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時代風景遺產地保護論文

時間:2022-04-25 09:32:00

導語:生態文明時代風景遺產地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時代風景遺產地保護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風景區的價值、性質與定位;風景區的功能與保護;風景區的規劃與建設;風景區的管理、立法與監察;科教興風景名勝事業;風景區的效益;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風景(名勝)區的基礎、主體是具有自然科學或自然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自然科學價值是客觀規律的反映,沒有國界,全世界有統一的標準、價值是確定風景區遺產地的品位、級別及其保護利用的基礎、我國國家風景區是在名山大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風景區的功能,主要是指人與大自然精神聯系的種種形式及其發展和演進、風景區的功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所謂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是遺產的“原作”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風景名勝區是全人類的瑰寶,對其研究、鑒定、保護、保存,并傳之世世代代,永續利用,是我們的歷史使命。要特別注意風景區的價值性質與定位、功能與保護、規劃與建設、管理立法與監測、效益、科教等問題。

關鍵字:風景名勝區;功能;保護;價值

我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風景區)主要有以下特點:①風景(名勝)區的基礎、主體是具有自然科學或自然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②與自然有精神理念聯系的文化或人文景觀融于自然景觀之中,不是相加,更不是強加于自然之上的人為物體。③風景區的主要功能是滿足人與大自然精神文化與科教活動需求,即人與自然的精神聯系;④范圍較大,資源豐富而集中,是包括地上——水圈、生物圈和氣圈、地下——巖石圈、洞穴和日、月、星空等各種景觀要素有機結合的地域空間綜合體。

1、風景區的價值、性質與定位

風景區的價值,主要指有關自然科學、自然美學和歷史文化等價值。三者,前兩者必居其一,后者不一定都具備。

自然科學價值,主要指從地質、地理、水文、生物、生態等科學的角度,或從生物多樣性、特殊生態系統及瀕危物種棲息地等角度來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其價值如是國家級的,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或國家自然文化遺產,如果是世界級的,為世界自然遺產或自然文化遺產。同理,從自然美學的角度看,亦作類似的評價。我國傳統的名山大川,其美學價值較重視如形式美——雄、奇、險、秀、幽、奧、曠等形象,還有色彩美、動態美、音響美等等。歷史文化價值,則包括從歷史、考古、民族、宗教、建筑、藝術等角度評價其歷史文化價值的級別。傳統的名山風景建筑、構筑物,均以尊重自然、天人合一、“與天地精神往來”等理念而融于自然。如帝王之封禪、道家之“道法自然”、儒家之“樂山”“樂水”,佛教之深山凈土和不殺生等教義以及普遍崇信的風水觀念和神秘觀念等,形成中國農業文明時代樸素的生態環境觀,在此理念指導下,又形成以自然為主,自然與文化融為一體的名山文化。這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非常珍貴的有著自然文化雙重價值的遺產。

自然科學價值是客觀規律的反映,沒有國界,全世界有統一的標準。自然美也是客觀存在,而審美主體卻有主觀性和民族性,但總地看來也是大同小異。把傳統的山水審美與現代的科學美、生態美融為一體,不斷提高審美水平,亦是必然趨勢。文化是主觀創造的,必然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尤其是環境文化、山水文化,應該繼承和發展,保存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這正是《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所要求的,而不是去抄襲外地、外國的文化景觀,改造、取代風景區的地方、民族文化原作。對自然文化遺產來說,照抄外來文化景觀不僅沒有什么新的價值,而且是破壞遺產證據。

價值是確定風景區遺產地的品位、級別及其保護利用的基礎。國家風景區是國寶,是無價之寶,它不僅是珍貴的物質財富,而且更具有難以用金錢計算的精神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形成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價值體系。所以風景區自然文化資源也可以說是一種物質形態的精神文化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不可取代、永續利用的資源。它不僅直接滿足人與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動需求,而且間接地產生風景區外乃至整個國家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對于這樣一份價值很高的遺產,如何定性、定位是極重要的。

從歷史上看,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帝王封禪泰山、頒旨保護天下名山、“禁樵采”、“禁漁獵”之事實。自古儒者,樂山樂水以比德;道者,視為仙境求得道;佛者,視為凈土以修行;文人學士視為求美求真之靈境;百姓視為風水寶地以求福。可見名山大川是寄自然于各種精神文化活動之勝境,從皇帝到老百姓各有所求,都可享受。它的定位,比最高統治者的皇帝還要高。

