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3 04:17:00
導語:課程標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秋季,我市九年義務教育的起始年級,將要全部參加課程改革的實驗。這意味著我市的課程改革試驗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意味著我市將有更多的教師,要以課程改革試驗者的身份,來面對今后的教學工作。也可以說,大家將要肩負起一種使命,承擔起一種責任。面對著這樣的機遇和挑戰,要想在課改實驗中盡到一名語文教師的職責,有許多事情要做。但擺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學好《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因為《課程標準》是語文課程改革實驗的一個綱領,一個依據。無論是教材的編寫、教學的實施、教學的評價,還是課程資源的開發,都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有些老師可能認為我教的是教科書,教科書怎么編,我怎么教就行了,學不學《課程準標》無所謂。這種想法是片面的。教科書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出來的,但教科書能不能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理念,能不能體現《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則是另一回事。實際上課改實驗,本身就包含著對教科書的檢驗這一目的。教科書已經打破了一家獨尊的局面,現在是百家爭鳴的態勢。除了人教版的,還有蘇教版的,語文出版社的,北師大的。這些不同出版社的教科書可能各有千秋,也可能會各有不足。對于其中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我們就有進行改造或彌補的責任。此外,即便教科書編得很好,也還有個如何使用、如何拓展的問題;也還有個如何將死的書本,變為活生生的教學實踐的問題。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直接面對《課程標準》,直接學好《課程標準》,否則將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所以說,學好《課程標準》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決不是可有可無的。
一、《課程標準》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產物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是2001年7月正式頒布的,但它的頒布不是偶然的,有著廣闊的改革背景和深厚的歷史積淀。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課程標準》的出臺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素質教育的問題,已經提了多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并沒有達到理想的境地,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距離我們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還沒有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觀念層面上和操作層面上的充分準備,還缺乏在這兩個層面上對教師的明確的指導。1999年我國啟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是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大舉措,這次課程改革的成功將使素質教育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得到解決。這次課程改革第一個重要的工程就是推出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以解決實施素質教育的觀念層面上和操作層面上的問題。這是課程改革的一個大前提,沒有這個大前提后面的事情都無從做起。所以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的同時,《課程標準》的研制也就開始了。可見它是多么重要。其間經過多次修改并向各個方面的人士征求意見,包括教研員、一線教師、專家學者、中外企業的高層領導(董事長、總經理、總工程師、總經濟師等),最后又請了7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文史學家、藝術家、教育專家進行了審議。這樣才于2001年7月正式頒布。
2.《課程標準》的出臺是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的必然結果。
自建國以來,語文教學的改革起起落落從來沒有停止過。當然各個學科都在搞,但搞得最熱鬧,起伏最大問題又最多的是語文學科。特別是1978年呂叔湘先生對語文教學提出尖銳地批評以后的20多年以來,語文教學的改革之風長盛不衰。語文教學走過了輝煌而又令人迷惘、艱難而又充滿希望的路程。在這一過程之中,雖然成績與失誤并存,共識與分歧同在,許多大家關切的問題并沒有解決。但是在實踐上,我們積累了許許多多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在理論上我們大大開闊了眼界,對當今世界的各種流派的語文教育理論我們都有了了解。特別是經過1997年開始的那場大討論,我們對語文教育的認識豐富了許多,深刻了許多。因此,主觀和客觀上都要求對這幾十年的實踐與探索作出一個總結。而《課程標準》也就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這一歷史的責任。實際上課程標準集中地反映了當前語文界對語文教育的反思和大多數人的共識?!墩n程標準》中的每一字句的背后都有著豐富的歷史的積淀與沉思。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要學好課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的,因為你必須了解每一字句后面所包含的歷史過程,才能對這它的豐富內涵有深刻的理解。
二、學習《課程標準》應把握好幾個要點
1.明確語文課程的性質
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在以前的大綱中有過幾種不同的表述。
1956年大綱:一種重要的有力的工具。
1963年大綱: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
1978年大綱:語文是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
1986年大綱:語文是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
1992年大綱: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
1996年大綱: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
