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骨科護理平臺在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

時間:2022-05-10 03:11:58

導語:家庭骨科護理平臺在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骨科護理平臺在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互聯網的家庭骨科護理平臺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性關節康復、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活動等方面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脊柱關節外科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80例。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干預組采用基于互聯網的家庭骨科護理平臺對患者進行延續性康復護理,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的方法。比較兩種措施實施后3個月、6個月兩組患者在功能性關節康復、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活動間差異。結果:在干預3個月和6個月時,干預組功能性關節康復、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活動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基于互聯網的家庭骨科護理平臺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出院護理中可有效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康復,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可進一步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出院康復中應用。

【關鍵詞】互聯網;家庭骨科護理;髖關節置換術;生活質量;康復

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有效的骨科治療技術[1,2]。雖治療效果十分明顯,但手術后患者關節功能的康復對臨床醫護人員而言仍然是一個挑戰。因此,積極探索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出院后康復的延伸護理方案具有重要意義。延續性護理是根據患者個體化特征而進行的一種長期性護理服務,該模式已被證明可改善骨科患者的健康狀況,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和治療依從性[3,4]。然而現下關于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延續康復護理雖已有報道,但是干預內容單一、缺乏規范化隨訪流程和多學科專業團隊支持,難以發揮出其最大的護理效果[5]。因此,本研究構建特色的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延續性康復護理模式,在促進患者康復中起到明顯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脊柱關節外科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80例。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各40例,干預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納入標準:①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或髖關節翻修術;②年齡在18歲以上;③無嚴重手術后并發癥;④知情同意且愿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生活完全不能自理;②伴有其他臟器功能不全及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③伴有嚴重心理及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④已參加其他研究項目的患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護理組主要向手術后患者介紹髖關節置換或翻修術相關知識和術后飲食指導、鍛煉和休息指導、手術側肢體及常見并發癥的觀察要點,心理護理,指導患者定期門診復診并對患者進行常規每月1次隨訪,直至出院后6個月。1.2.2干預組。干預組主要是利用延續性康復護理的思想并結合現下智慧護理平臺而搭建的髖關節手術后患者居家護理方案。干預共分為5次,第一次在住院期間采用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時間為20~30min,剩余4次通過網上教學及家庭訪視方式進行,每次20~40min。前一個月密集干預后再進行每個月一次的隨訪和每月一次的家庭方式,直至出院后半年。①互聯網平臺的搭建、干預團隊的建立及培訓:利用互聯網搭建骨科延續性護理平臺,建立以護士為主導,醫生、社區工作人員、家庭照護者共同參與的互聯網的家庭骨科護理小組,并對所有成員進行互聯網平臺使用的培訓。②出院指導:于患者出院前1天由主管護士采用面對面的形式進行,要求家庭照顧者參與其中,主要內容為手術相關知識和術后飲食指導、鍛煉和休息指導、手術側肢體及常見并發癥的觀察要點,并發放健康手冊。③互聯網教學:于患者出院后第1、2、3周采用互聯網在線教學的方式進行。內容分別為康復鍛煉指導、日常生活指導、常見的心理護理和心理問題處理辦法。④家庭方式:于患者出院后第1個月進行,每月1次,第一次家庭方式,主要內容為詢問患者和家庭照顧者(主要為配偶)現在的飲食結構、觀察患者康復鍛煉的內容和方式予面對面的指導和糾正,剩余5次訪視主要是實時監測康復效果,給出下一步的康復鍛煉計劃,并形成康復鍛煉記錄。⑤一對一電話隨訪:于患者出院后第2個月進行,每月1次,通過一對一電話可以針對性處理患者的個性化問題,并具體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法。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3個月及干預6個月時測量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性關節康復、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活動。1.3.1功能性關節康復。功能性關節康復使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表[6]進行測量,此量表由Harris等研制,是評價髖關節疾病治療效果的一種常用方法。量表有15個條目,分為4個維度,分別是疼痛、功能、畸形及關節活動度,總分數越高表明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越好。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736。1.3.2生活質量[7]。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進行測量,此量表是測量各類人群生活質量的一種綜合性量表。量表分為8個維度。經標準換算后得出生理總評分和心理總評分兩個大的方面。總分越高表明生理及心理功能越好。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822,0.835。1.3.3日常生活活動[8]。日常生活活動使用功能獨立性測量量表進行評判,此量表是美國康復協會提出,用于測量各類人群醫學康復的一種量表。量表有18個條目,分為運動功能(13條目)和認知功能(5條目)兩個維度,采用Likert7級計分。本研究只測量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只選擇運動功能維度分量表進行評定。總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越好。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808。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量表收集的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統計描述使用(±s)表示,計數資料統計描述使用頻數及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功能性關節康復比較

干預6個月后,干預組失訪3例,對照組失訪5例。干預組功能性關節康復評分在干預3個月和6個月后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組生理質量評分和心理質量評分在干預3個月和6個月后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動功能,但有研究也表明術后1年仍有高達40%的患者不能獨立行走[9],因此,院外康復護理在此類人群中仍然至關重要。延續性護理是患者出院護理中最常用的護理方法,可以為患者提供連續不斷、系統全面的護理內容[10],但由于干預模式流于形式,隨訪流程缺乏規范化致使現下已有的延續性護理方案難以發揮出最大的預期效果。本研究基于現下最熱門的智慧護理方案,利用互聯網將延續性護理的連續性、針對性和可信性等優勢最大化的展示出來[11]。同時在此過程中發揮護士在延續性護理和健康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并以其為領導的多學科專業團隊,利用互聯網持續不斷向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傳遞關節鍛煉的方式及益處,并每月兩次進行家庭訪視,實時糾正患者的不正確行為,使得預期效益超過了既往的延續性護理效果。本研究基于互聯網的家庭骨科護理平臺可以提高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關節功能康復效果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齊曉燕等[12]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實施連續性綜合護理方案發現,延續性護理可以提高鍛煉依從性、增加髖關節功能康復效果,本研究進一步驗證了延續性護理的效果。在本次延續性護理方案實時過程中大量的設置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關節運動鍛煉相關內容,通過多次家訪,對患者予以實時監督和行為糾正,從而增加了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鍛煉的持續性、依從性和正確性;同時本研究還將家庭照顧者納入到延續性團隊中,家庭照顧者在此過程中擔任陪伴者和監督者的角色[13],通過陪伴運動,不斷鼓勵和督促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困難的信念增加,堅持鍛煉的信心上升,最終通過持之以恒的鍛煉增加了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而關節功能逐漸的恢復又極大的促進患者克服困難、戰勝疾病的決心,進而正向促進了患者鍛煉依從性,形成良性循環。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都是建立在患者軀體活動正常及生活能夠自理的基礎上,因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因延續性護理方案使得關節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水平,進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的家庭骨科護理平臺是一種有效的延續護理措施,將其應用至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出院護理中可有效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康復,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未來臨床可以借鑒此種方式,以互聯網為媒介,構建醫院(責任護士、責任醫生及康復治療師)-社區(社區護士)-家庭(照顧者和患者)多方聯動的延續性護理模式,為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提供出院后康復護理。

作者:王麗琴 劉良英 張希 楊景娣 單位:佛山市禪城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