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專業(yè)有機化學教學論文
時間:2022-09-07 11:02:43
導語:中藥學專業(yè)有機化學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重視課堂教學中相關知識的導入
每一堂課的課堂導入都十分重要。每講一類有機化合物時,我們會深入搜尋與此類有機化合物密切相關的中藥成分,構建一個良好的導入。如講解“烷烴”一章,我們會問學生“中藥的蠟丸是什么成分?”、“從中藥中分離化合物的時候常用的溶劑石油醚是什么化合物呢?”我們告知,蠟燭與凡士林一樣都是烷烴化合物。又如講到醇酚類化合物時,我們會問學生熟悉的醇、酚有哪些,中藥中有哪些含有醇、酚結構等,同學們會搶著答道“白酒”、“假酒”、“木糖醇”、“茶多酚”等,以及虎杖和葡萄中的白藜蘆醇、橙花香精中橙花醇、薰衣草花醇、百里草中的百里酚(麝香草酚)、薄荷腦、冰片等。對于“果酸是什么呢?”我們會告知,原來它們就是含有醇(酚)的羧酸化合物,如釀制葡萄糖酒生成的酒石酸、酸味飲料中的檸檬酸等。因勢利導使學生提前對中藥有效成分產生興趣,從而更急切地理解這一類化合物的結構與性質。在講胺類化合物時,我們會給學生講中藥中重要的成分——生物堿,如罌粟中的罌粟堿、煙草中的煙堿、黃連中的鹽酸小檗堿、鴉片中的嗎啡堿、麻黃中的麻黃堿等,順便把廣泛流傳的“麻黃的故事”提出來,通過講述徒弟錯用麻黃根、莖的事情,告訴學生麻黃“發(fā)汗用莖,止痛(汗)用根”的事實,使其體會更深刻、記憶更牢固而準確,同時還可闡述的危害,告誡學生遠離。
2用現(xiàn)代研究成果激發(fā)學習興趣
青蒿素具有萜類化合物結構,而中藥含萜類化合物的種類有很多,如抗腫瘤的紫杉醇、愈創(chuàng)木薁、滿山紅中的杜鵑酮、甘草中的甘草次酸、杜仲中的杜仲膠、大黃中的大黃素等。但是,要提取分離天然活性化合物,就必須先掌握這些化合物的結構和對酸、堿、熱的穩(wěn)定性,以及它的酸性或堿性或極性、溶解性等理化性質,才能采取相應的分離措施,最后進行分離純化。沒有扎實的有機化學知識,如何能做到這些呢?再如中藥炮制,為什么可以降低藥物的毒性、烈性或不良反應呢?為什么不同的藥材要用不同炮制方法?這些都與藥材中所含有的化學成分的性質有關,只有了解藥材的成分,才可以更深入理解藥材炮制手段的不同與功效的變化關聯(lián)。
3通過實驗促進對有機化學理論知識的消化
中藥專業(yè)的后續(xù)專業(yè)課程操作性和應用性比較強,不論是中藥炮制,還是中藥化學的成分分離、中藥藥理、中藥制劑等都需要有機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作為支撐。因此,需要不斷尋求和改進適合學生特點的實驗教學方式,最大限度調動學習興趣,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如學習水蒸氣蒸餾操作時,我們會介紹該方法在中藥很多成分的分離提取中都會用到。如丹皮酚,一種白色結晶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腫瘤、抗氧化等多種作用,其化學結構是酚酮化合物,利用其物理化學性質特點,用水蒸氣蒸餾能減少化合物的分解,得到高純度的產品。又如甘草是常用中藥,通過指導學生實驗,以熱水為溶劑,使用溶劑提取法制備甘草酸單鉀鹽,在有趣的操作中幫助學生掌握了分離和提取中藥化學產物的原理,同時掌握回流操作裝置、索氏提取裝置的應用等,這些都是中藥成分分離提取不可或缺的重要實驗技術。
4引入“基于問題學習”教學模式
“基于問題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法已成為國際醫(yī)學院校一致公認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的小組討論,發(fā)展學生綜合思考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我們將PBL教學法引入有機化學的教學探索中,給學生提出問題:天然活性化合物的保健作用正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壓力造成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如大蒜中辛辣刺激成分大蒜素就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抗病毒等保健作用,但對熱和堿不穩(wěn)定,該采用何種方式把它分離出來得到高純度的大蒜素呢?對此,學生帶著疑問去查找大蒜素的結構,了解其理化性質,設計相應的分離手段和提純方法,最后付諸實踐,檢驗設計的合理性。這樣不但加深了對有機化學知識的理解,更加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另外,我們還安排了如穿心蓮內酯的提取、丹皮酚的提取和化學合成設計、茶葉中咖啡因的提取、桂皮中的香料桂皮醛的提取及化學合成等,大大提高了有機化學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5小結
藥王孫思邈曾道:“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币行岣呓虒W質量,就必須對癥下藥。筆者認為,在中藥學專業(yè)的有機化學教學中,應重視中藥學知識體系對有機化學知識體系的滲透,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無論激發(fā)學習興趣、PBL教學模式的引入、研究學習的導入,抑或其他教學方法,基本思路則殊途同歸,即將學生放在首位,認真研究學生特點和專業(yè)特色、課程教學規(guī)律。惟其如此,方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中藥學科教學再上新臺階。
作者:盛文兵李順祥傅榕賡彭彩云單位:湖南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
- 上一篇:有機化學教學論文
- 下一篇:高中自主學習化學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