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12-04 09:32:14
導語: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制造2025計劃”使云計算、大數據技術不斷發展,并應用于各個領域。近年來,基于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管理理念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應運而生,成為科研信息采集、存儲、匯總、分析、管理的重要手段,促進了高職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構建吉林省高職院校科研信息化平臺,將推動區域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科研信息化;模式建設
一、科研信息化的內涵
科研信息化(e-Science),最早是由英國科學管理者JohnTaylor于1999年提出的,指將信息化應用于科學研究管理當中。為了推動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推動經濟發展,英國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技術,構建了技術支撐平臺e-infrastructure,將全國的科研信息納入平臺之中,為科研工作者提供強大的信息管理服務共享平臺。在此基礎上,美國提出了Cyber-infrastructure概念。e-Science將跨區域、跨學科、跨部門的海量信息整合,成為科研數據分析和獲取的重要途徑。
二、國內外科研息化發展現狀
1.國外現狀。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如歐盟提出了旨在加強尖端科學領域聯合研究與開發的“尤里卡”計劃;新加坡提出了旨在提升資源整合能力、實現信息共享的“智慧園2015”計劃;美國和日本利用先進的計算技術,積極構建全國性教育網絡,搭建聯合研發協調管理平臺。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在科研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徹底顛覆了科研管理的傳統功能。美國頂尖高校都構建了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體系,在信息技術應用和管理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國內現狀。我國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高校科研信息化建設起步更晚。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一些高校開始重視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部分學者才開始科研管理信息化研究工作。隨著國家網格、中國教育科研網等一批信息骨干網絡的建成,高校的科研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但許多高校仍然停留在信息、采集、審批等簡單辦公OA系統層面。即使有獨立的科研管理系統,也因網絡兼容性較差而無法實現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信息資源共享,資源浪費現象嚴重。許多平臺僅是審批流轉平臺,無法對課題和項目的實施過程、經費使用情況進行有效管控,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
三、高職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特點
1.顯著的地域性。高職院校多脫胎于傳統的中等職業學校(中專),主要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實用人才。如長春汽車高等專科學校主要為長春一汽公司培養生產線操作者,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受地方經濟水平、產業布局影響較大。高職院校科學研究的特點必須與所在區域特點緊密結合,圍繞所在區域社會發展、產業需求、經濟水平開展學術研究。學術研究要解決社會發展的底層難題、經濟發展的基層問題,研究重點是現實性、實用性問題。因此,高職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應與地域經濟發展、產業布局、企業需求相融相通。2.極強的應用性。較之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在科研體量、經費、成果轉化等方面相去甚遠,缺少創新性研究,很少考慮經濟和社會效益。鑒于此,高職院校科學研究應另辟蹊徑,著力于專業知識應用、技術推廣與創新,特別注重技術應用層面的深入研究。在評價高職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時,是否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是否解決社會發展問題、是否滿足行業需求是幾個重要指標。3.較高的市場性。高職院校以市場為導向,以行業需求為目標,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其教學與科研工作都要與行業需求相結合。高職院校的學術研究也應從理論層面走向實踐層面,貼近行業實需,在需求中找尋研究方向。與此同時,在行業和院校間搭建起產業化信息平臺,構筑科研市場化平臺,通過信息網絡將高職院校的科研機構延伸為企業的研發機構、技術革新機構。4.廣闊的開放性。目前,高職院校多采用雙師型教師隊伍,既教授理論知識,又教授實踐操作,利用專業知識反哺生產實踐。許多高職院校利用自己的實訓基地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強化學生動手能力。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也應與生產一線緊密結合,依托實訓基地的有利條件,引導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并給予相應的技術指導,讓教師帶著教學任務、科研目的深入一線,在實踐中創新技術、革新工藝。在科研管理信息化過程中,要保證信息的開放性,而不能局限于部門、學校、行業內部。要在實踐中啟動科研項目,使項目團隊中既有專業技術教師,又有行業技術能手,還有參與實踐的學生,真正實現產、學、研相融合。