世界進入工業時代,產生于美國的國家公園,經100多年的國家公園運動,現已遍及全球各國,足見其生命力。美國國家公園是經國會通過、由總統批準、并立法保護、通過國家管理。國會中有國家公園委員會,總統有國家公園顧問,民間有國家公園保護組織。他們認為國家公園是“國家最完美的象征”、“愛國主義激情的勝地”、“生態實驗室”、“環境教育課堂”,是美國引以為榮的創造物。有一位美國政治家說,“如果說美國對于世界文明發展作過什么貢獻的話,恐怕最大的就是設立國家公園的創見了。”可見,國家公園是保護性的以精神文化科教功能為主的社會公益事業,它在法律和國家形象中的定位也很高。

我國國家風景區是在名山大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而且多數風景區早在唐宋時代已是名山了。它與國際上國家公園接軌是為滿足現代人與大自然精神文化活動,從感性基礎上向理性發展的需求。由國務院批準公布,“屬國家所有,任何單位部門,不得出讓或變相出讓。”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是國土景觀的精華、壯麗河山的縮影,是國土資源中價值、品位最高的不可再生的資源——國寶,其中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就是全人類的瑰寶。這應當是國家風景區的定性和定位,可是還沒有落實在國家的立

法、決策和實踐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部門、有些地方,把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定位于旅游資源,造成性質、品位錯位,導致錯位開發,破壞風景區、遺產地的價值。旅游資源是部門、行業和專業的概念及稱謂,不是游覽地的本質屬性。從國家和政府或遺產科學出發,應以本質屬性給予定位,如泰山、黃山,它們的本質屬性就是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而不是旅游資源。這是由泰山、黃山的價值、性質和功能所決定的,它們有多種價值、多種功能,游覽只是其功能之一,而且旅游業是第三產業,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目

的,風景區遺產地是保護性的以精神文化功能為主并象征國家形象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兩者的性質、品位價值不同,如果定位錯誤,必然導致破壞性的錯位開發,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2、風景區的功能與保護

風景區的功能,主要是指人與大自然精神聯系的種種形式及其發展和演進。也就是人們利用風景區價值的方式,如因風景區的科學價值而相應產生科研和科教功能,因美學價值而產生審美、游覽功能,因歷史文化價值而產生考古的、研究歷史的功能。由于多種價值的交叉感悟,而激發愛國情懷和山水文化創作的靈感等等。

功能是發展變化的,也是因人而異的,從泰山的摩崖石刻中可看到不同時代、不同素養的登山者,各有心靈上的

追求:帝王封禪;百姓求福;僧人修行;羽士求仙;隱士避世;君子“洗心”、“滌慮”;雅士“超然塵表”;文人審美;學

者求知;畫家“師法自然”;詩人尋求靈感;而“志欲小天下,特來登泰山”的志士仁人,則以“直上危巔休怯險,登

天畢竟要雄才”的氣慨,“登高壯觀天地間”,“張志氣、拓胸襟”,悟“國家柱石”、“民族精神”以及“穩如泰山”、“重如泰山”等等。這就是人們通過登泰山,體驗泰山“精神”,而得到心靈上的感悟和滿足。這就是中國幾千年積淀于名山大川中的獨特的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各種不同名山勝水,各有不同的文化積淀和精神意蘊。

風景區的功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有的功能隨著封建帝制的結束,而成為歷史,如封禪祭祀、隱居讀書等。有的功能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而產生,如上世紀初,地質學家發現了泰山古生物地層,這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為泰山發展科研、科教功能寫下了新的篇章。還有許多功能得到了延續和發展,如游覽、審美、創作體驗等等。

中國的山水文化精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充分體現了農耕文明時代中國山水文化精神的特有價值。吸取其精華,使其延續和發揚,并吸收現代國際共識的國家公園主要功能,綜合形成科研、教育、游覽、啟智及創作山水文化體驗等現代功能。尤其是科教功能,它是發展國家風景區功能的基礎,沒有科研,就不能鑒定風景區遺產地的價值,更不知道如何保護和利用;有了科研成果,才能向管理者和廣大游客傳播遺產知識,為規劃建設提供依據等等。現在,國家風景名勝區與國家公園在與科學接軌

