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裝飾藝術審美觀與文化價值研究
時間:2022-08-16 11:10:05
導語:建筑裝飾藝術審美觀與文化價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表現形式體現出社會的整體審美水平。審美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同時期的思想都會影響建筑裝飾藝術的發展。由于清代建筑是中國建筑裝飾藝術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產生了不同的審美觀念。因而,以清代建筑為例,分析建筑裝飾的審美觀念以及中國現代建筑審美文化,同時闡述傳承與創新傳統建筑的“美”的藝術文化價值。
關鍵詞:清代建筑;裝飾藝術;審美觀;文化價值
古時候人們通過紋樣來裝飾陶器,現代人們在日用品、商品包裝上運用裝飾形式來增加物品的美感。裝飾藝術具有包容性,涉及繪畫、建筑雕刻、色彩等各方面。在中國傳統的裝飾中,明清時期的裝飾形式最為豐富,可以說是中國裝飾藝術的鼎盛時期。不同地區都有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然而這種民俗文化也體現在建筑方面,對建筑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一、清代建筑審美的背景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建筑形式琳瑯滿目,反映了中國建筑的演變歷程。清朝也是我國藝術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在此期間,建筑裝飾藝術的審美觀念也是多樣的。從文化層面來看,影響清代審美觀念最主要的是儒家、道家思想,這對人們的思想發展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在政治制度方面,清代實行封建專制、閉關鎖國的自給自足的生活形式,以及帝國統治的“以皇為尊”的思想,這些都體現在建筑的形象、裝飾上。在建筑藝術上,皇室建筑與民間建筑的區別尤為明顯。此外,從民族因素的角度來看,滿族、漢族不同的民俗形式和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國清代民居建筑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同時,不同區域的建筑,在其裝飾藝術上也具有其地域性特征。因此,清代前期統治階級較為開明、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政治穩定,賦予了建筑藝術的精神內涵和民族特色。而到了清后期,統治者的腐敗和享樂主義,使得建筑藝術未有較大的改變,仍為較保守的建筑風格。而建筑形態和藝術審美觀與西方國家相比,是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
二、清代建筑裝飾藝術的審美觀
(一)內向觀
清代這個歷史時期有多種思想觀念,比如儒家、道家等思想,都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念。清代審美觀的產生與中國傳統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時期大部分的建筑反映出了內聚、內向的文化性格。而這種內向型的性格深受傳統文化中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些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精神,也體現在心理和行為意識中。譬如,在交談時人們會先通過對方的神情、面容、行為舉止等方面來推想對方的反應,之后再做出正確的回應[1]。而這種“內向型”表現在建筑形象之中就是所謂的建筑群、空間的組織方式,以及結構形式和布局,因此在建筑形象中“內向”也稱之為“內聚”。從建筑的整體形象上可以發現,向心內聚的特征極為顯著。在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由三、四座建筑單體圍繞著一個中心空間組成封閉的庭院。例如,甘肅省白銀市的靖遠清代四合院就是中國傳統的民居形式,也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之一。而這種向心式的布局無不體現出中國傳統思想。此外,對稱形式也是中國古代建筑所追求的形式美。當時的八卦九宮、陰陽太極等圖案成為清代建筑布局形式的主要參考依據?,F位于北京的明清鐘樓(如圖1),從功能的角度而言,其主要作用是撞鐘報時,但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八卦九宮(如圖2)的位置明顯體現出了“內聚”的傳統布局形式。因此,在清代的發展進程中,建筑形象的審美藝術依舊表現出內向的審美觀念。
(二)奢侈觀
隨著技術的變革,清代建筑在藝術風格上,已不再追求結構美和構造美,逐漸趨向于建筑群體的組合方式、建筑形象的變化、施工工藝、建筑材料,以及裝飾細部等方面的審美方式。此時清朝貴族階級的審美思想深受享樂主義和奢華裝飾藝術的影響,尤其講究裝飾的色彩、線條、形體等元素之間的相互協調,以及遵從相互之間的變化、統一、對稱、均衡的審美觀念。清代建筑裝飾的發展改變了宋元時期壯碩的建筑構建,使碩大的斗拱、粗壯的柱身、檐柱的生起與側腳逐漸退化。而穩重、質樸的建筑風格日趨消失,形成了精致奢華、絢麗華美的建筑藝術風格,為中國木構建筑的裝飾藝術達到最高水平奠定了基礎。而北京故宮、圓明園、法海寺門塔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此外,中國南方的居民住宅也逐漸出現了奢華的裝飾現象。清代時期徽州建筑已經基本定型,在建筑的屋脊上出現了各種繁瑣的曲線,運用動物、植物、幾何圖形等圖案作為裝飾。在格窗、八字墻、門樓、門罩等裝飾部位采用磚雕(如圖3)技法來增加其華麗[2]。然而,這一時期裝飾藝術的審美風格逐漸從情景風格趨向細膩、繁雜的畫面風格。而在清代宮廷中奢華的建筑裝飾更加顯著,大部分都由朱紅的木制廊柱和寬闊的漢白玉臺基組成。梁柱、門窗等都被漆成了象征喜、富的顏色,其中還有描繪著龍鳳、云海、花草等樣式的彩畫,而這些絢麗的顏色,無不體現著帝王殿宇的金碧輝煌。