2000年大綱: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1年課標: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有力工具——基本工具——基礎工具——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屬于人類文化組成部分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就是近50年來的我們關于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發展的軌跡。
從以上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強調的是語文的工具性,工具性的烙印在我們的教學中是很深的。
1996年的高中大綱首次有了新的突破,在工具之前加上了“交際”二字作定語,這就對語文這一工具所特有的性質和功能有了一個更科學的界定。也就是說語文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工具,不是我們學習和工作中的諸如鉛筆、鋼筆、圓規、三角板等這類工具,而是人與人進行思想交流的工具。這是其一。其二是特意指出了語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這就告訴我們語文不是一個什么沒都有的空殼,它是反映人類社會的事、理、情、志,表現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審美情趣等豐富的精神內容的。這里已經包含了語文是具有人文性的這樣的一層意思,只不過還沒有明確提出。它的局限性也就在這里,它還是從工具的角度來認識語文的?!拜d體”是什么,是傳遞或運載其他東西的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么?還是工具。所以這種表述還沒有突破工具這一范疇。
盡管如此,還應該說1996年高中大綱的提法為《課程標準》對語文性質的界定,奠定了一個重要的基礎。因為它與課標的提法只有一步之遙了。
《課程標準》對語文的表述有三點新的發展:
其一,指出了語文不僅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它本身就是文化。這就對語文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其二,為后面明確提出語文的人文性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其三,明確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使長期以來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有了一個結論。
1997年以來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是非常激烈的。大致有三種觀點:
一是要摒棄工具性,獨樹人文性;
一是要堅持工具性,兼顧人文性;
一是要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程標準》使二者統一了起來,應該說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突破。
剛才已經多次提到人文性這一概念了,到底應如何來理解呢?現在我們就專門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人文性是個很復雜的問題,要說清它的來龍去脈,不是這一篇文章能完成的。我想我們用個化繁為簡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說語文的人文性,不說一般意義的人文性。我認為所謂語文的人文性,就是說語文不能離開人而獨立存在,語文離不開人的精神活動,人的精神活動也無法離開語文。這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其一,語文與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的認知無法分離;
其二,語文與人的思維無法分離(人要將自己意識中的東西加以反思,一定要將意識活動中的東西變成句子才行);
其三,語文與人的交際無法分離;
其四,語文與人所創造的文化無法分離。
如果離開了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的認知、人的思維、人的交際、人所創造的文化,語文會是什么呢?
總之,語文和人的精神活動無法分離。一方面是人的精神活動創造了語文,另一方面語文又在改造著發展著人的精神世界。這就是語文的人文性。
2.了解語文課程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說:“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闭Z文課程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這是歷次大綱中都明確過的,強調語文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是這次課程標準的新發展。這種表述全面地說明了語文對一個人一生發展的奠基作用。
這兩個基礎是由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決定的。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過程,也是增長知識、提高認識,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啟發想像、展開聯想,進行創造性思維,促進人際溝通、社會交往,培養合作精神、健康個性和良好習慣的過程。所以,語文具有打下人生本色的奠基作用。
3.樹立四個基本理念
⑴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既是語文課程的總目標,又是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語文教學將要由于這一理念的提出而發生巨大的變革。
語文素養一詞最早見于2000年版的初中、高中大綱,但是在這兩大綱中只各出現一次,而且與“語文素質”“人文素養”“語文能力”并列使用,意義不明確,地位不突出。真正在語文教學思想上起革命性變化的,是2001年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它對語文素養的認識,在初中、高中新大綱的基礎上大大推進了一步,那就是將語文素養視為語文課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梢哉f,當今語文教學的許多新概念都是從語文素養這基本理念派生出來,或與它勾連的??梢哉f是語文素養的理念支撐著新的語文教學思想理論的基石,課標的指導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語文素養論”。關于語文素養,課程標準中是這樣表述的: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p>
語文素養是什么,它包含哪些要素,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它與過去所提倡的“知識”“能力”“訓練”等和現在的“積累”“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等有什么關系等,這段文字并沒有給我們做出明確的解釋,專家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語文素養這一理念到底應該如何把握呢?
