樓的抗震加固等都是成功的工程實例。

 

我國基礎隔震的研究開展較早,已經取得了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的豐碩成果。隔震技術主要采用橡膠墊、金屬涂料滑塊以及精選的細砂、石墨涂層和四氟乙烯板等。目前我國已建成的基礎隔震房屋有數十棟,隔震與耗能減振技術已被寫入新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規范》。

 

.2.2結構的主動控制雖然結梅的主動控制較之被動控制效果更加明顯,但由于主動控制需要輸入較多的外部能源,再加上系統的可靠性問題、以及更復雜和昂貴的硬件設備等原因,在我國主動控制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主動控制算法、效果仿真分析和控制裝置的試驗研究等方面。

 

研究的控制算法主要有最優控制算法、瞬時最優控制算法、智能控制算法(如人工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等)、極點配置算法、自適應控制算法等。對主動控制裝置研究較多的是主動控制調諧質量控制系統、主動錨索控制系統、主動支撐系統等,其中哈爾濱建筑大學成功進行的結構主動控制試驗的整套系統的設計、生產和調試均是自行完成的。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共同資助中美合作項目“南京電視塔風振控制”的研究,是由中方東南大學等單位和美方數所高校單位合作進行的。他們采用AMD系統對南京電視塔的風振實施主動控制。它的完成不僅使南京電視塔成為國內第一個實施主動控制的建筑,在國內乃至國際學術界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也將為結構控制的研究提供合適的試驗場所,目前南京電視塔風振控制工程正處于緊張的現場調試階段。

 

我國在混合控制方面進行了有特色的研究,提出的混合控制系統有AMD和rILD組合的混合控制系統、AND和HDS組成的混合控制系統等,并對混合控制系統的性能及對結構的抗風抗震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

 

由于半主動控制所具有的經濟、有效、可靠等特點,其研究受到國內學者的極大關注。已從事的工作包括半主動控制的變剛度、變阻尼的系統裝置、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等。

 

.2.3結構振動的智能控制結構振動的智能控制是國際振動控制研究的前沿領域。由智能材料制成的智能可調阻尼器和智能材料驅動器構造簡單、調節驅動容易、能耗小、反應迅速、幾乎無時滯,在結構主動控制、半主動控制、被動控制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適合于土木工程振動控制的智能材料有電流變液、磁液變液、壓電材料、磁致伸縮材料、形狀記憶合金等。

 

我國結構振動智能控制的研究也已起步,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研究的時間并不長。目前在此方面做的工作有:研制出了出力30kN的磁流變阻尼器,提出了壓電陶瓷智能摩擦阻尼器支撐及其對框架結構地震反應的半主動控制方法,分析了壓電陶瓷智能力矩控制器對框架結構地震反應的主動控制效果;制作出了兩相電(磁)流變阻尼器,并研究了對高聳塔架結構風振反應的半主動控制的方法;制作了形狀記憶合金耗能阻尼器,進行了對結構振動反應控制的試驗,等等。

 

.3大型復雜結構體系的抗震抗風及設計理論研究隨著我國超高層建筑、超大跨度橋梁和大跨空間結構等大型復雜結構的大量興建,結構設計呈現出更高、更長、更柔的發展趨勢,許多情況下風荷載和地震作用已成為結構設計的控制因素。因此,大型復雜結構體系抗震抗風相關的科學問題及新的設計理論的研究得到我國廣大學者的廣泛關注。“九五”期間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家建設部、國家地震局和中國海洋石油渤海公司聯合資助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型復雜結構體系的關鍵科學問題及設計理論研究”,由同濟大學項海帆院士和哈爾濱建筑大學王光遠院士共同主持,研究內容包括:

 

.3。1設計地震動及災害性風荷載的作用機理地震波的多維多點輸入,近場強震和地震波的長周期分量對結構的作用,城市邊界層中風特性的觀測分析和數值模擬,建筑風洞模擬實驗的基本問題和關鍵模擬技術,土木工程結構的數值風洞。

 

。3.2超高層建筑結構體系的抗震與抗風超高層建筑結構體系及相關力學問題,抗震設計理論,復雜單體及群體建筑的風振理論,超高層建筑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

 

.3.3特大跨度橋梁的結構體系及抗風抗震特大跨度橋梁體系、特殊結構形式及空間非線性力學問題,氣動參數識別、風振及控制理論,考慮樁一土相互作用的高橋墩和塔墩抗震分析理論。

 

.3.4大跨空間結構新體系及關鍵理論新型預應力張拉結構體系及其形態分析理論,大型柔性屋蓋結構的風振反應及抗風設計,大跨網殼結構的抗震性能和穩定性能。

 

.3.5大型復雜結構體系的現代設計理論基于可靠度的多目標復雜結構優化設計方法,結構選型及工程結構形態全面優化的實用方法,結構振動控制的設計理論與方法,基于性態的抗震設防標準與設計理論另外,項目還包括了復雜環境下海洋平臺結構系統相關內容的研究,有海洋環境隨機載荷及其組合,海洋平臺結構可靠度與壽命評估,結構冰致振動機理及控制,結構系統的優化設計。