(三)自然觀
清朝初期,雍正提倡三教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中國傳統居民的營造思想也體現了道家的美學觀念。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曾說過,“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因此,在建筑的審美觀念上,清代人的思維方式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通過建筑與周圍環境的結合,模擬自然山水形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承德避暑山莊(如圖4)為例,它按照古代風水理論,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山巒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占全園的五分之四[3]。在整體布局上,通過運用地形巧妙地借助自然地勢,形成區域分明、裝飾樸素的建筑風格,使宮殿與自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以自然觀、虛實觀來表達天然之美。此外,由于中國古代建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木構,而木又是自然的象征,因此,北方民居建筑的曹家大院就顯著體現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如圖5)[4]。人們不僅可以見到木構體系和木構裝飾,而且在繡樓院的主樓二層欄板下,還存在著由一系列磚雕仿木斗拱的裝飾。這些仿木元素使裝飾藝術具有自然和諧之美。
(四)精簡觀
到了清朝中期,建筑裝飾的形式逐漸由繁瑣轉變為精簡。人們對斗拱、柱基等木質構件都進行了簡化,主要增加建筑的體量和高度,使建筑群的建造逐漸趨向成熟。最為典型的就是外八廟建筑群,雖然其外觀華麗精美,但是其內部結構相對于清代初期已經簡化了許多。在建筑布局上采用的是對稱式和自由式,利用自然山體的高差,在內部創建了很多小的空間,既可以增加空間的趣味性,又可以提升建筑空間的美感。根據山體和地形的自由配置進行修建,實現了自由和規則的有機結合,從而獲得靜態建筑形式中的動態美感[5]。不僅如此,其在材質、建造、裝飾等方面也都依從美觀大方、精致簡易的審美要求。
三、建筑裝飾審美的意義與文化價值
(一)建筑裝飾審美的意義
清代建筑具有豐富多彩的造型美、線條美以及氣質美,是中國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建筑將儒家、道家思想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建筑的形態美中,體現禮樂相輔、情理相依的審美趣味。裝飾中無不突顯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品質美的追求。無論是一草一木的景觀環境,還是一磚一瓦的建筑構造,都為人們帶來了視覺感受和心靈升華,也反映出了古人在精神上的訴求[6]。因而傳統建筑的“美”需要對其產生更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也是提高中國傳統建筑審美價值的有效途徑。
(二)建筑裝飾審美的藝術文化價值
清代建筑裝飾的審美觀念對現代建筑裝飾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藝術文化價值。清代建筑裝飾經歷了從奢華繁瑣到單純簡約的演變過程。在南北方居民建筑中,建筑的審美意圖和審美理想也高度概括了清代民間的建筑裝飾形態美。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營造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建筑空間。其藝術文化價值對后世建筑空間的形式美、自然美影響深遠。而在現代建筑中,信息分享與交流更多,行政、住宅、宮廷、酒店、商店等風格凝聚為一體,因而社會大眾對建筑的認識更加全面與深入,建筑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建筑風格相互融通,傳統文化得以傳承[7]。
四、結語
從古至今,建筑裝飾的審美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反映了中國古代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古代傳統的建筑裝飾在清代得到全面發展,其裝飾技法和形式美感不僅是物質文化的傳遞,也是精神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許麗,單秋月,劉冰.清代徽州建筑藝術特點與審美特征[J].蘭臺世界,2015(21):158-159.
[2]譚向東.清代建筑與裝飾文化審美觀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1.
[3]張巖.承德外八廟的多民族建筑形式解讀[J].文藝生活,2018(3):180.
[4]馬軍鵬.太谷縣北瞭曹宅建筑形態及審美分析[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3.
[5]李超德.設計美學[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9.
[6]莊裕光,胡石.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裝修[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7]王之千.南京民國建筑及裝飾風格的歷史與美學價值研究[J].美與時代(上),2020(9):14-17.
作者:蘇怡嘉
- 上一篇:深化設計對建筑裝飾工程的作用
- 下一篇:高層居住建筑裝飾裝修工程的質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