實際上它是一個由多層結構組成的,綜合性強,包容量大,而且具有開放性的體系。有一種冰山理論比較形象地說明里這個問題,現在介紹給大家。這種理論認為構成語文素養的要素可以分為四個層面:
其一是外顯的言語行為——聽、說、讀、寫;其二是支持這些行為的知能因素——語文知識、言語技能、語文感悟、語文思維;其三是參與和支持這些行為的直接心理因素——語文學習動機、語文學習態度、語文行為意志、語文學習習慣;其四是言語行為的基礎和背景——語言積累、知識視野、思想修養、審美情趣、智力水平、人格個性。
這四個層面組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座冰山,露在外面的是聽、說、讀、寫這四種言語行為,但這只是這座龐大的冰山的一角,支撐著這一角的是隱藏在海水下面的知能因素、心理因素和基礎背景。
言語的主體在完成一項言語具體任務的過程中,主體對這項任務的具體感悟和思維水平是能否順利完成這項任務的前提,主體是否具備與任務相關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是能否順利完成這項任務的基礎??梢?,這第二個層面是直接支持著聽、說、讀、寫行為的核心和關鍵,是這一層面的活動直接操縱著聽說讀寫的外顯行為。而言與主體對這項任務是否具有積極的態度和熱烈的情感,能否調動起既有的認知結構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否有堅強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困難,則就與第三個層面的心理因素緊密相關了。第四個層面雖然對第一個層面的外顯行為的實施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性,但它卻是整座冰山的依托,從更廣更深的背景上支持著、影響著其他三個層面。實際上各個層面之間是一種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不能理解為一種單向影響、單向作用的關系。
以上關于語文素養的理解給我們以下的啟迪:
第一,語文教學應促進學生全面與和諧的發展。語文教師不能只看到語文教學浮出水面的表層行為,而應當指導學生深入廣泛地打好隱匿在水下的基礎,練好支配言語行為的“內功”。要改變課程過于重視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傾向,強調在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形成主動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再一次說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培育,不是語文教學的分外之事,可有可無的伴隨之事,而是語文教學的份內之事,是多種因素綜合、一體化的必然結果。
第二,語文素養的理念必然會促進語文課程的建設和教學實踐的深入改革。一門課程目的理念的變化,必然會帶來課程實施過程和方法的更新。語文素養的各種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很難在以語文課本為中心、以語文課堂為中心、以語文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過程中實現。換言之,浮淺的池水,難以負載巨大的冰山。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要求語文課程的內容能夠提出基于生活真實情境的語文問題,能夠提供需要解決的具有一定復雜性的語文任務,并以此啟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的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還要求語文教學應該設計“重大任務或問題以支撐學習者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環境與問題情境,誘發、驅動并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活動;提供機會并支撐學習者同時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與調控?!笨傊?,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應基于學科,超越學科,面向真實世界;始于課堂,走出課堂,融入復雜社會”。
第三,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一定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界限。因此,需要各個學段的語文教師們協同一致、連續一貫的努力。語文課程作為基礎教育階段各門學科的學習基礎,語文教養的形成和發展,必將促進學科課程的綜合發展趨勢,促進各科教師的聯手合作與及時交流。
⑵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教育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重視熏陶感染,尊重獨特體驗
語文的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語文教學要重視熏陶感染。余秋雨先生說:“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去默默感應,很多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边@實在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語文對學生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是要靠在潛移默化中的熏陶、感染才能得以實現的。那種純操作性、技術性的機械訓練只能把本來充滿美感和情趣的語文學習搞得味同嚼蠟,破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
閱讀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決定了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過去的我們往往追求對課文理解的統一,對問題答案的統一,統得太死,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極為不利?,F在,應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尤其對于文學作品,根據接受美學的觀點,“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要允許甚至要提倡學生有自己獨特的“哈姆雷特”和獨特的“林黛玉”。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特體驗,如何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如何推進學生發展自己的獨特體驗,將是我們的重要課題。
②學習的主要途徑是實踐