四、高職院校科研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教”與“研”失衡。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面向社會和市場需求。這既是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也是高職院校生存之道。因此高職院校將大部分資金投入教學、實訓工作,科研信息化建設因受重視程度不夠而相對發展滯后。信息化增加了信息采集、錄入、流傳的操作難度,降低了科研信息化系統的體驗度,造成許多教師尤其是老教師的抵觸,普及存在阻力。(二)“硬”與“軟”失衡。高職院校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往往效仿同類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系統,一味追求“高大上”,與本校科研實情脫節。受管理能力、受眾群體等因素的制約,學校底層設計存在缺陷,可能會出現系列問題,如:“高上大”的系統軟件無法與學校硬件設備相匹配,系統的功能很多但實用性較差,流程完美但關聯性較差,一些檢索功能流于形式。有些學校的硬件設備“高大上”,但受制于“低價中標”的招投標規定,不僅功能與需求脫節,管理效率、用戶體驗感也較差,增加了科研管理信息化推進的難度,使信息化管理系統成為“高閣之物”。(三)“建”與“管”失衡。高職院校科研管理系統的運行與維護多由研發方負責,專業性有余而兼容性、使用性、開放性較差。高職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較少,管理者從事的多為初級性工作,對系統功能要求較低,多數停留在傳統紙質文本的計算機錄入層面;管理權限也僅停留在網上流轉審批層面,缺乏對過程的指導和管控。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統變成了數據存貯系統,科研數據的分類、匯總、分析、共享、轉化工作基本停滯。此外,高職院校在科研管理過程中缺乏對信息安全的重視,保密制度不完備,管理權限不明確,安全預案不實用,管理人員不重視,造成科研資料外泄、項目材料丟失、論文材料鎖定等一系列安全問題,極大地影響了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公信力。
五、構建吉林省高職院科研管理信息化模式
(一)“三位一體”的信息化共享平臺。構建吉林省高職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臺,要依托吉林省的產業優勢,實現網絡融通和資源共享,打破信息壁壘,避免各自為政。政府要制定符合高職院校科研發展規律、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符合企業愿景的科研信息化建設規劃,負責政府、企業、高校之間科研項目溝通協調工作,引導科研信息整合和共享。高職院校作為科研項目的承擔者,要利用自身的技術力量、專業信息不斷完善平臺,通過學術會議吸引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師、行業專家成為受眾用戶,推動平臺信息更新、品質提升。企業通過平臺及時生產經營中的技術性需求,并采取聯合開發、資金扶持、購買專利、業務咨詢等方式,實現研究成果的及時轉化。只有將政府的“管”、學校的“建”、企業的“用”三者合為一體,才能有效推動高職院校科研信息化發展。(二)產學研相結合的成果轉化平臺。現階段吉林省高職院校的生存之道就是面向社會、面向行業辦學,了解需求,提供人才。在科研工作上,高職院校應該轉變思路,遵循市場規律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成果轉化庫。社會、企業按照現實需求向科研管理信息平臺需求,高職院校教師自愿依據需求向成果轉化信息庫提交研究報告,由企業委托的第三方機構從轉化庫中遴選合適的項目,通過合作開發、資金扶持、購買專利等方式獲得預期研究成果,費用中的10%將用作平臺運營維護費用。平臺由政府建設、維護、運營,并與各高職院校、企業、社會團體、政府機構相互聯通,實現“一張網”聯報、聯審、聯批。(三)完備的信息化人才隊伍。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科研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機遇與挑戰。高職院校要培養一支信息化隊伍,定期組織科研管理者、科研工作者接受專業培訓,制定專業考核機制,按照師資比例安排一定數額的專業人員從事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并相應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待遇,為科研管理信息化發展儲備人才資源。
[參考文獻]
[1]許哲軍.大數據環境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探索[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6(3).
[2]楊君.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策略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3]王一婷.信息化視角下地方金融院校科研管理探析———以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4).
作者:王一婷 單位: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物理學習犯錯預防與糾錯措施
- 下一篇:數字化氣田精細氣井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