 

土木基礎設施減災基礎研究的發展趨勢為了推動學科交叉和遴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五”優先資助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于年底召開了“重大工程災害與防治”為主題的前沿科學研討會。來自土木、水利、礦業、材料、力學、地球科學、信息、管理等學科的60多位專家學者,從科學發展和國家需求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對“重大工程災害與防治”這一主題的如下關鍵科學問題進行了研討和論證,并建議在“十五”期間給予優先資助。這些科學問題基本體現了土木基礎設施減災基礎研究的發展前沿,也是有關專家學者結合中國國情對這一領域科學研究發展趨勢的展望。

 

.1 大型結構和生命線工程災害響應與控制針對災害作用的空間分布性和動力作用特性,研究大型結構和生命線工程及其周邊介質相互作用的非線性時空災害響應,研究其性態設計、控制和優化的理論和方法。

 

.1.1災害場及其動力作用研究地震和風災等危險性分析、空間分布場、衰減規律及對結構和工程系統的動力作用,為復雜的災害響應分析提供合理的災害作用模型。

 

.1.2大型結構非線性災害響應進行建筑、橋梁、水工、海工等大型結構材料、構件和體系的災害模擬試驗,揭示其極端條件下的動力失效、破壞和倒塌機理;研究大型結構及與周邊介質相互作用的材料、幾何及其耦合非線性災害響應分析和計算理論;研究新型高性能的抗災結構體系。

 

.1.3結構災害性態設計與控制研究結構多級災害設防水準、性態水準和性態目標,建立結構災害響應與性態的關系、以及結構災害性態設計和控制設計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新型減振控制裝置以及高性能、大出力、低能耗的智能驅動減振裝萬方數據 置;研究大型結構災害響應控制的有效措施和技術、以及智能控制集成系統。

 

.1.4生命線工程空間災害響應與性態優化生命線工程是維系城市與區域經濟功能的基礎工程設施系統(如城市供水、供氣系統、道路交通系統、區域電力系統等),其災害破壞可導致城市和區域經濟與社會功能的癱瘓。此領域重點研究城市生命線工程系統的空間地震響應分析;大規模工程網絡抗震可靠性的高效分析方法;區域電力工程系統的風災易損性分析;城市生命線工程和大型工程網絡的災害性態優化與設計。

 

.2巖土工程災害與環境損傷防治針對巖土體介質的多相、非均質、各向異性的復雜環境特點以及大規模地下開挖工程和今后大規模地下空間利用的誘變災害和環境損傷,重點研究工程與災害的相互作用、災變行為以及防災減災方法和新技術。

 

.2.1 囫-氣一液多相介質耦合作用與災變動力學研究天然巖(土)體孔隙裂隙介質中液氣多相流的耦合作用下,穩定與非穩定變形、破壞與狀態變化及轉化機理、條件與規律;固一液一氣耦合作用及致災的突變動力學數學模型,為工程災害的控制提供有效路徑與方法。

 

.2.2高應力深部地下工程的誘變災害與防治高應力大采深條件下開挖巖體動力學特征及與圍巖變形破壞、頂板災害、瓦斯突出、巖爆的關系;采動巖體結構與地下承壓水運移關系及深部開采的突水機理。

 

.2.3大型地下工程的環境損傷與控制重點研究大型地下開挖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間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和控制,地下含水層和地表水的破壞機理及保護措施。

 

.2.4重大工程的邊坡災害防治與預警結合重大工程研究水位大幅度變化條件下的邊坡穩定性、災變機理、風險評估與防治決策支持體系,基于3S技術的邊坡災害預報系統及綜合防治技術。

 

.2.5重大工程地基失效與防治針對巖、土等天然材料的特點,研究巖體和原位土的靜、動力學性能;土體的液化和液化后大變形;建立巖體構造面的連續~非連續介質數值模擬模型,研究地基在地震等災害作用下的失穩、殘余變形及其與結構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種地基加固措施的機理與加固效果的定量評價。

 

.3重大工程災變行為與健康診斷針對復雜災變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重大工程的損傷積累和災變行為的演化規律及其檢測、監測與防治的先講技術。

 

.3.1 重大工程損傷積累與災變行為考慮疲勞效應、環境腐蝕和材料老化等災變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重大工程損傷積累與災變行為的演化規律及其與抗災能力衰減的關系,受損結構隨機建模與分析及災變預測。

 

.3.2重大工程檢測與健康診斷研究重大工程檢測與探測的先進技術及損傷評定與健康診斷方法;大型結構動力模態指紋分析;復雜結構系統動力復合反演理論;非線性損傷變量及其識別;損傷尺度譜與損傷定位;受損結構的健康診斷與性態分析。

 