上存在很大差距,科教功能需要趕上。

風景區功能的發展,保護是前提,無論是古代名山,還是國外國家公園,今天的風景區無一例外,原因是經濟功能與精神文化功能的矛盾,不可能在同一空間內解決。好比天安門廣場,是升國旗、瞻仰、參觀、游覽等社會公益性的精神文化活動的場所,不允許在廣場上建旅館、開餐館、在中軸線上空架索道、坐纜車觀光。如要吃、住、購、娛,請到前門、王府井、西單等等商業區去。這就是功能分區的常識。

名山、風景區、國家公園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不同階段所產生的。由于物質利益的驅動、無時無刻都有人有意無意地破壞其精神功能,尤其是缺乏文明素養的決策者和開發商。因此,風景區遺產地始終都要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歷史上也有不少名山,因為沒有保護好,改變了性質,成為普通經濟山地而銷聲匿跡了。

古今中外,保護風景遺產,就是限制、禁止其經濟開發,發展其精神文化功能。如古代的“天下名山”,從作為經濟開發對象的普通山岳中分離出來,保護起來,專為精神文化活動場所。在兩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名山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社會性保護體系,如帝王下詔:“凡五岳及名山皆禁樵采”(《大唐六典·尚書工部卷》)。具體到一座山,如“天臺山中避封內四十里,為禽獸草木生長之福庭,禁斷采捕者”(唐睿宗《復建桐柏觀數》)。文人從欣賞、歌頌山水去保護名山(規劃設計名山建設),批評破壞行為;宗教保護其仙山佛國境界;百姓以風水寶地、宗教意識保護名山大川。除了戰爭、動亂年代,名山一般都

能得到有效保護。

各國的國家公園都是以立法《國家公園法》嚴格保護。世界遺產,更是以全世界的力量,以“公約”形式共同保護。各簽約國都莊嚴承諾要“竭盡全力”,做好世界遺產的“鑒定、保護、保存、傳播,并傳承后代”的工作。保護的標準是保護保存好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使之世代傳承,永續利用。

所謂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是遺產的“原作”。對自然遺產——大自然的“杰作”來說,主要包括地質、地貌、水文、生物、生態環境的原生性及其自然關系中全部或大部分有關的相互依賴的有機系統。如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不僅要保護好石英砂巖峰林地質地貌及其地區土壤、植被、水文景觀的真實性,還要保護好與其成因相關的周圍地質地理環境的完整性。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是指保護保存反映遺產歷史文化價值的“原作”,包括其設計、建材、施工及環境等方面都符合真實狀況,還包括保護其遺產的法規和管理機制的有效性。其完整性主要指文化遺產本身的系統性及其相關環境風貌的完整性,如清東陵,包括整個皇陵建筑群的地表地下整體格局及其周圍風水環境的完整性,而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陵區曾建了不少旅游服務設施,破壞了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后來按《公約》要求,拆除了,恢復了清東陵的原作風貌,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必須立法,無法就難以有效地保護。如果以保護性的精神文化功能為主的國家風景區的立法滯后于經濟開發性的立法,后患無窮。現在風景區的錯位,超載開發,以及由此造成的“三化”現象,都是套用經濟開發區法規的結果。

因此,建議國家立法保護風景區遺產地正是當務之急。

3、風景區的規劃與建設

規劃的要旨是在風景區科學理論和相關法規的指導下,落實和解決風景區遺產地的保護和利用問題。規劃的基本原理是以風景遺產資源的綜合調查、鑒定、評價為基礎,并以相關的法規為依據,根據資源類型、價值和功能的空間分布,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在保護風景區遺產地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分區保護利用,并使之可持續發展。

功能分區是規劃中的重要內容,因資源的特點、類型、價值不同及其空間分布不同,可分為大分區和小分區。所謂大分區,即指在風景區內外,主要解決區內外的不同功能,即區內以精神文化和科教功能為主,區外以經濟功能為主。區外依托附近原有城鎮,新建旅游鎮或設施齊全、高度現代化的旅游城,作為旅游服務基地,作為由“旅”轉“游”的“旅游碼頭”,其規模大小,視風景區大小而定。少數大的,個別特大風景區,因區內原有歷史城鎮,自然可成為旅游服務基地,但因處在風景區內,產業結構、城市景觀風貌應體現地方文化的延續和風景環境的協調。風景區內的小分區,有多種分法,綜觀國內外分區方法,我國風景區宜分5個區為宜:

