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物聯網的供應鏈管理優化

時間:2022-04-19 04:44:00

導語:小議物聯網的供應鏈管理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物聯網的供應鏈管理優化

摘要:當今社會已處于信息化、知識化、數字化的時代,物聯網技術的出現更是被看做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我國政府和企業都高度重視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本文從供應鏈及物聯網的內涵出發,通過闡述物聯網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分析了物聯網技術在對供應鏈管理優化及價值提升中發揮的作用及影響。

關鍵詞:物聯網;射頻識別;EPC;供應鏈

1引言

隨著社會信息化、知識化、數字化的轉變,企業運營模式正發生巨大的變革,協同合作成為企業界的主旋律,企業早已融入企業群體當中來參與市場競爭,與此同時供應鏈管理正成為許多企業或組織運用的戰略方法,也為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優勢和市場機遇。

供應鏈由直接或間接地履行顧客需求的各方組成,包括制造商、供應商、運輸商、倉儲商、零售商以及顧客在內,各環節通過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彼此相連,其所包含的功能有新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生產營銷、生產運作、分銷、財務和客戶服務等。供應鏈產生的價值為最終產品滿足顧客的價值與滿足顧客需求所付出的供應鏈成本之間的差額。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使供應鏈整體價值最大化,使供應鏈上的企業獲得并保持穩定持久的競爭優勢,以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

目前我國的供應鏈管理中存在很多問題,有諸多方面值得優化,例如,供應鏈各成員之間缺乏統一的信息平臺,商品信息數據庫缺乏統一規范的標準;供應鏈各環節中的服務效率低下,售后難以保障;企業間因信息交流匱乏和交流不暢而產生放大的“牛鞭效應”,增加了無謂的庫存成本及相關費用;供應鏈運輸環節中運輸效率不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難以保證等。然而,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和應用,根本性地改變了供應鏈流程和管理手段,成為優化供應鏈管理的有效工具,為供應鏈管理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探討和研究物聯網在優化供應鏈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則顯得尤為重要。

2物聯網概述

2.1物聯網概念及技術支撐

物聯網的概念最早出現于比爾.蓋茨1995年的《未來之路》一書,國際電信聯盟于2005年在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的《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中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目前較為公認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在這個網絡中,系統可以自動地、實時地對物體進行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并觸發相應事件。其本質就是利用射頻識別技術對物品上的EPC標簽進行掃描和解讀,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射頻識別技術是“通過射頻信號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信息的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射頻識別的距離比光學系統遠,射頻識別卡既可讀出信息,又可寫入數據,數據攜帶量大并難以偽造,具有智能化的特點。

產品電子代碼(ElectronicProductCode,EPC)采用一組代碼來代表制造商及其產品,用另外一組數字來唯一標識單品。EPC物品識別模型功能的實現主要由EPC編碼標準、EPC標簽、解讀器、Savant(神經網絡軟件)、對象名解析服務(ObjectNamingService,ONS)以及物理標記語言(PhysicalMarkupLanguage,PML)六方面組成。

EPC物品識別模型圖資料來源:現代物流信息跟蹤技術研究進展綜述。

物聯網的網絡結構主要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以RFID、傳感器、二維碼為主的用于識別物體和采集信息的傳感網絡;二是通過現有的三網(互聯網、廣電網、通信網)來實現數據的傳輸和計算的傳輸網絡;三是應用網絡,即輸入輸出控制終端,它通過物聯網與各行各業專業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及與行業需求相結合來實現行業的智能化管理。

2.2我國物聯網應用及發展現狀

物聯網技術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其應用領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醫療、智能城市、智能環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工業、智能農林業、智能教育等。物聯網的存在,使我們生活周邊的物品都有可能實現智能化,通過無線網絡我們便可實現對這些智能物品的對話和控制,整個社會的運轉效率將得以提高。

我國已將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各地方政府也紛紛瞄準信息技術第三次浪潮的戰略機遇,高度重視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并進行產業規劃布局。例如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與云浮市政府舉行了協議簽約儀式,將共同打造畜牧養殖物聯網項目,這是國內首個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食品安全的項目;無錫大力發展傳感網技術,已建“感知中國”中心等。我國目前在傳感領域走在世界前列,起步較早,標準化和技術具有一定優勢,但不是最領先的,也面臨著一些難題需要克服,這主要有:高端技術缺乏,影響國際標準制定競爭;信息安全難以保障;污染及能耗影響嚴重等。

