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分析
時間:2022-03-26 08:52:27
導語: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筆者針對外國學術界對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的研究進行了剖析,同時對金融危機影響之下國內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最新研究理論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發現我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極為有效的,然而也造成了物價的上漲。貨幣供應量以及信貸規模的變化對產出的變化起到作用,通貨膨脹率及貨幣供應量增長之間擁有很強的關聯,貨幣政策的價格效應大于產出效應。貨幣政策的緊縮效應大于擴張效應,所以其必然具備非對稱性特征。
關鍵詞:金融危機;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
一、我國貨幣政策的基本概述
作為一種有效的宏觀調控形式,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對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穩定繁榮有著不可替代的關鍵影響。2008年末,我國的經濟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出現了增速大幅下降的現象,為此政府提出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其目的是為了防止經濟的倒退。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后一年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及銀行信貸出現了爆炸式增長,同年貨幣供應量達到了60萬億元,比去年同比上漲27%,人民幣新增貸款將近10萬億,同比增長了一倍之多。我國經濟于2009年實現了真正的反彈,國內生產總值迅速上升、增速大幅度提高,但是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像通貨膨脹率上升、資產市場泡沫加速膨脹等一系列不良狀況,市場流動性遭到了嚴重影響。不久之后,我國的經濟逐漸回升,GDP增長速度不斷加快,同時通貨膨脹的壓力突顯出來。中央政府為了主動、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增長速度、調整經濟結構、控制通脹預期等的關系,逐步開始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就意味著我國的貨幣政策開始由“適度寬松”向“穩健”的方向轉變,也就意味著央行將會繼續收緊銀根。與此同時,貨幣供應量及信貸規模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貨幣供應量及新增信貸數額、規模等增幅降低。盡管中國宏觀經濟之后一直保持著平穩增長的勢頭,然而更加緊迫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也就是通貨膨脹的問題更加嚴重,一直處于一個高位狀態。中國在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時所采取的貨幣措施是不是有效、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及穩健的貨幣政策對于我國經濟的作用及效果等均成為了國內專家探討的熱門話題。
二、與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相關的理論研究
我們一般通過對貨幣政策能否對產出、就業等實際經濟變量產生影響以及其影響的程度、貨幣當局是否可以借助貨幣政策指導經濟的運行以完成預期的宏觀經濟目標來分析和研究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作為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關鍵性措施,其有效性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重視。
(一)貨幣內生及外生理論
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是否可以借助對貨幣供應量的變動來令其滿足貨幣的需求,進而調控宏觀經濟活動是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的前提。根據古典經濟學的觀點,不論什么時候,流通中的貨幣量決定了交易量,因此貨幣具有內生性。其后,有專家人士從其他角度對貨幣內生性進行了實證,也就是央行必須遷就市場的需求而令貨幣量增加。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及貨幣通論》當中提出貨幣供給是通過貨幣當局充分把控的外生變量,貨幣供應量的增減對整個經濟活動起到關鍵的作用,而貨幣供應量本身并不受到經濟活動的束縛。現代貨幣主義學派的專家認為,貨幣供應量一般是由經濟體系外的貨幣當局控制的,因此貨幣供給具有外生性,是外生變量。貨幣當局能夠憑借貨幣發行、規定存款與儲備比率等形式來操控貨幣供應量。國內學者在研究的基礎上得出,某國的貨幣供應量在特定時期也許是具有外生性的,而在其他時期則屬于內生性。雖然主流經濟理論對于貨幣政策的作用形式及具體效果有著不同判斷,但是在中央銀行可以獨立控制貨幣供給,并且在任何程度上都可以有效作用于實際的經濟運行這一觀點上卻有著一致的結論。
(二)貨幣中性及非中性理論
貨幣的中性和非中性理論研究通常是針對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對實物經濟變量是否產生作用這一話題所展開的研究。貨幣供給外生理論與貨幣非中性都是一個國家進行經濟干預的理論基礎。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提出,流通中的貨幣量只是影響絕對價格水平,對于相對價格體系則沒有任何影響,貨幣是中性的,貨幣當局不可以借助改變貨幣供應量的手段來作用產出及就業等一系列實際經濟變量。國外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通論》中提出,當貨幣政策的改革對經濟需求擴張產生作用、轉變產出、就業就實際經濟變量的前提下,便能夠得到貨幣非中性以及貨幣政策有效的結論。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則闡述了貨幣數量論,重點提出貨幣及貨幣政策的重要意義,認為貨幣長期中性、短期非中性,而美聯儲前理事弗雷德里克則采取計量分析的手段,通過論證得出了由于預期及未預期到的貨幣量變化對實際經濟變量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貨幣具有非中性。反觀中國,國內專家張曉晶依照近年來國內貨幣與產出的相關性得出貨幣非中性的結論,其對產出具有根本上的作用,貨幣總量控制依舊是十分奏效的宏觀調控形式。與此同時,也有其他學者認為如果發生就業短缺的狀況時,貨幣便不再保持中性了,同時貨幣供應量的變動能夠影響實際經濟變量。