課標中說“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边@就指出了實踐是母語學習基本規律和方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有一種先天的語言學習機制,只要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實踐這種語言(聽、說、讀、寫),這種先天的機制就會越來越發達,就會形成語感,從而在操作層面上掌握語言的運用。語文能力從根本上說是參加語文實踐“習得”的產物。語文能力的形成,主要的不時依靠語文知識體系的掌握,而是依賴于實踐中豐富具體的語言感受,這種感受通過積淀化入主體的認知圖式,從而形成語文能力。因此,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語文的實踐,離開了語文實踐的語文學習是不可思議的。語文實踐從廣義上說,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課堂上的讀、寫、聽、說的實踐,一是突破了教科書和課堂的范圍與生活各個領域聯系更為密切的讀、寫、聽、說的實踐。第一個層面是教師和學生所熟悉的,我們每天的教學都在進行這樣的實踐。但是語文的學習僅僅依靠這種實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種囿于教科書的實踐有它的局限性。其中最根本的一點是這種實踐不能提供真實的交際情境,也難以進行真正的交際活動。而語文能力獲得,不僅僅要求主體的親歷性,即學習的主體必須真實參與言語過程,或者說學生必須有真實發生過的言語內化的心理過程;而且還要求環境的真實性,語文教學必須為主體的“真實的”言語活動提供同樣真實的言語環境。沒有真實的言語環境,也就不可能有真實的言語交際活動;沒有真實的言語交際活動,也就談不上言語主體的言語感受的積淀和言語能力的養成。因此,能否設計好于學生的學習實際緊密結合的課內課外的語文實踐,教學能否取得成功和實效的關鍵。
③關照漢語的特點
A.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形體優美;是音、形、義的結合體;讀音有四聲之分,富于音韻美;造詞功能強大。
B.詞匯豐富,近義詞、反義詞可選的余地極大,量詞和語氣詞很多。
C.詞形變化極少,詞序和虛詞對表意十分重要,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D.語篇所包含的信息量大,意義靈活,重在意會和整體感悟,給人以想象和創造的空間。
E.修辭手段十分豐富,有150多種。有許多是漢語所特有的,如,對偶、頂針、回文、拆詞等。
漢語的上述特點啟示我們,語文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因為,這一特點使得語法規則的強制性相對較小而語言組合的靈活性較大。表達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驗,依靠語感。而在閱讀中;感悟的意義則更大。語感的培養,必須通過多讀。多讀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只有大量閱讀語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語詞的“分布”,才能學習更多的表達式,才能更好地比較和區別各種表達式的表達意義,才能了解不同表達式的不同語境。古人提倡“讀萬卷書”,其中就有這樣的目標。二是反復地讀名篇佳作。只有反復地誦讀,才能更好地體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過來體悟某些表達式的特殊意義和特殊價值,才能從語音、詞匯、語法的不同角度綜合地體悟語言運用的奧妙和規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中也應當包含這樣一個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當前,特別應當提倡朗讀。要讀得書聲瑯瑯,讀得痛快淋漓,讀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一個從來不懂得享受朗讀的學生,不會是語文水平很高的學生;一所聽不到書聲的學校,更不可能是好學校。
上述特點還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當重視虛詞。如果說語文教學還應當讓學生學一點語法的話,那么虛詞便是其中的主要內容。這是因為,一方面,詞序的把握在相當程度上靠語感,而虛詞的使用則理性得多。另一方面,虛詞,特別是連詞在書面語中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日??谡Z。只有學好虛詞,才能自如地運用書面語,并提高口語的水平。而且,虛詞的使用與思維的發展關系密切。當然,虛詞的教學也應當是動態的,結合語用實際的。比如副詞“才”,可以以“那一年,他才四十二歲”為例。這句話表達了對焦裕祿同志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讓學生去掉“才”試試,立刻變得冷冰冰的;再換一個“已經”試試,更糟糕,好像嫌他活得長了。這樣學生就能生動地領悟到恰當使用虛詞的重要。
新編的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有很多地方是注意體現漢語言文字的特點的。教材中的識字部分有不少是采用了韻語識字的方法,而且句子都是對偶的。例如人教版的一年級下冊的識字部分共有8課,課文全部用韻語編寫,或三言,或四言,或七言,或雜言。有的課文還整篇由對偶句組成。這些識字課文不僅讀起來瑯瑯上口,有節奏,有韻律,學生可以感受到漢語音韻美、對稱美,而且所表現的內容也充滿了健康的審美情趣,學生在學會了漢字的同時,也會受到美好意境、美好感情的熏陶感染。如《識字3》:“云對霧,雪對霜。和風對細雨,朝霞對夕陽?;▽Σ荩麑Ψ?。藍天對碧野,萬紫對千紅。桃對李,柳對楊。山青對水秀,鳥語對花香?!闭n文以大自然的24種景物組成了六組對偶句,這六組對偶句則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若干幅優美的畫面。讀課文,學生不僅可以了解了眾多的景物,而且能夠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不僅認識了生字,而且在朗讀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對偶句的節奏和韻律,積累對漢語的特點的感性認識。
⑶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形式問題,它是與人的精神的發展緊密相連的。在方式、方法的后面有著深刻的人文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被動、封閉、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要在學習方式上有一個根本性的變革。這就是要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以使學生有一個與他們自身的發展行適應的廣闊的空間。建立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要花大力氣進行摸索的,切忌將其簡單化、形式化。
就拿合作學習來說,有的老師以為只要在上課的時候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多進行幾次討論就算是基本落實了。其實并非這么簡單。這其中有許多問題是值得研究的。
①怎樣分組?