。3.3重大工程的智能監測研究大型結構、生命線工程與巖土災變體系的智能傳感元件優化設置及粘貼與埋設技術,信號轉換接口、海量數據的遠距離傳輸技術和智能處理方法,研究在線損傷識另叭模型修正、健康診斷、安全評定與預警系統。

 

.3.4重大工程的安全評定與災變防治研究重大工程安全評定的災害風險分析、確定性的體系安全評定方法和體系可靠度評定方法及其目標水平,研究重大工程災變控制的方法與技術以及抗災加固的先進材料、裝置與技術。

 

.4數字減災工程與系統針對城市和重大工程災害的復雜性和大規模分布性,利用現代的數字模擬和虛擬現實技術,研究再現災害過程、破壞特征、災害分布和虛擬減災策略與減災效果的數字減災系統。

 

.4.1 災害基礎數據與管理系統科學劃分災害種類和級別,系統收集和整理重大災害成因、傳播和破壞特征的歷史資料,開發多媒體的災害空間數據管理系統。

 

。4.2數字減災系統集成技術研究復雜結構災害破壞和城市災害數字建模、數字災害試驗過程模擬、仿真和虛擬現實系統的集成技術,為數字減災系統的建設和應用提供基礎。

 

.4.3重大工程的數字災害仿真系統基于重大工程災害分析的精細模型和方法,研究模擬災害工程、再現災害破壞的數字試驗裝備,重點研究數字風災試驗和數字地震災害試驗的裝備,研究數字災害試驗再現災害過程和分布的方法、技術和示范系統。

 

.4.4城市數字減災系統基于城市災害評價的宏觀模型,研究城市數字災害過程、災害分布、減災效果的模擬試驗裝備,針對典型城市的歷史災害,建立城市數字減災示范系統。

 

結語當今世界已進入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學科的相互交叉、不同領域的相互滲透是現代基礎科學研究的顯著特征之一。土木基礎設施減災是一個跨學科的前沿研究領域,不僅涉及土木與防災等工程學科以及材料、信息、地學等自然科學的眾多學科,還涉及社會科學、經濟學的多個方面。特別是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土木基礎設施減災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同時也不斷開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課題。

 

我國在減災研究方面有長期的工作積累和一支頗有實力的研究隊伍。今后的研究應注重相關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加強減災基礎研究與重大工程的結合,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國家有關部門的共同支持下,使土木工程減災基礎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在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篇9

關鍵詞:市場群;提質改造;建筑防火

中圖分類號:TU8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8-0129-02

1 引言

蘆淞市場群位于株洲市火車站附近,是中國十大市場群之一,由43個專業市場組成,營業面積達105萬m2,日均人流量10萬余人,年成交額超過300億元。部分服裝市場的建筑集市場、餐飲、娛樂、倉儲等多項功能于一體,具有面積規模大、人員密集、建筑功能復雜、裝修和商品的可燃物多等特點,發生火災后容易導致蔓延迅速、人員疏散困難、撲救難度及財產損失大等后果。

2 蘆淞市場群的建筑和火災特點

蘆淞市場群的各專業市場主要是1995年之前建成或改建的,大部分未經消防審核、驗收或經消防審核、驗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其主要特點有:

2.1多為其他性質的建筑改建而成

1989年,某單位將蘆淞馬路市場改建為一棟7層商住樓,負1層至地上3層為服裝批發市場,4層以上為住宅。市場建成后,生意火爆。1990年開始,在“大、快、省”的經濟利益驅動下,臨近單位和產權業主紛紛將辦公樓、酒家、舞廳、簡易門店、住宅樓改建為服裝市場。

2.2 攤位的分隔高度不同

市場內部攤位眾多,但分隔高度不盡相同,一般有三種:一是分隔至結構天花板;二是分隔至吊頂底部,吊頂上部為一個聯通的空間;三是隔墻與吊頂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間,但隔墻高度仍在人的視線之上。攤位的分隔高度,是市場內部建筑消防設計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2.3 經營商品和裝飾材料多具有可燃性

蘆淞市場群經營的商品主要有以下五大類:紡織服裝類,包括服裝、布匹和窗簾等;小商品類,包括雜貨、小五金、塑料制品等;皮革制品類,包括皮鞋、皮包和其他皮制品;家用電器、燈具類;家用建筑裝修材料類。市場內部主要用塑料板、木板分隔成一間間的攤位。以上五類市場和市場內的裝修材料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多具有可燃性,并且極容易造成火燒連營的局面。

2.4 先天和后天形成的火災隱患并存

由于未經消防部門審核、驗收同意即動工建設,許多專業市場消防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經營過程中,由于管理層和消防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消防管理制度不健全,防火責任制不落實,致使市場內先天和后天形成的火災隱患并存:樓板耐火極限低,防火間距不足,疏散通道堵塞,存在經營、倉儲、住宿場所混合的“三合一”現象,防火防煙分區設置不合符規范要求,消防設施沒有定期維護、保養和測試,市場內外廣告牌電器線路火災隱患多,影響消防撲救。