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分析
所謂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指的是央行利用貨幣工具作用于中介指標,進一步實現預期政策目標的傳導機制和作用機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關乎貨幣政策對經濟影響效果的最主要內容。
(一)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
從上世紀30年代凱恩斯構建起宏觀經濟框架以來,各經濟學派從多種角度出發,逐漸形成了各自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國外學家依照貨幣及其他資產間的可替代性,把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分成了兩種,也就是貨幣傳導途徑及信貸傳導途徑。一部分專家認為貨幣政策是借助貨幣供給量的變化來反映市場利率,進而作用于消費及投資水平,緊接著作用于產出。貨幣傳導途徑理論是國外占據主流的貨幣政策傳導理論。凱恩斯在其《通論》中提到了貨幣政策通過利率及有效需求來影響社會經濟活動的傳導機制理論。另一部分專家認為,貨幣政策是依靠銀行信譽來影響局部投資水平,進一步作用于產出的。貨幣政策的傳導流程并不依賴利率途徑而是經由影響信貸市場上的信貸來發揮自身的效用。
(二)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
中國自從構建起央行體制后開始推行貨幣政策。之后由于商業銀行體制的創新,我國的貨幣政策由信貸調控為主逐漸轉變為價格及數量兼顧。自從公開市場操作業務恢復后,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也一直在持續進步和完善。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我國由改革開放前的完全信貸現金指令性計劃,慢慢向準利率市場化的方向演變,在窗口指導、指令性信貸計劃以及利率市場化等的共同作用下對宏觀經濟實行著全面的控制。首先,貨幣傳導的具體渠道。中國人民銀行依照貨幣政策實行的需求,及時采取相應的利率工具,對利率水平及結構進行相應調整,進一步影響資金供求,目的是最終實現貨幣政策的預期目的。現階段國內采取的可以通過貨幣渠道進行傳導對的策工具通常包括:央行再貸款、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以及再貼現等。國內專家高鐵梅依據信貸渠道及貨幣渠道的有效性進行了論證,總結出貨幣供應量是貨幣渠道傳導中最關鍵要素的結論。不管是利率、匯率或者財富效應途徑,它們的主要傳導渠道均為貨幣供應量及利率間的反向變動。一旦缺少了該環節,就不容易把傳導鏈條維持下去。國內專家學者依據我國近些年來的貨幣政策對銀行信貸供給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以下結論:國內利率并沒有全部市場化,存貸款利率依舊嚴格控制,較大的利差不但干擾了市場利率向存貸款利率的傳導,同時也阻滯了公開市場操作等間接性貨幣政策工具發揮作用的鏈條,降低了緊縮性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在此期間,國內的貨幣政策傳導的渠道受到阻滯,信貸渠道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其次,信貸傳導途徑。信貸渠道理論重點是突出金融機構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關鍵性影響。如果對我國上世紀末期的貨幣政策傳導問題進行探究,我們能夠總結出以下結論:國內貨幣政策對于實體經濟的作用同時通過了貨幣傳導機制及信貸傳導機制,然而信貸傳導機制依然被作為中國貨幣政策傳導的最常用機制。銀行信貸是貨幣政策傳導的關鍵渠道,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總額和社會經濟擁有長期的均衡關系,信貸市場對GDP有著明顯的正相關性。由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途徑擁有區別于常規經濟學理論的特點。據有關人士分析,央行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依舊實行“窗口指導”,宏觀經濟政策同樣起到導向性的作用,商業銀行信貸根本上依然受到貨幣當局以及國家市場調控政策的影響,廣義上的貨幣供應量擁有非常明顯的內生性,不容易作用于連接貨幣政策和實體經濟的重要變量,也就是利率。這也在某種意義上波及我國的貨幣政策信貸傳導的有效性。
一個國家應對金融危機所采取的貨幣政策是否有效?關于這個問題,美國很多的經濟學家均認為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實施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有助于降低負面因素的影響程度,對于減弱宏觀經濟風險擁有更有效的作用,然而貨幣政策的不作為導致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社會經濟陷入更加緊縮的狀態,國家必須使用更為主動、有效的貨幣政策。本文主要研究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所采取的貨幣政策有效與否,主要從以下方面做出了詳細的闡述:
(一)貨幣供應量及信貸規模、產出的關聯性
貨幣供應量與產出變動間的聯系是貨幣經濟學領域中具有強烈爭議的關鍵環節,國外學者及經濟學家得出的實證結論也各種各樣。弗里德曼及施瓦茨、托賓借助實例論證的方式發現,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對于短期產出會有一定的影響。然而,其他經濟學者及工作人員通過對幾十個國家的實證研究發現,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長期產出不會造成任何程度的影響。最近,我國專家人士對貨幣供應量及信貸規模和產出的有關問題作出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對產出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貨幣在短時期內是具有非中性特征的,然而影響的時長通常比較短,一般為11個季度以內,所以從長期看來,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對產出不會形成永久性的作用,如果是長期,那么貨幣則是中性的。通過對我國過去20年的有關經濟數據可以總結出:國內三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變化和GDP的變化呈正相關性,短時期內國內的貨幣具備非中性的特點。圍繞貨幣渠道及信貸渠道,并對特定時期內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行實證研究,結論表明從對物價及產出最終目的的作用效果來講,貸款的影響最為明顯。
(二)貨幣供應量及信貸水平和物價水平的關聯性