課堂上,我們常見的合作學習形式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讓前后桌的4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座位的編排一般是按照學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那么,這樣的分組是否合適?合作學習的分組有沒有什么講究?
合作學習一般采用異質分組,即小組內各成員間形成性別、學習成績、能力方面的差異。另外還可以考慮家庭經濟、社會背景和性格、脾氣等的差異。由于每個小組都是異質的,所以就連帶產生了全班各小組間的同質性,這就是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傊?,合作學習的分組技術不同于以往的能力分組或興趣分組——這些都是同質分組。
合作學習為什么強調異質分組呢?這是因為同質分組已被實踐證明是弊多利少,它容易養成學生盲目自信或過度自卑的心理,而異質分組的最大好處恐怕就在于讓學生懂得,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人的智能、個性、才干是多樣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賞別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團隊學習成效。
②合作小組的人數,多少為宜?
國外研究一般建議4-6人,根據我國大班教學的實際,也可以考慮將7-8名學生分為一組。一般而言,2人配對、4人相鄰合作學習,對空間場地的變化要求不是很高,較容易實現。6人分組可以采取馬蹄形排座,8人分組可以采用雙人雙排課桌前后相鄰,等等。
③有沒有基本的規則?
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組建了合作小組后,學生圍坐在一起,進行簡單的議論,就會出現合作的效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還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比如,小組內應該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學生都要被指定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組織者、激勵者、檢查者、協調者、報告者、操作者等,而且應該輪流擔任,實現小組角色的互賴,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再如,學生在討論前一定要有獨立思考,否則,就容易出現“搭便車”的情況,等等。
④教師要如何調控?
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否,同教師的引導與參與是分不開的,在此,教師不是更清閑了,而是擔負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調控職責。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重點要做的是精心設計,全程把握(分析學生、設置目標、選擇任務、匹配策略、展開過程、評估結果)。但是,要使合作學習能始終卓有成效,僅僅依靠教師事先的設計是遠遠不夠的。在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隨時都會有意外的問題發生,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往往會阻礙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規則外,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必須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比如說:
A.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
B.對小組的任務還不清楚時,教師要有耐心,向學生反復說明任務的內容及操作程序。
C.小組討論的聲音過大,教師可以抽取小組中的一人做噪音監督員,或讓這組學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點。如果小組討論接下來聲音小多了,教師應及時返回去表揚。
D.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雖然小組出現問題的原因和方式都不會相同,但教師如果事先在準備階段做出問題預測,并采取一些相應措施,也能避免臨時的手忙腳亂。
E.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務,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備用活動:幫助其他組完成任務或可以自由活動,前提是不能影響他人。
F.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
除了這些,還可能出現別的情況,比如說學生不愿意參加小組活動、學生經常缺席,等等。當然,這些頭疼的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教師應有耐心和愛心,經常鼓勵和幫助這些學生,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導他們加入小組學習。
⑤學習的內容需要不需要選擇?