3 市場群提質改造建筑防火設計面臨的困難

3.1 市場群的火災危險性大

市場群所在的建筑屬于商業建筑,但從建筑防火的角度來看,又不同于一般的大型商業建筑。一般的大型商業建筑,像株洲的平和堂、王府井、株洲百貨大樓等,都為大空間建筑,上部通透性強,視野廣闊,國家規范對其防火分區、安全疏散、消防設施、防排煙等均有明顯規定。市場群建筑商品、人流集中,內部又被分隔成若干個小攤位,與大型商場內部的柜臺設置有明顯的區別。所以,市場群的建筑既有大空間的要求,又不同于大空間。與大型商業建筑相比,市場群的火災危險性更大。

3.1.1致災要素多。市場群內部的攤位多為產權式租賃,業主和攤主具有一定的流動性,消防安全意識和素質參差不齊,消防安全意識較薄弱。此外,由于消防管理制度沒有落實,吸煙、違章用火、用電、用氣和大功率電熱器具的現象點多面廣,電器線路私拉亂接的現象時有發生,貨物、手推車堵塞消防通道的情況較為突出。

3.1.2火災荷載大。部分市場內裝修采用大量易燃可燃材料,使用機制木板、三合板及塑料板等作為隔墻和吊頂等。市場內主要經營服裝、鞋帽、布藝、家電、小商品等可燃物品,有的還有油漆等易燃易爆物品,而多數市場內又未設專用倉庫,攤位內堆放大量存貨,火災符合大,隱患突出。

3.1.3 人流集中。蘆淞市場群是中南十大服裝市場之一,市場內商品云集,攤位設置密密麻麻,平時顧客流量較大,交易時間呈階段性分布,批發客商主要集中在5時至10時交易,散客主要集中在10時至15時交易。在節假日期間,大部分市場的顧客流量遠遠超過市場的承受能力,人均占有面積指標明顯低于一般的大型商場,一旦發生火災事故,疏散非常困難,后果不堪設想。此外,集中的人流導致車流量大,各種交通工具無序擺放、違章建設簡易攤棚堵塞安全出口和消防車通道的問題較為突出。

3.2市場群提質改造建筑防火設計存在的技術性難題

目前,市場群的建筑防火設計主要參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商店建筑設計規范》(JGJ48-88)中有關商場的內容、要求執行,但僅根據上述規范設計,許多實際問題尚無法解決。主要表現在:

3.2.1防火分區。GB50016-2006第5.1.7條規定:商業建筑防火分區在設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允許最大建筑面積不應大于5000㎡。GB50045-95第5.1.2條規定:高層建筑內的營業廳,當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噴淋系統,且采用不燃燒或難燃燒材料裝修時,地上部分防火分區的允許最大面積為4000m2計算;地下部分的允許最大面積為2000m2。市場群的建筑內攤位分隔后,既不同于大空間建筑,又因為攤位與走道之間沒有隔墻,也不能將每個攤位視為一個房間。實際情況是,市場的火災危險性較大,決定了一個防火分區的面積不能定的太大,最起碼不能超過規范對商業建筑的計算標準。同時,市場內部走道縱橫,防火分區面積太小又勢必會影響疏散暢通。因此,防火分區面積究竟如何確定尚無依據。

此外,GB50016-2006第5.1.10條規定:建筑內設置中庭時,其防火分區面積應該按上下層相連通的面積疊加計算;當超過一個防火分區最大面積時,要求房間與中庭相通的開口部位設置能自行關閉的甲級防火門窗;與中庭相通的過廳、通道等處應設置甲級防火門或防火卷簾。市場內建筑設置中庭比較普遍,中庭開敞明亮,貫穿多層,攤位與中庭之間往往難以設置實體防火墻,而中庭形狀不規則,設置防火卷簾困難,且大量采用防火卷簾,其安全度大大降低(防火卷簾一般要求不應超過其所在分隔墻分隔總長度的30%。)

3.2.2安全疏散。疏散寬度的計算是市場群提質改造建筑防火設計中的另一難題。GB50016-2006和GB50045-95均對建筑設計的疏散寬度指標有詳細的規定,但對人員指標,GB50016-2006第5.3.17條引入了面積折算值、換算系數等參數給出了人數確定方法,而GB50045-95未給出人數確定方法。此外,蘆淞市場群多以批發性質為主,市場內商品和人員均較為密集,且一次購物數量較多,有的還借助于推車,單股人流疏散寬度顯然比大型商場所需要的大。僅參照GB50016-2006和GB50045-95對商場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的寬度及數量的計算方法,難以滿足市場內部情況的實際需要。其次,由于臨時貨物和貨架的安放,疏散距離的直線往往變成了折線。

3.2.3防煙排煙。市場的經營品種火災危險性高,一旦發生火災,將在燃燒過程中產生大量C0、H2、CO2等有毒氣體和濃煙顆粒,容易造成群死群傷的后果。因此,市場的防煙分區如何確定,一個防煙分區的面積多少合適,如何將煙火控制在起火攤位內,采用自然排煙是否有效,若設機械排煙,其排煙口怎么樣設置、排煙量的計算,等等。這些都有分析和探討的價值。

