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中國工業競爭優勢以及策略重點
時間:2022-11-30 10:50:00
導語:中國制造的中國工業競爭優勢以及策略重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貨幣投放過多是當前不爭的事實,但過剩的貨幣為何沒有進入實業循環而流入資產領域?這就不僅僅與貨幣有關,而與實業產業衰退導致的空心化相關。回首2010,如果我們不梳理清在資產泡沫、流動性泛濫、不為調控所動的高房價之間到底有怎樣的內在關聯,這些矛盾是貨幣性的還是結構性的,折射出中國宏觀經濟怎樣的深層次矛盾等問題,那么面對諸多“兩難”,就很可能“盲人摸象”,難以找到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泡沫經濟往往與實業空心化如影隨形。日本“二十年增長型衰退”、亞洲金融危機,乃至美國金融危機以及歐洲債務危機的“南歐五國”等一系列危機的形成,其背后都有經濟泡沫化和經濟空心化的蹤影?!皬V場協定”之后,在西方貿易壁壘和匯率升值的嚴厲壓制下,日本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無論是內銷還是出口,制造業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嚴重侵蝕了企業利潤,落入了所謂的“三明治陷阱(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兩頭受擠壓)”。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在經濟轉型期追求GDP高速增長的思維慣性,在發展過程中忽略了過度投資和資產價格快速上漲的風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日本土地資產總額達2389萬億日元,比1985年末增大1.4倍,所增大的1385萬億日元相當于當時GDP的三倍。資本在高利潤驅使下,大舉投資日本股市和樓市,急速吹大房地產經濟泡沫直至導致經濟失控。
而至今仍在持續發酵的美國金融危機,正是美國經濟長期空心化所埋下的惡果。當前美國的生產結構是,以金融及相關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遠大于一、二產業;而在價值結構上,金融資產不斷膨脹,金融衍生產品是GDP的7倍,金融、房地產服務業創造的產值占美國GDP的比例由20世紀50年代的11.4%上升到2007年的20.66%。美國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則從1990年的24%下降到2007年的11.6%。而今,無論美國如何進行貨幣刺激政策,實體經濟仍是一蹶不振。
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當前也面臨著經濟泡沫化和實業空心化的潛在風險和巨大挑戰。30多年來中國長期持續的高增長主要得益于“要素紅利、市場化改革紅利和全球化紅利”的巨大貢獻。然而隨著這三大紅利的逐步衰減,中國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的超高速增長逐漸回歸常態,“大進大出”式的循環發展模式也似乎走到了盡頭。從目前看來,這三大紅利的衰減并未馬上反映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回落上,卻反映在近年來中國產業資本逐步流向資產領域和虛擬經濟的現實上。
盡管中國制造業占GDP的48%,幾乎占總體經濟規模的半壁江山,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瓶頸,一方面出現了大量過剩產能,另一方面又出現產業空心化跡象。近年來溫州熱錢、溫州炒房團響徹全國走向世界的背后,折射的正是溫州正在遭遇產業空心化的現實。
溫州私營企業都是從實業起家的,市場意識全國數一數二。然而近年來,技術創新的瓶頸和產業升級壓力使得大量溫州實業企業紛紛外遷,經濟空心化的趨勢日益嚴重。溫州乃至浙江的投資不足問題非常突出。近十年來,浙江投資率增速一直低于8.6%的全國平均水平,2008年全國達57%,浙江為44.0%。2009年全國為65%,而浙江是47%。同期,溫州投資率始終徘徊在31%至37%之間,比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低13.6個百分點;投資增速比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低10.6個百分點,均居于末位。
溫州僅僅是個縮影,近年來,由于紅利的減少、勞動力、土地和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以及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在供求不平衡推動下逐步回補,制造業行業利潤率越來越薄,不僅靠實業起家的眾多民企紛紛“逃離”實體經濟,一些大型國企也不甘寂寞。據8月末的一項調查,在中國營業收入最高的500家民營企業中,有221家企業有意在未來三年投資于房地產行業,比例達44%。無獨有偶,9月4日,2010中國企業500強出爐,共有36家以工程建筑業、房地產業為主業的企業入圍,在國資委圈定地產主業16家央企中有11家進入500強。
另有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房地產投資額為3650億美元,中國的數額為1562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幅超過一倍,約占全球的四成。今年前10個月全國房地產投資累計達到45621.96億元,占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4.4%。在增量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投資增量占比31.85%,貢獻超過三成。
中國經濟的確到了轉型的緊急關頭,我們不缺資本,缺的是企業家精神,更缺創新精神。實體強大才能抵御危機。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言,無論如何都要以“實業立國”為根本,金融、投資應建立在強大實業基礎之上,未來中國突破技術創新瓶頸、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升級,實現實體經濟的再造,才可能有中國經濟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 上一篇:區經濟工作部署大會領導講話
- 下一篇:村委書記任職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