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5:03:00

導語:校本教研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本教研管理論文

以校為本的教研活動在我校已經存在并且從未間斷過。它是把在新課程實踐中生成的諸多新的、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動形式加以提升,并進行制度化的規范。可以說“校本教研”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課程順利開展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動力之源,也是教師教學的生命之源。

在“以校為本”的研究與實踐中應該重視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研究的對象,二是研究的主體。因為,校本教研“要以新課程為導向,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為宗旨”。所以它的研究對象應是在課程實施中學校、各學科或課堂學習所面臨的具體情況。當教師依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應的教學資源展開教學時,教學過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簡單地依據教師設計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成為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整的、充滿著教師教育智慧的教學活動過程。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輕松放飛他們的好奇、想象、新鮮的創見及學習熱情;教師針對學科特點、教學內容、課堂狀況中反映出的問題展開研究,使新課改的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教學思想,生成引導學生的、新的教學策略,并使其促進教師在反思與探索中將新課程改革的行為轉化為主動地、自覺地、具有創造性的進行教學的行動。

校本教研強調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因為教研工作決不能由學校里個別“科研能人”乃至校外專家“代勞”,也不能游離于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之外,脫離教師的經驗范圍。要充分發揮教師個人、教師集體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才可能達到校本教研預期目的。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學質量

(一)建立基本體系

管理機制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校本教研”得以順利實施的保障。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校明確了校長為第一責任人、教學副校長為主要負責人,建立了多層次、細分工,責任到人的管理機制。

(二)建立教師培訓機制

積極倡導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發揮校本培訓的作用;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聰明才智,提高校本培訓的質量和效益,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研活動;追求學校即教研中心、研究室的教研實效、追求教師的教研實效。

1.在科研課題引領下,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保證全體教師每月集體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一次,每月撰寫札記或課例一篇,每學期至少參加校級或組內論壇一次,每學期上組內研究課、自報課。

2.各學科科研核心組成員每周學習一次,隔周撰寫札記或課例一篇。定期進行交流、研討,加強各科研子課題之間的橫向聯系。

3.堅持每學期一屆有附小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動——“教研興校”教學研究課展示交流。通過人人上研究課、人人參與評課加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4.每月開展一次教師教學專業知識培訓,通過此項活動,加強教師教學基本功的培訓和考核力度,將新課程改革的思想與理念落在實處。

5.走校內外培訓相結合的道路,定期派出骨干教師參加“名校行”學訪活動、境外培訓活動、名師新秀教學課展示活動以及各級學科帶頭人高等院校專項培訓活動,以此提高教師的教育素養。

6.鼓勵教師將所學知識廣泛應用到教學工作中,對那些科研成績突出、教學效果明顯的教師,每學期頒發“特別貢獻獎”。

(三)嘗試撰寫“研究型教案”

我校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改革以往教師備課重形式輕研究、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及重教輕學的現象;同時進行教案撰寫的改革實驗工作,引導教師將備課、教研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上,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上;真正做到變教案為學生的“學案”,使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改進教師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四)關于完善“教學評價制度”

教師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是促進“校本教研”質量提高、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的保障。應將教學評價重點由單純評價教師轉向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從而激勵教師主動地、創造性地教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風、教風,最終達到他評向自評轉變、他評與自評相結合,以評價促教改、促教育科研的目的。

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探討:

1.隨機性評價;2.針對性評價;3.組內發展性評價;4.學生個體、小組雙向式評價;5.“自主性評價”。

采取多元化和多樣化的學習過程評價方式:

1.感知中評價;2.實踐中評價;3.“學習日記”中評價;4.成長記錄袋中的評價;5.測評中的評價(檢測包括單元測評、學期中及學期末測試)。

(五)提高教學質量

我校堅持組織教師學習關于新課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的理論,增強研究的意識,形成一種學習、研究的氛圍,養成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提高教師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能力。每位教師根據課程改革的目標,結合學校和個人的實際情況,選擇和確立研究課題,制訂專業發展計劃;根據研究課題展開學習研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個案研究,使教學研究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研究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通過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教師們總結出了適合學生學的教學方式和有利于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學習方式。

適合學生學的教學方式:

1.打破單純“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讓學生在歡快的游戲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學習。

2.打破單純“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受灌輸者的地位中解脫出來,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互動、主動活潑地學習知識,從而獲得充分的情感體驗和鮮活的感性認識。

3.打破“以原有教材為中心”的舊體系,擴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生能力發展的空間。

有利于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

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評價;積極發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能力,讓他們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同時促使學生將情感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使他們學習有動力,并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也便于學生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并作出相應的調適,從而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益。

2.“合作學習”

學生通過積極參與、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積極的自我概念,培養了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同時也培養了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合作學習還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3.“探究學習”

通過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并進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以及表達與交流等,從而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在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中得到最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