4 市場群提質改造建筑防火設計的基本要求和構想

加強建筑防火設計審核工作,真正把好消防監督管理的源頭關,把火災隱患消除在設計階段,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發生建筑火災。一旦發生了火災,也能有效地阻止火災的蔓延和擴大,為撲救火災創造有利條件,最大限度控制受災區域,降低火災損失。根據市場群的建筑和火災特點,確保人身安全是防火設計應該首要考慮的問題,需要達到以下基本要求:

4.1市場提質改造建筑防火設計的基本要求

4.1.1建筑物中容易起火的房間和攤位盡可能的小,防火分區的面積不能超過規范對商場的計算面積。建筑構件和攤位分隔材料的耐火標準有嚴格的規定。

4.1.2一旦起火,應將火勢限制在一個較小范圍內,并能盡早發現并撲滅。

4.1.3構建安全的立體式綜合疏散體系(包括平面的和垂直的疏散通道),使人們到達安全地帶的距離和時間在規定范圍以內。

4.1.4限制煙的水平擴展并保持煙和高溫氣體層的下表面高于人的頭頂,并能快速將其排出室外。

4.2市場提質改造建筑防火設計的構想

市場提質改造工程建設是提升市場群消防安全防護等級的重要途徑,在消防設計階段既要對其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嚴格按照國家規范和標準執行,又要符合市場建筑的實際功能需要,使整個市場群逐步走到規范化的良性發展軌道上來。結合蘆淞市場群的消防現狀和市場功能需要,市場提質改造的建筑防火設計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完善:

4.2.1 總平面布局

在對市場提質改造建筑防火設計進行審核時,一方面要嚴格按照國家規范,審查其防火間距、消防道路、消防水源、消防供電等是否滿足規范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提質改造的市場多為1990年以前的建筑,要根據建筑的耐火等級限制市場的規模,防止趁提質改造的機會盲目擴建。此外,要在市場四周設置環形消防車道,清除占用消防車道的臨時搭建的、影響滅火救援的建(構)筑物。設置專門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場地,防止因車輛亂停亂放而影響人員疏散和消防車停靠。

4.2.2防火分區

設置防火分區的主要目的是將火勢阻擋在一定范圍內,防止火災蔓延。市場內部攤位眾多,如果分區面積要求過嚴可能引起疏散不暢,但其火災危險性又要求一個防火分區的面積不宜太大。在實際操作中,建議在強調防火單元的基礎上,可適當放寬要求,按照規范對商場的指標要求來設置防火分區。即將每一個攤位視為一個獨立防火單元,四周采用一定耐火極限的不燃材料相互隔開,可燃商品應放置在隔斷下面,從而在火災初起時可將火勢控制在一個防火單元內,防止其迅速蔓延。此外,還要根據攤位的性質,來決定防火分隔的要求。對未設專門倉庫、長期存放可燃商品的攤位,要求攤位之間的隔墻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1小時,且攤位之間必須隔斷至樓板或梁底;對主要用于展示、設有專業倉庫且內部通透、視線好的攤位,則攤位間的分隔高度及隔墻的耐火極限可適當放寬;中庭周邊的攤位,在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1小時的隔墻和不燃燒屋頂外,同時內部應設置火災報警、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及機械排煙系統,并適當控制其面積;中庭內嚴禁設置攤位,并控制用不燃材料裝修,以確保該區域火災時作為相對的安全區域。

4.2.3安全疏散

市場的疏散通道既不同于大型商場的人行通道,又不同于與房間完全分隔的走道,在進行疏散體系計算時,應確定一個較為合理的人均占有面積指標來估算市場最大人流;其次要限制人員橫穿過建筑面積時所要行進的距離,規定到達安全處所的時間。疏散距離、允許疏散時間可以參照大型商場的標準執行,但人流的寬度和疏散速度應根據市場的最大瞬間人流來計算,從而計算出安全出口、樓梯及疏散走道的數量和寬度,建立安全的疏散結構。此外,在進行防火設計審核階段,應要求建設單位提供攤位和貨架布置的平面圖。在計算安全疏散距離時,應按攤位和貨架設置的實際情況,將折線距離相加,嚴格控制,以滿足疏散距離的要求。

此外,市場的疏散體系,包括水平的疏散走道和垂直的疏散系統,應采用獨立結構并規定構件的耐火標準,在火災情況下確保人員可以從建筑內的任何部位直接通到地面層并直通室外。具體操作中,應將走道和樓梯作為相對獨立的安全區域,走道與其他部位之間應采用一定耐火極限的不燃材料分隔,一般應分隔至樓板或梁底,若只能分隔至吊頂下部時,應有防止煙氣進入走道或將煙層維持在一個高平面上的措施,以使人員能在煙層之下安全出入;樓梯應為封閉樓梯間和防煙樓梯間,敞開樓梯及暢開樓梯間不計入疏散指標。同時,針對攤位和貨架非直線布置特點,可考慮在地面上增加一些燈光疏散指示標志和輔助發光標志。在轉角處,多安裝一些指示標志,以滿足要求。

