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院校護理學人文素養的思考

時間:2022-02-09 03:16:58

導語:中醫藥院校護理學人文素養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院校護理學人文素養的思考

一、個人基本修養

有修養的人總是會受到別人的尊重,修養是可以從語言、舉止和個人形象上反映出來。主要看個人的內在德行。德,即品德,是內在的東西,是個人修養的主要內涵。行,是由內在品德素質決定的外在表現。這兩樣構成了個人修養。要具備良好的個人修養,首先要有仁愛之心,對人要和善親切、誠懇熱情。從內心去愛、去關心、去幫助別人。朋友之間更要互相理解互相寬容。其次,謙虛隨和:古人說:“滿招損,謙受益。”謙虛總是受人歡迎的美德,社交場合上任何自傲情緒的流露都會成為你通向成功的障礙。最后,誠信守約:一個人能夠在社會上立足,靠的是信用。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內涵的多樣化,人們的時間觀念越來越強。參加各種活動要守時,不論是什么原因遲到都是失禮的。另外,修養往往與個人的文化水平有關。有文化氣息的人,在談吐舉止之間,自然地流露出一種高雅,一種文質彬彬的感覺。當然,修養也包括了舉止,儀態,談吐等。如何提高自己的修養,我想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談吐和舉止,不做不文雅的舉動,不說不文雅的話,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要讓自己多看點書,從書里沾一些書香氣息回來。

二、語言素養

中國有很多古話、俗語、成語與說話有關,等等,說話必須天天說,比吃飯的時間長,但是小于睡眠的時間,毫不夸張地說,說話占據了人生一半的時間,而交流與溝通的能力甚至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護生要具有良好的語言素養,要明確幾個交談原則。首先,要應答及時,有問必應。回應的方式可以是點頭、搖頭、微笑、眼睛凝視對方、有聲簡短回應等。其次要學會傾聽,俗話說“說話聽聲,打鑼聽音”,聽比說有時更重要,第三要多鼓勵少責難,鼓勵產生正面效果,責難產生負面影響。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觀點,正性生活事件可以導致人的正向社會化,負性生活事件可以導致人的負向社會化。第四是要適應對方,以對方樂意接受談話為準則。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愿意聽從對方,必須以喜歡對方為前提。第五就是注意避諱,要注意對方的禁忌和有些特殊問題,例如有的患者忌諱以床位號代替患者姓名,護士就要盡量避免引起患者不快。

三、溝通素養

護士在為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防病治病、促進健康和減輕痛苦的護理工作中,除了要有精湛的護理技術和良好的護理道德之外,還要具備處理越來越多的倫理難題、處理不同利益所引起的沖突和糾紛的能力。在護理實踐中,護士要面對與患者之間的關系、護士之間的關系、護士與其他醫護人員之間的關系。除此之外,護士也是社會的一員,一切醫療護理活動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所以,護士還要面對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具體的護理實踐中,作為護士,除了擔負護理的重任之外,還要參與護理科研、醫學科研的權利和責任,所以,護士還要面對其與發展醫學科學之間的關系。這就要求護生要具有良好的溝通素養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游刃有余。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溝通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脈的簡歷,善于同各種各樣的人交流并且建立良好的關系顯然十分重要,而語言作為人們之間交往與溝通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溝通素養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要“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如何結合中國道德傳統、文化特征、社會狀況、發展階段等因素,更好地將護生所學的理論運用于護理實踐,維護人民健康,弘揚醫學人文精神成為當前中醫藥院校教育工作者首先應當思考的問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大教育觀念的確立,人們已認識到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具有時代特點并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文教育,必將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持,培養出具有較高人文素質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隨著傳統護理向科學護理的過渡,護士不僅是醫生的助手,而且是醫生的合作者;護理的手段不僅是技術操作,還擔負著身心整體護理及社會性的防病治病;護理體系的發展,對護士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護士應對自己的工作有充分認識,隨著護理知識的不斷更新以及邊緣學科的發展,要不斷地接受在職業務技術訓練及繼續教育,要鞏固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腳踏實地工作。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是我們做好護理工作的動力。只有高素質的護士才能承擔起當今的護理工作。隨著醫學的飛速發展,對護理工作的理論和技術也在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對護理工作的主要執行者——護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為了適應新醫學模式下護理工作的要求,護理專業的學生應不斷進取,提高自身的修養,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中醫藥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努力推進中醫藥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人民健康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本文作者:高淼丁雯工作單位:陜西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