(1)生態保育區:面積較大,生態科學價值高,只對科學工作者開放(經主管部門批準),不對游人開放。

(2)特殊景觀區:美學價值、科學價值高,對游人開放,可建步游道、解釋系統、觀景點(選擇適當景位、以自然山石為主),個別可建得體的亭臺廁所等,游時游程較長的可建小型茶飲點,但不建餐館、住宿設施和機械交通。

(3)文化遺產保存區:歷史文化價值高,供參觀游覽,按文物保護法利用,可建防火、文保、衛生等設施。在不影響其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原則下,有的古建筑可用來展示風景區歷史文化價值。有的價值一般的老建筑,可設置茶室、休息。本區不能興建營業性設施。

(4)服務區(游憩區):在大風景區內,除以上3區外,如環境容量允許,可選擇交通、供水、供電較方便,景觀影響較小的地方,建過夜服務區—游憩區。有的國家稱宿營地,有的稱山莊,有的稱接待站,其性質是體驗性。服務區的規模、建筑高度、密度、體量、材料、色彩等都要與景觀、地方文化協調。美國研究認為“必需的公園內宿營地應根據自然景觀來設計和操作,豪華賓館無疑是不合適的”(RonaldA·Foresta,1986)。防止商業化和城市化。本區與區外的旅游服務基地性質不同,嚴防錯位。

(5)一般控制區:除以上4區以外,皆屬一般控制區。本區內一般多有數量不等的農田、村落,或從事其他產業如林、牧、漁業等產區。本區應限制發展,居民出而不進,限制影響和破壞景觀的產業,發展與景觀協調的產業,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如改粗放農業為精細農業、生態農業,山坡地改成果木園并與旅游業結合發展。禁止伐木和擴大用地的開發。隨著國家城鎮化計劃的發展,逐步引導居民遷居區外的旅游城鎮,發展經濟。少數大、特大風景區,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暫時遷不了的,有的長期共生的,對于村落民居建設高度,應體現地方民俗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形成現代田園風光。有的可設置家居賓館,不過更多的家庭賓館應在區外發展。

此外,風景區的外圍應有保護地帶,其范圍大小,視地理環境條件而定,如上游上風不準建污染的工業企業,四周要防止破壞植被和對地形的開發,以免造成環境污染和視覺污染。

風景區規劃,應始終貫徹限量開發利用的原則,盡可能減少對原生自然景觀的干擾和破壞。功能分區解決了錯位開發的問題,而超載開發必須以生態環境容量和視覺容量加以限制和糾正。我國風景區不但存在普遍的錯位開發,而且也存在嚴重的超載開發,國外把“人滿為患”視為破壞景觀生態的嚴重現象,國家公園中的重要景區、景點,采取限量游覽,如韓國智異山國立公園中的古塔,一天只準許400人參觀。但對我國風景區遺產地來說,“人滿為患”已習以為常,更嚴重的是“屋滿為患”,風景區內,甚至在核心區(生態保育區、文化遺產區、特殊景觀區)內,大興土木,如泰山架索道、建岱頂鬧市,武陵源建觀光電車、電梯,黃山建豪華賓館飯店、高壩水庫等等,把具有世界級價值的自然遺產、自然文化遺產的核心區,改造成為燈紅酒綠、吃喝玩樂的山區小集鎮。“人滿為患”,踏壞了草、灌木,還有恢復的可能。“屋滿為患”,則工程所到之處,徹底破壞巖石、地形、土壤、植被,并造成視覺污染和精神損害。因此,限制利用,首先應嚴格限制風景區遺產地建筑物、構筑物的建設,減少服務設施是減少觀光客的有效辦法。限制的標準就是不影響風景區遺產地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也就是保存大自然和祖先的原作。

規劃還應修復被錯位、超載開發所破壞的“污點”,“殘跡”。比起現代地學和生態學對國家公園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要求,我國農業時代的名山開發度,就已相當高了,而近幾十年來的過度開發,非整治疏解不可了。

有人形容風景區遭破壞狀況是有些地方決策者與開發商違規開發,造成“先上車,后補票”、“先建設,后規劃”、“先

破壞,后整治”現象。這也反映了規劃與建設脫節,地方決策者無法無規的行為。總規—詳規—設計—建設,這是實現總體規劃的程序,“管理條例”中都有明確規定。因此,必須健全規劃設計和審批的程序,來糾正錯位、超載開發的錯誤導向,整治人工化、商業化和城市化對風景區遺產地的破壞性開發,盡可能恢復原作的自然度、美感度和靈感度,這是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