4.2.4防煙排煙

市場內部均應設有防排煙設施,其目的是限制煙的水平擴張及保持煙和高溫氣體層的下表面要高于人的高度,因此,市場防排煙設計應該包括防煙分區和排煙設施兩個方面。

每個防煙分區的面積不宜超過500m2,且防煙分區不能跨越防火分區。市場內可用擋煙垂壁從天花板向下延伸,把天花板下面的空間分隔成若干個防煙分區。如果設有吊頂,那么由吊頂設置擋煙垂壁向上延伸到天花板構成防煙分區,吊頂上方的空間全部被包含在防煙分區的深度內。擋煙垂壁應盡可能深,但是它的下緣離地至少應在2.5m。

由于市場采用自然排煙的可能性小,應對市場強調采用機械排煙措施。根據市場內部攤位分隔的高度不同,其排煙方式也有所分別。攤位之間分隔至天花板的,可采用走道排煙,攤位內部設排煙,但為了防止走道未排出的煙氣溢入其他未起火的攤位,應在攤位與走道之間設擋煙垂壁;攤位之間分隔至吊頂底部,則可采用吊頂排煙方式,利用吊頂上均勻布置的回風口,使室內的煙氣直接進入吊頂,通過吊頂內的排煙口排出室外;假如吊頂底部與攤位隔墻之間留有一定高度的空間,則可采用大空間排煙的方式 。

4.2.5消防設施和器材

市場內應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可能發生的火的大小,應在每個攤位內布置噴頭,并應設在煙層上方;火災探測器的布置,應根據攤位分隔的高度而定:攤位分隔至天花板的,應將每個攤位內吊頂上、下設置為一個報警區域;對于分隔至吊頂底部的,應將火災探測器與每個攤位相對應;而對于攤位之間分隔至吊頂下部的,則將火災探測器在吊頂上均勻布置。此外,還應根據攤位內不同種類物質和火災危險性,在每個攤位內配置滅火器。

篇10

【關鍵詞】批發市場;消防設計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相繼建起了許多批發市場。然而在對這類市場按照現行消防技術規范進行檢查的過程中,暴露出規范的不夠完善性的問題。按照現行國家消防技術規范,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公安消防機關在執行規范上有較大分歧。在此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依據相關技術規范和技術數據對此類市場消防設計提出個人意見,希望為此類市場消防設計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該類市場的特點

(1)建筑面積大。該類市場建筑面積都在好幾萬m2以上。目前株洲在建的幾個市場建筑面積均在50000萬m2以上,其中匯亞服飾廣場總建筑面積就達200000m2;

(2)火災荷載大。該類市場一般為分隔攤位,每個攤位面積20-200m2不等。攤位前部為吊架垂掛樣品展示,后部水平堆積待批發的服裝。而此類市場每個攤位均堆積有數百公斤的服裝。尤其在銷售旺季攤位中全是堆積的服裝,燃燒時產生的燃燒熱將是非常驚人的;

(3)可開啟外窗面積小,自然排煙能力差。此類市場為布置攤位營造商業氣氛,外開窗戶均被封閉或設固定窗戶。無法利用外開窗戶進行自然排煙;

(4)人員集中,火災危險性大,消防撲救難度大。發生火災后易造成群死群傷及重大經濟損失。此類市場攤位一般靠外墻布置,將原設置窗戶封堵,難以進入市場內部進行撲救。

2.消防設計要求

2.1 防火分區防排煙設計

2.1.1 防火分區設計要求

依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5.1.1條要求:多層市場每層防火分區面積最大允許為2500m2,在設有自動噴水滅火設施時可以達5000m2。依據《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5.1.2條要求,高層市場地上每層防火分區面積最大允許為1000-1500m2,在設有火災報警系統和自動滅火系統時可以達4000m2;地下市場每層防火分區面積最大允許為500m2,在設有火災報警系統和自動滅火系統時可以達2000m2。進行防火分區一般采用防火卷簾和防火墻進行分隔。經過對地上無窗市場的火災危險性分析發現與地下建筑火災危險性一樣,在美國也將地上無窗房間的火災危險等級劃到地下建筑一類。所以對于沒有設置窗戶的市場在防火分區面積確定時應按地下建筑要求設置。