這個問題很重要。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課堂學習內容都采用合作學習方式。一般來說,較簡單的認知學習任務,只需要個人獨立自學或開展全班教學即可。而較復雜,綜合的學習任務,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學習方式。全班教學、小組學習與個人獨立學習是三種基本課堂組織方式,其作用難以互相取代,應該依據教學任務、教學主體與教學環境條件等因素恰當地選擇匹配。
但是從另一方面說,也不要把這三種學習方式看得很神秘,認為高不可攀。比如,許多老師總覺得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似乎還比較好進行,探究式學習就不知怎樣下手。其實,只要選好了恰當的切入點,探究式學習并不難開展。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生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時,考慮到學生對“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一煉字的名句比較熟悉,可能會興趣不高。于是他另辟蹊徑,他說,如果寫著首詩的作者不是王安石而是其他的人,那么不同的作者有著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情趣,要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只有用“綠”字才好?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思維一下子打開了,說什么的都有。有的說,如果作者是一位頑皮的小姑娘,用“戲”字就更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如果是一對戀人隔江相望,用“吻”字更能表現人物的心情;如果是一個思鄉心切的游子,則用“到”字更能體現作者的心態。以往人們是把“春風又綠江南岸”作為煉字的典范來學習的,自然認為“綠”是最恰當的。但是角度一變,問題就有了,可研究的東西就來了。學生的這個設想人物身份和選擇新字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一點也不神秘。
⑷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課標專辟一節來談這個問題,是以往的教學大綱從來沒有過的。這應該歸功于對語文課程資源意識的覺醒和對母語教育特點的審視。開放的課程體系便先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課程的資源是開放的。語文課程是學習母語的課程。學習母語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即滿耳皆漢語,滿眼皆漢字,處于漢語、漢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這就使得學習語文,既有優越的條件——無與倫比的語言環境,又有豐厚的語言、文化資源。語文課程又是與現實生活有著天然聯系的課程。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日常生活……凡現實生活中有的且適合語文課程的,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關鍵在于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校內的,如校園景觀、圖書館、廣播站、校園網;當地的,如自然的、社會的、人文的課程資源;當時的,如節日、紀念日、剛剛發生的鮮活的重要事件和有價值的社會現實。把它們有計劃地、及時地引進到語文教育、教學之中,可以大大加強語文課程和時代的聯系,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可以使語文課程內容成為源遠流長的一泓活水,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比如,中國近代史的風云變幻與天津是緊密相關的。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在天津留下了可以追尋的遺跡。再比如近年來天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是舊貌變新顏。這些我們可以加以開發利用,形成有特色的地方課程資源。
其二,課程的形式是開放的。除了常規的課堂教學以外,我們要善于利用本地的自然的和人文的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一定要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里、日復一日地重復單調枯燥的教學的狀況,采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自由讀寫課,課外識字交流與展示,語文知識與能力競賽,談天說地,新聞會,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
其三,課程的教學過程是開放的。并不局限于課前的教學設計,而是根據上課過程中的情況,臨時創造一些與學生的實際聯系的更為緊密的內容與情景。例如有位老師在教《烏鴉喝水》時,學生把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很緊張。教師不僅沒有批評學生,反而說:“大家想一想,這位同學打破了瓶子對你學這篇課文有沒有什么啟發?”課堂立刻活躍了起來。同學們都說:“這位同學幫烏鴉找到了一種新的喝水方法。”老師說:“對呀,他是用打破瓶子的方法來告訴我們一種新的喝水方法。我們一起來謝謝他!”學生的恐慌被消除了,課堂的學習內容豐富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猶如有位老師在教《小雨沙沙》一課時,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師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聽雨、賞雨、沐雨,讀雨、品雨,突如其來的“干擾”反而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學變得更有情趣。
四、遵循規律,選擇策略
在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指導下,落實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還必須要遵循語文的學習規律,選擇恰當的學習策略。所遵循的規律從大的方面說主要有兩條。一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一是母語學習的規律。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是:記憶力與年齡成反比,理解力與年齡成正比。母語學習的規律是:母語的掌握主要靠習得。從這兩條規律出發,有許多的教學策略可選擇,但是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種。