3物聯網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及影響

3.1物聯網技術對各供應鏈環節的影響

(1)運輸環節。在運輸車輛上安裝GPS定位系統便能使管理者實時獲取車輛行駛位置和狀態,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及時調整運輸策略和行車路線等;同時在車輛上安裝無線數據采集器,當貨物入車時,數據采集器便可掃描到貼于貨物上的EPC標簽中的貨物基本信息,并將采集信息同步傳輸到管理系統當中,當卸載貨物時也同樣掃描到出貨的EPC標簽信息,并同步到管理系統中,這樣不僅可以準確地獲知在車貨物的基本信息、貨物數量,還可及早發現和預防貨物在運輸過程中丟失或被盜的事件。

(2)倉儲環節。首先建立倉儲數據庫,將貨物編碼設為數據庫信息主鍵。當貨物入庫時,預先為每一個入庫的貨物設置一個信息編碼和儲位碼,并將基本信息寫入貨物上的EPC標簽中,當貨物入倉時,倉庫門口的閱讀器便可掃描貨物基本信息和倉儲信息,同時將采集信息更新到倉儲數據庫中,并根據要求將貨物放入指定儲位;當貨物出庫時,倉庫管理員按照由系統自動生成的出庫單找到指定貨物并將其運輸出庫,門口的閱讀器讀取貨物上的EPC標簽獲取出庫信息,同時將采集信息同步至數據庫中,并將相應儲位狀態歸置為零;此外,倉庫管理員還可定期手持掃描設備對所有在庫貨物進行逐一掃描,通過無線網絡將掃描信息與數據庫中信息進行核對,返回盤點結果。通過對貨物的智能化管理,不僅提高了倉儲利用率,利于減少庫存,節約庫存成本和相關費用,還使企業對庫存貨物了如指掌,在作訂貨和生產出售等決策時做到科學準確。

(3)生產環節。在生產線關鍵位置裝備閱讀器,監控工作點的情況,以便控制生產線的成品質量,當遇到突發狀況時,讀取的數據還可以給予提示和預警,方便操作工人及時應對。

3.2物聯網技術提高了供應鏈管理的可視性

通過對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大幅提高了供應鏈過程中的可視性,從制造商、供應商到分銷商、零售商甚至顧客,均可以實現可視化操作。顧客對所購買商品信息準確了解,有效保證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同時還便于獲得良好的售后服務;零售商通過對商品流動性分析,作出適當的訂貨決策和營銷手段,不僅減少了庫存浪費和相應成本,還便于零售商及時捕捉市場信息做好營銷策略;分銷商通過零售商的訂貨策略和營銷策略,及時調整自己的庫存情況,向供應商做出訂貨單,供應商也是如此向制造商提供訂貨單;制造商通過貨物訂單適時調整原材料庫存和生產量,并通過物聯網技術有效控制產品質量。整個供應鏈可視化的加大,使得“牛鞭效應”得以緩解,整體供應鏈價值增加。

3.3物聯網技術加快了企業信息自動化,實現了管理智能化

物聯網技術的使用,使得企業之間、整個供應鏈環節間信息得以共享,使企業能有效整合其業務流程,提高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同時諸如庫存管理、生產訂單、配送路線優化、問題產品召回等問題都可以借助物聯網技術及時優化處理,由物聯網技術對供應鏈各環節的優化及其自動化智能化,使得企業人力成本、庫存成本、運輸成本等費用得以減少,決策更加合理科學,同時決策時間進一步縮短,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了供應鏈的管理效率。

物聯網技術的全面應用是未來供應鏈的發展趨勢,是供應鏈管理智能化的體現。物聯網的興起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我國物聯網技術在世界范圍內有一定優勢,但也存在著不少技術瓶頸,缺乏統一的規范標準,在企業應用范圍上也有局限。這不僅需要政府對物聯網產業的大力扶持,盡快完善物聯網技術,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同時也需要一大批企業放眼未來,及早將物聯網技術用于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戰略決策當中。

參考文獻:

[1]陳榮秋.供應鏈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8

[2]孔曉波.物聯網概念和演進路徑[J].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2009(12):12-14

[3]陳子俠,蔣長兵,陳達強.現代物流管理教程[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98-100

[4]孫澤生,任志宇,閻換新.現代物流信息跟蹤技術研究進展綜述[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5,17(2):126-130

[5]徐濤.物聯網技術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中國市場,2010(32):96-98

[6]朱哲學,吳昱南.物聯網技術在社會經濟領域的應用分析[J].當代經濟,2010(9):36-37

[7]侯赟慧,岳中剛.我國物聯網產業未來發展路徑探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0(2):39-41

[8]周敏,師源,徐禎煒,張華.基于物聯網的供應鏈管理應用研究[J].價值工程.2010(26):37-38

[9]周敏.淺談基于物聯網的物流管理[J].現代物流.2010(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