進行防火分區分隔可采用防火墻和防火卷簾。防火卷簾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普通防火卷簾,由于無隔熱保護措施,檢測時只通過測其背火面一定距離的輻射熱和簾片是否穿火來判斷其耐火極限,故達不到防火分區分隔的要求。在使用中應在卷簾兩側設置獨立的閉式自動噴水系統或水幕保護,其延續時間應不低于防火卷簾所代替的防火墻的耐火極限。在實際工作中因規范要求,自動噴水冷卻系統或水幕系統為獨立系統,加之冷卻用水量太大,建設單位基本難以采用。第二類為特級防火卷簾,由于采用了特殊材質,檢測時是將背火面溫升作為其耐火極限的判定條件,故能達到防火分區分隔的要求。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汽霧鋼質防火卷簾、雙軌雙簾無機復合防火卷簾、蒸發式汽霧防火卷簾等均屬此類。此類市場因是分擱的攤位,在進行防火分區時可以將部分攤位的隔墻改為防火墻。這樣一來就只需在走道上設置特級防火卷簾進行分隔,大大降低了成本。對于地上無窗市場防火分區按地下建筑標準劃分所增加的工程造價也不會增加太多。

2.1.2 防排煙設計要求

高層建筑中的市場的防火設計在《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雖有規定,但是在建設初期設計人員一般考慮利用外窗自然排煙,未設置機械排煙設施。然而在工程建設中或建成后均因市場攤位設置需要將外窗封堵,無法進行自然排煙。因此類市場中主要為堆積的服裝,而服裝一般以棉、麻、絲和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材料,燃燒時將產生大量的煙氣。加之市場自然通風、排煙條件差,火災發生后因不充分燃燒產生大量的煙霧,嚴重影響人員疏散和火災撲救。同時因高溫的煙蔓延造成火場溫度迅速上升,縮短轟燃發生的時間,加快火災發展速度,增加火災撲救難度。設計防排煙工程的目的就是要防止火災產生的大量煙氣,阻止煙氣迅速蔓延,確保人員安全疏散和改善撲救條件。在NFPA中要求對于人員集中場所均應進行防排煙設計。因此筆者認為此類市場均有必要設計機械防排煙設施。

市場的機械防排煙方式有如下幾種:

(1)自然送風,機械排煙。排煙時煙氣在很短時間內排出,走道內能見度較理想,氣流組織好,排煙時間短,對于安全疏散很有利,也利于火災撲救,減少火災損失。排煙量規范要求為60m3(m2/h)和120 m3(m2/h);

(2)機械送風、機械排煙。在不具備自然送風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機械送風、機械排煙。對于地上無窗和地下市場應采用此設計。排煙系統的排煙量按其所負擔防煙分區建筑面積排煙量為60 m3(m2/h)和120 m3(m2/h)的防煙量計算,送風量按負擔防煙分區排煙量的50%確定。按規范要求一個防煙分區500m2進行排煙設計計算發現,按規范要求設計排煙量較大,風管有效截面積達1m2,防煙分區內排煙口的有效截面積達1.67m2。這樣因風管占用的空間高度就在1m以上。通過提高建筑層高解決商場營業廳高度將大大提高建筑造價。

前面的計算沒有考慮自動噴水滅火設施對排煙的影響,實際此類市場均設置自動噴水滅火設施。但必須考慮對排煙通風的影響,噴頭噴出的水將降低火場溫度,可能減少煙氣排放量。另外噴出的水會把周圍的煙氣和空氣輸送的煙沖到地面,在設置有自動噴水滅火設施的建筑設置機械排煙設施的相互影響的直接數據中,一直是科研者的研究熱點。按火災模擬模型CFAST與人員疏散模型Fegress模擬,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與機械排煙系統的聯合作用下,排煙系統的排煙量所負擔防煙分區建筑面積排煙量為36 m3(m2/h),就可以始終將煙的界面保持在2m以上,可以保證人員能夠有充足的時間疏散到安全地點。有試驗獲得對于地下商業營業廳排煙量按72 m3(m2/h),就可以達到排煙目的。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場所自動噴水系統噴出的水將降低熱煙的溫度,從而可能減少排煙量,而且噴出的水還有消煙作用。因此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與機械排煙系統的聯合作用下,排煙系統的排煙量按其所負擔防煙分區建筑面積排煙量為36 m3(m2/h)就可以了,建筑面積送風量按24m3/(m2/h)的送風量計算。

因該類市場均設置了空氣調節系統,將通風、空氣調節系統和機械排煙系統合用在規范中也是允許的。經過設計計算得知,排煙風管有效截面積與排風風管、送風風管有效截面積相近,因此在設計機械排煙系統時可以將通風、空氣調節系統和機械排煙系統合用。設計中一般采用通風系統或排風系統的風管為排煙管。但風管應符合排煙風管的要求。對于與排風系統自用可以考慮采用耐高溫、強度高、≥280℃時可以連續工作30min以上的雙速消防排煙軸流風機,平時低速運行排風,火災時高速排煙。對于與送風系統自用合用應在風管末端分別設置送風風機和排煙風機,采用防火閥分隔。平時,開向送風風機的防火閥打開,開向排煙風機的防火閥關閉,送風風機啟動送風;火災時送風風機和開向送風風機的防火閥關閉,排煙風機和開向排煙風機的防火閥開啟排煙。

對于合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采用可以由報警系統控制關閉功能的送風口;

(2)排煙口平時關閉,火災時有控制系統開啟;