風景區詳規與項目設計,都應嚴格選擇景觀空間的位置—景位,做到“點綴得宜,不掩其勝”(徐霞客)。任何設計都應融于自然,不奪自然之勝。盡可能不破壞自然,少干擾自然。防止規劃設計者遷就甲方,或本身誤用城市設計手段誤導“三化”。

要利用風景區自然遺產地,無疑要開發建設。為了明確風景區建設不同于一般城鄉開發建設,更不同于經濟開發區的建設,需要明確風景區開發建設的概念,以免在實踐中產生誤導。風景區自然遺產地的開發建設可分為有形開發建設(或稱硬開發建設)和無形開發建設(軟開發建設)。所謂硬開發建設,是指一切人工的有形物質形態的建筑物和構筑物的開發建設;軟開發建設是指對風景區遺產地所蘊含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通過深入研究體驗,并不斷發現新的價值,提高認識水平和審美水平。根據不同功能區而言,硬開發建設有禁止的,有限制的,有控制的。

總之,風景區硬開發的總量要小,小到為游人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國外這種規定很嚴。這些有限的硬開發建設在定位定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并以小散、藏的形式融于自然。軟開發建設,是沒有止境的,因為人對自然的研究認識,對山水審美,以及管理人員、游人對風景區價值的認識,以及素養的提高,都是無止境的。硬開發以盡量減少對風景區遺產地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影響和破壞為原則,而軟開發則以不斷提高對其價值的認識,達到可持續利用和發展為目標。在當前普遍存在錯位(包括軟硬開發的錯位)、超載開發的狀況下,加強軟開發建設,整治錯位、超載的硬開發建設,是當務之急。建議政府下令,不準在風景保護區內招商引資。

4、風景區的管理、立法與監察

管理是貫徹實施上述各項內容,保護利用好風景區遺產地的關鍵。現在管理權關鍵在地方政府,中央有關部門只管“業務”。由于體制不順,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導致目前管理上較為混亂的局面。國家風景區,世界自然遺產地,科技含量很高,價值很高,是國家和全人類的瑰寶。地方政府管理有一定局限性,再加上被眼前經濟利益所驅動,法制不全,決策靠領導人說了算。有的地方領導認識水平高,管理很好;有的領導水平低,無知加武斷,管理就很糟;有的這屆領導管理好,換了一屆就遭了。現在很多問題都出在這里。這樣的管理,很難使風景區安全健康地可持續發展,很難實現對《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莊嚴承諾:“竭盡全力”,做好“鑒定、保護、保存、傳播、并傳之后代”的工作,很難貫徹國務院關于風景區管理的方針:“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風景資源及其土地是國家所有,任何地區和部門不得出讓或變相出讓。”有些地方政府違背國家法規,把風景資源與土地及其設施出讓、拍賣、上市。何以置之不理呢?

縱觀世界各國的國家公園和世界遺產,都是國家立法,國家直接管理,地方政府相應管理其地區級遺產,形成國家公園(包括世界遺產)管理體系以及相應的法律系統。如韓國只有20個國立公園,國家直接管理,中央一級管理機構就有67人,負責人由總統任命。我國有151個國家級風景區,可只有1個風景處,這惟一的風景處只有3個人辦公。

因此,建議成立國家遺產管理局,直屬國務院,直接管轄國家級和世界級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及自然文化遺產,地方政府相應管理地區級遺產。國寶要由國家管,代表國家的地位、形象和權力。只有這樣,才是名符其實。如果一時成立不了國家遺產管理局,建議建設部把現在的風景處提升為風景管理司,提高其管理地位和權威性,也有利于與國際上國家公園體制接軌。先把世界自然遺產或自然文化遺產直接管理,取得經驗再直接管轄國家風景區。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國寶的命運。

國家也要投入管理、保護、科教等經費。151個國家風景區,每年只投1000萬元,平均每個風景區只有6萬多元,能解決什么問題呢?韓國(與浙江省面積、人口差不多)20個國立公園,每年的投入相當于6億人民幣,美國2001年投入國家公園的經費是43億美元。我國有些地方政府,就借口國家不給錢,“以景養景”,“靠山吃山”,以經濟利益為目的,大興土木,進行錯位開發和超載開發。于是借“文化旅游”搞“神文化”、“鬼文化”,如桂林有一處唐代就已開發的科學美學價值很高的溶洞,塑起“天上玉皇”、“地府鬼神”;有的借“生態旅游”,由旅游公司接管自然保護區,將保護區管理人員“掃地出門”,進而大興土木建賓館、飯店于保護之核心區。還有不少人造的旅游資源(名符其實的)、主題公園,錯位入建風景區,造成自然文