1.但求多記,不求甚解
人從幼兒學習語言起,都是在生活中反復接觸某些詞句,從而獲得印象,并把他們記憶在腦海里;在接觸與記憶的過程中,由不了解到有所了解,并逐步加深理解;以后又在自己的應用中逐步比較全面深入地理解與掌握,甚至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這中間記憶是首要的一環,它是學好語言的基礎記住了才能對它進一步理解,才有利于需要時的應用。連記都沒記住,一切就都落空了。比如你接觸了“望洋興嘆”這個詞語,當時雖然理解了,但沒記住,那么這個詞語還不屬于你,到需要用時,你是想不起來的。反過來,如果你對這個詞語當時雖然不大理解,但是記住了,以后又在不同的場合多次接觸它,那么你就逐步理解并會運用它了。
冰心曾說過:“積累詞語,像銀行折子一樣,存得越多,支取才會越多?!狈e累豐富的語言材料(詞語、句子、詩詞、文章),應該是語文教學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們記憶是強項,只要把該裝的裝進了腦子,即使理解的不深,甚至全不理解,也沒關系,以后隨著知識和閱歷的增加就會逐步理解。例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兩三歲的孩子背這首詩,可能只覺得很有節奏,很好聽,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也許全不知道。上小學的孩子讀這首詩,可能知道是在寫一個人春天的早晨睡了一個懶覺,被鳥叫吵醒。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了睡懶覺的經驗,可能也關心過鳥叫。所以他們對一、二兩句的體會比較鮮明,對后面又是風又是雨則可能不大清楚了。中學的孩子讀這首詩,有了學習的緊張,也有了來自各各方面的壓力,也許有人會感嘆詩人閑適的生活和自由的心靈;生活在都市煙塵中的孩子,也許有人會悠然產生對大自然的向往。
總之,他們的理解是和自身的經驗相關的。在他們記憶力最強的時候,不讓他們在頭腦中盡多地儲存文質兼美語言材料,而過分地追求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是得不償失的。但求多記,不求甚解,追求的是語文教學的遠期效益,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逐漸顯現出來。我們切不可犯鼠目寸光的毛病。人教版的教材學了不少古詩,只要求朗讀背誦,沒提其他的要求,是恰當的。
⑵先學使用,后明道理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重要的是能夠正確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不是能夠用什么理論去分析語言文字。他們所要掌握的主要是程序性的知識,而不是陳述性的知識。在他們所學的課文中雖然包含著許多有關語法、修辭、文體、寫作、邏輯等方面的法則、原理,但一般地來說,這些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是不重要的。一是這些法則、理論是從大量的語言現象中歸納、抽象出來的,而他們所積累的語言材料,所接觸的語言現象還是十分有限的,讓他們理解掌握這些理論并非易事,弄不好就會破壞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二是這些理論大多是陳述性的知識,對于分析靜態的語言現象是有用的,但對于他們運用語言文字并不能直接產生作用。因此,語文的學習千萬不能像學習數理化一樣,先講公式、定理、定律,然后再做習題。一定要把學會使用放在優先的地位,道理可講一些,但要恰到好處,不可本末倒置。1987年中學大力推行新語法,結果效果很不理想,不得不做出調整,大加刪減,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⑶發展書面,帶動口語
中小學的語文教育是包括口頭語和書面語兩個方面的,那么這兩者應以何者為重呢?實際上兒童在學齡前就已經基本掌握了口語,這是一個人的語言發展的低級階段。因為口頭語詞匯量較少,冗詞較多,隨意性大,不夠嚴謹,句子結構簡單,很少用復句,難以將復雜的意思表達得準確嚴密。局限在口頭語言的環境,語言是很難再有大的發展提高的。而書面語詞匯豐富,簡潔、凝練、高雅,語序嚴格,句式和句子結構多種多樣,能夠恰當地表達復雜的意思。所以一個人要想使語言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要學習書面語言,或者說必須要經受書面語言的熏陶,否則很難登堂入室。因此學習書面語才是一個人語言發展的高級階段。學生進學校是來干什么的呢?是學書面語的,是經受書面語的熏陶的。書面語發展了,也會促進口頭語的提高。課程標準雖然增加了口語交際的內容,但這并不意味著書面語地位的降低,文言文的數量要求有了增加就很能說明問題。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頭腦。在教學中要盡快引導學生完成從口語學習向書面語學習的過渡,培養起良好的書面語的學習習慣,為終身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⑷加強誦讀,培養語感
《課程標準》中說:“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边@次出臺的課標多次強調了要培養良好的語感,實際上語感也是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撐。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沒有語感論也就沒有新課標。而培養語感的主要途徑是什么呢?是誦讀。誦讀便于言語本身的記憶,能夠將文章的語言轉化為讀者自己的語言,形成語感,豐富詞匯和規則,發展自己的語言;能體會能使誦讀者被文章的內容和情感所打動,獲得情感體驗,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漢語言的音律美和意境美也只有通過誦讀才能有深刻的體會。專家們一般認為誦讀有如下的作用:
積累優秀的語言材料;
在頭腦中儲存起感性的語言模型;
形成從大腦發音器官、視覺器官、聽覺器官的良好的反應機制;
更充分地感受漢語的獨特之處。
因此誦讀應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要招,越是低年級,誦讀就越重要。
- 上一篇:教育課程改革管理論文
- 下一篇:文化市場上半年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