(3)應按有關技術要求核算送風口和排煙口的有效截面積,合理布置送風口和排煙口;

(4)對于與排風系統共用的風機和排煙風機應由消防供電回路供電,排風風機平時用動力供電回路供電,火災時切換為消防供電回路供電;

(5)排煙口設置自動排煙防火閥,可以關閉氣體溫度超過280℃的排煙口,整個系統仍可以繼續工作,保證整體的排煙效果,防煙分區的面積規范中要求≤500m2。通過對此條文說明可以知道,規范按500m2劃分主要是考慮排煙豎井過多影響建筑設計。對于大型商場在頂棚上設置過多的擋煙垂壁難度較大,所以可以根據實際將防煙分區面積加大。在匯亞服飾廣場采用2000m2為一個分區,每個分區采用獨立的排煙系統。經過分析擋煙垂壁高度為地面到天花板高度的20%最佳,按營業廳高度3-4m計算擋煙垂壁的有效垂度以60-80cm為宜。考慮到市場的特點多采用自動擋煙垂壁,平時垂板在吊頂的位置,垂壁與裝設的火災探測器相配合,一旦發生火災,火災探測器報警,同時驅動自動擋煙垂壁開啟下垂90°。擋煙垂壁要在熱煙流中不被破壞才可以保證儲煙倉不被破壞,所以應采用耐高溫堅固的不燃材料做擋煙垂壁。為了市場美觀還可以采用防火玻璃制成的擋煙垂壁。

防煙設計主要是對疏散樓梯間和前室送風,按規范要求對于疏散樓梯間每隔2層設置百葉送風口。因規范對于前室送風只要求每層設置,沒有明確如何設置,設計中容易引起錯誤。前室送風量的確定是按開啟2-3扇門時以保證門洞一定風速,火場人員疏散屬于連續疏散,屆時所有門均可能開啟,如果采用百葉送風口,若風量不足將無法保證門洞所需風速。所以在設計中前室送風口時應采用帶電子閥的常閉式送風口,火災時由控制中心開啟著火層及上一層前室送風口,20層以上的開啟3層送風口。

門洞所需風速規范要求為0.7-1.2m/s,根據對門洞有效防止煙氣影響人員疏散所需風速的研究發現,門洞風速要達到4m/s才可以有效控制煙氣對人員疏散的影響,所以在設計中建議采用4m/s的參數設計。

在實際設計中應注意建筑物中的排煙系統設計和其它設施系統設計,均應按每個防火分區為獨立單元設計,這樣以保證設施在火災中的安全性。

2.2 安全疏散設計

2.2.1 安全疏散總寬度的確定

目前執行的國家規范對占用人荷載的核定指標因規范制定年代已久,難以合理確定人均占有的設計面積。在NFPA101中對于在商場營業廳中的人員密度按2.8m2/人確定。筆者通過對國內部分已建市場的分析,建議對于地上部分采用2m2/人為計算密度指標,地下部分按1.5m2/人確定。

營業廳的實際面積應按照具體工程的施工設計圖確定營業廳的建筑面積。在設計時為了降低總疏散寬度,不少設計人員用每層的建筑面積乘以34%(《商店建筑設計規范》(JGJ48-88)第3.1.2條規定:建筑面積>15000m2,營業面積應>建筑面積x34%來確定營業廳面積,也有按每個攤位多少人來確定總人數的。筆者認為這些計算方法采用依據不合理。因為34%只是營業在營業、倉儲、輔助三部分所占建筑面積的分配比例,每攤位2.5按人計算的來源也沒有依據。因此在設計審核中這些計算方法均未被采用。計算面積時按可供顧客(含商店工作人員)停留和活動的面積確定。根據對許多工程實例分析,大型商用營業廳中可供人員停留與活動的計算面積約為其建筑面積的50%,乘以一定的換算系數計算確定疏散人數,然后將算出的總人數除以疏散寬度指標就可以計算出總疏散寬度。

2.2.2 安全疏散距離的確定

對于多層市場,市場內任意點到最近的安全出口的直線距離為40m。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疏散距離可以增加到50m,而高層市場在《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規定為30m。在高層市場發生火災后,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開啟噴水滅火、機械排煙設施,啟動排煙勢必延長疏散時間。在疏散速度一定時,疏散時間增加了。在NFPA101中明確規定兩個疏散出口間的最大距離從該建筑物或該區域的最大對角線長度為參照。按4000m2的區域(矩形50x80)對角線長度可以達到94m。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5.3.8條的條文說明中提到,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時,疏散距離可以增加25%,作為加強設防條件情況下,允許適當調整,從而給設計以一定靈活性,因此對于高層市場的疏散距離可以放寬。對于設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機械排煙設施的高層,市場,疏散距離可以放寬到42m,這樣一來給大型市場的設計也帶來靈活性。對于地下部分和更大的商場,可以考慮設置安全疏散走廊來解決疏散距離的問題。在適當位置設置密閉的疏散走道連接疏散樓梯,在走道中設置正壓送風系統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