化遺產地的嚴重破壞等等。至于架索道、建豪華賓館、娛樂城、商業城等等經營性項目,都是在“以景養景”,“靠山吃山”的借口下建的。然而,這些項目多數不是“靠山人”,或“景中人”建的,而是政府部門、外地、海外公司招來的。結果是毀景牟利,經濟外流。本地富起來的只有小攤、小店、小旅館及相應的服務行業等。地方政府應合理組織當地居民按功能分區經營服務業,使他們更好地富起來。“以景養景”,“靠山吃山”先決條件要保護好景,定好經營性服務設施的區位、景位,即“內景外商”、“內名外利”。功能分區、協調發展,才是正道,政府應從區外的商業利稅收入中,返回部分給風景區作管理保護費用。這是世界國家公園的普遍做法。政府做不到這點,那么,管理部門靠收門票來“養景”、“吃飯”是無可非議的、合情合理

的。因為收門票不破壞景觀,一旦國家增加投入,門票隨時可減可免,毫不損害風景遺產。而有的地方政府利用門票當搖錢樹,不斷提高票價,那就不合理了。

現在,國家、輿論和百姓都關注風景區的保護問題。不少風景區開始整治,有的認真治本,如九寨溝下決心徹底拆除溝內7000多床位的錯位開發,恢復九寨溝的原始風貌。但有的只整治百姓的小商、小攤、建筑,而不治核心區的“三化”,如泰山違規工程中天門索道、岱頂商城,黃山不治核心區北海、西海城市化,武陵源不治張家界核心風景區的鑼鼓塔街、旅游電車、觀光電梯等等。還有的多數只治民間小商攤,而不治部門賓館、飯店、培訓中心等等。凡此種種說明管理權在地方政府局限性很大,管不住大于他們的條條系統和利益集團。同樣說明,沒有法是不行的。古代保護名山有皇法,現代國外有國家公園法,唯獨我們《風景名勝區暫行管理條例》,“暫行”了十八年還不立法。保護性的法律滯后,欲行破壞牟利者,就拿經濟開發的法規錯位套用于風景區遺產地,后患無窮!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對世界遺產要實行定期監察和反應性監察,一旦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輕則批評整治,重則列入《世界遺產瀕危名錄》,如不采取措施恢復原作風貌,就要被《世界遺產名錄》取消。監察機構有政府組織和民間組織,此外廣大人民和各種媒體都有保護和監察國家遺產和人類遺產保護狀況的義務。我們還沒有監察機構,群眾組織也沒有監察的權利。監察是保護風景區遺產地的重要手段,它對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責,提高全社會保護利用好風景遺產意識,都有重要意義,這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手段,我們應當學習。尤其在管理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應當根據相關法規和風景遺產科學進行保護。

5、科教興風景名勝事業

科學是反映客觀規律的學問,是無疆界的,無所謂“國情”,風景遺產事業的科技含量很高,應當吸收世界上先進的世界遺產和國家公園科學,來保護和利用好我們的遺產。如果沒有科教作基礎,那就無法鑒定風景區遺產地區的價值,也不知保護什么,利用什么,建設什么,開發也就成了決策者主觀意志的強加。由于缺乏風景遺產科學知識,幾十年來,風景區遺產地,在“抓革命”時成為“破四舊”的對象;在抓生產時,就去開山取石、伐木毀林;抓旅游開發時,就大興土木、蓋賓館、架索道、造“鬼文化”,建“三化”的“吃喝玩樂綜合體”。結果,風景區自然度、美感度、靈感度急劇下降。大自然歷經幾億、幾十億年所記錄的史冊,祖先用幾百、幾千、幾萬年所創造的杰作,被改造、降格為任何地方都可建造的商業性的大眾游樂園。