即便各種各樣的實證分析關于貨幣供應量變動對產出是否具有影響這一話題意見各異,然而關于貨幣供應量變動及物價變動間的聯系結論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貨幣供應量的變動不管是短期或者長期都會影響物價的變動。國外經濟學家韋伯通過研究得出,通貨膨脹率以及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時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貨幣供應量的上升將會最終造成相同程度通脹率的上升。這一點恰好和弗里德曼的觀點保持一致。也就是說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最終將通過物價的變化進行反映。我國的專家人士也對通脹問題展開了廣泛的探討和分析。劉斌的研究表明不管是在短期還是長期,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及物價的變動兩者間的關聯性十分密切,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最終將會通過物價的變化進行反映。有人利用實例論證的檢驗手段分析了上世紀末期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得出了我國的貨幣政策總體上是十分有效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對于CPI的變化會產生顯著的影響。除此之外,也有人通過近些年來的經濟金融數據展開了實證檢查,其結果證明: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對于物價水平的作用非常顯著,貨幣政策的價格效應明顯,貨幣供應量的產出效應遠遠小于價格效應。
(三)貨幣政策需要具有非對稱性
上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時期的貨幣政策實踐說明,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對于當時的經濟增長并未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西方學者逐漸開始重視貨幣政策效果的非對稱性問題。科沃爾把貨幣的沖擊作用分成正向沖擊和反向沖擊序列。經由對美國二戰后經濟數據的分析,可以明顯地看出,正向沖擊對產出的上升基本沒有起到作用,但是反向沖擊對產出具有強烈的減少作用,正向貨幣沖擊及反向貨幣沖擊對不同效果指標的影響程度不對稱。國內學者通過實證檢驗的方式得出如下結論:經濟膨脹期間,在抑制物價的方面,貨幣政策的強制性及財政政策的弱效應。但是,在經濟衰退時期的經濟恢復方面,財政政策的強效性及貨幣政策的弱效性。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的減速影響遠遠大于擴張性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加速作用。自從出現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的貨幣政策是否擁有非對稱性也是國內專家人士探討的熱點話題。有關人士分析表明,通貨緊縮時期的脈沖響應值顯然小于通貨膨脹時期,貨幣政策效應具有明顯的非對稱性,貨幣政策緊縮效應遠遠大于擴張效應。在通貨緊縮階段選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及穩定物價的效用遠不如在通脹期選擇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有關專家結合全國各省市的面板數據,從經濟增長及物價兩個方面,分別檢驗了金融危機出現前后我國緊縮性及適度寬松兩種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管控的真實作用。實證檢驗的結論顯示,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效應真實地存在于我國,也就是在經濟過熱時期緊縮性貨幣政策平抑經濟的效應,顯然大于經濟衰退期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四)貨幣政策的效應需要出現時滯
貨幣政策時滯指的是政策由制定到公開核心的或者全部的效果需要經歷的一段時期。所謂時滯就是作用于貨幣政策效應的關鍵性因素之一。西方經濟學家在充分認識宏觀經濟運行環境的前提下,采取計量經濟手段對貨幣政策時滯進行了大量剖析。例如,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由貨幣增長率的變化到名義收入的變化過程通常需要半年到九個月,對物價的影響則要延后半年到九個月的時間。國內學者運用時差相關系數法,取特定時期內的樣本數據計算出國內貨幣政策的產出效應時滯大約為5個季度,而貨幣政策的價格效應時滯約為4到5個月。另外,還有一些專家學者通過實證的方式得出,我國貨幣政策的滯后期大約為3到6個月。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結論:第一,面對金融危機時,我國所采取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非常奏效的,對于國內經濟的恢復和增長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貨幣供應量及信貸規模的變動對產出起到了關鍵影響。然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也造成了物價的上漲;其次,金融危機時期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的恢復及增長作用較弱,然而經濟過熱期采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對于控制通脹的效果較為明顯,貨幣政策必須具備非對稱性的特征;另外,在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當中,信貸傳導機制擁有重要的位置,而在貨幣渠道傳導機制中,貨幣供應量是最為關鍵的因素。我國利率市場化水平較低、貨幣供應量及利率間的傳導缺失,是導致貨幣渠道傳導不順暢的重要原因。
作者:井一星 許凱 單位:北京北方車輛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參考文獻:
[1]李洪成,張霖.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探究——基于1998.1-2010.6月度數據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01)
[2]尹建海.金融危機前后我國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效應[J].山東社會科學,2011(02)
[3]董志勇.開放條件下的中國資本流動與貨幣政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 上一篇:郵儲銀行出國金融業務的發展
- 下一篇:我國民間金融監管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