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主體的化學課堂教學

時間:2022-03-10 05:05:00

導語:學生為主體的化學課堂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為主體的化學課堂教學

一、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求知興趣和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學習化學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需要有激勵,從而產生推動他們去學習的內部動力,達到學習的目的,進而才能運用知識去創新。而這種內部動力又產生于學習和生活的需要。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化學知識的需要和愿望,才會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愿望而產生推動自己去學習化學的內部動力,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反之,學生就只會按教師設計的課堂教學程序機械地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甚至有的不參與。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學生發展的實際出發,并結合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與生活緊密相關且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從身邊熟悉的生活事件中去學習化學知識,理解化學知識,運用化學知識。例如:分散系及其分類的教學,我從學生生活的實際出發,展示了一幅陽光透過茂密樹林形成霞光萬道美景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問學生:“你想知道這令人陶醉的景色是怎樣形成的嗎?”接著又播放了一段剪錄下來的廣告:“雪中飛羽絨服,采用納米面料精制而成,新面料,新品質,新享受。”問學生:“神奇的納米材料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你可知道這神奇的納米材料究竟是怎樣的物質嗎?與我們將要學習的知識和生活有何聯系嗎?”這時,學生感到學習化學知識能夠解釋生活中的實際熱點問題,從而感到分散系及其分類的學習成為自身的需要。教學中,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造成學生認知沖突,使其內心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產生不足之感和探究之心,力求實現心理平衡。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不平衡——探究發現——解決問題——平衡”的學習中。當學生學習了膠體的性質后,我又設計這樣的問題:膠體與溶液如何進行鑒別?膠體與溶液混在一起如何才能得到較純的膠體呢?又激起了學生探究欲望,從而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終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二、重視知識形成過程,尊重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般認為,知識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對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有的人只把它看作一個結果。這只是看到了知識的最終,而忽視了知識形成過程中學生的認知體驗。據此觀點,教學時教師只要把知識的重點或結果告訴學生,讓學生硬背死記或做反復的練習加以強化學生也能掌握。但這樣的教學,不僅學生對知識掌握不牢固,不能靈活運用,還扼殺了學生諸多方面能力的發展。顯然,嚴重違背了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化學教學實際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觀察、探究、對比和總結,從而親自發現化學知識所潛在的神奇奧秘,領會化學知識的真諦。例如:離子型復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教學,如果我將其發生的條件直接告訴學生,學生也能接受,但這樣的教學沒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沒有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總結能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并正確填寫下表:

在學生做完實驗填寫完表格后,我問學生:“①、②、③都有現象,說明都發生了反應,從反應類型上看①、②、③有何共同點?”學生都回答是復分解反應。又問:“①、②、③三個反應的產物有何特點?”學生觀察交流后,總結出三個反應的產物:①有沉淀;②有水;③既有水又有氣體。我又追問:“④的溶液中如果陰陽離子進行交換結合能生成沉淀、水或氣體嗎?”學生回答不能生成。我讓學生結合上面的分析總結復分解型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學生很快就得出了結論:復分解型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是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在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知識規律的最終,更用探索比較、總結的觀點引導學生探求了知識規律的形成。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和探求知識的能力。這樣學到的知識不僅牢固,更便于學生的靈活運用。實踐證明:學生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利于掌握新知識,而且還獲得了探索知識的方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三、開放課堂教學,注重學生說理,展示學生的主體性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成功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充足的主動思考空間,尤其注重思考后學生對自己思維的表述,注重在表述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準確科學表述能力的形成,從而使課堂教學從封閉沉悶走向活躍開放。例如:物質的量在化學計算中應用的鞏固練習課,有這樣一道題:已知反應4Zn+10HNO3=4Zn(NO3)2+2NO2↑+5H2O,求6.5gZn與足量硝酸發生反應時,有多少克硝酸被還原?讀完題后,我讓學生思考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解題并能正確表述自己解題的思路。有的學生說:“先求總共參加反應的硝酸的物質的量,再乘以2/10就得到了被還原硝酸的物質的量進而可求出被還原硝酸的質量。”有的說:“可以根據生成的NO2求得被還原的氮元素的質量,再用被還原的氮元素的質量除以硝酸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便能得到被還原硝酸的質量。”有的說:“先求出參加反應的硝酸的質量,再求被還原的硝酸的質量,這樣會簡便些。”有的說:“直接找出參加反應的鋅與被還原的硝酸之間的關系:4Zn—2HNO3(被還原),可以直接求得被還原的硝酸的質量,這樣最簡便。”這里,我們看到了學生在說理表述中,不僅展示了自己學習的主體性,學到了知識,發展了思維,而且運用比較的方法對解題思路進行了優化和篩選。實踐證明:開放課堂教學,重視學生的說理,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發展學生的思維,更有利于發揮和展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總之,化學教學中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是當前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標準實施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前教育教學觀念的重大變革。我們每位化學教師都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進取。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充分發揮和展示主體性創造條件和提供機會,釋放每一個學生的潛力和才華,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充分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