如今,應更好地發揮名山風景區科教功能,鼓勵人們到世界或國家獨一無二的“天然博物館”、“生態實驗室”、“歷

史文化博物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和環境教育課堂”研究、學習、游覽和體驗,而不是讓無知決策者和毀景牟利的利益集團把“一流大學”——人類瑰寶,改造成惟利是圖的“吃喝玩樂綜合體”。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戶外游憩活動必然要發展,除了風景區自然遺產地的功能之一——高品位的游覽以外,更需要尋找價值一般、環境較好、自然度較高的非風景區遺產地,創建各種類型的現代戶外游憩區,如主題公園、游樂園、度假區、休閑地、山地機械運動游樂園等等,以滿足不同層次群體對戶外游憩活動的需求,以分散國家風景區和世界遺產地的壓力,建立戶外休閑游憩系統,這是大有可為的、必需的事業,其數量與容量應大于風景區遺產地。這好比中小學的數量與學生

數必然大于大學一樣。進而有效地制止那些破壞風景遺產、毀景牟利、降格使用的行為。堅持高品位資源高利用原則。韓國公立公園畫冊上有一標題很好,“韓國公立公園無與倫比的美麗,這里只邀請熱愛大自然的客人。”美國NPFF的研究則認為,“容許國家公園被用于商業目的的旅游,是對一種國家公園的獨特、絕妙財富的浪費,并且所有這類旅游都應被制止。”我們的國家風景區世界遺產地,為開發商業性旅游,架索道,蓋豪華賓館,建觀光電車、電梯、火車、滑道、娛樂城等等設施,不惜破壞地形、生態、文物,破壞國家和世界獨一無二的“自然博物館”和“一流大學”,再去“打造”、“包裝”成一個沒有文化的吃喝玩樂的山區旅游城。這是違背《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也是與現代國家公園科學和功能背道而馳的。

風景區遺產地呼喚科學與教育,傳承中華民族的山水文明與山水精神,盡快結束錯位的功利開發對風景區遺產地的破壞威脅,恢復壯麗河山的莊嚴和美麗,讓世世代代都有享受的權利。

6、風景區的效益

風景名勝區和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既是物質財富,更是物質形態的精神文化財富。這是一種不可再生,不可取代的無價之寶,是古代文明的產物和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遺產,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對所在地區和國家來說,都是無比的榮耀!它是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的圣地,啟發心靈感應的源泉,陶冶情操的凈境,探索自然規律的本底,凡此種種都是無劃師PLANNERS法用金錢計算的。

這種不可再生、無法打造、搬不走的國寶,吸引著全國和全世界熱愛大自然、熱愛中華文化的人們,包括科學家、政治家、藝術家和旅游者。它們留下不盡的財源。對于風景區經濟,我們要全面看,不能光在風景區內計算經濟效益,其實它的經濟效益更多地在區外,所以要全面分析。20世紀80年代以前,九寨溝的價值未被發現,它的經濟產業就是林場伐木及幾個自給自足的小村寨的農牧業生產,根本不存在因九寨溝內的精神文化功能的發展而連環產生溝外、國內和國際經濟效益。風景區遺產地經濟效益的大小,直接取決于風景遺產的價值及其真實性和完整性,價值越大,吸引力越大。破壞遺產,價值下降,吸引力也隨之下降。看不到風景區內外價值的互動、轉換作用,功能錯位,必然破壞風景的價值,效益自然下降。九寨溝原規劃規定“溝內游、溝外住”原則,但開發者以溝內經濟利益驅動,進行錯位開發——溝內游,溝內住,結果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視覺污染,給游客造成很大的精神損害,國內外專家、游客紛紛提出批評,后來把旅游服務設施拆遷到溝外,還九寨溝原始風貌,如果不改,后果非常危險,一旦自然科學、自然美學價值喪失,還有什么吸引力,還有什么經濟效益呢?

風景區自然文化遺產地,作為種質資源庫、環境教育課堂和地區生態平衡的本底,對擴大和改善地區乃至國家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也是難以估量的。

可見,保護和利用好風景區遺產地,為地區、為國家、為世世代代帶來巨大的文明、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風景區遺產地是源,各種效益是流,只有保護好源泉,才能長流不息,水到渠成,反之,則兩敗俱傷,悔之莫及。

7、結語

家有家瑰,國有國寶。中華民族歷來珍惜傳世之寶,誰毀了、賣了這份遺產,誰就是敗家子!

當今世界已邁向生態文明時代,我們應當在這廣大的國土上,選擇更多具有自然科學價值,特別是地學、生態學價值的新的風景區和遺產地,對其進行研究、鑒定、保護、保存,并傳之世世代代,永續利用。這已成為我們的歷史使命。如果我們因一些短視的利益集團的破壞性開發而損害祖國和人類的傳世之寶,那將愧對人類和大自然!